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美媒:中美俄竞相为特种部队提升硬件 中国无人机优于俄军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7月3日报道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6月30日发表了查理·高的题为《美国特种作战部队是“杀人机器”,但其他国家如何?》的文章。

报道称,有关特种作战部队的事实之一是,“人比硬件更重要”。然而,在全球反恐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特战部队使用了一些全球最先进的硬件。随着其他国家也开始利用他们的特战部队,美国特战部队的技术优势正受到削弱吗?

无人机的应用

说到全球反恐战争期间为特种作战部队提供支持的技术,最重大的进步可能是无人机系统在情报、监视与侦察方面的应用。美国部署了数百架MQ-1“捕食者”和MQ-9“死神”攻击型无人机,以支援特战部队(以及常规行动)。这些“空中之眼”使美国一天中几乎每个小时都能通过这些无人机上搭载的先进热成像和夜视传感器对目标进行跟踪和调查。俄罗斯在叙利亚也部署了无人机,但不确定有多少无人机用于支援特战部队行动。

报道称,俄罗斯部队似乎正在使用“海鹰”-10和“前哨”无人机。“前哨”无人机是以色列“搜寻者”Mk-2无人机的一种版本,它与美军MQ-1“捕食者”大体类似,装有一个光电传感器转塔,拥有相似的重量、航程和续航力特性。然而,它不能搭载武器,这限制了它在对目标立即进行“察打一体”方面发挥的作用。“海鹰”-10的重量要轻得多,仅有15公斤。它也有一个包含热像仪的传感器转塔,但这个转塔的能力很可能不及更重型的无人机。较轻的“海鹰”-10无人机得到大量使用,这很可能是因为俄罗斯人更喜欢测试国产设备,并且这些轻型无人机成本较低。

报道称,中国在这方面领先于俄罗斯。他们部署并出口“翼龙”系列攻击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直接仿制了美军MQ-1“捕食者”无人机,它们拥有与后者相同的球状机首、V型垂尾,非常重要的是,它们也拥有武装攻击能力。这些无人机已经在战斗中得到检验,并签订了不少成功的出口合同。这些无人机很可能会在战场上为中国特种作战部队提供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中国“翼龙2”攻击型无人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夜视仪的改进

虽然在有关为特战部队提供支持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技术进步,但那些领域的进展往往不透明并且保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特战部队所使用的单兵装备的发展。相对于常规部队,特战部队往往使用专用的枪械和装备。

报道称,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创新是为步兵研发的先进成像技术,从微型热成像瞄准器到夜视仪的改进。夜视仪已经发展近20年,现在处于“第三代”,在分辨率、图像清晰度和视野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对此起到推动作用的一种技术是,在用于制造夜视仪的管中使用白色荧光粉来代替绿色荧光粉。这使得细节更为清晰,减少了图像中的“刺目闪光”,并能减轻视疲劳。这些都已经用在目前美国部队的AN/PVS-31双目双筒夜视仪上。

这些创新似乎并没有渗入俄罗斯的特战部队。他们似乎只使用单筒夜视仪。虽然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已经生产出双筒夜视仪,但我们没有看到它们在该领域得到使用的照片。俄罗斯历来更喜欢使用安装在武器上的夜视装置,比如NSPU系列和1PN93夜视瞄准器。

报道称,这些系统虽然有效,但在防御和侦察方面更有用。这种趋势似乎持续到今天,因为我们见过俄军特战部队使用热成像瞄具,而新的“战士”未来士兵系统似乎使用了可通过武器瞄具观看目标图像的单筒瞄具,它可能具备热成像或夜视性能。“战士”项目据称包括热成像和夜视装置,但有关信息很少。

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夜视技术的信息也很少,但有报道称,他们正在使用一种简单的双筒夜视仪,这种装置不太可能使用白色荧光粉等新技术。媒体2014年发布的内容展示了类似于AN/PVS-7(于1985年在美军开始服役,视野非常有限)的单筒夜视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美军AN/PVS-31双目双筒夜视仪。(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中国海军特战队与世界诸强过招:鏖战亚欧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委内瑞拉,周军在丛林狙击。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他有别于陆军,也不同于海军陆战队。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海军特战队”。这是一批用“特殊材料”铸成的特战队员,他们承受了世界上强度最大的魔鬼式训练,他们多次走出国门,与各国特战队强手过招,他们曾在东欧某国的原始森林里,诠释了蛟龙突击队的光荣和价值;他们也曾经鏖战委内瑞拉,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异国上空;他们还曾经向南,向南,再向南,走向索马里,护航亚丁湾。3月19日,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凯旋的官兵中,就有他们的身影。

