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美F-35欲配小无人机变“空母” “蜂群战术”或可反制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5月25日报道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6日报道称,在美国五角大楼与私人公司通力合作、力求将设想变成现实之际,能够在空中发射和回收绰号“小魔怪”(另译“小妖精”)的小型廉价多用途无人机编队的“空中母舰”或很快加入美军武器库。近日,美国防部下辖的“战术技术办公室”(简称TTO)又放出一张F-35隐身战机与“小魔怪”无人机联合组网“协同攻击”的设想图,引发军迷热议。那么美军最新提出的这种“空中母舰”概念究竟为何?“小魔怪”无人机是否像宣传的那样神通广大呢?本文就此为您简析。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称,五角大楼下辖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简称DARPA)已于2018年4月底将价值3860万美元的“小魔怪”无人机研发合同,授予给总部位于阿拉斯加州亨茨维尔的“动力系统”(Dynetics)公司,由后者负责无人机及空中回收技术的相关软件和技术开发,此外由专门从事生产打靶用廉价无人机的克拉托斯公司作为转包商负责生产可在空中折叠机翼的“小魔怪”无人机。美国航空专家认为,多架无人机能迅速、安全可靠地从战机上投放、执行任务后再回收重复使用,对美军而言,获得这种能力将对空军作战产生巨大影响。

空中母舰更小更灵活

过去人们提到“空中母舰”(下文简称“空母”),通常会想当然地理解为飞行版的航空母舰,例如电影《复仇者联盟》中出现的“直升航母”,直接在舰体四周加装巨型升力涵道式风扇,并在舰体后部加装多台巨型发动机,以“旱地拔葱”的方式把航母搬到天上,在科幻作品中可以如此设想,但现实中不仅技术实现难度大,而且并不实用,还很容易成为敌军的靶子。相比之下,“动力系统”公司提出的“空母”方案更易于实现,只需进行小幅度改进,就可以将B-1B战略轰炸机、C-130战术运输机甚至尺寸更小的F-16战斗机、F-35隐身战机改造为“空母”,更多地是在“小魔怪”无人机方面做文章。

和传统无人机不同,“小魔怪”外形更接近大型巡航导弹,不同的是加装了可折叠式主翼,并配有更低成本、且高效的涡扇巡航发动机。由于尺寸小巧,“小魔怪”对搭载平台的要求并不高,可由不同类型的空中平台投放或回收。如美军公开的这张作战剖面示意图所示,“小魔怪”无人机群可由B-52H战略轰炸机在距离目标区555千米外,9000米的飞行高度上投放,以“蜂群”方式飞抵目标区后,“小魔怪”还能根据不同作战需要,在目标区上空巡飞超过1个小时,执行包括侦察、监视、对地打击等多种任务后,必要时还能对敌军地面或空中目标实施自杀式攻击(后续型号还可携带微型弹药),在沿“回收路线”返航,在“空中回收点”与负责接应的一架C-130运输机(“空母”)汇合。

无人机部署回收更简便

在完成汇合后,借助“小魔怪”和“空母”上搭载的多种传感器配合,无人机可以像海军舰载机进行软管式空中加油一样进行回收作业,由无人机伸出回收钩,在与C-130“空母”放出的回收装置对接后,将“小魔怪”拖入C-130的后部货舱或两侧翼下,进行短暂整备(补给燃料和弹药、更换部件等)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准备再次出动。由此不难看出,“小魔怪”无人机对“空母”的“条件”要求并不高,C-130的角色甚至可以由F-35隐身战机完成,收入内置弹舱或主翼下后,可以再次出动,具有相当高的作战灵活性,与今天还需要从地面机场起降的传统无人机相比,“小魔怪”无人机群的作战效率和部署方式会得到成倍的提升。

