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在这个有点神秘的指挥保障队,一颗红色种子发芽了

中国空军网

关注

前言:关于古老边关的叙说,往往从遥远地平线一端的烽火台开始。狼烟燃、箭镝鸣……历史长河落日间,瑰丽苍凉边塞诗的语境飘然而出,也留下了人类最久远、充满血色浪漫记忆的“预警体系”。

神秘,诡谲,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情,笔者走进了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指挥保障队,亲临“雷达情报融合终端”,感受蓝天界碑戍边人热血澎湃的心脉跳动。

沿着狭长的山沟向里,指挥保障队的面纱渐渐揭开,它隐在丛木环抱中,神幽、严肃。最显眼的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八个大字,和“警惕、坚韧、优质”的雷达兵职业道德,这标识了雷达兵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指挥保障队的官兵就是在这里编织天网,守卫空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体制下指挥保障队的崭新征程

凌晨的西北夜空,繁星点点,万家灯火早已沉寂,唯独指挥所灯火通明。笔者在值班哨兵的带领下,轻轻走进值班室,此起彼伏的命令声夹杂电话声扑面而来。

“报告,国际民航偏离航线,严重危及我机训练飞行安全。”

“立即向民航管制部门查询该批目标。”

“及时向上级指挥所报告,及时通报该批航班信息。”

……

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变成一串串精准传递的指令,一双双眼睛像钉钉子般注视着空情屏幕……

然而,这仅仅是指挥保障队多次成功处置特情的缩影。

笔者俯身值班席旁,那密密麻麻跳动的空情叩响着每名值班员胸腔的热血,一股攥指成拳的力量正在剑指空天。指挥保障队刚刚组建不久,是什么让他们面对新体制、新使命,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强的战斗力?笔者的好奇心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带着疑惑,笔者采访了该队教导员张斌,答案渐渐浮出水面。张教导员介绍:“责任催生忧患,使命召唤前行。组建伊始,队党委深感责任重大,针对新体制下官兵未能同频共振、工作思路不够清晰,新使命下忧患意识不强、建功立业激情不足等问题,队党委一班人几经研讨摸索,确定了‘团结友爱、尊干爱兵、使命任务、岗位职责、岗位建功’五个专题教育,强化官兵攥指成拳的团结意识、埋头苦干的敬业意识和争创一流的标准意识,开好头、起好步,立起指挥保障队头茬人好样子。”鸿篇巨制已提笔,全队官兵共研墨,指挥保障队的奋进画卷正缓缓铺开。

“育人必先铸军魂,强军必先强军心”

——新团队中指挥保障队的红色基因

历史上的常胜之师,无不把锻造精神品质、赓续团队基因作为强军内核。可对于新体制下的指挥保障队,她的红色基因是什么呢?

他叫吉凯,二中队士官长,三次被空军评为“基层优秀通信技术骨干”,先后被空军、原军区空军评为“先进个人”。可吉凯所在班却两极分化严重,不少同志并未向他看齐,而是满足于及格成绩,进步迟缓。如何发挥榜样的力量,上下一心,将官兵整体拉上新水平,成为该队全面建设发展面临的“中梗阻”。

 

如何凝心聚力,队党委有妙招。“经纬”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引领全队文化体系建设。经纬,顾名思义纵横,纵在于内,横在于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于内强化乐业、敬业、精业的“三业”精神,于外大抓队风、队训、队魂建设,创作队歌,创办“战神”系列品牌文化。真正把铸魂育人、固本培源当做强军征程中的基础来打,红色基因的种子才能平稳健康成长。

 

“六微”讲堂,正是这颗红色种子生长出来的第一片微叶。虽是初生,却已经络齐全,具体来说就是以“微平台”“微课题”“微讲解”“微点评”“微互动”“微体会”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连队视窗“有话大家说”“推荐阅读”“连队公示栏”等“微平台”,让全体官兵参与设置教育“微课题”、组织官兵上讲台进行“微讲解”,受教者对教育进行“微点评”,官兵间针对自身疑问与施教者进行“微互动”,在思想碰撞中撰写“微体会”启发自觉。

 

官兵们爱这个平台,这是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新兵和老班长同台竞艺,战士和干部互相教育,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态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中士罗永亮,以前是个腼腆害羞的小伙子,训练场上他是埋头向前冲的急先锋,说起话来却吞吞吐吐像个大姑娘。看到战友们都自信满满地走到台前,他内心羡慕不已。为了有所成长,他决心突破自我,在指导员巨旭东的鼓励下,他用心准备稿件,利用闲余时间去读、去背、去讲。月余之后,几经鼓气,终于第一次走到台前。刚开始紧张不已的他,越讲越顺畅,越讲越自信,全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经过此番锻炼,罗永亮活脱脱成了一个阳光大男孩。

好骨干从来都不是天生的,一中队分队长刘跃超讲道:“有些性格内向的战士宁愿永远选择站在别人的身后,更有甚者以至于领导一问话就变得语无伦次。让每名官兵走上微讲台,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心理行为训练,就是一场身体力行的教育课。”队党委以“六微”讲堂为抓手,让红色的血液在官兵之间流动。

当兵为打仗,强军先强心。每名官兵在岗谋职,都在用心做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齐心协力,携手同进,高唱强军战歌,吟诵强军诗篇,正在阔步向前。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新职能下指挥保障队的使命召唤

极目古老的星空月色,绚丽的朝晖夕霞是雷达兵的职责。但是,天空对他们绝不是风景,在他们的目光中,有一种比电磁波更具穿透性的力量——使命。

 

“新使命就是更高标准完成日常空情保障任务,更严格要求自我提升训练水平,不断提高业务素养,不断增强打仗能力。”滕密总会这样对身边的战友们讲。这个拿奖拿到手软的老兵有点“狠”,他个不高,但专业精、善钻研,曾多次在旅军事比武中斩获金牌,旅指令操作专业连续三年创破纪录保持者,曾代表旅参加空军指令员比武,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一花香来百花艳”,自己狠不算狠,带出来的新生力量狠才是真的狠。为了培育好新同志,滕密与其他骨干一道创新理论教学,训练中,他加班加点找方法、陪着练,手把手地教专业,战友们也鼓足干劲拼命练。

 

李登其就是跟着滕密成长起来的新骨干,值班岗位的一把好手,先后多次参加机动分队执行任务,受到上级通报表彰。手握硬功夫,百密无一疏。在李登其眼里,打仗从来不分早中晚、节假日,“我们永远不知道敌人的飞机导弹何时飞向我们,也许就在下一秒。”

精武强能,方能勇挑重任。2018年以来,指挥保障队官兵上下一心,以过硬的能力素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指挥保障队虽然没有刀矢铿然,硝烟弥漫的烈火战场,可他编制天网,砺剑长空,他巡天遥看,仗剑国门。新体制下新使命,红色基因在传承,强军路上,指挥保障队破除万难,正在扬帆起航。

中国空军网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