“世界猎人学校”记住了中国特种兵周军

周军,一个从秦岭大地走来的特种兵,他让“世界猎人学校”记住了中国人的名字。这所学校在国际上以环境艰苦、手段残酷、管理严格的“魔鬼训练”著称。

周军代表中国来到这所学校参加了国际特种兵训练。他是“世界猎人学校”第八届特种兵学员,编号“猎人40号”。周军在猎人学校训练的第一关就是要通过魔鬼选拔,接受意志的极限考验。参训队员进入特校大门,没有欢迎仪式。报到分好宿舍床铺后,整好30多公斤的背囊立即集合开始训练。周军他们参训队员每四个人分到一个爬满蚂蚁,粗糙不堪的圆木。教练要求队员举起圆木,数一到膝,数二到胸,数三到肩,数四到头顶……这一举就是三四个小时。期间,拳脚、皮鞭加身、并随时有被浇污水的可能。数名队员难以忍受直接退出。这一天,一直折腾到凌晨四点,又被命令换上体能服去爬山。

第二天晚上行军,路线是学校对面的高山,几乎没有路可言,乱石林立,沟壑遍地,滩险路滑,再加上30公斤的背包和步枪,周军一不留神差一点儿滑下悬崖,还好小腿别在了石缝中,然而脚别的像断了一样的生疼。返回时,天色已经泛白。这仅仅是开始,后来行军的路一天比一天长。周军和他的战友们终于以顽强的意志通过了一道道难关,瓦斯考验、火力障碍、野外生存、战俘训练,来到黑色星期。通过黑色星期,才表明通过了魔鬼选拔,可以进入后续的特种科目训练。

周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部课程,被校方授予委内瑞拉特种兵最高荣誉——“突击队员”勋章。

颁发勋章的仪式让人终生难忘。

等待授勋的周军双腿站立的笔直。

教官拿勋章走到他的面前。

"CONMANDO"!(突击队员)

话音刚落,教官将勋章在周军的左胸口上轻轻一挂,手掌用力一拍。

“兹”的一声,勋章后面的两个尖刺插入肉中,牢牢地钉在周军的胸膛上。

鲜血浸透胸前的军服。

勋章是鲜血凝聚而成,它始终与军人的心脏一起跳动。周军这样解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烈火泥滩难挡蛟龙突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举圆木训练锤炼意志。

让外国考官目瞪口呆的王虎头

他叫王虎头。王虎头出生在燕赵大地,身上流淌着荆柯一般无畏的血液,被战友们称作“特战五号”。他当仁不让地当选出国参赛队第一小队队员。

比赛第一天,第一个科目是“滑绳下”,自然障碍设置高达40米,向下望去雾霭蒙蒙,深不见底,四条绳索飘飘荡荡的晃动着……他们没有丝毫惧怕,大家一字排开,王虎头顺势而下,双手紧握绳索,脚下不断排除突兀尖石的干扰,四个人像自由落体一样,刹那间已到渊底。动作干净利落。2分7秒,主考官目瞪口呆,连连冲4人升大拇指,那是惊奇之余的赞美。

第二天下午第一小队进入了侦察区域,此科目是考察侦察兵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几乎占总分值的一半。王虎头接受任务到“敌人”最多的南边侦察地域摸排情况。在树上的三个小时里,蚊虫向虎头发动猛攻,身上裸露的部位爬满了奇异的虫子,有的还钻到衣服里,让他浑身疼痛难忍。但为了能侦察到军情,不被“敌人”发现,虎头咬紧牙关挺了过来。

虎头不但把“敌人”的装甲、步战车、车辆、帐篷、兵力弄得一清二楚,而且乘着傍晚的来临,以几个低姿匍匐和两个漂亮的左、右滚进,钻到了“敌人”心脏部位的一辆汽车下,借着昏暗的灯光,他把“敌人”后勤单位和医院的方位、实力摸得清清楚楚。任务完成了,虎头兴致勃勃地钻进敌人的厨房吃了个满嘴流油,并给队友们带上一顿美味佳肴。

