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中国少年,阳刚之气不可消!

北部战区

关注

中国少年,阳刚之气不可消

最近,一档电视节目引发网友对中国男性青少年“阴柔化”趋向的深深忧虑。

当“小鲜肉”走红娱乐圈,阴柔之风渐渐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追求和偶像选择时,许多人担心以“娘化”为美的审美观,会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血性之气。这样的忧虑,既要冷静看待,也需认真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成长有了充足物质条件保障的青少年,追求更精致的外在,本无可厚非。回想改革开放前,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填饱肚皮而不是怎样打扮自己,一条裤子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完老幺穿。今天,多数家庭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青少年自然会将目光转向好看、帅气、漂亮。

审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而变化。不同个体、不同年龄层次的审美取向存在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是正常现象。想当年,70后、80后在卧室里贴上“小虎队”海报时,不少50后、60后家长曾疑惑不解;80后、90后哼着周杰伦的歌时,也有很多家长感到诧异。

我们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崇尚阳刚血性,同时也要理解和包容他们对于精致外在的喜爱。我们如果仅仅将批评“阴柔化”的矛头指向外表,难免过于浅表化。试想,逼着他们卸妆,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坚强吗?手机壁纸是“小鲜肉”,就不可能成为“战狼”吗?

那么,当我们担忧“阴柔化”泛滥时,究竟在担忧什么?实际上,我们不仅担忧青少年外在形象的变化,更担忧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血性阳刚之气的销蚀。的确,比外表“娘化”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迷茫、心理上的脆弱、责任感的缺失和尚武精神的消退;比追求外表精致更堪忧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精致利己。

眼下正值征兵季、学生军训季,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青年不愿意参军入伍、入伍后吃不了苦打退堂鼓;有的青少年受不了学校的军训,太阳一晒就中暑、三天两头泡病号;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来上学的,不是来军训的”“别人的孩子当兵可以,我家的孩子不能去吃这个苦”。

社会需要包容,但任何一个社会、一个个体都需要精神脊梁。从古罗马贵族崇尚奢华享乐后的衰败,到八旗子弟玩物丧志后的堕落,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尚武精神和血性阳刚之气不能丢失。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可以有娱乐明星作伴,但更需要精神偶像引领。其中,以身许国、血性阳刚的军人自然不可缺席。

青年有血性民族才有希望。审美追求反映价值追求,也必将深刻影响人的精神品质。在注重外在形象塑造的同时,我们应更注重青少年内在涵养、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引导他们培塑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他们直面困难挫折,淬炼勇敢坚毅的品格、血性阳刚的气魄。

时值9月,一批青年正步入军营、走上军训场。在瞩目关于“阴柔化”的批判和争论之余,不妨对军营和军训多一些关注支持,为正在加钢淬火的军营新生代们点赞加油。

(钱宗阳)

本文刊于2018年9月7日《中国国防报》第1版

延伸阅读

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长期以来,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在学术界长盛不衰,更在舆论场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一名普通军人在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也可成为观察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切入口。

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因为阳光硬朗的气质得到网友如潮点赞,王威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近年来,从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到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的潜水员官东,再到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军人的血性和勇敢,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构成了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即便在少数人眼里“颜值”可以成为硬通货,甚至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传统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这正是: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作者:桂从路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作者:辛识平  来源:新华视点)

来源 | 中国国防报、人民日报评论、新华视点、军报记者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审:胡君华

责任编辑:杨清刚   杜海丰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