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兰州拉面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想成世界性快餐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1日报道 日媒称,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正在大力推动当地特色美食兰州拉面走向世界。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兰州拉面旨在成为“全球第一快餐”。
据日本《朝日新闻》7月31日报道,黄河从兰州市内穿城而过,在距离市中心20分钟车程的一家兰州拉面职业培训中心内,大约30名学员正在学习如何抻面。
“手的动作再流畅一点,再快一点。”随着老师的讲解,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哈南(音)拿起手里的面团儿,开始抻面。如果中途面条断了,就要重新开始。
报道称,用牛骨加各种香料熬制成清汤,加入手工抻面煮熟,再配上熟牛肉等配料,一碗兰州拉面就完成了。所有制作方法学员都可以在这家培训中心里学到。从几天的短期体验课程到一个月的长期课程都有,自2006年开业以来,累计学员人数已经达到约3万。
报道称,经营这家学校的是兰州拉面连锁店“金味德”。据负责人乔勇(音)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外国学员数量开始增多,他们有些是留学生,有些就是游客。在吉尔吉斯斯坦、阿联酋、法国和美国等地,都有他们的毕业生开设的拉面馆。
哈南是在兰州大学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他是和同学、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阿伊里(音)一起来学习拉面手艺的。阿伊里说:“我想让父母尝到中国菜的味道,所以就来学拉面了,无论是抻面还是熬汤,都很复杂、很难。”
报道称,金味德从今年开始正式走向海外,4月在东京的六本木开设了在日本的第一家分店。他们还准备在澳大利亚开店,也有去美国和意大利的计划。乔勇说:“兰州人哪怕只出差两天,都会怀念家乡的拉面,这种牢牢抓住人心的实力绝对能够帮助我们征战海外市场。”
创业将近60年的兰州拉面老字号“马子禄”早在2017年8月就在东京神保町开设了自己在日本的第一家分店。第三代掌门人马汀看到店门外排成长蛇等待店铺开门的食客,也是深感欣慰。按计划,“马子禄”今年将在香港和新加坡开设分店。“分店的选址都在当地的美食街,通过竞争、打磨自己产品的口味,我们希望把兰州拉面打造成世界性的品牌。”
报道称,兰州拉面最早是作为路边摊美食在当地迅速发展起来的。现在,拉面已经成为当地人固定的早餐品种,很多店铺从早上6点就开始营业。价格一碗7元,下单的同时就开始煮面,到上桌只需要1分钟。所以也被叫做“中式快餐”。
兰州拉面的国际化似乎也搭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顺风车。
兰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刘志强表示,“一带一路”的理念旨在通过相互理解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这与兰州拉面的国际化理念是相通的。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把拉面发展成超越麦当劳、肯德基的世界性快餐。”
报道还称,兰州市政府从2017年开始开拓拉面的海外市场。2017年12月,他们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媒体相关人士到访兰州,推介兰州拉面。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十国参加了这次活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兰州拉面想成为“全球第一快餐”。图为一名留学生在学习兰州拉面制作方法。(日本《朝日新闻》网站)
【延伸阅读】当兰州拉面遇上意大利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25日,嘉宾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活动上品尝兰州拉面。当日,“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暨兰州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意大利罗马拉开帷幕,来自中意两国的厨师在活动现场“同台竞技”。此外,兰州市还带来了特色演出和民间手工技艺展示。新华社记者金宇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25日,意大利厨师在罗马举行的“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活动上制作意大利面。当日,“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暨兰州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意大利罗马拉开帷幕,来自中意两国的厨师在活动现场“同台竞技”。此外,兰州市还带来了特色演出和民间手工技艺展示。新华社记者金宇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25日,中国厨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活动上制作兰州拉面。当日,“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暨兰州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意大利罗马拉开帷幕,来自中意两国的厨师在活动现场“同台竞技”。此外,兰州市还带来了特色演出和民间手工技艺展示。新华社记者金宇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25日,意大利厨师在罗马举行的“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活动上制作意大利面。当日,“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暨兰州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意大利罗马拉开帷幕,来自中意两国的厨师在活动现场“同台竞技”。此外,兰州市还带来了特色演出和民间手工技艺展示。新华社记者金宇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25日,演员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活动上表演秦腔。当日,“兰州牛肉拉面牵手意大利面”暨兰州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意大利罗马拉开帷幕,来自中意两国的厨师在活动现场“同台竞技”。此外,兰州市还带来了特色演出和民间手工技艺展示。新华社记者金宇摄
