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他山之石】激战费卢杰:美军城市作战经典战例

中国陆军

关注

内容提要

代号“新黎明”行动的第二次费卢杰战役是伊拉克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自1968年越南战场顺化战役结束以来美军进行的最大规模城市巷战。美军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艰难取胜。此役体现了美军联合部队城市攻坚作战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同时也暴露出各种问题与不足。反美武装机动灵活,采用城市伏击战、地道战等战法有效杀伤美军、迟滞其作战行动。交战双方的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诠释了现代城市作战的制胜机理。

1作战背景

费卢杰位于伊拉克的安巴尔省,距首都巴格达约69公里,素有“清真寺之城”之称。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该城暴力袭击事件不断。2004年3月底,美国黑水公司4名保安在费卢杰附近遇袭身亡。美军迅即回应,于4月初发起代号“英勇决心”行动的第一次费卢杰战役。受兵力、火力和交战规则等因素限制,陆战队进展不顺、伤亡严重,经过一周激战被迫撤出费卢杰。美军的撤出被反美武装视为重大胜利加以宣传,费卢杰一度成为反美运动象征,吸引来自伊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的反美武装不断涌入。为铲除反美武装温床并为即将举行的伊拉克选举铺平道路,美军于2004年11月发起代号“新黎明”行动的第二次费卢杰战役。

2战前准备

 

根据美军计划,此次行动由陆战1师统一指挥,该师主要作战力量为第7和第1两个团战斗队。第一次费卢杰战役失利的教训让陆战队认识到陆军重型机械化部队在城市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陆战1师向上级申请并得到陆军增援,将配属的陆军第2步兵团2营和第7骑兵团2营分别编入第7和第1团战斗队,第1骑兵师第2旅战斗队(绰号“黑杰克旅”)负责费卢杰外围警戒封锁。此外,伊安全部队也编入特遣部队,随美军一起行动。战前,美军切断了费卢杰与外界的联系:“黑杰克”旅在城东、南两个方向建立阻击阵地,陆战1师占领了城西的费卢杰医院和横跨幼发拉底河的两座桥梁,城北为美军的进攻出发阵地。完成对费卢杰的包围后,美军通过散发传单及扩音器宣传等方式劝告城内平民撤离,并采取佯动、突袭和封锁搜查等行动迷惑敌人。此外,美军还对疑似简易爆炸装置和敌阵地等目标实施空地火力打击,为地面进攻清除障碍。

3作战经过

11月8日,美军两个攻城集团由北向南对费卢杰发起并肩攻击,西侧第1团战斗队担任主攻,东侧第7团战斗队为助攻。

01

东攻城集团作战经过

东攻城集团为陆战队第7团战斗队及配属的陆军第2步兵团2营。

打开突破口。11月8日清晨,美军侦察分队从进攻出发阵地迅速转移至城东北角的火力支援阵地,实施直瞄和间瞄射击,击毙30多名敌人,拔掉敌多处据点。8日19时,一个装甲连进入火力进攻阵地,为打开突破口行动提供火力支援。该连指挥官召唤炮兵对前方重要目标实施火力打击,与此同时坦克和步战车进行三次齐射,使敌人陷入混乱并出现大量伤亡,削弱了突破口处敌人的防御力量。19时15分,工兵分队在事先选定的突破地段使用扫雷直列装药引爆了大量简易爆炸装置。10分钟后,美军一个机步连成功打开突破口并迅速突入。20时13分,一个装甲连通过突破口,在向目标机动途中用120毫米主炮摧毁沿途路障。在遭敌持续火力打击情况下,该连仍有效协同炮兵、坦克和步战车火力,摧毁了大量车载简易爆炸装置和多个火力点,消灭大量敌人。当陆军成功打开突破口并消灭城区东北部大量敌人之际,陆战队打开突破口行动受挫。危急时刻,陆战队借用陆军的突破口入城。

