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美海军陆战队司令称频繁坠机是人祸 媒体一句话令其“扎心”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3月14日报道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内勒7日在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作证,表示频繁发生军机严重事故的2017财年“是糟糕的一年”。在划分事故严重程度的4个类别中,相当于最严重“A级”的海军陆战队事故仅2017财年就有12起,创下了1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最为轰动的是,2017年8月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坠毁、导致3人丧生和7月KC-130T运输机坠毁、导致16人丧生。

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马克·索恩伯里和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约翰·麦凯恩将海军陆战队的这些飞行事故,与同样轰动全球的、导致17名水兵丧生的2起致命海上相撞事故放到一起,称这些事故是一场更广泛战备危机的表征。而无论是海军出具的撞船事故调查报告,还是海军陆战队司令内勒的证词,都将这些事故定性为“人祸”。

美国军方报告称这些问题是数十年来积累而成,战备状态所导致的后果无法追究到任何一项单一政策或者是领导层决策上。多年来,资金不足令军方做出诸如削减训练和维修经费等“饮鸩止渴”式的决定,内勒在陈述海军陆战队事故频发的原因时,重复最多的就是飞行员飞行时间严重不足。而这其中还有维护人员不足以及技能欠缺等方面的因素。

内勒坦承12起A级事故只是“冰山一角”,而被媒体频繁报道的那些“低级别”事故更能体现当前海军陆战队的困境。例如驻冲绳的海军陆战队军机,迫降、掉零件还有坠机,频繁且雷同的事故及处理方式仿佛令人感觉被卷入一场新闻“死循环”(美军机事故——日本抗议——美军强调并非飞机原因并会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美军机事故……)。飞在日本上空的美国军机简直把“掉零件”当成了一种日常打招呼的“方式”。

美国海军发布的撞船事故调查报告称,海军将“必须执行”的战时风气用到了和平时期——牺牲长期的战备和能力以换取短期的任务完成(2017年6月驻日本的美海军11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的过期训练证书比例为37%),海军陆战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斯派塞在拨款委员会作证时渲染说,中国军力进步令其“夜不能寐”。美军高层的“心魔”也决定了近些年在亚太地区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这也解释了为何该地区的美军事故更为频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美海军陆战队司令内勒。(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美国“突破防线”网站的数据显示,2012财年到2017财年,飞行事故共导致62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死亡,而在人数多得多的海军中,类似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仅为10人,海军陆战队每10万飞行小时的A级事故率远高于海军,多数年份高出1倍到3倍,最糟糕的年份甚至高出6.7倍。尽管内勒表示对于这些飞行事故来说,飞机状况可能是最无关紧要的一种影响因素,但是对比海军,海军陆战队事故率较高的那些机型还是有规律可循。例如海军陆战队并未选择替换的早期型F/A-18C/D“大黄蜂”战斗攻击机、“上了年纪”的AV-8“鹞II”式短垂起降战机、结构复杂且不易操作的MV-22“鱼鹰”运输机等。另外也有媒体将海军陆战队远高于海军的人员伤亡率归结于“运气”——海军陆战队飞机要执行更多的人员运输任务。

内勒也痛陈在人才方面遭遇的困境——招不到、留不住。内勒表示,目前美国的青年男女中只有30%符合入伍条件,而军队还要下大力气去吸引这30%合格者对在军中服役产生兴趣。奈何此前就有美国媒体将海军陆战队的近年事故率列出表格(比海军高出一大块),并提醒年轻人,参军的话一定要慎选海军陆战队,对于极力要确保海军陆战队员额的内勒来说是真的“扎心”。而内勒的发言人登特中校也表示,海军陆战队面临着飞机维护人员的短缺以及技能不足等问题。2017年五角大楼就曾指出,军队很难留住人才,特别提到飞行员以及资深的军机维护人员很容易被民航公司以高薪“挖墙脚”。

繁重的任务、军事预算的削减以及军机备件的短缺已经令海军陆战队举步维艰,内勒表示,到2016年底海军陆战队的机群只有四分之一的军机能够执行作战任务。这或许正好印证了马蒂斯的那句话——军费不足对美军的危害超过了所有强大的敌人。