最后一天,王虎头他们需穿越一片纵深约10公里的开阔地。

“敌人”封锁十分严密。王虎头负责带路。当穿过一条公路后,最后的控制点已经可以隐约看到。这时,走在最前面的王虎头突然被敌人发现。

一时间,“敌人”的士兵连同军犬、车辆、直升机一齐朝队员猛扑过来。

王虎头拼命向预定方向奔跑。400米、300米……目标越来越近,敌人也越逼越紧,游过一条小河,敌人仍紧追不放。危急时刻,一条宽五十多米的大河横亘在王虎头面前,由于赛前下了一周的大雨,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每人身上还背着30多公斤的装备。没有丝毫的犹豫,王虎头纵身一跳,一下子就被洪水冲出了30多米,当他奋力划水爬上安全的彼岸时,对面的“敌人”诡秘一笑,冲他伸出了大拇指。

王虎头他们小队成为第一个到达终点的队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泥潭中的炼狱式训练。

SAT突击队荣誉

奖章获得者徐向贤

徐向贤,现任特种团副团长,是中国首派8名特战队员赴土耳其海上进攻训练基地水下突击队(简称SAT)军事留学人员之一。SAT突击队1963年由美国海豹突击队帮助组建。组建以来,平均淘汰率达到67.5%,死亡率为6%,严酷的训练环境世界闻名。

在这里,徐向贤的主要训练课目有体能、地狱周;搏击、急救、GPS按图行进;橡皮舟山地输送、海上渗透、小分队战术、营救;心理、生理耐受力、14海里脚蹼、开放式和封闭式潜水、20米深度自由下潜与上升(不带任何装具的憋气潜水);夜间水下按方位角行进寻找目标、港口突袭、潜艇、舰艇行进中的输送和聚集;野战生存和饥饿强行军、各种轻武器射击和手雷、地雷、水雷的实际操作使用;陆地和海上爆破、直升机海上跳伞、输送与聚集;低空跳伞以及巷战、反恐训练等几十项训练科目。

在五天五夜的时间里,徐向贤不断地的进行拖舟、划舟、游泳,有时会被关到水牢里;有时会突然跑上32公里;有时教官会每人发一只活青蛙让人吃掉或是吃带壳的生鸡蛋;有时会把学员的手、脚捆起来扔到海里,让他们组织自救;甚至在凌晨2点钟要他们跳到海里,全身湿透后跪在海滩上跟着教官祷告2个小时,身边的学员一个个的都冻晕……

徐向贤的膝盖有伤,出国之前,他准备了100粒去痛片,地狱周的五天五夜他就用了50多粒!

徐向贤以全优成绩完成了SAT突击队的所有训练课目,获得北约特种部队“雄鹰低空跳伞”和“水下蛙人突击”荣誉奖章,并打破该训练基地14海里脚蹼和MP5反恐自动手枪速射2项纪录,受到了总参谋部的通令表彰,被荣记一等功。 (邵龙飞 黄晶 庞斌)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2015-03-23 09:55:11)

【延伸阅读】走进中国特种部队:女子特战连的男教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陆军首支女子特战连。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题:走进中国特种部队:女子特战连的男教头

张骄瀛、卢东方

哨声过后,口令声此起彼伏响彻中部战区某特种作战旅,交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体训景色。

刘成波是这个旅的伞降骨干,新兵时一头扎进了特战旅的大门,迄今为止的17年里,带出了数不清的训练骨干,左胸前的伞标、水标、狙击标昭示着他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狠角色”。

刘成波热爱伞降科目,2009年参加高空翼伞骨干集训时,完成解放军首次组织的高空5500米项目。

2013年全军首支女子特种作战连在这个特种作战旅成立时,刘成波被任命负责其中15个女兵在伞降方面的教学组训。说起训练之初,他直言自己是一名异常严格的教练员。没有训练思路,他就将自己训练男兵的经验套用在女兵身上,和女兵一起在男兵伞降训练科目的基础上摸索适合女兵训练的方式。

吊环训练可以增强双腿着陆的承受力,但从近两米的高度跳落,时间一长女兵的腿又疼又肿,经常有人练着练着就哭起来,这时刘成波化身温和的“大家长”,讲故事、讲笑话、奖励休息时间,各种活跃气氛的“大招”一个接一个丢出。等女兵们破涕为笑,刘成波就会开启新一轮“凶狠”的训练。

刘成波胸前的红边伞标最能激发女兵们的训练动力,红边伞标象征着刘成波已完成各级伞降组训任务50余次,在这个特种作战旅中也是数得上号的伞降精英。

日子在刘成波严厉的指导和女兵的泪水中过得飞快,45天后刘成波带着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女兵进行第一次高空跳伞训练。

