连载(25) | 傅建文:林彪率出师抗日先遣队首战平型关

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文学副刊评论区留言,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每月评选2位读者,分别赠送名家作品集2册。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一起阅读,让文学温润的光照亮心灵。
作者:傅建文
时局的急速发展、尤其是“八·一三”上海抗战的爆发和华北局势的迅速恶化,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快速作出选择,红军主力改编出征也正适应了这一时局的急速变化。
8月22日和25日,八路军第115师343、344两个旅作为出师抗日先遣队,分别为两个梯队从陕西三原镇出发,经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进入了山西境内。此际,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正沿平绥铁路西进,以一部分攻占包头、归绥,完全控制了平绥线,主力则沿同蒲线南下,在9月初占领大同后,又让协同作战的坂垣征四郎第5师团分左、中、右三个纵队,从宣化、新保安、怀来出发,在完成蔚县、浑源、广灵、灵丘等地占领后,直趋茹越口和平型关,企图突破内长城国民党防线。八路军第115师部队正赶了这么一个“巧”,注定要扬名平型关。
领衔这支部队的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分别为黄埔军校四期生和军校政治部秘书。林彪在国民党称之“赤黄埔系”诸人中,确实资历不深,前面一、二、三期的师兄和军校教官都一大把,但他的名头不小,甚至可以说是声名显赫,堪称国共两党都认知的佼佼者。
当然,这名声是打仗打出来的。
据说,林彪的军事才华在军校时就引起过蒋介石的注意。那是一次以东征惠州攻坚战为例的战术课,学生们轮番上台说长道短,待林彪上去时,他起手便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惠州地形图,城廓民居、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等标识等清清楚楚,接着又用标准的军事术语,把指挥得失讲得一清二楚。这堂课正好蒋介石在听课,一下就记住了这个瘦骨伶伶的学生。蒋介石偏爱黄埔学生,尤其偏爱军校中的“好学生”,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于“好学生”,那一定是要找本人谈话的。蒋介石找人谈话,一向都要掌握主动权,三问两问,往往要把学生心底的东西抠出来。又据说,蒋介石找林彪谈话时,这招似乎不灵了,蒋介石问得多,林彪却惜字如金,一问一答,从不多说一个字,这让蒋介石颇为讶异。不巧的是,正谈话时,秘书报告汪精卫上岛来了。蒋汪关系历来都是利用加勾心斗角的关系,这个时候恰逢孙中山逝世不久,汪精卫正盘算如何登顶,而且面目很左很革命,蒋介石烦透了他!因为烦,一听他来了,起身气呼呼便走,还冒出一句气话:可恶!林彪心气很高,心眼却不大,以为蒋介石是骂他,一下就恨上了!后来,他和部下黄永胜、刘亚楼等聊天时,就评价过蒋介石:这个人是个军阀,在军校时就高高在上,对许多学员和教官都不尊重,令人反感至极!还据说,黄埔四期学生毕业时,蒋介石有意留林彪在北伐军总司令部工作,但此际林彪已接受了共产党组织支派,进入了党的第一支武装叶挺独立团。此后,林彪与蒋介石行同陌路,最终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
林彪的名声雀起是在井冈山。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林彪进入叶挺独立团担任见习排长,不久扶正,随部队参加南昌起义,提拔为连长。在这里有段公案,林彪出事后,有人说南昌起义失败时,林彪想当逃兵,差点被某某枪毙。这不无撒脏水之嫌:一则,林彪没这样的动机;二则,失败后起义将领和部队官兵很多作鸟兽散,即使离队,亦非投敌或叛逃。话说回来,林彪真正引人注目,还是他的师兄王尔琢牺牲后,毛泽东、朱德任命他接替了王尔琢的兼职——红第28团团长,成为了毛泽东麾下的重要将领,并一步步走向辉煌,仅二十四岁,就担任了中央红军主力第1军团的军团长。这其中,除开他杰出的这军事才能外,也与他具有较高的政治智慧有关。我们可以说,他之所以为毛泽东所重视,甚至达到了近乎宠爱的地步,是他紧跟毛泽东的结果。在整个红军时期,他和毛泽东都有非常密切地“互动”。红4军时期,他给毛泽东写信,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后来有人据此认为,林彪产生了畏惧,革命信念动摇了。这还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故意误读。事实上,由于红军处于初始时期,力量太薄弱,大多数官兵都有这个疑问,而林彪是一个代言人,他把这个疑问提出来,交给抉择人手中评判,能起到一个提醒警示作用。毛泽东呢,刚像一个高明的导师,也用文笔耐心细致地解答了这个疑问,最后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闪烁真理光芒的文章。以此看,这更像是林彪配合毛泽东合演的一场好戏。通过此事,林彪也更对毛泽东佩服有加。在革除毛泽东军权的宁都会议上,林彪是几个没有举手的少数人之一;毛泽东闲赋后,林彪依然照常去看毛泽东,依然向他讨计;长征前,他也还和聂荣臻一道去向毛泽东“问路”……正是一系列很坚定的表现,毛泽东才对他视若“心腹”。当然,林彪也有他骜傲的一面,也有他非常短视的时候,有时会给毛泽东出点难题,如长征中四渡赤水,这是毛泽东自认为军事指挥史上非常得意的杰作,客观说也确实是军史上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林彪当时并不理解,主要原因呢,是因为部队来回机动,跑路太多,常常是走弓背路,官兵们有怨气。这时节,林彪又出头了,给彭德怀打电话说:你出来指挥吧!不仅如此,他还给中革军委写信,意思说你们经营主要大政方针,具体指挥则交给我们就行了。但他没有想到,毛泽东刚在遵义会议上走上军事指挥权位置,红军及中国革命的末来正处于一种极危难的关头,每一种变故都可能危极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生存。故而,毛泽东十分震怒,十分恼火,在会理会议上怒斥林彪:你是个娃娃,懂什么?毛泽东虽骂的是林彪,但账去记在彭德怀身上,他认为这是彭德怀怂恿的结果,这也为后来毛泽东与彭德怀清算“配合与不配合”埋下了伏笔!从这些看,毛泽东确实对林彪信任有加,让他担任以中央红军主力改编的第115师师长,带领抗日先遣部队出师也在情理之中了!