进攻与清剿。11月9日清晨,美军两个机步连向“夫兰”调整线(10号公路)发起进攻。美军的攻势迅速而猛烈,击毙数十名敌人,自身也出现伤亡。14时10分,陆军一线部队接到命令,在“夫兰”调整线停止进攻并折返向北清剿残敌。10日,陆军的一个机步连继续向北清剿残敌,另外一个连负责确保“夫兰”调整线安全。11日,陆军所有部队回到“夫兰”调整线,准备继续向南进攻。在此期间,陆战队擅自更改通信安全措施,导致战场通联受阻,一度出现混乱。12日6时,美军到达“珍娜”调整线,并接到通知到11时才能发起新的攻势。等待期间,美军遭敌重兵伏击,伤亡较大。危急时刻,一线指挥官果断决定率部向北机动,回到“伊莎贝拉”调整线。12日至13日,美军在“伊莎贝拉”调整线与“卡伦”调整线之间实施搜剿。13日15时,美军继续向南进攻。14至20日的搜剿行动和城市巷战十分激烈,美军最终取得胜利,但是协同不顺、通联不畅、支援不利等问题导致行动迟缓、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20日,陆军与陆战队完成任务交接后撤出费卢杰。

02

西攻城集团作战进程


西攻城集团为陆战队第1团战斗队及配属的陆军第7骑兵团2营。

打开突破口。11月8日14时,美军开始实施打开突破口行动。美军将突破口选在火车站西侧,先使用空中力量投下8枚炸弹,随后用推土机从铁轨护道中间打开两个缺口。19时,美军占领火车站,为正向突破地段机动的工兵提供火力掩护。工兵分队到达突破地段后,使用扫雷直列装药从敌人设置的雷场中开辟了两条通路。在打开突破口和开辟通路过程中形势一度混乱。经过一番周折后突破口终于打开,美军一个陆战连率先通过突破口,并向南机动到达“亨利”调整线。在此期间,该连只遭到零星的火箭弹和轻武器袭击。美军用重机枪还击并销毁大量简易爆炸装置,消灭了沿途抵抗之敌。美军一个骑兵连随后通过突破口。到达城北公路后,骑兵连编为三路纵队沿三条道路向重点目标戈兰公园进攻,沿途只遇到轻微抵抗。

进攻与清剿。9日清晨,美军骑兵连抵达作战行动的重心戈兰公园,搜剿出大量武器。随后步兵下车作战,折返向北清剿残敌。期间,美军遭敌火箭弹袭击出现伤亡。12时30分,陆军与赶来的陆战队完成换班,陆军集中精力消灭敌有生力量,复杂的清剿行动由陆战队完成。9日夜,一个陆战连越过“亨利”调整线向南机动,随后沿“夫兰”调整线(10号公路)向西卷击,直奔目标“弗吉尼亚”。在此期间,陆军一个骑兵连沿“亨利”调整线机动,确保交通线安全。此时,陆战队在戈兰地区和城区西北角与敌人激战。10日9时,一个骑兵连向横跨幼发拉底河的桥梁推进,沿途清剿顽敌。11日清晨,该连完成任务后返回保障基地,为执行新任务做准备。同日上午,陆战队到达“夫兰”调整线。11日至13日,陆军与陆战队一起向南进攻,战斗十分激烈,战场通信不畅导致美军前后方、左右邻部队一度失联,伤亡严重。14日至19日,为配合陆战队行动,陆军继续发起进攻,双方共同执行搜剿任务,坦克、步战车与步兵密切协同,取得了较好效果。战斗中,美军的人员和装备均遭受损失。20日陆军撤出费卢杰,但零星战斗仍在持续,陆战队又用了几周时间才肃清城内残敌。

4战例评析

与第一次费卢杰战役失利相比,美军第二次费卢杰战役取胜的关键在于联合。时任美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司令萨特勒指出:“这是一次成功的联军联合作战……每一名官兵都亲历联合、见证联合,没有联合这一仗就打不赢。”此役充分展现了美军联合部队城市攻坚作战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美军联合作战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反美武装准备充分、机动灵活,大量杀伤美军并迟滞其行动,其战法运用值得研究。

