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副防长称美军遭遇最大挑战:中国即将“主宰近太空”?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21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8月19日发表美国前副防长罗伯特·沃克的文章《中国人即将主宰“近太空”》称,2017年11月,中国对“东风17”导弹的原型弹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这是意在运载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的弹道导弹的首次飞行。这些成功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利用和主导近太空这一新作战空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成功。
文章称,很少有人讨论这个空间,它从距地表10万英尺(约30公里)的高度延伸至距地表35万英尺(约107公里)的高度。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个陌生而复杂的领域。对飞机来说,这个高度无法飞到;对航天器来说,这个高度又太低,无法保持在轨道上。
文章称,中国这一努力的缘由可追溯至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之间发生的所谓第三次“台海危机”。此后,中国开始了令人印象深刻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军队改革。在这一彻底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军队引入了更现代和能力更强的海陆空装备系统;强化了指挥、控制和训练;举行了越来越贴近实战的演习,注重更有效的联合行动。这场改革中,军事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中国人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第一方面的目标是在西太平洋与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战中实现大致的势均力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星空”-2火箭(美国雅虎新闻网站)
第二个方面则把目标对准美国作战网络本身。中国人发展了一系列能力来打“信息化”战争,混合了网络战、电子战和军事欺骗的一种战争。
第三个方面追求特殊的“杀手锏”能力,威胁对美国力量投射行动至关重要的特定战斗系统。其中之一是号称“航母杀手”的“东风21”导弹——这是一种公路机动的中程反舰弹道导弹,能够撕开美国海军的反导系统。另一种“杀手锏”则涉及新的太空战能力,中国人开发了多种能威胁美国天基资产的武器。
文章认为,目前,这三个方面的行动使当代中国的作战网络能够在每一个作战领域——海、空、陆、太空和网络空间——挑战美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高超音速武器构想图(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
文章称,不太受重视的是第四个方面,即开发“近太空”这一作战领域。这是中国人深思熟虑之举,他们决定主导这个新领域,所用手段就是HGV。
HGV能将弹头或有翼再入飞行器加速至高超音速,然后在近太空利用气动升力提升其射程。与其相比,普通弹道导弹的射程要小上许多。
文章认为,中国人的首个实用化HGV系统原型弹用“东风”-21导弹运载,使用助推器来推高有效载荷。导弹到达最高点后,就会沿着弹道轨迹向下飞行,达到高超音速。然后,它在大约60公里的高度拉起。通过改变迎角,HGV可以产生空气动力升力,从而使导弹能够滑翔到1850-2500公里的预定射程。
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来说,HGV的特点是个坏消息。因为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不是专门为对抗在近太空高速运行的系统而设计的。尚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否会在2020年时——届时“东风21”导弹搭载的HGV有望投入使用——发生改变。此外,新作战领域的先行者通常会获得一大优势,即它可以观察对手的反应并设计新的系统来保持领先。
文章称,中国在精确制导武器战中实现势均力敌、发展反网络能力以及追求“杀手锏”能力的行动是众所周知的,也受到各种关注。对美国的作战计划制定者来说,其中任何一项进展都会带来问题。但他们对中国用HGV主导近太空作战的举动不太重视,尽管在中国试图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军事竞争对手的行动中,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挑战性的进展。
文章称,美国需要对中国的HGV作出明确有力的回应,包括研发自己的新型防御系统,并开发自己的进攻性高超音速武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高超音速武器设想图
