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道德模范为治沙种树150万棵 带领普通人做英雄

海外网

关注

海外网《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征文活动优秀文章选登:

道德模范廖理纯:

为治沙种树150万棵 带领普通人做英雄

27年前,他是柳传志门下“三杰”之一,意气风发,少年得志;

23年前,他辞掉工作,创立自己的软件公司,没几年功夫,年营业额就达数亿元;

13年前至今,他以每年1本书的进度,先后撰写出版《强国之道》《对抗荒漠化》《日本新论》等12本书,从国民精神、自然生态、传统文化、党政建设等多个层面关注国家命运未来,以期振导社会,佑启乡邦;

廖理纯向志愿者示范如何正确植树、护苗

7年前至今,他辞去董事长职务,全心投入环保绿化事业,先后投入个人资金2000多万元,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张北盐碱地建设两个绿化基地,亲自带领296个批次、1万多人次志愿者参与公益植树,种植樟子松、油松等150万株,为北京构筑起绿色长城;

……

环保公益人士、道德模范、政协委员、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你几乎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介绍廖理纯。但是,他做的这些事,他用两个简单的词就概括了:绿化、育人。古人言:一种英雄护山林,一种英雄护山村,一种英雄护后人。廖理纯不称自己为英雄,却有英雄的志向。大约从不惑之年起,他逐渐脱离生意场,开始站在国家利益、后代幸福的广阔视域,安排自己余生的每一天。

“人生倒计时:8578天”

从纵横生意场到关注家国社会、投身公益,这一转变,始于廖理纯对生死的顿悟。

廖理纯的外公一生经历了中国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义士充满敬重,经常给他讲岳飞、荆轲、谭嗣同、邱少云的故事。老人晚年卧病在床,谈及生死,时常哀叹“大丈夫莫若战场马革裹尸还”。可以说,外公给了他关于生命价值的重要启蒙。   

廖理纯另一次直面生死是在2002年。头天晚上还和自己聊天吃饭的朋友,第二天因乘坐的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在火化场,尸骨被推进焚化炉,出来就变成一堆骨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他极为震撼。之后很长时间,他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参佛问道,想起外公的话:“人的一生只有三万多张台历,当台历全部撕完,生命也就结束了。”人生不过是一个交棒和接棒的过程,把自己毕生的心得留给后人,让他们得到启发,少走弯路,不也很有意义吗?

此后,廖理纯的书桌上多了一个特制的台历,下面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人生倒计时。 上面则是他根据中国人的平均寿命76岁,推算出的自己此生剩余的天数。他接受记者采访这天,台历上的数字是8578,这意味着,按照推算,他离生命的终结还有8578天。

廖理纯和他的人生自制的人生台历

 廖理纯要做一个向死而生、死得其所的人。他说:“若知道生命无常,对于物质多少会有清醒的认识。我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撕好每一天的日历,如何活得精彩,让人生结束得圆满!” 

推动每个中国人一生义务为国家种活100棵树

每年春季,北京风沙肆虐。地处河北和内蒙古交界、距离北京最近的坝上地区荒漠化严重,北京85%的沙尘源于这个方向。专家倡议植树能防风固沙,有效治理沙尘暴。其实,国际志愿者用20多年的时间,已经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中植出恩格贝这个绿洲。

2004年,廖理纯赴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恩格贝地区做植树志愿者,这一经历让他喜忧参半。让他惊喜的是,原来,在内蒙古已经荒漠化的土地上,一样可以种树。“往下挖一米多深就有水,土地是个大海绵啊!”而让他忧心的是,“荒漠化太严重,原先的草原成了沙地,再以后就会变成沙漠。”

还有一个细节则让他备受刺激:“国际志愿者工作极其标准化,现场不留一片垃圾,中国人边干活边聊天,树坑挖得大小不一。”他心里暗暗较劲,中国人应该做得比他们更好才是。

2005年,廖理纯辞去董事长的职务,全心投身绿化事业。经过深入调研考察,从2011年开始,他先后斥资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张北盐碱地建立两个绿化基地,亲自招募、带领志愿者,开启每周至少一次的封沙植树之旅。他组织的“走进崇高”绿化志愿者团,每次去植树都乘坐一辆蓝色大巴,被志愿者们亲切地称为“航班”。这辆“航班”有39个座位,廖理纯亲自驾驶,被称为“机长”。

