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红海行动》获现象级口碑 中国海军靠实力百年逆袭

新浪综合

关注

中国北海舰队36小时连续实弹

来源:公众号 北海舰队 

这个春节

一部海军题材的电影《红海行动》火了

火得出人意料

因为主旋律电影口碑扑街在近些年并不少见

火得理所当然

因为这部以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电影

的确带给了人们太多惊喜

1898年,120年前的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天气清朗,街上照旧满是嬉闹欢腾的稚子,一地红皮的爆竹残壳,也遮不住融融年味之下的萧瑟。

中午,阳光忽黯,一场日全食悄然来临。抬头尽望,人们四下惊呼,心有戚戚。谁都知四年前的日环食也是如此突至,随后北洋海军便溃败于日本,倾覆于黄海,败的是一干二净,以此割地赔款,经济衰退,国人生活困苦,底气全无。

之后二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至此,列强拉开了蚕食瓜分的血腥大幕。

倏忽几年,名士徐锡麟在日本游览中见中国古钟赫然在展,回望国耻,愤懑在心,后加入光复会,与秋瑾一同领导了浙皖起义,壮烈牺牲。事前一年,写下“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慨然壮哉,呜呼悲哉。

若那时,有人说中国将会在百年后完成对这些侵略者的逆袭,恐怕人们投向他的,只有麻木的一瞥吧。

120年后,2018年的大年初一,人们在安然祥和中醒来,踩着爆竹声走街串巷拜年,亦或是走进电影院阖家观影,其乐融融。

由海政影视投拍的《红海行动》于当日上映,时间莫名巧合。光影交错间,影院里枪炮轰鸣,想来120多年前的黄海海上怕也是如此震耳欲聋。无奈当时万马齐喑,无人堪听。     

看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穿越时空,由临沂舰舰长说出,再看着影片中现代人民海军军人的前仆后继,我不由得捏皱了票根。

轰鸣的枪炮声,令人作呕的血腥味,映入眼帘的断指残躯,不间断的哀嚎和呻吟。随处可见的尸体,你不知道哪里会飞来一颗子弹掀掉你的头盖骨,也不知道你藏身的地方会不会被呼啸而来的炮弹炸成碎末,也不知道那刚刚绽放的爱情之花什么时候被枪炮湮灭。这,才是战争真正的样子。

而《红海行动》无疑找到了最为精准的体现方式和尺度。城市巷战中焦黑残破的尸体,精锐战士也控制不了的战场心悸,还有不再“万能”的我军将士,他们会伤,会死,会无助,会有最真实的鲁莽和胆怯,但他们依旧无所畏惧,一往无前。这样有血有肉的刻画,使那句“强者无敌,勇者无惧”不再那么突兀,影片着力书写主题的“大”不再生硬,甚至有些生动了。

反观以往的一些国产主旋律片,浓墨重彩的渲染通常放在“战地爱情”、“悲欢离合”、“家国情怀”,出发点固然没错,但导演们总是恨不得把影片主旨写在浓眉大眼的演员脸上,情节生拉硬凑,细节惨不忍睹,票房扑街了就把头往沙子里一埋。 

很高兴,《红海行动》让人耳目一新。用知乎上一位知友的话说,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看的是一部国产电影。是的,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对了!

从上映到现在,《红海行动》正靠着影片实力带来的现象级口碑,排片率稳步上升,完成票房上的逆袭指日可待。

到这里还可以说多说一句:《红海行动》,也是中国海军在外宣模式上的一次逆袭。 

回到电影中,从开场的海上船只拿捕,到推进的城市救援巷战,到精彩的荒漠高山突围,再到高潮的沙漠小镇渗透,最后是收尾的荒原基地夺帅,以及国内大银幕上首次出现的海军军舰攻防一体的体系作战全览,林超贤导演隐藏了镜头手法,转而更多的使用战争语言来推进剧情,让观众在138分钟不带喘息的战斗场面中大呼过瘾的同时,更是惊呼影片拍摄尺度和类型选取的前所未有,不由感叹“原来中国也能拍出这样专业的战争电影”,更加感叹“中国海军的军事实力原来已经发展到如此强悍的地步”。

片中的临沂舰来自北海舰队,我亦是北海一员,自豪感自不必说;作为中国军人,战争的真实和残酷则更引人思索——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投身于这样的战场?又或者,仅仅是自问,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我们能否直面那份残酷?    

要完成深海大洋上的百年逆袭,我们任重道远,而又信心满满!

因为逆袭,靠的永远都是实力!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这是俄罗斯无名烈士墓上镌刻的碑文。

最后,借此文致敬每一位海军战友身上的浪花白,致敬每一个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守护共和国的军人。 我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终身骄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