随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预算之一获得通过,特别是根据美国防部负责审计的副部长大卫·诺奎斯特的说法,预算案提议增加军人数量,以帮助军队扩充飞行员及维护人员等人才储备。内勒说海军陆战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摆脱困境,一些教训本不必从事故中去汲取,许诺将努力让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每月可以飞行16小时,并“期盼2018年不再有人因事故丧生”。(文/董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美海军陆战队2002年到2017年的A级飞行事故数量及每10万飞行小时的A级事故率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参展的美空军B-52H战略轰炸机,这架隶属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戴尔空军基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B-52H机头特写,可见襟翼已全部放下。左侧还有一个扶梯车,观众可以从那里观看座舱内部,只是需要排很长的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低空高速通场的美陆战队F/A-18D(RC)双座战术攻击(侦察)机,可见机头下方的光学侦察探头,这一机型美军仅装备了60架,较为少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参展的不仅有各种固定翼军机和直升机,连美陆战队的地面装备也有参展,图为M1A1主战坦克编队通过观众席,可见坦克兵向观众挥手致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这架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隶属于美陆战队第163中型倾转旋翼运输机中队,从垂尾图案和编号来看,这架还是中队长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美陆战队的LAV-25轮式装甲车进行展示表演,为了方便乘员向观众致意,还特意将炮塔向右侧转动了些,其配备的25毫米M230“大毒蛇”链式机炮十分抢眼。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航展助兴的”百年灵“特技飞行表演队,使用的是L-39喷气教练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首次在航展上进行垂直起降表演的F-35B“闪电II”隐身短垂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了坦克和装甲车等大型武器装备外,美军陆战队士兵也全副武装参加了展示活动,图为士兵与观众握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参展士兵配备的M4卡宾枪,加装了各种战术配件,包括ACOG战术瞄具,M203榴弹发射器(下方还加装了AN/PSQ-18A激光测距仪)以及AN/PEQ-16B激光瞄准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美陆战队CH-53“超级种马”重型直升机进行吊运悍马车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了军方和政府部门航空器参展外,一些民间团体也参展助兴,例如图中的这辆喷气卡车,上面搭载了三台普惠J34-48喷气发动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卡车全美仅有3辆,最高时速可达600公里,是目前相关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美国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F-18C进行特技飞行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H-1Z攻击直升机在航展上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参展的美海军陆战队现役AV-8B“鹞II”短垂攻击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35B隐身战机机头特写,由于采用了头盔显示器,看不到传统的HUD(平视显示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UH-1Y运输直升机(前)与AH-1Z攻击直升机(后)进行飞行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蓝天使”表演队的C-130运输机也来助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UH-1Y运输直升机与陆战队员进行空中突击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进行静态展示的美陆战队第121舰载战斗攻击中队的F-35B隐身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UH-1Y运输直升机与陆战队员进行“直升机紧急撤离吊带”(SPIE)撤离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进行特技飞行表演的“百年灵”飞行表演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蓝天使”表演队进行“水平开花”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L-39表演机群返航归来,这些L-39隶属于Patriots表演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Oracle(甲骨文)特技飞行表演队飞行员肖恩-塔克向观众致意,肖恩是世界顶级特技飞行员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肖恩-塔克驾驶红色双翼机进行特技飞行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进行飞行表演的美陆战队KC-130空中加油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美国加州消防队的S-2消防观测机,是由退役的S-2舰载反潜巡逻机改造而来。

(2015-10-20 08:10: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VMFAT-101“神枪手”训练中队(队徽见右上角)隶属于美海军陆战队第3航空联队(3rd MAW)下辖的第11陆战航空大队(MAG-11),驻地位于加州圣迭戈的米拉玛陆战队航空站(基地)。虽然不是专门的假想敌中队,但扮演假想敌机进行作战训练也是“神枪手”中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图为隶属于该中队的F/A-18A战机准备从“里根”号核航母上弹射起飞,垂尾上的SH为中队代号,摄于2004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美军F/A-18假想敌战机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神枪手”中队的F/A-18A与美军假想敌中队的“幼狮”及F-5E战机进行狗斗(缠斗战)训练,摄于1989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回到本图集的主角,可以进到这架F/A-18A的座舱一探究竟。图中可见由于年代久远(该机于2005年4月退役,2006年3月运至博物馆作为展品展出),座椅已有些破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A-18A战机座舱仪表全图,作为西方三代战机的经典代表之一,可见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F A-18A的“玻璃化”座舱程度已很高,采用了现役主流的“一平(平视显示器,HUD)三显(多功能显示器,MFD)”配置。下面分别对左、右MFD附近的仪表进行解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左MFD一侧有两个与F/A-18作战至关重要的开关,上方红框标出的A/A和A/G分别代表了“空对空作战” 和 “空对地作战” 模式切换钮,F/A-18是第一种可以通过“一键切换”方式在两种作战模式之间切换的战机。下方红框标出的是“武器保险”(Master Arm),启动这个开关之后,才能发射武器,图中为可发射武器状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右MFD一侧的开关,上红框标出的是红外制导导弹(“响尾蛇”格斗弹)导引头冷却开关,关闭之后才能发射导弹(图中为开启状态)。下红框标出的是尾旋改出开关,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平显(HUD)特写,实际在飞行和作战期间,飞行员使用最多的显示器就是这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下方MFD通常会显示数字导航地图,飞行员也可根据需要自行切换显示模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主操纵杆位于座舱中央,上面提到的作战模式“一键切换”也可直接在操纵杆上完成,此外还能进行切换武器种类、发射导弹、航炮等多种操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油门操纵杆位于座舱左侧,向前推为增加推力,向后推为减小推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停放在美海军航母甲板上的F/A-18A假想敌战机。

