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日媒关注中国医疗巨变:“互联网+”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8月9日报道 日媒称,在中国,人工智能(AI)在辅助诊断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时间过长和自费比例较大等课题长年得不到解决。不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在努力,一些IT企业也致力于解决医疗问题。

据日本《金融财政商贸》周双刊7月30日报道,中国广东省一家医院正努力利用IT技术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医院引进人脸识别系统确认患者身份,医疗费结算也可以在网上进行。

报道称,患者首先利用智能手机登录医院的应用并验证身份。如果症状较轻,则患者在摄像头前面描述症状等,AI会在三分钟内对病情做出大致判断。医生在诊断时会参考AI的判断并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确认,如果没有问题则开处方药。

据医院介绍,总体而言,AI比真人医生的诊断准确率高。“AI医生”可以诊断无须住院治疗的较轻病症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约200种疾病,能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所处理疾病的90%左右。在现阶段,AI主要辅助真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或辅助查看CT图像等。在不久的将来,患者可能会觉得不一定非得找真人医生诊治,反而觉得先让“AI医生”诊断一下更放心。

报道称,中国各城市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独立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地区差距较大。

报道称,AI在辅助诊断中得到有效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时间过长和自费比例较大等课题长年得不到解决。不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在努力,一些IT企业也致力于解决医疗问题。

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推出了“未来医院”项目。具体而言,利用阿里巴巴系统的技术等,使医疗费实现网上结算,目标是将病人在医院的等待时间由一直以来的平均160分钟以上缩短至50分钟。

根据“未来医院”项目,芝麻积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户具有一定程度的信用,可以从具有透支功能的花呗获得1000元以内的医疗费信用额度。也就是说,基于个人在网上的信用,允许其事后支付医疗费。

医疗费支付和预约挂号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人们没有必要为了取预约号而专门到窗口排队。

报道称,在中国,患者在接受诊治前后都要等很长时间。

“未来医院”项目致力于满足患者、医院、国家(医疗财政)、平台(企业)的相互利益,遍及多个城市的约3000家医院。

中国为何积极利用民间企业提供的IT和大数据呢?

报道指出,首先是因为中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理念。“互联网+”是指将IT与所有产业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支持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的公共医疗保险制度覆盖14亿人口,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为维持这一制度,必须动用包括推进官民合作在内的一切手段。

报道称,最近的医疗相关政策也体现出对IT的积极姿态。健康医疗大数据、电子病历、AI、医院IT化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正推动IT企业和保健产业的发展。


市民在位于合肥的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感受机器人导诊服务(2017年12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延伸阅读】江苏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

新华社南京8月2日电(记者 王子铭)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力争社会办医规模水平和发展质量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社会办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意见提出,江苏要拓宽社会办医领域,鼓励发展基层医疗服务。将各类主体举办的诊所、门诊部、一级医疗机构、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等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签约服务,在转诊、收付费、考核激励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推进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高水平全科诊所,支持全科医生个体或合伙开办全科诊所,符合规定的纳入基本医保定点范围。

同时,发展专业化医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引导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领域,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妇产、儿科、精神、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专科医疗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等机构做优做强,实现跨省市连锁经营、规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

意见显示,江苏省各地在制定或调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时,按照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的标准,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规划空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意见要求江苏省各地要按规定全面落实社会办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按规定免征增值税,进一步落实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企业所得税支持政策。江苏省级财政还将统筹现有专项资金,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设备购置等给予适当补助。

(2018-08-02 10:49:16)

【延伸阅读】医疗人工智能是医生的助手(不吐不快)

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不仅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有人文关怀。人工智能诊断疾病只需要有理有据,而医生看病还需要有情有爱

最近,全球首次神经影像人工智能“人机大战”在京举行决赛,人工智能以高出20%的准确率战胜25名神经影像领域的顶尖专家。电脑打败人脑,虽在意料之中,却也引发了一场热议。

近年来,医疗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强大脑”的集成者,自然比单个大脑更聪明。在诊断疾病时,人脑会受到精力、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人工智能则始终如一,冷静淡定,具有超级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会超越人脑。机器毕竟是机器,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都是人脑设计出来的,不可能比人类更有智慧。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其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服务。例如,我国神经影像科医生人才短缺,临床医生工作压力较大,而神经影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医生完成疾病的初筛和判断,将医生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对付疑难重症。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让不同水平的医生实现同质化,最大限度避免漏诊误诊。

人工智能不仅具有“记忆神通”,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机器人会通过自我学习,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不过,医疗人工智能也有“软肋”。例如,在已有共识的疾病领域,人工智能游刃有余;而在没有共识的疾病领域,人工智能则力不从心。因为人工智能过度依赖数据,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便症状相同,疾病也未必相同。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并不追求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人不会按照教科书生病。当患者存在非常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当疾病不典型时,医生往往需要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等辅助方式,进行个体化的精准诊断,而不能单纯依靠数据来下结论。可见,人工智能的“智商”也是有限的。