01

美军联合部队城市攻坚作战

主要做法和特点

联合作战编组延伸至战术分队,且实现即插即用。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主要作战行动阶段,美陆军与陆战队能够在较高层面顺畅地制定联合作战计划。然而,在师一级双方还是作为独立作战实体各自为战。直到2004年,双方才在营级分队实现相互之间战术控制。在第二次费卢杰战役中,美军联合作战编组进一步延伸至连排级战术分队。“黑杰克旅”旅长回忆:“陆军与陆战队的混合编组已延伸到排级,陆战队的一个班编入我的步兵排,我的坦克和步战车排编入陆战队的侦察连,双方协同非常顺畅。”此外,陆战队工兵力量编组到陆军的步兵排,在清剿戈兰公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伸至战术分队的联合作战编组能够“即插即用”。参战部队来自不同地域、担负不同任务,在战前临时编组在一起,但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例如,美军第2步兵团2营到10月底才进行作战编组,组建的营级特遣部队辖:第2步兵团2营A连、第63装甲团2营A连、第4骑兵团F连(旅侦察分队)以及配有迫击炮和侦察力量的特遣部队指挥部(欠直属连)。该营作战官回忆:“各连来自旅作战地域内的不同地点,首次作为一个团队汇聚到一起。这次行动确实体现出‘即插即用’特点,所用部队仅在战斗打响前的几天才集结到费卢杰。” 此外,伊拉克安全部队也与美军共同编组,一起行动。

战前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联合。一是从制定作战计划之初就聚焦联合。第一次费卢杰战役的教训让美军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制胜,因此从制定作战计划之初就下决心打破军种壁垒、聚焦联合。陆战队主动提出把一个轻型装甲连配属给陆军。陆军接到上级预先号令后立即与陆战队建立联系,召开联合作战会议,会上各方以平等身份参与作战计划制定。陆军一名作战官回忆:“我们从制定计划之初就融入其中,而且能够影响陆战队的行动方案,使之与我们的能力相称。”见证整个过程的嵌入式记者回忆:“陆战队与陆军存在巨大文化差异。双方能够在费卢杰跨越文化鸿沟要得益于指挥官的齐心协力。”二是相互了解标准作业程序并遵守相同交战规则。参战各军种认识到在联合作战中了解其他军种标准作业程序、指挥流程并遵守相同交战规则的重要性,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第2步兵团2营作战官雷诺兹指出:“对我们来说,了解陆战队的标准作业程序和指挥流程很重要。我们的原则是在谁的领域就遵守谁的作业程序。”三是各参战力量共享相同的作战地图。得益于各军种的共同努力,一线部队能够共享标绘有重要地形地物的费卢杰地形图和电子地图坐标网格系统。四是战场情报准备充分,共享情报资源。陆战队在战前搜集并整理了大量情报资料,并与陆军共享。第7骑兵团2营指挥官雷尼回忆:“他们获得了相当好的情报态势感知。他们知道清真寺在哪儿、城内有多少平民、敌人的确切数量,并进行了大量情报分析,对此我很满意。”五是设立联络组,互派联络官。为确保有效沟通,陆军与陆战队建立了联络组,互派联络官。空军成立联合战术空中控制组并派遣联合战术空中控制员嵌入地面部队,可直接召唤各军种空中武器平台。

凭借先进技术,取得非对称优势。美军凭借先进技术取得夜战、战场态势感知、目标获取和精确打击等非对称优势,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反客为主。一是先进的夜视器材使战场“单向透明”。美军凭借先进夜视器材能够在夜间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在城市夜战中优势明显。反美武装因不具备夜战能力只能被动挨打。美军装甲部队向目标机动途中,反美武装不知道美军具备夜视能力,试图借助夜幕掩护穿越街道,结果全部被击毙。二是无人机提供了近实时的战场态势感知。美军各型无人机为前线官兵提供了大量高价值战场情报,尤其能够及时提供并更新一线官兵前方一到两公里的战场情报信息,为官兵预测“下一刻将面临的危险”提供支撑,在复杂城市环境中有效减少了战场迷雾、取得先机之利。三是远程目标获取和精确打击能力有效减少了附带杀伤,并挫败敌人利用敏感目标进行隐蔽和发动攻击的企图。对于藏匿在清真寺等敏感目标附近的敌人,美军态度慎重,一般流程是先使用无人机获取目标坐标,而后地面上的前方观察员抵近侦察,通过远程目标获取系统定位、确认并修正目标参数,引导空地火力进行精确打击。战斗中“阿帕奇”直升机发射激光制导“地狱火”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将内部敌人全部消灭,而附近清真寺安然无恙。

