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痴呆症 美媒:或成中药研发范例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科学家从中医实践——一种有3000年历史、以调节体内能量流动为目的的方法——中借用了三种成分,利用现代制药技术配制了一个治疗痴呆症的药方。目前痴呆症无法治愈。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27日报道,配方中含有银杏叶、人参和藏红花提取物,药品名称为塞络通。该药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进入后期研究阶段,而旨在验证其效果的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中国启动。
报道称,这种草药合剂提供了一条无人踏足的道路,通向一个充斥着失败的研究领域。塞络通一旦取得成功,有可能带来首个获批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症的药物。血管性痴呆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脑退化症,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希望研发该药物的意义能超出治疗痴呆症的范畴,他们寻求验证一种能实现制药领域创新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结合了传统药物的古老智慧与现代药品研发的科学严谨性。
中国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驻北京的临床研究总监张华健说:“如果我们在治疗血管性痴呆症方面取得成功,这将成为一个展示如何研发其他中药的好例子。”
报道称,就塞络通而言,研究人员从每种配料中分离出化学成分,确定并描述其生物活性,然后研究多种组合方式,以确定最佳配方。
据该药的发明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勋说,每粒胶囊含有10种活性成分。刘及其同事记录了每种成分如何被身体吸收、在哪里吸收,以及作用效果和机制。
负责在澳大利亚进行最后阶段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西悉尼大学国家补充医学研究所临床药理学家丹尼斯·张(音)说,银杏叶被用来改善神经认知,而人参这种“神奇药草”的好处包括增强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他说,藏红花是一种香料,被中国人用来给鸡汤调味,素来以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抗抑郁闻名。
张说,在塞络通中,这种组合的目的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和灌注、减轻炎症以及加强脑细胞之间的通信。
报道称,在血管性痴呆症中,脑细胞被轻微中风和其他妨碍氧气供应的损伤杀死,导致记忆、思维和行为发生改变。虽然死亡的神经元无法恢复,但该药的目标是通过改善连接健康细胞的网络来保持甚至增强大脑功能。该药也能为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患者带来同样的好处,因为研究人员通过尸检发现,很大一部分死亡患者的大脑都出现了血管变化。
张说:“我们从未说过我们将尝试找到一种治疗方法,但发病进程将显著放缓——这是希望所在。”
他说,在一项以17名服用塞络通的血管性痴呆症患者为对象、为期16周的试验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这些患者的大脑血液循环的变化,发现他们控制认知、语言理解和工作记忆的区域出现了改善。这支持了在中国进行的一项中期研究结果,即塞络通可以改善轻中度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和日常机能。
墨尔本弗洛里神经学和精神卫生研究所血管性神经退化研究实验室负责人、认知神经学家埃米·布罗特曼说:“这是一项给人以希望的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实验室内景。(彭博新闻社网站)
【延伸阅读】创新中药研发迎利好 医药界“老兵”谋新局
随着中药新药研发被提上重要日程,中药发展也将迎来新强心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新药研发;突破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中药活性成分制备、新型制剂、安全性评价等瓶颈问题,研发一批创新中药。
在《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中医药行业被提升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的地位。对于这一新兴的支柱性行业,各级政府不断出台鼓励政策。一些药企试图重新开拓这片新蓝海并加快市场布局。但也有不少药企面对行业发展难点望而却步。如何窥见中医药发展的大势与困惑?作为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榜首的医药界“老兵”,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实践或许能够提供一些线索。
利好袭来 中药发展迎强心剂
近日,2018年(第35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召开,会议期间揭晓的“2017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据悉,2017年入围百强企业榜单的最低门槛从2016年的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提高至25.6亿元。百强榜显示,有21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百亿规模。其中,扬子江药业集团连续四年蝉联百强榜榜首。
公开资料显示,创建于1971年的扬子江药业集团,是一家跨地区、产学研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国家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也是科技部命名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根据其2017年12月底年终工作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扬子江药业集团2017年产值、销售、利税同比分别增长18.7%、18.65%和18.1%。
