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俄军将于明日阅兵:法媒称战争锤炼让俄军强大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5月8日报道 据法国《世界报》5月6日报道称,克里米亚事件以及对叙利亚军事干预反映了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5月9日,俄罗斯将在莫斯科红场的传统大阅兵期间展示新武器库。

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和法国制造的“斯卡普”导弹碎片被从叙利亚送到莫斯科。这些“样本”是从大马士革附近和霍姆斯地区4月14日美英法对叙利亚政权发动联合打击的对象现场收集到的,其中包括一块从“战斧”的无线定位系统里掉出的电路板,作为某种战利品在俄罗斯军队参谋指挥部展出。

从官方来说,俄罗斯没有与任何人作战,却四处有敌人。克里姆林宫维持的这种信念证明俄罗斯在前苏联的废墟上重建军队的合理性。

2013年,俄军在很短时间内进入了由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理论化的混合战争时代。两大冲突加速演变: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及其随后的顿巴斯之战;而且特别是2015年对叙利亚的干预。俄罗斯因此与西方展开军事和政治较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参加2018年胜利日阅兵彩排的“山毛榉-M2”地空导弹发射车方队。


《俄罗斯军事改革与军国主义》一文的作者、军事专家亚历山大·戈尔茨指出:“俄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和效率。我们还应注意到,注重仪表、有条不紊、服从纪律、朴实无华的士兵和军官与2008年时截然不同。”莫斯科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康斯坦丁·马基延科进一步说:“这支部队与干预格鲁吉亚的那个部队没有任何关系了。”

通过轮换制,几乎所有俄罗斯军官都被派到过叙利亚。政治军事分析研究所专家亚历山大·赫拉姆奇欣提出:“包括陆军的高级和中级指挥官,从最高级的军官到副官,还有90%的飞行员。如今有在叙利亚的经历很重要。”

2017年末,俄罗斯约有48000名士兵和军官参加了叙利亚行动,是自阿富汗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部署。这也是首次出现除特种部队、扫雷兵、飞行员、水兵、顾问、情报官和军事工程小队之外的新兵种:军警。俄罗斯此前还从未在海外行动中动用过这类部队。

今年的二战胜利纪念日5月9日,俄罗斯红场将举行传统大阅兵,成为又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苏-57第五代战机将迎来首秀。在叙利亚测试过的“终结者”坦克支援战车也将展出,该战车配有4套导弹装置和直径30毫米的双炮塔。阅兵还将展出扫雷的“天王星”-6机器人和支援战斗的“天王星”-9机器人。

俄罗斯2018年军事预算达27000亿卢布(约合360亿欧元),成为仅次于退休金的第二大预算。2016年至2018年间,国防预算收缩近30%。尽管合同兵对应招兵的比例有所增长,但俄罗斯不可能朝职业军队的方向转变,既是因为意识形态,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原因。

亚历山大·赫拉姆奇欣分析说:“军队是政治的延续。”在叙利亚,俄军的任务按令执行,比如将状态糟糕的叙利亚政府军恢复到战斗状态并重树巴沙尔·阿萨德的权威。但现场行动有另一个好处,就是估量其他区域大国的武力。赫拉姆奇欣认为:“西方对真主党和伊朗准军事化部队的实力夸大太多,其实他们水平不行而且也没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场战争摸出了每个人的底。”

专家费奥多尔·卢斯安诺夫认为:“现代俄罗斯应对较量的准备工作比苏联做得好,虽然当时苏联表面上更强大。”俄军首次在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加里宁格勒安装了能够运载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装置。亚历山大·戈尔茨指出:“军队已经成为莫斯科内外政策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手段。”他还说,通过乌克兰和叙利亚的“经验”,“动用武装部队和进取型宣传表明莫斯科对西方有一定的优越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军迷与“玄武岩”反舰导弹残品合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似乎是因年久失修,坍塌的基地入口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通过入口进到地下后,就是别有洞天了。图为半开的基地内部大门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废弃的基地通道,从锈蚀的痕迹看,已经废弃了相当长时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另一段基地通道之一,还能看到重型防爆门,很有“末日要塞”的节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其他废弃基地中难得一见的景观,应是双联“玄武岩”反舰导弹的(储存)发射器,可见发射器内部的滑轨和各种零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似乎是电子设备间,设备已全部拆除,只留下了框架和电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似乎是基地通往外部测试场的运输通道,导弹发射器可以通过地上的轨道转移出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玄武岩”导弹发射器内部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似乎是配电室,还能看到380伏高压电的警示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电子设备操作台,应该是在当年撤离时,就已进行了破坏处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另一个双联“玄武岩”导弹发射器,这个连装填导弹用的轨架也有保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半开的基地防爆大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通道内部还有积雪没有融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另一角度拍摄的双联“玄武岩”导弹发射器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靠近基地外部通道的地方,还能见到别的双联导弹发射器,可见当年该基地的导弹试验十分频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还能见到需要手动操作的装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残留的电子设备外壳及架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基地外部残留的雷达设备基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破败的电子设备间。