那一天,刘成波既是女兵们的投放员,又是女兵们的“定心丸”。看着空中一朵又一朵伞花盛开,他既欣慰又感动,多天来的疼痛与委屈、泪水与汗水在这一刻被证实都是值得的。15名女兵安全落地,圆满完成了自己特战生涯的首跳,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白边伞标。

投放员的工作时常要处理一些“突发情况”。蔡泽秀是刘成波负责训练的女兵之一,她第一次跳伞时由于紧张,走到舱门口时下意识扭头揽住自己最信任的刘成波,但盘旋中的飞机给每名女兵的离机时间只有不到2秒,哪怕有1秒钟犹豫,都会影响整个训练。在刘成波帮助下,蔡泽秀顺利离机。在集合点点评时,蔡泽秀完全不记得自己曾揽着刘成波不松手,伞降成功的她期待着自己的伞标和下次跳伞。

刘成波对“第一次跳伞没有记忆”这种情况太熟悉了,作为旅里的伞降精英,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跳伞的经历,仍有太多片段想不起来。刘成波说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第一次安全落地后,跳伞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女兵们大多数时候称呼刘成波为刘班长,私下里偶尔会喊他老刘。梦莎是女子特种作战连第一批女兵,她说女兵们在伞降训练时特别依赖老刘,只要老刘在视线范围内心里就踏实。梦莎第一年跳伞时,临时换了投放员,女兵们顿时都紧张起来。

刘成波明白依赖的滋味,但他不怕女兵过于依赖他。17年前他刚到这个旅时,他的班长苏鑫就是一个让他依赖的人。入伍第一天苏班长给班里所有新兵都打了一盆洗脚水,这盆洗脚水的本意是教新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却意外暖透了刘成波的心。在当时18岁的刘成波看来,苏班长的伞降、游泳、射击、野外生存等所有科目都特别拿手,是偶像一般的存在。17年过去了,当年的苏班长早已复员,可在刘成波心里,苏班长现在仍是他努力赶超的目标。刘成波希望在女兵心里,自己也是一个激励她们不断前进的目标。

作为一个常年归家时间不确定的丈夫和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刘成波也考虑过复员之后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可是说什么刘成波也舍不得这个培育了自己17年的地方,他说部队将自己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培育成了一名荣誉加身的特战队员,自己能够回报部队的只有自己的经验。他表示,自己在部队待一天就要发挥自己的价值,给部队培育更多的伞降骨干。

(2017-04-12 09:28:10)

【延伸阅读】中国特战兵训练:闻死尸踢后脑 只差打死人(图)

广州军区某特战旅官兵正在进行意志障碍训练。林山杰/摄

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式发展,地方是这样,军队亦如此。

近年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军区某特战旅先后6次成建制与泰国、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开展联训,组织16批、百余名官兵赴委内瑞拉、奥地利、以色列、智利等9个国家留学参观,对外军事交流呈现常态化趋势。在这些国家的军队中,不少在近些年有过实战经验。

如何跟打过仗的部队学实战化,把外军先进经验运用于训练实践,一直是该旅的重点攻关课题。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迎进来”,该旅官兵在展示我军良好形象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虚心向外军同行学习取经。据旅长胡宗平介绍,“这些年与外军联训的经验成果,已广泛运用到部队训练的方方面面。”

专:“专家计划”有效解决训练低层次循环问题

在与外军特种兵的一次交流中,该旅二营营长刘珪发现,对方每个特战小组都由12人编成,每名队员介绍自己时,都有一个“专家”的头衔。

人人都是专家?刘珪不信。一场演练下来,对方让他大开眼界:“武器专家”能在1分钟内提交特定任务所需武器清单;“卫勤专家”对队员的身体隐疾甚至牙齿形状如数家珍……

该旅副参谋长郑钢则发现“专家团队”还有两个好处:全组人员同吃、同住、同训,除达到服役年限、战斗减员等情况外,十几年不变,彼此配合非常默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准确传达信息;每个特战小组分为A、B两个6人小组,分别有狙击、情报等方面专家,可互相补充,小组中即使有人休假、受伤等,也不影响整体作战效能。

这次交流让官兵受到了震撼,该旅开始尝试实施“专家计划”:在基础课目达标后,根据每名官兵的文化素质高低、训练基础强弱、性格特点和个人爱好等确定其专业,突出一个项目专攻精练。每类“专家”都“私人定制”了训练内容和“晋级标准”,经过考核合格后颁发“专家证书”。

