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8倍敌军围剿,9000多人锐减到不足3000人的战争何其惨烈……

中国陆军
红色寻根,不是为了到历史中采撷耀眼的花朵,而是获取熔岩一般奔腾的地火,高擎精神的火炬,进行新的长征。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 寻根小组探访当年红军前辈战斗过的地方
入秋时节,甘溪河畔,红歌悠扬。踏着当年红军前辈西征的足迹,第77集团军“猛虎旅”红色寻根小组从井冈山一路向西,来到贵州石阡,试图从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解读一支红军部队的精神密码,探寻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青山环绕,翠柏守望。在石阡甘溪佛顶山脚下,矗立着一座高19.34米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当年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的题词:甘溪死难烈士永垂不朽!在纪念碑前,寻根小组肃然站立,深深地三鞠躬,向革命烈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悼。
▲ 寻根小组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纪念碑下埋着的,都是1934年甘溪遭遇战中牺牲的红军,碑的高度也由此而来。”解说员的讲述,把寻根小组的思绪带回到84年前那个雁阵惊寒时节的血色黄昏。
▲ 当年红六军团在此跨越天险,掩护红军主力突围
1934年9月,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该旅前身红六军团共9758人撤离湘赣根据地,率先踏上西进征途。9月4日,部队突破重围,渡过湘江,进入贵州。10月7日,红六军团经过石阡甘溪时,遭到广西军阀24个团的三面合围。
“在比自己多8倍的敌军围剿下,红军主力被截成3截,但红军将士拼死反抗,有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有和敌人白刃格斗壮烈牺牲的,有为掩护战友孤身断后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经此一役,部队由最初的9000多人锐减到不足3000人。”讲到这里,解说员压低了声音,哽咽着说:“战友们,你们可知道,当年的甘溪是一条血染的河流啊!”
▲ 寻根小组在红军长征路线图前与纪念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都是凡身肉体,力量如此悬殊,但红军将士毫不畏惧。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要走进这群同龄人,问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参加寻根的该旅90后战士王向龙在一块红军英烈纪念碑前,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 甘溪战斗死难烈士纪念碑
“他们有崇高的信仰,他们始终记得红军为什么出发、为谁打江山!”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始终认为红军的事业是正义的,跟着党走一定没错!”
“他们有必胜的信心,他们始终相信所有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革命事业必有胜利的一天!”
▲ 寻根小组与纪念馆工作人员进行交谈
听着寻根小组的讨论,随行的当地文旅局文化股股长徐杨讲道:“‘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你们都知道吧?其实,在那场惨烈的甘溪战斗之后不到10天,这里也发生过同样的英雄壮举!”
▲ 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10月16 日,为掩护红六军团主力转移,红18师52团在石阡困牛山一带与敌人发生激战。当时,困牛山上悬崖峭壁,山腰怪石嶙峋,山下河道水流湍急,河面均被敌人封锁,红军将士抢占有利地形,打退敌人数次进攻。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将士们将敌人引向困牛山方向。在激战几个小时之后,100多名红军战士弹尽粮绝,但他们宁死不当俘虏,在砸坏所有枪支后,集体跳下悬崖。
▲ 困牛山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画像
“宁死不屈,决不向敌人投降!”带队寻根的该旅宣传科科长张晓峰感慨道:当年,“小米加步枪”的红军前辈,正是凭着这种“向死而生”的战斗精神和“生在一起、死在一起”战友深情,最终战胜强敌,完成伟大的长征。
▲ 寻根小组在红军战斗过的河滩发现一块很有寓意的奇石
从山上下来,穿过甘溪镇的街道,一条小河在镇外潺潺流过,河水很浅,清澈见底。“当年,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河滩,红军曾与敌人发生过一场激战。”解说员的讲述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参加寻根的该旅宣传科干事林春莉弯腰拣起一块形似脚印的石头说:“大家快看,这块石头就像是被鲜血染红的,这大概就是红军当年在甘溪留下的足迹吧!”
“虽然当年的牺牲不可避免,但最终换来的是胜利。”徐杨介绍,正是有了甘溪血战和困牛山壮举这样的英勇战斗,红六军团主力才得以分散突围。
▲ 这棵见证历史的古柏树被命名为“会师柏”
10月24日,红六军团到达贵州木黄,在五甲村的一棵古柏树下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从此,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队伍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为中央红军长征探明了道路,侦察了敌情,圆满完成了长征先遣队的任务。
▲ 红六军团西征与红三军会师要图
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到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后继续北上,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举世震惊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中国革命战争从此揭开新的篇章。
▲ 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时的标语
“走过万水千山,历经九死一生,红军将士不知道长征何时能结束,甚至不知道落脚点在哪里,却能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跟着党往前走。何以如此?是信仰与使命,是责任与担当,是执着与坚守,伴着他们勇往直前,走出了辉煌,走出了不朽,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写完当天的寻根日记后,该旅宣传科干事胡云表示,回去以后,他们一定要把这些可歌可泣却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战友听,让更多的人熟知这支红军部队的家史。

【后记】
1982年,萧克将军为木黄会师题词:“二·六军团,历尽艰险,木黄会师,三军欢唱,八千健儿,挥戈东向,沅澧波涌,狂飙燎原,赤区重建,湘鄂川黔,抚今追昔,怀梵净山”,再现了红军当年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没有光大,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传承;没有传承,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习主席指出:“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先遣路上,革命前辈用一双双草鞋踩出的脚印已然渐行渐远;走进新时代,身为红军传人的77集团军“猛虎旅”正在新长征路上阔步向前。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来源 |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作者 | 孟 利 王 玉
刊期 | 20182162期
本期编审:钱晓虎
值班编辑:陈 曦 章以添
责任编辑:赵林孟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