【延伸阅读】太空灭绝战!卫星轨道炮打3000吨弹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2月20日发表了题为《揭秘美国冷战时期的“死星”计划》的报道,美航天历史学家斯科特·劳瑟称,这个代号Have Sting的秘密项目实际是一种部署在太空的巨型电磁轨道炮,尺寸与国际空间站相当,一个长约796.8米的炮身结构,能够支撑“Have Sting”的电磁加速器、核反应堆、低温贮罐区以及像马戏团帐篷般大小的相控阵雷达。 图为Have Sting太空轨道炮项目方案示意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提起电磁轨道炮,对喜欢科幻作品的军迷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其主要是利用轨道电流间相互作用的安培力发射弹丸。轨道炮由两条平行的长直导轨组成,弹丸放置在导轨间.当两轨接入电源时,强大的电流从一导轨流入,经弹丸从另一导轨流回时,在两导轨平面间产生强磁场,磁场与电流相互作用,产生强大的安培力推动弹丸以超高速射出,理论上可达亚光速,且后坐力要小于传统火炮。其最初由法国人维勒鲁伯于1920年发明。图为电磁轨道炮发射原理示意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轨道越长,轨道炮产生的能量就越大,炮弹飞行的速度就越快。据美媒报道,炮身近800米的Have Sting可以将啤酒罐大小的炮弹加速至每小时5.6万千米射向地表,威力相对于人造流星撞击地球,其发射所需的电能由通用电气公司研发的兆瓦级核反应堆提供。图为军迷制作的Have Sting3D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该图并非尺寸对比图,只是设想将会由航天飞机搭载入轨组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科幻电影《变形金刚2》中出现的美海军舰载电磁轨道炮。这种轨道炮的功率和威力与Have Sting相比,只能算“战术级”武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Have Sting最终未能付诸实施,但类似设定已多次在科幻电影和游戏中使用。图为著名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光环2》中出现的“开罗”轨道防卫站示意图,可见轨道站的主体就是一门巨型电磁加速炮(MAC)。根据设定,该炮长802米,可将3000吨重的钨合金弹头以相当于光速的4%的初速发射出去,威力相当于51.6亿吨当量TNT。与之相比,为战舰提供停靠补给反而成为了轨道站的附属功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其800米的炮身设定与现实美军曾计划研发的Have Sting十分相似,但弹丸威力要夸张许多。 图为《光环2 重置版》中的开罗轨道站,尽管只是局部,通过与周围护卫舰对比,可见超级MAC炮管的尺寸之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光环 传奇》动画中,超级MAC炮发射瞬间,其一发的威力可以击穿多艘带有能量护盾的外星战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实际上,著名空战射击游戏《皇牌空战5》中出现的SOLG战略攻击卫星的原型可能也取自Have Sting项目,但该炮的设计更夸张一些,除巨大的炮身外,还另外伸出4个类似支柱的构造体,内部实际是4个战略核弹弹舱,可直接利用轨道炮将核弹射向地表。图为游戏中玩家使用战机拦截再入大气层的SOLG卫星,可见其尺寸之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上述几种太空轨道炮其实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付诸实现的“超级武器”,相比之下,“死星”的设定就显得过于玄幻了。根据《星球大战》的官方设定,“死星”直径120千米,其大部分内部空间被用于维持其大型超级激光炮和发电机所必需的系统,核心是一个超物质反应堆,内部进行超大规模的聚变反应,恒星燃料瓶排列在其边缘为聚变反应助燃。图为《星战》中”死星“战斗空间站的剖面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死星的超级激光炮直接从超物质反应室汲取动力。其多面放大水晶将八条单独分支激光束的破坏力组合成一道强度堪比恒星核心的能量束,射击一次就可摧毁一颗行星。现实中,能够为死星提供动力的能源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恐怕都很难问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另一张”死星“空间站的结构图,红色部分为大型超级激光炮,可见其与核心是直接相连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星球大战 原力觉醒》中登场的“弑星者基地”相当于“死星”的威力升级版,不仅仅能摧毁行星,还能引起恒星迅速变成红巨星,进而摧毁整个行星系,其供能系统由所在恒星系的恒星获取能量,将其存储在基地行星核内的磁场中,然后把那种能量转换成超高强度的光束通过超空间发射出去,只需一击就能摧毁另一星系中的多颗星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著名即使战略游戏《命令与征服3》中的GDI离子炮卫星,威力要远强于电磁轨道炮,但实现难度要比电磁轨道炮大很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Baldr Sky》系列中的”贡格尼尔“(奥丁神枪)对地光束扫射卫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科幻作品中的卫星轨道炮群。
(2015-12-23 09:02:0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