据DARPA发布的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尺寸小且机群数量庞大,“小魔怪”不仅很难被敌方雷达发现,而且即使被敌军战机或防空武器目视发现,被击落一部分后,也不会影响其余无人机编队继续作战,抗干扰能力和自主作战能力也要强于普通无人机群。此外,DARPA下辖的“战术技术办公室”(TTO)目前正在进行“拒止环境下协同作战”(CODE)项目研究,目的是为现役或未来无人机开发先进算法和软件,拓展其在拒止或对抗空域的对空及对地作战能力,项目重点关注研发及验证改进的协同自主性,使无人机蜂群能在一名操作员(例如F-35有人战机飞行员)的遥控下,完成跟踪、攻击等一系列任务。

可用无人机“蜂群战术”反制

“‘小魔怪’无人机群+现役战机‘空母’”这一作战组合看似科幻电影和游戏中的“宇宙母舰+无人机”搭配,可以在敌军有效反击范围外,用“机海”战术将目标瘫痪或摧毁。但这一组合并非无敌,实际有许多“漏洞”可钻,例如加强战场电子干扰能力以及网络战能力,侵入美军加密通信数据链,夺取“小魔怪”机群的控制权,或是派出隐身战机编队前出部署,猎杀在战场边缘区域游荡的美军“空母”。

在上述手段都无效的情况下,还可使用无人机“蜂群”部队反制。当然,凭借与美军类似的“空母+蜂群”无人机战术与其对抗,到底效果如何,仍需人们拭目以待。(文/黄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下辖的“战术技术办公室”(TTO)放出F-35隐身战机联网遥控小型无人机群猎杀中国歼-20隐身战机的设想图。

【延伸阅读】空中母舰!美新无人机可由F35组网遥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下辖的“战术技术办公室”(TTO)放出F-35隐身战机联网遥控小型无人机群猎杀中国歼-20隐身战机的设想图,本图集就此解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其中出现的小型无人机即美空军与Dynetics公司联合研发的“小魔怪”(另译“小妖精”)多用途无人机,最大特点是可从空中投放并回收。图为“小魔怪”小型无人机编队飞行设想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魔怪”除采用“蜂群编队”方式作战外,还搭载多种新技术,包括保密通信,传感器“拼接”遥测等,可大幅增强无人机群的独立(侦察、监视及)作战能力,必要时还能对敌军地面或空中目标实施自杀式攻击(后续型号还可携带微型弹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尺寸较小,“小魔怪”可由不同类型的空中平台投放或回收,如B-1B轰炸机、F-16战机、F-35隐身战机及C-130运输机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本图展示了“小妖怪”无人机群的作战剖面示意图,在由B-52轰炸机从敌防空区外投放后,“小妖怪”无人机群的航程可达555千米以上,在完成对目标的侦察或攻击任务(目标区续航时间超过1个小时)后,无人机群返航,由C-130运输机(”空中母舰“)回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早期概念图中,左侧的B-1B轰炸机正在投放“小妖怪”无人机,而右侧的C-130运输机正在进行空中回收无人机作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尺寸小且机群数量巨大,“小魔怪”不仅很难被敌方雷达发现,而且即使被敌军战机或防空武器目视发现,被击落一部分后,也不会影响其余编队继续作战,抗干扰能力也要强于普通无人机群。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可“空中回收,并重复使用”是“小魔怪”无人机的最大卖点,回收方式类似软管式空中加油,无人机先伸出回收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C-130“空中母舰”释放回收装置,准备回收“小魔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回收钩会利用激光或其他传感器与回收装置对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魔怪”无人机空中回收作业模拟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130“空中母舰”内,操作员可在必要时人工干预回收作业,通常交由无人机和系统自动进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成功捕捉无人机后,C-130会将“小魔怪”拖回货舱或两侧主翼下,而无人机将折叠主翼,便于回收作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按DARPA和Dynetics公司的计划,美军将于2018年内开展“小魔怪”空中投放和回收试验,图为“小魔怪”空中投放试验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该项目在2019年的试验目标是在30分钟内连续回收4架“小魔怪”无人机,图为空中回收无人机连续镜头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空中回收无人机连续镜头之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魔怪”无人机不仅能将传统军机变为“空中母舰”,还能起到战力倍增器的作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战术技术办公室”(TTO)的目前正在进行“拒止环境下协同作战”(CODE)项目研究,目的是为现役或未来无人机开发先进算法和软件,拓展其在拒止或对抗空域的对空及对地作战能力,项目重点关注研发及验证改进的协同自主性,使无人机蜂群能在一名操作员(例如F-35有人战机飞行员)的遥控下,完成跟踪、攻击等任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若这一技术成熟后,2002年科幻空战动画《战斗妖精雪风》中设想的无人战机伴随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场面或在未来成为现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130进行空中回收系统试飞试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C-130尾部货舱视角,回收“小魔怪”无人机设想图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即将收入货舱的“小魔怪”无人机,可见主翼折叠后,该机外形酷似一枚巡航导弹。

