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双料”技师的“士兵突击”

北部战区
对于汽车修理工来说,做好拆、装、卸这些体力活并不难,难的是及时准确判断出车辆的故障所在。“战场抢修快一秒,打赢胜算多一分”怀着这份危机感,他一路追赶,勤学苦钻,不仅练就了一身让“趴窝”车辆“起死回生”的硬本领,还革新多项经济适用的装备维修器材,为战场抢修赢得宝贵时间。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勤务保障营修理二连技师李磊——
一位“双料”技师的“士兵突击”
■特约记者 于华良 仲崇旭 郑喻鑫
弓满弦张,硝烟弥漫。深秋时节,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兵撒白山黑水,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对抗演练激战正酣。红方胜券在握之际,指挥员合成三营营长孙诚乘坐的指挥节点车突然“趴窝”。“指挥通联中断,这可如何是好!”孙营长心里顿感七上八下。
危急关头,跟随保障的修理二连技师李磊“快马”赶到。打火、听音、抢修……动作一气呵成。不到5分钟,熄火的指挥节点车便“满血复活”。虚惊一场的孙营长心情大好,指挥各梯队直插蓝军“心脏”。
战斗结束,得胜归来的孙营长竖起大拇指赞道:“能够化险为夷、险中取胜,李磊功不可没!”记者不禁感慨,这位“双料”技师果真名不虚传。
搬掉“绊脚石” 战胜“拦路虎”
双眼似探针,两手如扳手。初见李磊,记者就被他那“洞烛幽微”的眼神和“沟壑纵横”的双手所震撼。他身上散出发的浓浓汽油味和手臂上留下的道道疤痕,更加见证了一名汽修工的特有魅力。
“长期与‘铁疙瘩’打交道,哪能不留下点青春念想啊!”交谈中,这位朴实憨厚的山东汉子乐观地说。
是啊!当兵16年,先后完成大项演训任务保障40余次,维修各类车辆3000余台次,碰碰磕磕在所难免,正是无数次与“铁疙瘩”的亲密接触,让李磊练就了“手到病除”的真本事。
2002年底,李磊放弃了家人设计的创业之路,拒绝了和朋友同学到“商海”激流勇进,最终选择投身火热军营,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修理工。初次与汽修专业打交道,李磊就被“眼花缭乱”的发动机结构图、“九曲十八弯”的电路分布所难倒,对于“两大机构”“五大系”等词语,更是让他感到“天旋地转”,大脑“短路”一般。为此,他一度萌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搬掉自己脚下的‘绊脚石’,军旅之路才会走的平坦。”班长马书法的鼓励,让他坚定了战胜“拦路虎”的信心信念。
“搬掉脚下‘绊脚石’,战胜身前‘拦路虎’,军旅不能输在起跑线!”李磊在日记本上默默写道。为此,他为自己制定了成长小目标:要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知车辆“脾气秉性”,要像记住自己名字一样记住每一个零部件。
暗下决心,李磊开启“学霸”模式。为摸清发动机结构的“来龙去脉”,晚上他挑灯夜战学习理论教材,将要点知识记录在本本上,白天泡在汽修场,对照教材分解图将发动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一遍遍地“探幽发微”,使他的双手很快就被机油、汽油泡成灰黑色,长满密麻小裂口。
对此,李磊却自豪地说:“‘脏苦累’可是我们汽车修理工的专用标签,没有油污的熏染,又怎能炼出‘金刚钻’。”
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肯吃苦的劲头,李磊在经历了无数个昼夜苦学深研后,一次次搬掉“绊脚石”,攻克一个个“拦路虎”,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把汽车各部位结构、电路分布摸得门儿清,并熟练掌握了汽车基本维修技能。
按下学习“快进键”,走上保障“实战场”。据李磊回忆,2004年6月,他跟随汽修班执行野外保障任务,让他迎来了第一次“粉墨登场”的机会。当时,有一辆吉普车突然抛锚,他主动向班长吕必华请缨,吕班长看他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虎劲和迫切的眼神,就给了他这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机会难得,李磊认真查看每一根线路,耐心寻找每一处故障,时针一分一秒地快速划过,而他却始终没能找出故障原因。不甘心就不会放弃,李磊经过再次细心查看,终于发现起动机上的一根线头脱落,眼睛直放光芒,像捡到宝似的脸上乐开了花。接续线头、启动车辆,随着悦耳的马达声响起,吉普车恢复正常。
