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雷达 装炸弹:揭秘苏联战斗机如何“变身”轰炸机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6月1日报道 据美国“我们威武”网站5月24日报道称,我们讨论过有多少美国战斗机“转行”做了出色的轰炸机。你知道吗?俄罗斯人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放弃对多用途能力的期待而已。
我们要说的是米格-23“鞭挞者”战斗机,它后来被改装成了实施对地打击的米格-27攻击机。说实在的,苏联人设计米格-23的时候,创造了一种既能执行空对空任务、也能执行空对地任务的多用途战机。从某种意义上讲,米格-23很像美国F-86H“佩刀”战机,一款以战斗机为基础研发出来的战斗轰炸机。
1971年,米格-23首次以战斗机身份列装部队。米格-23相比米格21有了很大进步,因为米格-23携带的AA-7“顶点”导弹是一款配备雷达寻的制导系统的中程空空导弹,能够利用机载“高飞云雀”雷达盯住目标。米格-23还可以携带具有红外制导功能的AA-2“环礁”空对空导弹和AA-8“蚜虫”空对空导弹。米格-23还安装了23毫米双管航炮用于空中格斗。
但苏联人还是需要一款用于对地打击的攻击机。虽然米格-23能够携带2.9吨武器弹药,但苏联人依然觉得不够。
米格-27把“高飞云雀”雷达换成了多种适用于空对地任务的传感器,比如激光测距仪。
米格-27于1975年列装部队。早期版本保留了米格-23使用的23毫米双管机炮,但鉴于其任务是打击地面目标,米格-27最终得到了适合自己的机炮:30毫米6管航炮。米格-27能够携带近4吨炸弹。
为了给对地武器腾出空间,苏联人拆掉了“高飞云雀”雷达,但米格-27并非毫无空中防御能力——它依然可以携带红外制导导弹。(编译/刘子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印度空军米格-27战斗轰炸机进行编队投弹。(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剖析捕狐犬:记者进米格-31座舱体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31,北约代号“捕狐犬”,是一种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发的串列双座全天侯重型截击战斗机,也是俄空军现役唯一的一种专用远程防空截击机,同时还是世界范围内飞行速度最快、起飞重量最大的战斗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该型战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达46吨,最大平飞速度可达2.83马赫。图为米格-31的尾喷口特写,机腹可见2枚R-33远程空空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31采用纵列双座座舱布局,前为飞行员,后为雷达拦截军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首先来看飞行员座舱外部特写,可见各种传统仪表密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进入座舱后,操纵杆与部分仪表特写,可见内部空间十分狭小,从密布的传统仪表看来,米格-31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在航电系统集成和人机工程学方面与西方同类战机仍存在较大差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左侧红圈标出的为战机油门控制杆,飞行员可通过前/后推动的方式加大或减小发动机推力。中央操纵杆下方的红色开关为弹射座椅拉环,飞行员需要弃机时,只要双手拉动开关,蜷起双腿,就能在助推火箭的作用下,高速弹离座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本图为飞行员平视视角,可见前方的平视显示器(HUD),可在飞行时为飞行员显示包括飞行速度、飞行高度、方位、目标数据等关键信息,减轻飞行员仍需查看传统仪表的负担。右侧红圈标出的是小散热空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飞行员座舱右侧部分仪表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飞行员座舱,左侧油门杆与部分仪表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下面再来看雷达拦截军官(RIO)座舱,图为外部视角,与飞行员座舱不同,RIO仪表上可见一个绿色的大型雷达显示屏,座椅前方也有一个小型操纵杆,主要用于切换和操纵各种雷达设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雷达拦截军官(RIO)座舱仪表特写。作为世界上一种配备无源相控阵电扫雷达(PESA)的战机,米格-31的RIO可借助Zaslon S-800雷达发现200千米外的战机大小目标,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4枚远程空空导弹对其中的4个进行攻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RIO座舱的平视视角,可见雷达屏上方的大型操作面板,主要用于调试各种航电设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RIO座舱,右侧导航地图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RIO座舱的左侧仪表特写,可见一个备用油门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飞行员座舱,右侧仪表局部细节特写,可见发动机功率表等其他仪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飞行员座舱,左侧仪表局部细节特写,可见飞行高度表和速度表等传统仪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广角镜头拍摄的米格-31机头方向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广角镜头拍摄的米格-31机尾方向特写。
(2016-09-30 08:14:00)