(2018-06-27 07:11:00)
【延伸阅读】一碗兰州拉面里的“丝路精神”
新华网兰州6月14日电(记者朱小燕桂涛王艳明)黄河边的古城兰州,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永远有股牛肉面的清香。兰州人的一天,从一碗牛肉面开始。
外地人熟悉的兰州拉面在这里被称作牛肉面。走过百年,兰州牛肉面不仅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色而蜚声中外,还传承着包容、开放与协作的“丝路精神”。
永登的面粉,皋兰的蓬灰,黄河水,甘谷的辣椒,兰州的蔬菜——兰州城周边的特产在一碗牛肉面里各司其职,各尽其用。
不仅如此,在牛肉面的形成过程中,也是各取所长,充分体现着融合之道。汉族农民耕种小麦制成劲道的面条,藏族牧民生产的牦牛肉切成软糯的肉片,蒙古族驼工自阿拉善的盐池运来蒙盐提鲜,胡椒、茴香、姜、花椒等配料,源自行走在丝路上的西域胡人——各民族的劳动成果在一碗牛肉面里汇聚融合。
笑迎八方客,喜接四海宾。从服务价格到满足顾客不同需求,兰州牛肉面走的是大众化、满足个性需求的路线。
不管店面大小,兰州牛肉面价格基本都是一样的,如今在兰州,一碗牛肉面大多是7元人民币,路边小巷的牛肉面馆,可以低到6元,是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美食。点面,面条薄厚宽窄,都可以如你所愿。辣子、蒜苗、香菜,按照顾客口味,想要多少,调料师就放多少。
据说,兰州有一千多家清真牛肉面馆,每天要卖出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从点餐到出餐,一碗牛肉面快的只要两分钟。一个白面团在拉面师傅手中,瞬间就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顾客常常感觉还没坐稳,面就上桌了。
与很多餐饮不同的是,兰州牛肉面的后厨是开放的,从熬汤、和面、拉面,煮面、捞面、盛汤到调料,等面的客人透过开放厨房,整个流程能看得一清二楚,在吃面前就已开始享受视觉盛宴。
分工协作,忙而不乱,透过一碗牛肉面,还能看到丝绸之路上的协作“精神”。
接单的师傅刚下单子,拉面师傅用早已由和面师傅揉好的面,快速拉出面条,并流畅地抛入滚烫大锅。煮面师傅围着热锅不断搅动,等待拉面出锅的火候,迅速捞出。调料师傅接过面碗,盛满已经熬好的牛肉汤,再加上辣椒、蒜苗、香菜等各种配料。这一前后衔接严丝合缝的流水线,别人看得眼花缭乱,后厨的师傅们却高效运转且有条不紊。
兰州街头的牛肉面馆,几乎没有打出“正宗”的字样,因为兰州人自己心里明白,哪家适合自己的口味。招待宾朋,兰州人会带你去他心目里最正宗的那家面馆。
兰州人吃牛肉面,也多半不太讲究斯文,里面坐不下,外面也能蹲着吃,一碗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牛肉面端上来,唏溜溜,几分钟就下肚,直吃得额头冒汗,还要把面汤喝个精光。
牛肉面已经成了兰州的城市名片,感受“丝路精神”,点一碗开放包容的牛肉拉面。
更多境外媒体报道,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
(2014-06-14 14:45:01)
【延伸阅读】BBC揭秘台湾“川味”牛肉面发展史:改变台湾饮食文化
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18日刊登台湾媒体人威克的《翻转本地口味的“川味”牛肉面》一文,记述了“川味”牛肉面在台湾的发展历程。文章称,一个当初是为了谋生而想出来的料理,却意外地让台湾的饮食习惯出现了改变,这背后有段辛酸的故事。
“养家之道”
文章称,早年台湾吃牛肉的风气并不普遍,这是因为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台湾社会,农民因感念耕牛的辛苦极少屠宰牛只,牛肉自然就不便宜,很难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1949年之后,许多军人随着国民党当局到台湾,家里食指浩繁,低微的薪水很难维持家计,因此纷纷经营副业贴补家用,有的作裁缝、有的做烫头发、还有许多就投入与吃有关的行业。打着“四川牛肉面”的“川味”牛肉面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以肉质较韧且耐煮的牛腱卤制作为主角、搭配牛骨头熬煮的原汤。
为什么是“川味”?这是因为当年食客并不习惯原味的牛汤,所以除了加入五香八角之类的香料、还在炒制牛骨头准备熬汤的时候加入了因为想家而模仿做出来的“川味”豆瓣酱。
原先辣椒在台湾料理中所扮演的不过是“配色”点缀的角色,基本上在1950和1960年代台湾吃辣的人口就是以随军赴台的士兵为主,台湾本地人口几乎都是吃不惯辣味。但是随着“川味”牛肉面的风行,台湾吃辣的人口也就越来越多,当年为了思念家乡所做的豆瓣酱如今成了台湾南部冈山的“特产”,后来还衍生出了提味的辣牛油,将辣味导入了台湾社会的饮食文化。
无心插柳
文章称,牛肉面能够在台湾成为平民料理,其实和美国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也可以算是美国和台湾之间贸易角力下的“意外结果”,美国的贸易压力不经意地成了普及“川味”牛肉面的助力。