以先进作战理论为指导,战法灵活。此次作战美军以快速决定性作战和震慑论等作战理论为指导,着眼于震慑并瘫痪敌人,强调进攻速度与节奏,令敌措不及防,取得较好效果。第63装甲团2营A连指挥官福勒称:“很多叛乱分子试图通过陆战队的任务区到达我们翼侧,但是他们的机动速度比我们慢得多……敌人没有料到我们突破得这么快,顿时束手无策。我们又一次实现了目标:瘫痪敌人的指挥控制能力,让他们陷入混乱。”

在先进作战理论指导下,美军的战法运用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快速瘫痪与稳步围歼相结合,装甲穿插与徒步清剿相配合。美军先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力、火力和防护力在城区迅速穿插、直取目标,实现攻心夺要、瘫痪敌人的效果。然后折返向回稳步搜剿,此时充分发挥步兵下车作战、狙击手精确狙杀和空地联合火力支援的优势,体现出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特点。二是舆论战、心理战和佯动欺骗相结合。战前,为孤立敌人、减少附带伤亡,美军散发传单和广播宣传等方式劝告城内平民撤离。战斗中,对于躲藏在建筑内难以清剿之敌,美军采取心理战:反复高声播放重金属音乐,令敌人心烦意乱、注意分散,美军趁机发起精确打击,一举将敌消灭。此外,美军还采取佯动欺骗迷惑敌人,诱使敌判断失误。战前,美军在费卢杰东、南方向示形造势,制造从南向北进攻假象,成功诱骗敌人将防御重点从城北转向城南。美军战后清理战场时发现城南防御工事密集且全部朝向南方,证明欺骗行动奏效。战斗中美军东西并进、声东击西,进一步分散了敌人在主攻方向上的防御力量。第1团战斗队指挥官沙普回忆:“敌人被第7团战斗队在城市东北部和城西桥梁处的进攻所吸引,没有料到我们从这里攻进来。”

各军兵种作战力量密切配合,协同增效。参战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取得实效。一是陆军重型部队与陆战队轻型部队密切协同。城市攻坚作战既需要破门而入、起到震慑作用的“重锤”,也需要精确猎杀、定点清除的“手术刀”,更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互补增效。此次作战中,陆军重型部队重锤猛击、迅速穿插,集中力量消灭敌主力、瘫痪敌指控能力,精细复杂的搜剿任务则由陆战队完成,双方相互支援、密切配合。陆战队在清剿过程中一度进展缓慢、伤亡严重,紧急时刻陆军主动支援,运用火力摧毁敌火力点和重要据点,为陆战队清除障碍。二是战场临机协同务实高效。尽管陆军与陆战队存在通信障碍,但双方指挥官始终保持畅通高效的沟通,坚持每天进行战地会晤,临机调整协同方案,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三是在战场救援和伤员撤离中相互支援。针对陆战队轻型装甲车辆防护力弱且缺乏专业救援车辆的情况,陆军主动提供装甲救援力量帮助陆战队救治和撤送伤员,并全程提供安全警戒,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四是有效协同空地火力支援。直接嵌入地面部队的空军联合战术空中控制员能够召唤各军种空中武器平台,形成高低空相搭配、远近程相衔接的空中支援格局。五是共享无人机平台。战术行动中心的参谋人员可同时使用陆军和陆战队的无人机监控战场态势,并将不断更新的战场态势图及时传送给一线作战部队。六是在打开突破口行动中密切协同。打开突破口是此次作战的重难点。地面部队发起进攻前,空中力量先进行对地攻击,清除突破口附近的重要目标并消灭大量敌人,为地面部队进攻创造条件。在陆战队打开突破口受挫情况下,陆军主动向陆战队提供突破口并抢修陷在突破口的陆战队重装备。

02美军在作战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尽管美军最终取得胜利,但为此付出巨大伤亡和代价,各军种自身及各军种在联合过程中均出现问题,充分暴露出美军战斗力建设中的短板弱项和联合作战中的薄弱环节。