(2017-11-10 08:28: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CH-53E特写照,机头上的“秃鹰”(Condors)绰号显示该机隶属于HMH-464重型直升机中队。CH-53E是CH-53系列中的现役主力机型,于1971年3月首飞,1981年服役。其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时278千米,标准航程10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33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本图可见CH-53E巨大的旋翼局部,以及侧面舱门附近的吊车系统,可用于在执行搜救任务时吊放救援人员。红圈标出的小探头实际是AN/AAR-47导弹告警系统传感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AN/AAR-47告警系统传感器特写,该型传感器可探测多种采用不同制导方式的地空或空空导弹,例如激光制导导弹和红外制导导弹。在发现导弹来袭后,系统会自动启动反制措施,并向飞行员显示导弹来袭方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的是CH-53E配备的3台通用电气T64-GE-416涡轴发动机的其中之一,右侧为进气口,有点密集恐惧症属性的黑色小点实际都是发动机空气微粒分离器(EAPS),可依靠离心力分离出大的颗粒物,防止其吸入并损坏发动机;左侧为排气口,附近有“小心尾流(废气)”的警示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发动机空气微粒分离器(EAPS)”细节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H-53E采用全铰接式7桨叶旋翼。桨叶扭转角14°。每片桨叶有钛合金大梁,采用Nomex峰窝芯和玻璃纤维环氧树酯复合材料蒙皮,桨毂由钛合金和钢制成。图为CH-53E的桨毂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排队人数较多,我们并未进入CH-53E机舱拍摄,而是快步跑到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面前。如果把CH-53E比作是陆战队“老将”,那MV-22就是“新锐”。美陆战队的第一支“鱼鹰”中队于2006年3月投入服役,巧合的是,“巴丹”号还曾作为MV-22的舰载测试舰使用,测试该型机在舰上的起降性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MV-22的机头特写,红框部分标出的是可伸缩式受油管,在进行空中加油时可伸出。红圈中的则是与CH-53E相同的AN/AAR-47导弹告警系统传感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V-22的倾转旋翼推进装置特写,每个推进装置内都搭载有一台罗罗艾利逊公司的T406 (AE 1107C-Liberty)涡轴发动机,单台最大输出功率6150马力,为驱动三桨叶旋翼系统提供动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展示的这架MV-22的推进装置处于“过渡飞行”状态。在垂直起降状态时,推进装置可向上旋转90度,产生升力,MV-22便可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降落或悬停;巡航状态时,推进装置可转到水平位置产生向前的推力,像固定翼螺旋桨飞机一样依靠机翼产生升力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两个金属管实际是MV-22的空速管,用于测量飞行速度,一架MV-22通常配有4根空速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MV-22配备的AN/AAR-47导弹告警系统传感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位于机头下方的转塔是AN AAQ-16前视红外探测器,这是MV-22在夜间及复杂天候下执行作战任务的“耳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终于进到MV-22的乘员舱内,可见舱壁上各种密布的管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V-22的圆形舷窗,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作为紧急出口使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各种裸露在外的管线恐怕是MV-22乘员舱的特色,虽然看似狭窄,一架MV-22最多可搭载32名全副武装士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来到乘员舱的最前方就是MV-22的驾驶舱,从仪表盘上的5块大型多功能显示器可看出MV-22的“玻璃化座舱”程度之高,基本已淘汰了传统的机械仪表。位于仪表中央附近的绿色圆形仪表应该就是AN AAR-47导弹告警系统的显示器,一旦导弹来袭,飞行员能及时看到导弹的来袭方向,并迅速做出规避机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V-22的主起落架之一,上面插有“起飞前移除”的警示标。

(2016-06-10 07:53: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