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以成衣纺织等轻工业出口为主,最大的出口对象就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也是美国,美国以“平衡贸易逆差”为由施加压力要求台湾开放牛肉进口。台湾抵抗不住压力,开放牛肉进口,但是开放的对象也包括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美国的牛肉是以牛排之类的高级肉品闻名,但是牛腱之类比较低价的牛肉却是澳、新的强项,开放进口之后,市场上牛肉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牛肉面店家原先只能买台湾本地从农地淘汰下来的水牛或者黄牛,开放之后不但价格变低、选择也变多、供应量也增加,这使得原本被看成是相对“高价”的牛肉面变得较为“亲民”。
美味传承
文章称,随着两岸交流的开始,当年的士兵成了带着妻儿返乡探亲的老兵,不少人想要到“川味”牛肉面的“故乡”一尝“正宗原味”,这才知道大陆有兰州牛肉面、粤式牛腩面,就是没有“四川牛肉面”。台湾的这个“川味”牛肉面在1980年代中期还漂洋过海登陆美国,摇身一变成了“美国加州牛肉面”,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满足了台湾侨民的“思乡老味道”。
如今,台湾的“川味”牛肉面在台湾遍地开花,店家也各出奇招,台北还曾经举办牛肉面节、带动了新一波的风潮,也让新一代还有“传统风味”的“川味”牛肉面继续在台湾飘香。
资料图片:现在台湾的“川味”牛肉面有了新的风貌和传统一派分庭抗礼。(BBC)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1-22 00:09:00)
【延伸阅读】香港饮食文化展亮相武汉 美食为媒促交流
中新社武汉8月23日电 (记者 张芹)电影里的老式茶餐厅、风靡香港街头的小食鸡蛋仔、地道的港式鸳鸯奶茶……23日,由香港特区政府驻武汉办事处主办的“香港味道·融汇世界文化”香港饮食文化巡展首站登陆湖北武汉荟聚购物中心。
展览现场以香港传统街道及茶餐厅为设计蓝本,踏进场内仿佛置身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与其一直以来的国际化及时尚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展览以图片及实物形式,通过介绍香港有特色和代表性的食品及菜式,向武汉民众展示香港的饮食文化、历史发展以及与内地饮食文化渊源。
香港素为东西文化交汇所在,是全球最多元的城市之一,这亦展现在饮食文化上,因此香港也被称为“美食天堂”。香港特区政府驻武汉办事处主任谢绮雯表示,“多元”及“包容”最能体现香港饮食文化的特色,她认为,“这种包罗万象正是香港吸引人之处”。
谢绮雯表示,香港人说谋生是“揾食”,足见香港人对饮食的重视。遍布街头巷尾的茶餐厅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港式美食,更能感受香港人快速的生活节奏,而香港人最爱喝的“老火汤”则是港人家庭观念的一种展现。
“香港味道既有粗狂市井,又有其讲究雅致的一面。”谢绮雯称,香港饮食文化侧面反应了香港的发展历程,不同的食品背后往往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希望大家不单单看到香港的高楼大厦、经济发展,还能透过香港美食,加深对香港的认识与了解,体会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及文化。
据了解,此次巡回展还将在湖北、湖南、山西、江西、河南等中部五省、八个城市陆续展出。(完)
(2016-08-23 18:27:01)
【延伸阅读】孔府菜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台媒:承续中华饮食文化
参考消息网10月19日报道 台媒称,和先贤孔子有2500多年渊源的宴席典型代表衍圣公府菜(孔府菜),有望在未来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10月19日报道,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17日在山东曲阜开幕。来自亚、欧、美三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食学专家集聚孔子故里,共同探讨餐桌礼仪、餐饮文明、传统美食等食学话题,也展示孔府菜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中国孔府饮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也在食学论坛上宣布,正式启动孔府饮食向联合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报道称,中国孔府饮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刘德广,在发表《中国衍圣公府饮食申请加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言》中指出,为维护中华饮食文化传统,承续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向联合国正式启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申请。
论坛孔府宴席设计者王令涛表示,孔府菜是中国宴席的典型代表,制作繁琐,上菜礼仪的程序仅次于中国宫廷菜,在孔府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报道称,孔府菜是汉族饮食文化重要组成,起源于宋仁宗宝元年间,用于接待贵宾、上任、生辰家日、婚丧喜寿时特备。菜品的研发主要依据孔府的珍贵资料,在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使之更加符合历朝历代孔府使用宴席的标准。
山东省质监局也向孔府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授牌,正式展开推动孔府菜的标准化工作。刘德广说,标准化委员会列出3年计划,今年主要重点在组织结构架构工作,做好文字整理和采集工作;第二就是做菜品的标准化,向社会推广;最终将向联合国叩响大门,申请进入世界非遗名录。
“除了文字整理工作,3年间我们还将建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项目部。”刘德广说,未来会共同研究和推广孔府饮食,将申遗活动持续深入的推动下去。
(2015-10-19 20:51:54)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