值得注意的是,扬子江药业集团以中医药起家,中药产值占比为25%左右。其中,胃苏颗粒、荜铃胃痛颗粒、神曲消食口服液等消化道疾病用药,黄芪精口服液等提升免疫力用药,蓝芩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等上呼吸道感染用药等已经成为市场明星产品。
扬子江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数据显示,从1996到2016年的20年间,中药产业的增长达到36倍之多。其中,中药饮片的规模20年间增长了416倍。在《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中医药行业首次被提升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的地位。
业内人士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中药规模以上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规模收入在2020年预期达15823亿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中药企业收入占整体行业比重从29.26%上升到33.26%。
加快研发中药新药和打造中药材健康产业链为中医药的发展将再次注入强心剂。按照上述《意见》,要以提高中药资源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保障水平为目标, 开展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加强基于临床价值的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及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打造中药材健康产业链;以满足临床需求、保障临床用药质量为核心,突破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中药活性成分制备、新型制剂、安全性评价等瓶颈问题,研发一批创新中药;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研发。
逆势而上 中药创新久久为功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我国日益重视发展中医药,但目前中医药发展速度相对整个医药行业仍然滞后。数据显示,2017年中成药的增速仅为8.4%,远远落后于医药行业12.2%的平均增速。
在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中药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中药产业集中度偏低,大型的集约化的集团企业偏少,中药产业的制造水平不高,药品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成本高是中药企业望而却步的首要原因。据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仲青介绍,目前中药创新药单品种研发成本至少需要投入5000万元到1亿元,有效成分创新药至少需要2亿元以上。由于投入大,目前致力于中药创新的企业并不多,不少药企的中药研发团队在不断萎缩。
面对医药市场的严峻形势,扬子江药业集团却选择逆势而上。并在2018年(第35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被评为“2018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称号。
据了解,扬子江中药研究院成立以来,不断研制新产品。在研中药创新药项目10余项,涵盖心脑血管类、内分泌类、妇科、儿科以及消化系统等。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头羊,集团研制的一些新药还有望弥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如治疗带状疱疹,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我们研制的创新中药即将进入III期临床研究,大概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就能上市。”姚仲青说。
在中药创新的“硬件”上,智能制造正在成为新的趋势,而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凤堂”)正是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致力于实现智能制造。
据了解,龙凤堂中药前处理车间拥有全国第一条中药前处理全自动化生产联动线;中药提取部分采用国内最先进自动化控制设计,移动投料机器人通过穿梭车行走,实现各投料口移动供料;龙凤堂二期智能化物流仓储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药材前处理再运转至净药材库存储最后投料的全自动化系统运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植所所长孙晓波认为,中成药制造工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中成药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加速中成药规范和标准化的建设。
据悉,龙凤堂已经获批国家工信部中药流程制造智能工厂新模式应用项目。预计龙凤堂智能制造项目2019年将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通过验收。
多方合力 加速崛起值得期待
中药和西药的理论体系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适用病症不同,中西药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西药而言,中医药发展面临更多难点,亟须各方合力,加快打通多个肠梗阻。
研发难度大是其一。中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周期非常长,甚至可以长达15年到20年,投入时间和成本很高,并不比化学药物创新药少。“比如,目前我们正在研制的内分泌用药、糖尿病用药等,就面临极其巨大的研发难度,痛风类疾病截至目前还没有找到有确切疗效的产品,我们也正在努力。”姚仲青表示,在发展中药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据介绍,2017年,扬子江药业中药智能制造、中药研发与产业化等重大项目获批科技扶持资金数千万元。
产品研发过程中,各方紧密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同样关键。“高校人才集中、注重基础研究,我们则注重应用研究,产业化则必须依靠企业。”姚仲青说。