“你小子,可以啊!是块修车的好料。”初战告捷,李磊不仅得到了吕班长的交口夸赞,还赢得了大家热烈掌声。
对此,李磊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向“精准快”发起冲锋,他决心要用最快的速度修好最棘手的故障。
“这小子对修车有执念,只要发现他神秘失踪,准是去了汽修间。”李磊有多执着,同班战友刘京亮最有发言权。
凭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十几年间,李磊先后修理车辆故障上千起,无一差错,被官兵亲切地称为“铁骑神医”。
学无止境。自2016年起,李磊连续两年参加陆军士兵职业技能鉴定,均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取“汽车修理”“工程机械修理”技师等级证书,成为战区陆军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双技师”人才。
身怀“金刚钻” 敢揽“瓷器活”
“别人看似难以修复的车辆故障,他总能奇迹般的让其复活。”这是官兵对李磊最诚恳的评价。
大漠孤烟,烽火四起。时针回拨到2015年9月,“跨越-2015朱日和•I”实兵对抗演习激战正酣。拂晓时分,该旅主攻梯队正焦急等待工兵分队开辟通路时,推土机却突然“罢工”,几名操作手折腾半天,也没能找出故障。
“让我来!”正当连长黄伟焦急万分之时,李磊火速赶到。
黑灯瞎火,情况不明,排障谈何容易?黄连长不禁为李磊捏了一把汗。只见李磊用牙咬着小手电,双手不停大脑飞转:“发动机没有着车迹象,多半是断油电磁阀故障。”打开引擎盖一看,果然是断油电磁阀接线脱落。
2分钟不到,焦急的官兵还没缓过神来,李磊便驾轻就熟地让大块头推土机“起死回生”。“了不起,一个人救了一个梯队!”大家打心底里敬佩。
李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战车转危为安的事并非个例。战士孙永强自豪地说:“李班长双手自带一层泛黄的‘厚铠甲’,‘颜值’不高却能让‘闹脾气’的车辆装备手到‘病’除。”
勤务保障营教导员贾旭光介绍说,李磊不仅在旅里名声响当当,就连许多兄弟单位都对他刮目相看。
2016年6月,维修技能出众的李磊被抽调到兄弟单位参加“跨越-2016朱日和•B”实兵演习。战场机动前,官兵发现某型陕汽加油车启动不了,面对故障,几名维修技师直挠头:“这种电喷发动机从来没有接触过,想要排除故障并非易事。”
“没有油料补给,连敌人面都见不到,仗还什么打?”梯队长王刚知道后急得直绷青筋。
重担面前,李磊再一次站了出来。对于这个新型发动机,他虽然只是在书本上仔细研究过,没有进行实际操作,但凭着对书本上的记忆,他结合平时自创的“极限排除法”和“回路判别法”进行逐个故障排除。仔细检查发现,发动机有油有电,但高压不喷油,用万用表检测电磁阀不工作,综合断定是电磁阀损坏导致。
锁定故障,李磊迅速拆下螺丝、取出阀芯、畅通油路……不一会儿功夫,发动机轰鸣声奇迹般响起,官兵们如释重负,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真是技高人胆大,这个士官确实不简单呐!”对此,兄弟单位的官兵纷纷啧啧称赞。
“技多不压人,但没有绝技,战场上就会被逼上绝路。”这是李磊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排长王一鸣介绍,即使李磊不在现场,照样能通过声音判定异响,依据口述准确辨识故障。
此话不虚。今年4月份,该旅组织野外机动途中,驾驶员朱亮亮听到运输车发动机突然异响,赶紧停靠到路边检查,里里外外愣是没找出故障原因。无奈之下,他只好给李磊打电话求救。李磊让他启动车辆,只听发动机发出“嚓嚓”异响,李磊果敢断定是喷油器紧固螺丝松动导致发动机异响,朱亮亮一经查看,果然如此……
“身怀‘金刚钻’,敢揽‘瓷器活’。”细数近些年来,李磊参与过的大项演训保障任务,每当车辆抛锚的危急关头,他总能担当起“救火队长”的角色,成为化解险情的“急先锋”。
提到这个兵,旅领导都为他竖起大拇指:“车辆驾驶、故障分析、操作排故,他可真是‘一个顶仨’!”