这些平时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专家”,关键时刻却能“解决问题”。

在2014年举行的一次演习中,该旅派出一个由12人组成的特战小组掩护红军指挥所转移,蓝军一个机步营紧追红军指挥所不放。

危急关头,“爆破专家”黄吉结合地形地物,迅速确定爆破方案,对十几棵大树和一侧山崖实施精准定向爆破,形成的复杂路障挡住了蓝军追兵,为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红军指挥员称赞黄吉“一个人挡住了一个营”。

一次实兵对抗演练,该旅一连排长杨湛江带领特战小组在密林中搜索前进,一棵松树上的小孔引起了“狙击专家”童楚雄的警觉——这是一个7.62毫米步枪弹孔,从弹孔周围裸露松干的新旧程度判断,是两个小时以内射击的;从子弹深入松干的程度看,射手离这里不出300米。依据这个判断,队员在附近展开地毯式搜索,果然在不远处的山洞里发现了正在酣睡的“敌人”。

该旅作训科长陈锋告诉笔者,“专家计划”有效地解决了训练低层次循环的问题,官兵遂行任务能力成倍提高,目前已在全旅推广。

细:天气那么热,泰国狙击手攀沙为啥总在脖子上缠绕一条迷彩围巾呢

2010年10月,该旅在与泰军联训夜间房屋搜索课目中,一个训练细节引起作战一营营长王军的注意:只见5名队员悄悄接近一栋房屋,1名队员从门缝仔细观察后,先把手轻轻搭在门上,试了试门的松紧,再轻轻把门推开。“这个细节非常重要。想想看,如果猛推大门,门吱呀一声响,后续行动可能就会泡汤!”王军介绍说,不仅如此,泰军甚至对左开门、右开门、双开门等不同类型的门,都细分了不同的破门方式。

“太细了!”曾参加过外军“特种作战小组破袭作战行动组织准备”课题的该旅保障部长田伟感慨说,那次训练,外军一个特战小组拟制一次行动方案计划,光种类就有总体方案和具体行动、机动渗透、爆破、逃生撤离等10余种,每个方案的每一个环节又有情况预想、有情况处置、有预备方案,“拿来就可以打仗”。

谈起外军注重细节的特点,狙击手汤炜炜的发现也让大家印象深刻。在“突击-2013”中泰联训中,汤炜炜的狙击搭档、泰国队友攀沙不论天气多么炎热,脖子上始终缠绕着一条长长的迷彩围巾。起初,大家对攀沙这种“不顾温度,只要风度”的扮酷行为很不以为然。

然而,进入射击阵地后,大家才发现,攀沙的那条迷彩围巾竟然是伪装的一部分。往头部一盖,不仅能遮阳防刺眼,而且把头部和瞄准具遮了个严严实实,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攀沙还携带了用于伪装的迷彩油、储存小便的尿袋、稳定射击的沙袋、用于提神防疲劳的口香糖、引诱敌巡逻狗的宠物骨头、用于指示信号的荧光棒、用于取火的凸透镜和打火机等。“只要是跟打仗有关的事,再小都要当大事办!”攀沙的见解,让官兵们耳目一新。

“细节决定成败”,在战争领域,就是“细节决定生死”。联训归来,王军找到曾到国外留学的老“海归”,和他们共同收集整理了20余万字的外军训练资料、200余分钟的外军训练视频。

现在官兵训练细不细?王营长向笔者介绍了官兵的“穿衣戴帽”:官兵日常训练全部改穿1公斤重的作战靴,鞋带全部塞进鞋舌内防止野外行军被树枝挂到,衣兜内侧必须清楚标注本人血型。今年战备拉练中,他们改变以往挖坑掩埋白色垃圾的做法,用塑料袋将官兵的生活垃圾包括大小便一起带走,以防止暴露行军路线、身体状况、兵力规模等。

难: 有一小根胡子罚俯卧撑、衣服未熨平罚俯卧撑、礼仪场合皮鞋没擦干净罚俯卧撑、枪杆没擦干净罚俯卧撑

曾到以色列参观见学的该旅一名军官介绍,以军每天都是从早晨8时一直训练到晚上10时,中午不休息,训练时间长达14个小时。以军教官认为:“我们能取得每次战斗的胜利,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训练、训练、再训练。”