中药行业在医药行业市场中仍然受到一些约束和限制。姚仲青坦言,中药研发成本不低,却很难进入医保目录,不少地方还将其作为辅助用药,不利于中医药创新和推广。“我们希望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目前的国家医保政策和各地招标政策,对于中药扩大份额依然有限制。此前由于疗效不确切等问题,许多中药不能列入治疗性药物,而是列入辅助用药。未来政策上应该更有针对性,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姚仲青呼吁。
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医药企业还要不断打造自身功力,从药材质量、生产技术等多方面不断提升。
传统中药在药材种植和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问题经常遭到诟病。有专家直言,不少野生中药材资源枯竭,一些药企或药农大量人工种植中药材,存在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现象,导致中药材品质和质量下降,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
为了对药材质量进行源头把控,截至2017年年底,龙凤堂已在全国9个省市的道地药材产区开发1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总占地面积50000亩。
不少专家还表示,除了加强优质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之外,还应建立智能化物联网监督平台和中药材生产销售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
“有人认为中药产业不好做,我们却认为中药产业仍然是朝阳产业,”在姚仲青看来,未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将赋予中药产业新的生命力。
(2018-08-22 20:41:00)
【延伸阅读】台媒称大陆代购业者爆买“洋中药” 日韩药企觅得商机
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报道 台媒称,大陆代购业者的服务项目已从奢侈品及美妆、电器,扩及国外制造的汉方成药,包括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日本的救心丸等,日本药业因而受惠。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7月11日报道,日本小林制药公司指出,去年多款产品被陆客疯狂扫货,二三季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6倍,其他生产“汉方制剂”的企业也因此利润大涨。
资料显示,“洋中药”在大陆中医药市场市占率极高,在大陆之外的全球中药市场中,日本占80%。
大陆中医药专家赵朝廷表示,陆客在国外抢购的“汉方制剂”,大多是从大陆进口符合该药厂标准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的中成药,加上外文标示,就变成陆客热爱的“洋中药”。
专家与业者认为,大陆应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使用违禁农药等违规行为,并提供具体政策鼓励制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专利意识,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2018-07-14 00:13:01)
【延伸阅读】日本加速推进中药材国产化 日企称中国中药资源10年后恐枯竭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 日媒称,中药源自中国,却在日本不断自主而发展形成了“汉方药”。日本的汉方药此前一直依赖来自中国的原料,即中药材。而目前,日本的制药公司等正推进各种举措,试图在日本国内获取此类原料。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31日报道,三岛柴胡是伞形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朝雾药草目前在约64公顷的田地上栽培三岛柴胡,每年收获约20吨。客户是日本最大汉方药企业“津村”。津村采购三岛柴胡主要用于生产治疗感冒和痴呆症的汉方药。
报道称,津村掌握着日本国内医疗用汉方药的八成以上市场份额,目前正在扩大从日本国内采购中药材。除了朝雾町之外,该公司还主要从北海道夕张市和高知县越知町等6个地点采购作为原料的中药材。
目前,在津村每年采购的数千吨规模的中药材中,中国产占八成,日本产仅占15%。虽然比率没有明显变化,但2016年度的日本国内采购量已经比2006年度增加了四成,在该公司使用的约120种中药材中,日本国产占到了约30种。
津村的一位相关负责人高林耕平表示,为了“让农户充分形成正在生产用于医疗的产品这种意识”,正在向农户传授栽培方法,或出租农机和加工机械。该公司的负责人每年数次走访种植地进行指导,告知农户“马上到摘心时间”等等。此外,该公司还在获得朝雾町农户的建议后,开发了在土上覆盖薄膜进行种植的自主栽培方法。
津村这样的日本制药公司为何会寻求在本国内采购中药材呢?人们最初认为原因之一是随着对健康抱有强烈关注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率不断提高,汉方药在日本国内需求的增加。但是,在采访其他企业后,背后的另一个原因也浮出水面。
“如果中药材也能在日本国内采购,就能大力宣扬日本制造”,龙角散的社长藤井隆太如此强调。
龙角散已经开始将咽喉药“龙角散DIRECT”等使用的桔梗由中国产改为秋田县产。虽然数量仍然很少,但藤井社长说,“甚至有香港的中药企业想采购日本产中药材。日本国产中药材的需求有可能增加”。
报道称,在访问日本的中国游客中,龙角散以及津村等日本产汉方药与中草药制剂备受欢迎。
在中国的网站和旅游指南上,日本制汉方药与中药制剂被广泛介绍。换言之,如果不仅是成品药,而是作为原材料的中药材也是日本生产的话,吸引力将进一步提高。
报道称,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国,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
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对中药材的平均采购价格进行对比发现,日本产中药材2006年的平均采购价格为1千克2494日元,2016年上涨至3019日元。另一方面,中国产中药材2006年的平均采购价格为690日元,而2016年上涨至2.3倍的1570日元。