林彪是有他的抱负和心计的:若非出战,一旦出战必震惊朝野!
平型关给了他这个契机。9月23日,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给林彪发电报:敌于昨夜以来,忽奇袭国民党军平型关阵地,现正激战中,第115师即向平型关、灵丘间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但需控制一部于灵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侧。林彪确实是较高明的军事将领,在接到电报的同时,在平型关伏击日军辎重部队的作战方案几乎就已确定。
这里可说说平型关的地形,两山夹沟,长约五里有余,沟口沟尾分别有小寨村和老爷岭高地,所以,“拦头”、“斩腰”、“断尾”的条件都具备,正是伏击的理想战场。不过,这毕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与日军交火,林彪十分谨慎,在全师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他反复强调了胜利条件和排兵布阵的优势,聂荣臻则从政治思想工作入手,阐明了对日作战的政治意义,打消了部队官兵的顾虑情绪。
8月23日黄昏,第115师主力部队进入平型关沟尾上寨、冉庄待命;24日夜晚,第343旅685、686团和第344旅687团进入预伏阵地,另以第344旅一部进入东河南镇以北高地待命,师指挥所则设于沟东南山头上。万事俱备,只待日军。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21旅团部队和师团辎重部队一百余辆卡车、两百多辆大车及骡马炮队、骑兵队等,浩浩荡荡向平型关开来,一场伏击战旋即打响。
战果十分显赫:歼敌一千三百余人,缴获步枪一千余支、机枪二十余挺、九二式步兵炮一门、战马五十余匹,击毁汽车一百余辆人、大车两百余辆人。第115师也付出了六百余人伤亡的代价。
这一仗是八路军堪称完美的登台亮相。首先,是敌我装备优劣对比十分明显。日军是十分齐全的机枪、钢炮、三八大盖等建制配备;八路军呢,则好像是武器杂牌大全,汉阳造有,老套筒有,甚至火铳也有,而且弹药也极少。为了保证伏击部队官兵每人能分配到两颗手榴弹、一百余发子弹,基本是倾全师而动,全部集中起来,才堪堪够用。也就是说,为了这次伏击,第115师基本押上了所有家底。其次,日军是挟胜而来,自发兵华北,在经历了南口战役后,他们所到之处,几乎是长驱直入,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尾巴翘得高高的,大有不可一世之气焰。而国际上呢,就更不看好中国了,“一盘散沙”、“东亚病夫”、“不堪一击”的印象更加浓炽。然而,正是在局势和国内外舆论都极不利中国的情况下,突然从平地冒出一支敢捋日军虎须的中共部队,用土得不能再土的武器,把日军精锐师团部队痛歼了一部,其意义不言自明。
毛泽东并不太赞成部队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八路军总兵力加起来不够五万人,如果拿去硬拼,是拼不了几下的,但他对于平型关之役还是给予了高度赞誉,在其授意起草的中共中央军委电报中指出:我们现在已打下了一个大胜仗,兴奋了友军和人民,从此更加努力,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他又给在山西前线的博古、叶剑英致电,兴奋地告之:我们捷报发至全国,连日各省祝捷电甚多,其中有蒋介石、杨虎城、马鸿逵、范长江、龙云、孙蔚如,上海大公报,上海职业救国会,杭州、福州、湖北、广东、陕西省、开封各省党部,武汉行营,开封绥靖公署,浙江、福建各省政府,浙江救国委员会等。平型关所在辖区的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主任续范亭先生则撰文指出: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
蒋介石的感情却要复杂得多。本来,作为最高统师,听到部属的胜利消息,而且这支胜利部队的主要首领又是他的“学生”和旧“部下”,他应该欢欣鼓舞才是。可是,偏偏那个“学生”和旧“部下”又都在共产党阵营,心里难免五味杂陈!据说,他在国民党一次军事会议上,把胡宗南等黄埔系的师生刺激了一番:你看看林彪,不过是四期的学生,小字辈,却凭着落后的武器,歼灭了坂垣师团一部,影响甚大!我就不明白了,你们的枪比他们好,兵力比他们多得多,为什么就不能打胜仗?很多人说,黄埔的好学生都跑到共产党那儿去了,莫不成你们想做个证明,我这里剩下的都是些无能之辈?不用说,胡宗南他们听到这种话肯定也是五味杂陈!