 ◆各军种自身出现的问题

陆战队的问题。在两次费卢杰战役中,陆战队伤亡人数远超过陆军,暴露出较多问题。一是作战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首先,参战兵力不足。第一次费卢杰战役,面对拥有30万平民和2千名武装分子的费卢杰,只有两个加强营的陆战队开局不顺、举步艰难,尽管成功封锁了费卢杰,但是因兵力不足导致进攻乏力。海军上校谢勒指出失利原因:“在一些重要方面,进攻费卢杰的行动违反了陆战队城市作战手册和作战条令的指导原则,即目标与手段不匹配。用两个营来封锁并进攻一座中等规模城市,兵力明显不够。根据战场态势,兵力短缺问题应靠火力来弥补,而陆战队指挥官既不想也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次作战进展非常缓慢,尽管陆战队攻入了市区,但是并没有到达市中心,更没有实现占领。” 其次,火力和重装备不足。第一次费卢杰战役,交战规则严重制约了陆战队的火力运用。同时陆战队缺乏重装备,火力支援能力严重不足。第二次费卢杰战役,陆战队放宽了交战规则,加大了空地火力打击强度,引入陆军重型部队,使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自身火力和重装备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作战行动迟缓、伤亡严重。第三,战场救援能力弱。陆战队只装备有“悍马”和两栖突击车等轻型装甲车,且缺乏专业装甲医疗救援车辆,战场救护和伤员撤离不力。

战术运用不当,战法僵化呆板。首先,由于平时缺少针对性训练,陆战队打开突破口行动战术运用不当,未能有效使用各种重装备,造成人员伤亡和行动迟缓,迫使陆军在翼侧暴露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其次,在城区搜排和清剿行动中,陆战队的战法僵化呆板,不能够随机应变、因敌制胜,而是恪守下车作战、徒步清剿的原则,没有充分发挥装甲车辆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优势,导致步坦协同不畅、进攻缓慢、伤亡陡增,给敌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影响了整个作战进程。第2步兵团2营指挥官纽厄尔回忆:“当我们到达调整线并确保安全后,我们已经远远领先于陆战队。如果继续向南进攻,我们与陆战队之间就会出现空隙,叛乱分子就会通过空隙夺路逃走。因此我们被迫滞留在调整线,只有等陆战队赶上来才能继续进攻。” 第63装甲团2营A连指挥官福勒指出:“陆战队的行动远落后于计划,我们不得不停止进攻等他们赶上来。结果敌人就可以趁机转移并重新部署,渗透到陆战队的任务区,并那里绕到我们背后。” 

对其他军种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性能缺乏了解,不能有效使用资源。在急需装甲支援的重要时刻,陆战队却误认为陆军的坦克和步战车无法开到道路较为狭窄的主城区,多次对陆军机械化部队在城区的机动速度和作战节奏表示惊讶,反映出对陆军重型部队的城市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性能缺乏了解。在清剿建筑物行动中,陆战队没有充分发挥飞机和装甲车空地一体、联合突击优势,而是采取徒步攻坚,导致进攻受阻、伤亡增加。第7骑兵团2营C连连长布鲁克回忆:“我无法理解进入建筑物前为何不先使用航空兵。我知道这事关荣誉与勇气,但我也知道应该有效使用掌握的所有武器装备这一战术原则。因此,陆战队的做法让人困惑。” 

◆陆军的问题

与陆战队相比,陆军在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攻轴线过于狭窄,没有充分发挥火力和机动力优势。第7骑兵团2营指挥官雷尼回忆:“进攻轴线过于狭窄,不能最大限度发挥机械化步兵营的威力。” 该营作战官回忆:“敌人的机动性很强且没有固定的指挥结构,我们不得不来来回回地反复搜剿敌人,因此需要更宽的进攻正面才行。”二是空中侦察力量不足,无人机数量有限且在城市作战中效果不好,影响了情报获取和战场态势感知。陆军营级作战单位只配备有数量很少的“乌鸦”无人机,该型无人机在此次城市作战中暴露出易受电磁干扰、覆盖范围小、不能提供目标精确坐标且无法在某一位置悬停等问题,而且在战斗中有两架无人机坠毁。