(2017-12-04 08:53: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PP-19-01(又称“勇士”-SN)冲锋枪,由卡拉什尼科夫集团旗下的伊兹玛什公司于2004年研发,2008年投产。该枪射击融合了AKS-74U和“野牛”冲锋枪的设计特点,主要供给俄内务部特种部队使用。该枪全枪长705毫米(枪托展开),空枪重2.9公斤,使用9×19mm帕拉贝鲁姆弹药,采用30发弹匣供弹,最高射速每分750发,有效射程200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俄军特战队员使用“勇士”冲锋枪射击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特战队员随后快速切换“乌鸦”手枪继续射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P443 “乌鸦”半自动手枪,由俄枪械设计师弗拉基米尔·亚雷金于1993年主持设计,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于2000年投产,2003年正式装备部队。该枪空枪重0.95千克,采用17发大容量弹匣供弹,可发射多种9×19mm弹药,其中包括俄军特有的7N21高膛压穿甲子弹,有效射程50米。“乌鸦”最初是为取代马卡洛夫手枪研发,但服役后,仅有俄内务部及少数精锐部队换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军特战队员使用“乌鸦”手枪打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特战队员使用最新的PL-15手枪进行“信任射击”(战友们互为射手和配手,在25米距离内交替用实弹射击对方手中的靶标)演示,可见完全小于规定的25米安全距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视频中使用的列别杰夫PL-15半自动手枪目前仍处于小批量列装阶段,于2014年研发,2015年首次公开时曾以PL-14名称展出,后进行了多项改进。本图展示了该枪的多项技术参数,PL-15也使用9×19mm帕拉贝鲁姆弹药,采用15发弹匣供弹,设计特点之一是在枪身下方配备了导轨系统,可根据战术需要加装不同的组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信任射击”,稍有差池,可能会出人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队友与靶标近在咫尺,要求射手具有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射击精度。注意靶标上的弹孔位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更夸张的多人“信任射击”演示,射手要在3名队友紧凑靶标的情况下,只射击靶标头部,还不能误伤靶标后面的队友。这对充当干扰物的队友的心理素质也有极高要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靶标特写,均为爆头,但射击角度如果稍有偏差,可能就会误伤后面的队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要人临场救护撤离情景中,模拟枪手的特战队员在近距离用实弹射击模拟要员的队友,视频中看距离或小于5米,虽然要员身着防弹服,但还是要为他捏把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慢镜画面看,扮演要员的队员表情十分痛苦,毕竟是近距离被9毫米手枪弹连续命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恐怖分子”被击毙后,特战队员开始抢救要员,一位为要员包扎伤口,另一位负责“输血”(或输液),注意要员此时神志清醒,还在队员配合下举着吊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完成应急处置后,特战队员将要员抬离现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另一个巷战情景中,2名特战队员使用“勇士”冲锋枪火力压制敌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如图所示,敌方步兵躲藏在墙后,有隐蔽物遮挡,特战队员无法直接射击目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特战队员首先在防弹盾掩护下,进行压制射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之后取出单兵便携式无人机,准备从空中观察敌方阵地情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带有光电探头的无人机从空中实时传回敌方阵地画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准确定位墙后的武装分子后,特战队员选择直接“穿墙射击”,可能使用了穿甲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墙后“武装分子”被扫成蜂窝后倒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每名特战队员还在头盔上配备了GoPro摄像头,后方指挥部可直接看到战况,队员准备在防弹盾掩护下突袭敌方阵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特战队员突入敌阵后,对倒地的恐怖分子补枪,任务完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军特战队员使用PL-15手枪打靶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加装消音器和战术手电的PL-15手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PL-15手枪特写图。

(2018-01-16 08:53:17)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