(2018-05-23 09:07:00)

【延伸阅读】加油轰炸全能!MQ25无人机还自备表情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日,美国“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放出了最新MQ-25“黄貂鱼”舰载无人隐身加油机的宣传视频。不仅空中加油、侦察监视、对地打击“多面手”,还自备“表情包”能与地勤人员互动,本图集就此为您解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视频中可见MQ-25采用了类似B-2轰炸机的飞翼布局,及可折叠主翼设计。图中可见折叠主翼状态下,一个升降机可同时提升2架MQ-25无人机至飞行甲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利用机载传感器,舰上控制员可通过信息化操纵台实时监控并在必要时介入控制MQ-25无人机的起降及在飞行甲板上的行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布置于于机头的光学通信窗口(红圈处)是洛马版MQ-25的最大特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Q-25无人机可以通过该窗口与航母甲板上的地勤人员互动,使得起降工作更加高效,颇有“自备表情包”的节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Q-25利用光学通信窗口与地勤人员通信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节省研发成本,MQ-25的起落架将沿用现役美军舰载机的,如图中的鼻轮式前起落架,就是沿用F/A-18“大黄蜂”战机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Q-25弹射起飞想象图,注意此时机头的光学通信窗已变为“绿色箭头”符号,代表弹射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美海军并未对MQ-25的隐身性能做过多要求,但洛马方案在设计上还是充分考虑了低可探测性,例如飞翼布局,及经过特殊设计的发动机尾喷口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作为舰载加油机,MQ-25在主翼内设置了大型油箱(紫色部分),确保能够长时间留空,辅助舰队机群进行远程奔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节省研发和维护成本,MQ-25的起落架和发动机均沿用现役型号的改进型,还能降低研发风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Q-25未来的主要任务包括为美海军F-35C隐身战机和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提供空中加油。洛马还专门制作了MQ-25无人机为F-35C有人战机提供空中加油的模拟画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35C有人受油机视角看到的MQ-25无人机释放的加油管锥套,美海军战机均采用软管式加油方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Q-25无人机为F-35C有人战机提供空中加油的动态模拟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本图展示了没有MQ-25无人加油机支援前的F-35C和F/A-18E/F战机的最大作战半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有了MQ-25加油机支援后,F-35C的最大作战半径可延展至152%,F/A-18E/F则可延展至145%。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与有人驾驶的加油机不同,MQ-25无人加油机还能大幅增加留空时间,为着舰失败的有人战机提供空中加油,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燃料返回母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空中加油外,MQ-25还能执行长航时海上“情报监视侦察”(ISR)任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空中加油吊舱外,由于采用了模块化通用挂架设计,MQ-25在必要时还能挂载AGM-154 JSOW或AGM-158等防区外攻击武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Q-25可通过挂载不同任务载荷,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动态图。

为保证高效安全的着舰性能,MQ-25还将采用“精确进近自动着舰”(GPS卫星辅助引导)系统,具备昼夜全天候着舰能力。图为MQ-25着舰瞬间,可见尾钩已钩上阻拦索。

无人加油机的另一大优势就是无需顾及飞行员的体能耐力,可在一天内昼夜连续出动,比有人机更加高效。

(2018-04-16 08:53: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