各军种联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战场通联不畅。通信是美军此次作战中暴露出的最突出问题。信息通联是联合部队城市作战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城市电磁环境复杂,信息通联易受干扰、遭破坏,然而美军各军种却使用不同的通信工具、通信系统不兼容,战场上不能做到互联互通,严重影响了作战行动,处于联合部队末端的连级分队通信问题最为严重。陆军主要使用无线电台通信,而陆战队则使用微软聊天工具,不同的通信手段导致战场通联受阻。美军在战后总结中指出:陆军使用无线电台、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和蓝军跟踪系统,而陆战队则使用战术卫星、微软因特网聊天工具和用于指挥控制的便携式电脑。这些系统互不兼容,且没有列装所有部队,从而造成摩擦和阻力。第2步兵团2营战术行动中心代理作战执行官科里夫达回忆:“陆战队的各营、团和师之间使用微软聊天工具处理大量即时信息,而且能够无线上网,可以带走连接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战术指挥所转移。我们却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主要使用无线电台。然而,陆战队基本不用电台,他们的电台常处于静默状态,即便我们更换了波段也无法与陆战队取得联系。”此外,各军种之间的电话联络也不畅通。最初,陆战队与陆军无法互通电话。经过多天努力才开通一路电话,嵌入陆战队的陆军联络官可与营战术行动中心通话,但是要联系旅部及陆军其他单位则必须通过位于德国的交换机接入陆军线路,极大限制了陆军战场通信能力。

通信不畅影响到战场协同。战斗中,陆军一线部队无法与左右邻的陆战队取得联系,只能通过后方的战术行动中心获知友邻情况,严重影响了协同效果。第63装甲团2营A连指挥官福勒回忆:“陆战队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通信系统。他们并不把无线电台作为主要通信平台,因此我们无法通过电台与他们联系,这给友邻部队之间协同和跨战斗分界线协同带来极大困难。”通信不畅还影响到战术行动中心转移,进而影响到对一线部队的指挥控制和战场态势感知。第2步兵团2营战术行动中心代理作战执行官科里夫达回忆:“我们本来想进行转移,但是怕与陆战队失去联系,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导致我们的机动能力受限。” 

战场协同不顺。首先,陆战队在战斗中单方面更改通信安全措施导致协同受阻。陆战队在战斗中仍严守本军种标准作业程序,在没有通知陆军的情况下独自更改通信密钥,导致前线各军种部队之间通联受阻,无法有效协同,令激战中的陆军部队陷入困境。第2步兵团2营火力支援官科布称:“当时的形势是我经历过的最疯狂、最愚蠢的。” 第2步兵团2营指挥官纽厄尔指出:“在战斗中更改通信密钥绝对是个糟糕的主意。”其次,近距离空中支援协同不畅。在战役的前几天,陆军无法得到陆战队及时有效的空中支援。战前陆军战术行动中心曾向陆战队申请派遣空中支援联络官,但没有得到陆战队支持。第2步兵团2营火力支援官助理拉库尔回忆:“最大的问题是缺少陆战队的空中支援……我们没有人嵌入陆战队的系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系统如何运作,导致我们无法使用陆战队的空中力量,陆战队的空中力量也从来没有及时响应。”第三,协同无人机支援不顺。陆军曾多次向陆战队申请无人机支援却没有成功,陆战队的无人机80%-90%的时间在为本军种提供支援。第四,战场电磁频谱管理混乱。陆战队与陆军之间发生电磁干扰,导致两架无人机失控坠毁。第五,缺少通用作战态势图,导致战场误伤。陆战8团3营C连连长格拉斯回忆:“由于陆军与陆战队缺少通用作战态势图,导致战场上几次发生误伤事件。如果今后要继续采取此类行动,就要让每名官兵使用相同的装备、拥有相同的作战态势图、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和蓝军跟踪系统。”

军种文化差异和军种本位主义给行动造成负面影响。首先,军种文化差异仍有所体现,联合文化尚未完全形成。战后美军各级指挥官均指出,尽管各军种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使用相同的术语,但是含义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从而导致在打开突破口和开辟通路等关键任务中出现理解偏差,造成战场上行动步调不一致,甚至出现分歧和混乱。军种文化差异还体现为各军种技战术程序和标准作业流程不匹配,情报处理、分发和共享程序复杂、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前线部队的情报获取和战场态势感知。