【延伸阅读】昔日死敌今日队友!F-86与米格-15齐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4月7日至8日,位于美国加州的马奇空军预备役基地举行的航展上,除最新锐的F-35A隐身战机外,还出现了一对难得的“飞行组合”,这就是60多年前曾在“米格走廊”厮杀的美制F-86“佩刀”战机和苏制米格-15战机,本图集就此为您展示。(现场图片由热心军迷AdrenaPierogi从前方传回,特此感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按首飞时间前后顺序,先来介绍F-86。F-86“佩刀”由“北美航空”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末研发,于1947年10月成功首飞,1949年正式投入美空军服役。图为单机绰号“海盗旗”(Jolley Roger)的F-86F(实际序列号为52-5012,曾在阿根廷空军服役过)战机正滑向跑道,准备起飞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86是美军第一种采用后掠翼(后掠角35度)布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机,总产量9860架。该机全长11.4米,翼展11.3米,机高4.5米,最大起飞重量8.2吨,最大平飞速度每小时1106千米,最大航程2454千米,固定武装包括6挺12.7毫米M3航空机枪,备弹1800发。图为F-86的加拿大出口版CL-13结构剖面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美国空军在2017年发布的建军70周年纪念海报,可见艺术家绘制的F-86击落米格-15的效果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15,由苏联著名的米高扬飞机设计局于20世纪40年代末研发,于1947年12月(只比F-86晚2个月)首飞成功,1949年投入苏联空军服役。图中这架机体编号1051的米格-15正滑向跑道,准备起飞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15是苏军第一种采用后掠翼(后掠角35度)布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机,总产量超1.8万架。该机全长10.1米,翼展10.08米,机高3.7米,最大起飞重量8.2吨,最大平飞速度每小时1107千米,最大航程2520千米(带2个副油箱),固定武装包括2门23毫米NR-23航炮(共备弹180发)及一门37毫米航炮(备弹40发),综合火力要强于F-86。图为米格-15比斯改进型剖面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艺术家绘制的米格-15击落美军战机油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罗斯军事刊物绘制的米格-15与F-86机载火力对比图,可见苏制23毫米、37毫米航炮和美制12.7毫米航空机枪的毁伤效果对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战火消散60多年后,当年的人们恐怕很难想到,昔日的死敌居然能作为表演“队友”在同一片天空下“比翼齐飞”,图为F-86F和米格-15以编队方式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外形上不难看出,两大经典喷气式战机实际“师出同源”,均借鉴了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的喷气式战机技术研究成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两大经典喷气式战机出场外,实际还有一种同一时期的喷气式战机,即图中的美制洛克希德T-33喷气教练机,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TF-80C双座型“流星”教练机改进而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地面上发动机热车启动的米格-15表演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F-86F进行低空飞越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同参演的还有图中这2架隶属于南达科他州空中国民警卫队(ANG)的2架F-16C战机,值得一提的是前方那架垂尾标有HL代号的,原先隶属于希尔空军基地,但在转调至ANG之后还未更换标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架垂尾标有狼徽的F-16C,还采用了名为“Have Glass V”的雷达隐身涂装(在美军整个F-16机队中都十分少见),垂尾上方的“LOBOS”为西班牙语中的“狼群”。此外该机还挂载了“狙击手XR”瞄准吊舱,挂载的导弹也均为实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狼徽”F-16C滑向停机坪,准备起飞,注意画面中的热扰动效果,很有酷似实战的氛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喷气式战机外,还有图中的二战末期问世的格鲁曼F8F-2“熊猫”螺旋桨战机,但实际该机服役时二战已结束,首次实战记录是由法国军队取得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F8F-2战机进行飞行表演。
(2018-04-27 08:54:24)
【延伸阅读】雪山飞狐!米格-29战机开加力猛喷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波兰空军米格-29战斗机启动后燃器加速瞬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架米格-29挂载了4枚R-73空空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英国空军“台风”战斗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波兰空军米格-29和英军“台风”战机编队合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29加速瞬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29座舱特写,可见飞行员佩戴带了配有头盔瞄准具功能的头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台风“战机正面特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波兰空军米格-29和英军“台风”战机脱离编队合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29翱翔于云端之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29翱翔于云端之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米格-29翱翔于云端之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夕阳下的米格-29剪影。
(2015-11-10 08:09:02)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