善啃“硬骨头” 勇于“创奇迹”
“2项革新成果申报国家专利”“6件维修革新器材被全旅推广使用”……提起李磊近两年结合工作研发的一件件革新器材,官兵个个赞不绝口。
大家普遍反映,这个“双料”技师不仅拥有技艺高超的汽修技能,还不断在维修器材革新上结出新成果,每一件革新器材的“问世”,都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抢修时间。
“战场抢修快一秒,战场胜算多一分。”谈起发明革新器材的初衷,这个老兵没有过多言辞,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触动深刻的往事。
2011年9月份的野外驻训中,一辆运输车突然抛锚,虽然他很快找出故障,可因拆装工具费时费力,修理过程花了近2小时。车辆是修好了,可李磊却陷入沉思:更换汽缸垫仅需几分钟,可拆装螺丝却耗费近1个多小时,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如此低的保障效率,怎能赢得作战胜利。
这次的维修对李磊触动很大,问题如何解决?他突发奇想,如果能研发出一种适应于狭小空间拆卸发动机维修的工具,问题不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吗?为此,李磊很快投入到器材革新研究中。
一次,李磊在营区发现战友用割草机割草,看到割草机上不停转动的链条,让他脑洞大开,如果根据割草机链条传动机构,在链条传动机构两侧加接接杆,中间用链条传动机构轴承固定,实现动力转换传动,就可直接伸进狭小缝隙拆卸螺丝。
回到宿舍,李磊立即将自己的构想连夜设计出构造图,第二天就请假外出,买回空心方管、轴承、接杆、链条传动齿轮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图案进行组装。经过反复研究,不到一周时间,一个“链条传动转换工具”成功问世。投入使用,官兵普遍感到省事、省力、省时间,比原来用时提前了近30分钟。
尝到甜头的李磊从此一发不可收。当官兵反映,传统的皮带式滤清器扳手拆卸带油污的滤清器容易打滑、拆卸困难。李磊又展开了挑灯攻关,不到半月,他探索研制出的适应各种车型“万能链条滤清器扳手”,能够有效防止打滑,实现一次性拆装到位,成为官兵争相使用的“神器”。
“小小扳手功能多多,以往几十分钟才能完成的修理任务,现在分分钟即可完成。”战士金成鑫欣喜地说。
今年野外驻训中,李磊跟随车队执行运送弹药保障任务,一辆运输车在行进途中因打气泵损坏突然趴窝,李磊用了将近1小时才拆装更换完成。“如果在战场上用1小时时间更换打气泵,运输保障任务怎能跟得上?”李磊在脑海中琢磨,如果研制出一个能应急替代汽车打气泵的装置,做到随即替换使用,就能为作战保障赢得宝贵时间。
为此,李磊走进车场查看了各种车型的打气泵干燥器进气接头的特点,通过各种打气泵不同的特点量身定做了解放、东风、斯太尔、豪沃等车型的配套接头,并购买了储气筒、调压阀、电动机逆变器等各种气管附件。耗时一个月,他研制出了“野战多功能移动充气装置”,经过安装试验,这套装置可以成功替带打气泵,做到随替随用,有效节约了运输保障时间。
“以往油压感知全凭手摸,有了‘输油泵供油工具’可以将压力值量化到Pa数量级”“使用‘齿轮油加注机’,有效解决了加注油时速度慢易洒漏难题”“‘1-24万能伏电动抽油水加注机’实现了由手动变电动”“‘遥控滤油装置’解决了一直让人头疼不已的油箱清洗问题,实现了车辆油料共享”……提起李磊这几年研究革新的各类维修器材,官兵们津津乐道。
面对一项项革新器材,李磊从未沾沾自喜。他虔诚地说:“强军路上我只是做了一名士兵该做的事,担当强军重任也是每一名士兵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记者从李磊那坚定的眼神中足以看出,这个“双料”技师在“士兵突击”的路上定会不断发起新的冲锋。
编审|康子湛
编辑 | 刘守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