其次,军种本位主义仍有显露,各方在战斗中心存芥蒂,未能充分实现优势互补。战斗中陆战队曾多次拒绝陆军支援,没有充分利用陆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火力和防护力优势。第7骑兵团2营A连指挥官特沃德尔指出:“我们成了一支坐等不动的机械化部队,与此同时我们听到陆战队伤亡严重的消息,并不是因为他们行动失误,而是因为缺乏装甲车辆的防护能力。陆战队并没有使用各种可利用资源完成任务,这令我困惑。” 第7骑兵团2营C连连长布鲁克表达了相似看法:“我曾告诉陆战队的一个连长可以给他提供一个步战车排。但是他只是让我确保调整线安全,战斗任务则由他们完成,这令我感到困惑。我不了解他们当时的战场态势,但是让这么多可以使用的装甲力量坐等观望确实让人费解。”战后,各军种高级将领将出现争功现象。时任陆战队司令哈吉指出:“我认为,费卢杰为未来作战提供了范例:手持轻武器的单个陆战队员逐家逐户搜排、清剿和猎杀。我们不想这么说,但是事实如此。”

03反美武装在作战行动中的特点

美军在此次战役中的伤亡和代价既是自身失误酿成的,也是狡黠的对手造成的。反美武装准备充分、战法灵活,大量杀伤美军并有效迟滞其作战行动。

准备充分,决心坚定。美军发起进攻前,费卢杰城内的反美武装已进行六个月的充分准备,构建起完备的防御体系,在城区安置了大量路边炸弹、车载简易爆炸装置和地雷,在地下挖设了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反美武装尤其是一些来自国外的极端武装分子反美决心坚定,抱着必死的信念。而且反美武装曾在第一次费卢杰战役挫败美军,因此对胜利充满自信。《大失败》一书作者里克斯写道:“敌人的准备要比美军的预想充分得多”。

运用地道战与美军周旋。反美武装依托纵横交错、呈网络状分布的城市地道系统,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灵活机动地与美军周旋。纵横交错的地道深藏于城市地下,无论是动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还是靠人力抵近侦察,都难以准确获知地道分布情况。当美军抵近或入室清剿时,反美武装通过地道秘密转移至其他地点,甚至突然从美军背后钻出发起袭击,令美军防不胜防。等美军撤离后,反美武装再通过地道返回原处继续战斗,令美军搜剿效果大打折扣。

采用伏击战杀伤美军。在这次作战中,反美武装利用建筑密集的城市地形多次成功伏击美军。12日清晨,反美武装趁美军分兵之机,设重兵伏击了美军第2步兵团2营,该营A连执行官受重伤。同日反美武装还伏击了美军第7骑兵团2营A连,一枚反坦克炮弹击中该连指挥官乘坐的战车,车内一名伊拉克翻译当场死亡,几名美军士兵受伤。次日,该连的一个班又遭遇伏击,几乎全部受伤,一人阵亡。此外,陆战队也在伏击中伤亡严重。美军战后总结和伤亡人数均反映出,反美武装的伏击行动隐蔽突然、出乎美军意料,成效明显。

灵活机动、见缝插针,打乱美军作战部署。在这次作战中,反美武装指挥结构松散,采取灵活机动的分散指挥,保持较强的机动性,且善于把握战机美军部署,取得了较好效果。战场上,反美武装善于发现并利用美军各部队之间的空隙果断穿插渗透,给美军部署和行动制造混乱。第2步兵团2营作战官雷诺兹回忆:“当时最迫切地是与伊安全部队和旅侦察分队取得联系。要不是因为叛乱分子从他们中间的空隙中插进来,我们本可以留在原地将其消灭。” 第7骑兵团2营作战官卡彻回忆:“敌人的机动性更强而且没有固定的指挥结构,能够寻枪声而动,我们不得不多次折返反复搜剿。”美军战后总结指出:“叛乱分子装备精良、组织严密,在进攻中协同水平令人吃惊,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火箭弹齐射,有效地使用间瞄火力并实施快速机动,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

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来源 |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作者 | 外国军事学术   刘   鹏 

刊期 | 20181153期

本期编审:钱晓虎

值班编辑:韩  成 李 华    陈   曦

责任编辑:赵林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