参加过委内瑞拉“猎人”学校训练的该旅二营副营长李力,对外军训练的“难”感触颇深。那里的队员平均淘汰率近80%,以至于若干年份里竟然没有人能通过这些训练。

在该校,两分钟完成120个五指俯卧撑、5分钟完成1.5公里冲山头训练、8分钟完成200米山石路低姿匍匐……这些都只是“日常训练”。在体能强化训练的“魔鬼月”,受训者要做约3万个俯卧撑、2.5万个仰卧起坐,游泳至少达到120千米,跑步至少达到1000千米,还要完成其他体能训练项目。校方还常常把学员置于深山老林、荒原沙漠,让学员陷于孤独被困、饥寒交加、昼夜无眠的境地,练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都能战斗”的顽强品质。

不仅如此,委军教员高高在上,学员处在无人身自由与权利的奴役式生活中。体罚是家常便饭:有一小根胡子罚俯卧撑、衣服未熨平罚俯卧撑、礼仪场合皮鞋没擦干净罚俯卧撑、枪杆没擦干净罚俯卧撑……

“这样做有他的道理”,李力说,通过体罚、辱骂等方式,使学员性格中诸如桀骜、暴躁等之类的不稳定情绪得以消磨,从而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能冷静思考,沉着面对。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该旅外派留学、交流的官兵,荣誉没少拿。王军被评为委内瑞拉猎人学校“最优秀学员楷模”,头像被镶刻在该学校的荣誉墙上;与土耳其联训的15名官兵,得到土耳其特种部队学校校长“最有韧性、最有拼搏精神、最有团队意识、最优秀的军人”的高度评价……同时,他们也把外军的训练方法引入所在部队的训练中。

在该旅训练场,笔者见到过这样的场景:1名队员持靶,1名射击,子弹“嗖嗖”从持靶队员头上飞过。这是信任射击训练;7个人围成一圈,依次传递1个引信“哧哧”燃烧的炸药包,在爆炸前最后1秒才扔出掩体。这是传递炸药包训练……旅长胡宗平说:“战争是残酷的,为了应对战争,就得进行比战争更加残酷的训练。”

真:闻死尸味,用手指插、抠眼睛,用膝、拳打击对方裆部、后脑、心窝等要害部位,就为了求“真”

自诩“老兵”的该旅三连连长易鹤群,刚一进入委内瑞拉“猎人”学校训练场,就被离自己几棵灌木远的C4(外军通用的炸药,类似TNT——作者注)巨大爆炸声波、接连不断的枪声、音响里各种飞机凌空而过的嘶鸣、炮弹爆炸声、“伤员”的呼救声整得有些发懵。就在此时,一名教员突然揪着他的衣领急促喊叫:“你的战友在流血,该怎么办?”

第一次“战场救护”课目考核,易鹤群没合格。

在这所“猎人”学校,他们把特战队员送到医院,闻死尸散发出的怪味,到外科病房天天接触严重伤残人员,听伤残人员痛苦的呻吟声;反恐训练,他们经常在废弃的居民区或废旧的巴士车、飞机上进行;搏击训练,他们要求队员用牙齿咬,用手指插、抠眼睛,用膝、拳打击对方裆部、后脑、心窝等要害部位;虐俘训练,他们把队员打得头破血流……“除了不把人打死外,一切都是真的”。

在外军影响下,该旅一些训练课目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笔者在该旅三连实弹射击训练中看到,五公里武装越野考核的终点线就是战斗射击的出发线。官兵冲过终点线后,边跑边将子弹上膛。易连长则一边大声喊叫“快!快!”一边用空包弹、炸药在官兵周围制造紧张气氛。

易连长告诉笔者,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官兵心理素质,而且由气喘吁吁快速转变为心平气静的射击状态,可以大大提高官兵的射击技能,为实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考生不能提前知道考题”这句泰军特战队员说的话,已成为该旅各级指挥员的“口头禅”。每次拉练、演练,他们都不预演、不设预案,要求模拟蓝军外表形象真、武器装备真、作战行动真、战斗作风真,让官兵在真打、真练、真过招中提升能力。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该旅营连主官中,有出国留学、联合训练经历的占到32.7%,以“矢志打赢模范连长”刘珪、“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宗道辉等为代表的近百名“海归”人才,吸收“外军元素”创新的“意志障碍”、搬运皮舟训练、举弹药箱、扛轮胎、扛圆木、牵引横渡、信任射击等30余项战训法成果在广州军区和全军推广,该旅连续14年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曾政雄 李志国)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2015-02-09 09:43: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