有人担心,未来部分医生会被医疗人工智能所取代。的确,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取代甚至消灭某些职业,但最不可能取代的一定是关注人心的职业。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它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生理问题往往也会带来心理问题。人工智能不会察言观色,也不会抚慰人心,无法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只有医生才能感知到病人的疾苦,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安慰。医疗人工智能只能读懂数据和片子,而医生则能读懂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医疗人工智能和医生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不仅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有人文关怀。人工智能诊断疾病只需要有理有据,而医生看病还需要有情有爱。所以,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医生这个职业都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7日 19 版)

(2018-07-27 15:37:34)

【延伸阅读】出海记|软银董事长称平安好医生AI医疗科技“全球最先进”

参考消息网7月25日报道 港媒称,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平安好医生的AI医疗科技是全球最先进。早在平安好医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前一个月,孙正义已通过旗下软银愿景基金,向平安好医生投资4亿美元。

据香港《经济日报》网站7月20日报道,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于同一场合表示,平安好医生独家打造的AI医生不仅能够与用户互动,亦能以平安好医生的在线诊疗大数据为基础,提供智能诊断方案供医生参考。AI医生能结合医生的相应诊断结构,开出智能药方。去年平安好医生的日均咨询量已超37万次。

参考消息网-出海记记者从平安好医生获悉,平安好医生使用“医疗+AI”模式,用自有医学团队联合技术团队推动线上问诊过程的标准化、模块化,再辅之以亿级数据,让AI系统获得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

据了解,目前,平安好医生已开发了三大系统:第一个是提供给医院的AI辅助诊疗系统,通过智能导诊、智能问诊、智能读片、智能诊断、智能处方,为医院医生诊疗提供全面支持;第二大平台则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用AI技术模拟家庭医生进行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从而为广大家庭用户提供服务;第三大平台是村医赋能平台,帮助基层村医提升专业技能和诊疗水平。

此外,除了在中国探索AI医生的应用领域,平安好医生也正在积极走向世界,整合全球医疗服务资源。据了解,仅仅在日本,平安好医生就已经与数十家医疗机构展开了合作。而在全球范围,平安好医生的医疗服务网络已经覆盖美国、日本、韩国、瑞士、新加坡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上百家知名医院。

(2018-07-25 00:17:01)

【延伸阅读】安徽10项政策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

新华社合肥7月20日电(记者鲍晓菁)记者19日从安徽省人民政府获悉,该省出台《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加快推进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此次出台的10项政策包括鼓励创新药械产品研发、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创新药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原料药保障能力建设、改善临床试验条件、支持医疗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支持发展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等。

其中,政策明确指出,对在本省生产的中药新药及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化学药新药,具有新药证书的生物制品及第三类医疗器械等重大药械项目,对临床前研究按研制费用的20%予以补助,对临床试验按研制费用的10%予以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总额最高1000万元。安徽省药械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在省内实施的,可以直接纳入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予以支持。医药企业每取得1个全国第一家仿制(首仿)药品生产批件并落户安徽生产的,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

安徽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还表示,该省将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干细胞库、中药材大数据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活细胞成像平台等重大医疗医药创新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经评审认定的项目,按照关键设备投资的10%予以补助,最高2000万元。而在创新药械应用上,对符合条件、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以及质量和疗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按照医保目录评审程序,纳入本省医保目录。对纳入目录、经评审认定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的首次应用,对省内研制单位按售价10%予以补助,最高500万元。

(2018-07-20 17:10:39)

【延伸阅读】德国医疗健康行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阮佳闻):据德国工商大会日前公布的《德国医疗健康行业报告》,德国2018年年初在该领域发展极佳。5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商业运行状况良好,30%的人相信未来该行业的业务发展会比眼下更好。

这一报告是问询了近700家该行业的企业后得出的结论。其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移民需求的增长是造成医疗健康领域前景光明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在持续增长。32%的企业计划继续增加就业岗位,只有9%的企业计划裁减人员。另外,鉴于对未来业务形势的乐观评估,在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意向也达到了新高:投资平衡从27点攀升到30点。尤其在创新驱动为主的支出将明显增加。40%的受访者计划增加投资预算。

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同样证明了该报告的结果。2017年,德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支出每天超过10亿欧元——对专业审视该领域发展的行业内部人士来说,这个数字“令人惊叹”。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专家马库斯·施密特表示:“德国的医疗健康市场继续保持着吸引力。仅从我们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问询中就可窥一斑。”据悉,2018年7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德医疗健康投资与商务拓展峰会上,来自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专家将为中国的投资者介绍在该领域的商机。施密特指出:“中国企业不仅将德国看做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市场,而且还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和建立工厂,由此可以参与更多的技术研发,进而立足世界市场。”

(2018-07-11 17:46:54)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