有人算过一笔账:算上吃饭、住宿和往返路费,每个志愿者往返一次基地,成本近500元,足够雇佣当地十个农民,劳动量却不足后者的四分之一,但廖理纯坚持用这种高成本模式治沙。

其中深意,老志愿者侯东风道了出来:“雇佣当地牧民的确省钱,可活儿干完人也走了,什么理念也扩散不出去。”对廖理纯而言,种树一方面为了绿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净化心灵。

如今,廖理纯带领志愿者种下的第一批树苗如今已经长到一米多高。树木好不容易在沙地成活了,还得提防羊群偷吃。在这些荒漠化严重的地方,国家拿出补贴让牧民们退牧还林,但有的牧民拿了补贴后还偷偷放羊。有一次,3000多棵树苗被羊群啃得一干二净,把他纯心疼坏了,“长了四五年才长这么高啊!”

廖理纯清醒地意识到:羊没有错,错的是人。“很多人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只盯着眼前的一点利益。环境一恶化,他们就离开;环境变好了,他们又回来了,继续破坏。”这个挫折坚定了廖理纯的信念,他要成为一颗行动的种子,带领越来越多的人,把荒漠变成绿洲,把渐行渐远的志愿精神和正确的生态观传扬出去。

廖理纯和沙漠绿化植树志愿者

 至今,廖理纯个人出资2000多万元,带领1万余人次志愿者种树150万株。种树要看到成果,却需要30多年。做这种短期内看不到成果的公益,没有一份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公益心,大概很难做到。放眼未来,他提出了团队的长期目标:推动每个中国人一生义务为国家种活100棵树。

12年写12本书

身为北航工学学士、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北师大哲学博士,文理兼容的教育背景让廖理纯思维活跃,知识渊博。他研究历史、经济、传统文化、国家发展之道等。“当你了解得越多,思考得越多,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常识是有问题的。于是,我打算把这些问题写出来,‘拨乱反正’,启发他人。”从2005年开始,他以每年出1本书的进度写作。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写作两个小时。除了植树,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研究,查阅资料。

廖理纯写的第一本书是《何以无所畏惧》,讲那些为国家献身的人为什么不害怕,他们的精神积淀来自哪里;他写《日本新论》,解读日本富国强兵之道在于对墨学的运用,希望通过透彻地研究,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启示;他写《对抗荒漠化》,传播正确的生态观,讲机井带来的危害,讲怎样科学种树,怎样将中华大地变成绿水青山。

最近,廖理纯正在写《因墨而兴大秦国》。他深入研究秦国运用墨学的智慧,希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一点文化上的参考和指引。

廖理纯一直尊崇墨家文化,并为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而忙碌着:植树、写书、赠书、全国巡回讲座……迄今,廖理纯在清华、北大等北京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讲过学,覆盖学子几万人。最近,他在积极推动成立北京墨子书院,助推墨学走向大众。未来,他希望把墨学的精华变成系列讲座,在小学、中学德育课程里做试点,以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英雄主义教育。

廖理纯说:“古代英雄行大义,为百姓,为后代,为正义,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咱没有那样的机会,但是同样可以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于我而言,生命有限,理应尽其全力。”

廖理纯简介:

1965年出生,环保公益人士,走进崇高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2014年辞去董事长职务,全身心投入环保绿化事业,获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候选人,2015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第五届首都道德模范。

征集:英雄就在身边,让我们一起寻找

征集内容:

本次活动以“我身边的英雄”为主题,旨在叙述“草根英雄”的动人事迹。您可能是故事的亲历者,也可能是故事的旁观者。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您有鲜活的故事,欢迎与我们分享。

投稿形式:

1. 邮箱:以图文稿件形式,发送邮件至zbs@haiwainet.cn;投稿时请在邮件主题注明:【我身边的英雄】

2. 微博:编辑故事内容并添加微博话题#我身边的英雄#,@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