平型关大捷还有一层意义,就是第115师以一种胜者的姿势,宣誓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有力存在和坚决的抗日态度,也为八路军日后在山西乃至整个华北扎下根来开了一个好头。
按林彪的军事才能,本应该在抗战中还打几个好仗的,但不幸的是,一次他率师司令部作战部门人员勘察地形时,穿着平型关缴获的日军呢大衣、骑着战马翩翩而行,被正在城头观察的阎锡山部士兵误以为是日军人员,毫不留情地瞄准一枪,把他打下马来。
其后四年,林彪一直在苏联养伤。但他也没闲着,准确地预测了德军向法国进军的路线,并就反法西斯阵营战略战术问题提出了很多见解。这让苏联元首斯大林颇为讶异,甚至还产生了斯大林愿用十五名苏联将军换取林彪之说,可林彪却并不欣赏斯大林,甚至还有厌恶感。1941年冬天,他选择了回国。
蒋介石听说林彪要从苏联回来,是下了一番“苦心”的,他亲自向胡宗南面授机宜,又让戴笠前往沿途安排和迎迓。所以,林彪一回国内,国民党就表现了很高热情的姿态。到西安后,胡宗南以战区副司令官的身份率人又是会谈、又是宴请的,礼数十分周全。蒋介石的用意当然瞒不住中共领导人。时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两国相继开战,中苏英美终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蒋介石也想趁此机会一揽子解决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故他邀毛泽东去重庆举行高级会谈。中共领导层是有顾忌的,皖南事变的枪声犹在,叶挺军长尚在国民党狱中,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也不得不让人存疑,肯定不能让毛泽东去冒险。但是,对蒋介石的相邀又不能不回应,最后他们决定让林彪代表毛泽东去重庆和蒋介石面谈。
对这么一个“学生”谈判对手,蒋介石无疑是失望的,但又不能不见,林彪头上不仅顶着抗日名将的光圈,还是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官方代表,所以,他在重庆曾家岩张治中的寓所“桂园”进行了礼貌性会晤,除叙了叙旧外,主要是听林彪阐述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林彪在周恩来等授意和安排下,早作了充分准备,一二三四,条理十分清晰,措辞恰当,要言不烦,把中共中央的意见和建议全部端出来。这些意见和建议,肯定不会符合蒋介石的胃口,他立即打了马虎眼:你说的这些很复杂,好多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得慢慢讨论,我到时派人和你谈。不过,他对林彪还是很“关照”:你既然来了重庆,多和我们黄埔的师长和同学交往交谈,听听他们的意见,有什么困难也可随时向他们提出来。蒋介石是有他用意的,企图以庙堂香火情感化他,至少能起到“统战”的作用。林彪则是心眼十分灵动之人,除正式会谈外,也借蒋介石之言,在重庆遍访黄埔名流:顾祝同、何应钦、陈诚、钱大钧、贺衷寒、宣铁吾、俞济时、萧赞育、项传远……杯盏交错中叙叙旧,趁机“哭哭穷”,提出一些实际要求,主要是八路军、新四军对武器和军需物资等需求,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满足他的要求,但这些人也不好全部拒绝他的要求,多多少少得有一个能拿出手的表示,林林总总下来,对穷家穷底的中共军队来说,也是一笔不斐的财富。应该说,这也是林彪借他的声望和黄埔“旧谊”,对抗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另一类”贡献。
后来的林彪大起大落,结局令人扼腕。
傅建文,湖南宁乡人,1964年8月出生,1981年10月入伍,曾就读于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研究生班。专业作家,全军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入伍后即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小提壶》《长城谣》《长征谣》,中篇小说集《窑神》,短篇小说集《不再寂寞的眼泪》,报告文学集《1998 荆江不分洪》,长篇纪实文学《大倒戈》《血染的神话》《太行雄师》《邓小平与李明瑞》等,担任电影《南方大冰雪》《浪花岛之恋》《青铜魅影》《四羊方尊传奇》及中长篇电视剧《窑神》《羊城风暴》《刘伯承元帅》编剧,多次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军电视金星奖、优秀编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