日本产中药材的价格是中国产的约2倍,目前从中国进口仍然更为便宜。不过日本武田制药工业的子公司武田消费者保健公司的产品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高内诚二表示“将通过削减栽培管理和流通等方面的成本”来摸索推进中药材的日本国产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以与中国产接近的价格采购到日本产中药材。
报道称,中国的中药材价格上涨也显示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某日本汉方药厂商的高管担忧地表示“10年后中国可能会出现中药资源枯竭问题”。
资料图片:2017年9月9日,2017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3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在安徽亳州开幕,这是药商在交易会上选购中药材。新华社发
(2018-02-01 00:16:02)
【延伸阅读】中美科学家将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探索中药材“奥秘”
新华社深圳9月27日电(记者陈宇轩)美国合成生物学家杰·基斯林领衔的实验室27日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美两国科学家将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进一步挖掘传统中药材的有效成分,研制出更多创新性药物。
杰·基斯林是国际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改造微生物实现青蒿素等药物分子的生物合成。
在27日的实验室成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合成生物中心主任刘陈立介绍,除了人们熟知的青蒿素之外,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人参、何首乌、茯苓、灵芝、珍珠、冬虫夏草、苁蓉等传统中药材含有的活性分子都具有成为创新药物的潜力。然而,与从植物中提取青蒿素一样,中药材植物的天然活性分子含量低、结构复杂,分离提取和化学合成较为困难。
“杰·基斯林实验室以及国内多个研究团队现在就是要尝试突破这些困难,通过改造微生物或者植物细胞,以生物合成的方式‘生产’带有药性的植物活性分子。”刘陈立说。
近年来,我国的合成生物学发展迅速。2017年3月,我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用化学方法合成了酵母的四条染色体,对农业、生物医药、环境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学家们正围绕人造生命设计原理、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人工改造细菌治疗肿瘤等前沿课题开展研究。
(2017-09-27 18:34:55)
【延伸阅读】外媒:古老中药重新包装努力满足新需求 获中外年轻顾客青睐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 英媒称,138年前,余义明的曾祖父开始在如今的马来西亚向锡矿工人销售中药和提供中医服务,以使他们戒除鸦片。自那以来,余氏家族一直在用海马、鹿尾和虫草熬制中药。但是,随着年轻消费者提出了比他们的先人更高的要求,余义明的公司——余仁生——正在加强中药现代化努力,从古老的在家熬制中药汤剂的做法转为更便捷的制作过程,并推出了更花哨的包装和更便于服用的胶囊。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7日报道,余义明在该公司的香港旗舰店接受采访时说:“在过去20余年间,我们的顾客一般都是年轻的母亲和年纪比较大的人,但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了来自‘千禧一代’市场的兴趣。”余仁生的旗舰店的外观更像是美国连锁药店沃尔格林或英国护肤品企业博姿公司的门店,而不像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传统药店——而在该地区的其他地方,后者仍然是主流。
余义明说:“(熬中药)很耗时,如今年轻人没有时间做这些,因此服用胶囊省事多了。”
报道称,中医药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华人众多的地方是庞大的产业,它使用植物和动物制品来疏通人体中能量流动(或者叫“气”)的阻滞。
根据从事市场研究的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统计,中国内地包装中药市场从2011年的64亿美元增长到了去年的115亿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8元——本网注),香港市场则在同期从4.02亿美元增长到了5.03亿美元。
报道称,余仁生以及在香港上市的北京同仁堂和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等对手企业正在加紧努力吸引年轻消费者。
过去,如果顾客希望通过一剂安神补品帮助睡眠,就必须把一锅让人完全没有胃口的昆虫和草药熬上一个小时。而现在,余仁生把这些药剂做成茶包的样子,只需泡两分钟便可服用。该公司目前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有190家分店,并且把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
报道称,制造商开始把其他受欢迎的产品——比如虫草(它旨在滋养精神)以及蛇胆(它旨在护肝清肺)——制成更方便的形式,比如胶囊和粉剂。
它们还在向亚洲以外——从澳大利亚到美国——的新市场进军,设法利用人们对天然产品和另类生活方式兴趣日增的趋势。
报道称,同仁堂因灵芝孢子粉而知名,这种粉剂用于治疗失眠和哮喘。在中东和东欧开设分店后,该公司去年又在美国和加拿大开设了分店。
中药制造商还正在设法改进生产并加强质量保证程序,以说服那些被该行业多年来的诸多丑闻——特别是在中国曝出的丑闻——吓住的消费者。
余义明说:“每个行业都存在欺骗行为,它们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现代消费者希望拥有一定的质量水准,而其中首要的当然就是安全。”
报道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胡志远正设法让中医药融入现代医药体系。他说,新技术正帮助医药行业增进对中医药的理解。
他说:“比如,我们已经成功从中草药中提取出了活性成分,并且通过脑成像对针灸的作用有了更好的了解。”
资料图:2016年12月21日,在河北涉县中医院中药房内,工作人员忙着为顾客配制冬季进补类中草药。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2017-07-19 10:39:3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