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英媒称中国应引导电动汽车理性发展:谨防产能过剩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10月18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承诺要限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非理性增长。

据路透社10月17日报道,在中国东部旅游城市杭州的一个机器轰鸣的工业区内,专门研发电动汽车的杭州傲拓迈公司是希望借助中国清洁交通投资东风的数以百计的企业之一。

该公司希望在这个已经包括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商、电池制造商、房地产开发商和老牌汽车巨头在内的拥挤行业里找到一席之地。

报道称,但并非所有电动汽车行业的有志之士都能走到终点。

傲拓迈公司总经理周煊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出现新兴技术或新兴产业,就一定会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报道称,中国正在利用优惠政策和制造业实力,力争成为全球电动交通的领军者。到2017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达到180万辆,占全世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伴随着很高的市场预期,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汽车9月在纽约高调上市。

报道称,今年7月,中国工信部公布了全国118家企业申报的428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其中不仅包括中国一汽和吉利汽车等老牌汽车制造商,还包括陆地方舟、芜湖宝骐等后起之秀。

但监管者已经在担心产能过剩和“盲目发展”。随着补贴减少,小型创业公司必须发展竞争优势。

周煊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竞争,大潮退去,弱者将被合并或淘汰。”

报道称,电动汽车可能成为下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

报道称,尽管今年前八个月的销量飙升了88%,达到60.1万台,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承诺要限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非理性增长。

在今年公布的一份法规草案中,发改委表示将“科学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并禁止在产量未达到建设规模80%的地区建设新产能。


资料图片:2018年7月25日,在贵阳,电动汽车在充电站内进行充电。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延伸阅读】英媒称电动汽车的未来在中国:行业重大转变将由中国领导实现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 英媒称,电动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7日报道,特斯拉的乱局是否已经毁掉了电动汽车的未来呢?当然不是。这家公司能否安然无恙地渡过难关都无关紧要。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决定电动汽车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是6000英里(约合9660公里——本网注)之外北京的决策。

报道称,对于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来说,这个夏天并不美好。生产问题已经延误了Model S车型的发展。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

报道称,全世界有大约30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由中国生产和使用。中国今年上半年电动和其他非汽油车的产量升至50万辆。到目前为止,这一数量与全球11亿辆小汽车和轻型厢式货车的市场规模相比还只是九牛一毛。

报道称,随着中国变得日益繁荣,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完全有能力购买汽车。千人汽车保有量已从本世纪初的20辆上升到2017年的100多辆。每月新发放机动车驾驶证150多万本。中国石油进口量已经增至每天900万桶。需求仍然在增长。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只是欧洲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电动汽车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答案。它们更加清洁,而且能减少石油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可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且为中国带来出口收入。

报道指出,电动汽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制性。例如,如果中国坚持要求未来五年将四分之一的新牌照发放给电动汽车,那么全球市场将新增大约2500万至3000万辆电动汽车。要想加快变革的速度,可以对以内燃机驱动的传统汽车征税,或者通过调控逐渐将其淘汰。在某些城市,可以限定只有电动汽车可以申请牌照。

报道认为,这不是天方夜谭。中国一些大城市正在试验通过刺激措施和限制措施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报道称,中国已经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且毫无疑问已经削减了单位成本,那么也就不存在出口障碍——可以从亚洲开始,或许可以延展至非洲和拉丁美洲,由中国公司管理当地的生产。

报道还称,中国电池行业的强大实力将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电池行业提供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大部分电池,是相关技术的领导者。按照现有计划,中国的电池产量很快就将达到世界其他地区产量之和的三倍。

报道认为,毫无疑问,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也将生产电动汽车。特斯拉有机会东山再起。在欧洲,英国和德国尤其有能力将学术研究实力和汽车行业实力结合起来。然而,从整体看,向电动汽车的任何重大转变都将由中国领导实现,中国政府将全力支持这一行业的技术发展。

报道称,这一切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就目前而言。但能源公司不应该高枕无忧、总是依靠对中国油气销售的持续增长来维持全球市场。有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已经开始。

资料图片:工作人员在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仙宫湖景区内为电动汽车充电(2018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18-09-19 00:16:01)

【延伸阅读】日媒称全球车企积极迎合中国电动汽车浪潮:必须抓紧商机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 日媒称,中国在象征着汽车产业变革时代的电动汽车市场发起了猛烈攻势。

据日本《产经新闻》9月3日报道,中国将于明年实施新的环保标准,还将大力培育相关产业,旨在赢得“汽车强国”的地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转向电动汽车普及一事将会给汽车产业霸权争夺中的电动汽车战略带来重大影响。各国的汽车巨头被迫拿出应对之策。

报道称,8月27日,日产汽车在广东的合资公司东风日产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纯电动汽车“轩逸零排放”的生产。

报道注意到,德国大众也在加强对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投入。公司提出到2025年全年销售15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目标,据说还为电动汽车在华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了100亿欧元。

报道还称,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计划在上海建设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工厂。预计将于近期开工,两年后开始生产。

在这背后是中国旨在成为电动汽车强国的国家战略。

报道称,多年以来,日本和德国车企在汽油和柴油车领域积累起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国很难在这方面追赶。但是,中国为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改变了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试图借此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技术,培养本国有竞争力的企业。

报道称,从明年开始,中国将实施新的制度,汽车企业有义务生产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

对于大型车企来说,现实就是不能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的电动汽车普及浪潮中落后。

根据富士经济公司的测算,全球的电动汽车销量在2030年将达到270万辆,是去年实际销量的约10倍。如果放弃预计将占据其中六成份额的中国市场,绝不是什么可喜可贺之事。

报道称,在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制造商也在崛起,日本企业也提高了警惕,“我们必须带着危机感去战斗”。(编译/刘林)

 资料图片:2018年6月5日,28岁的重庆市民黄健在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北滨一路的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自助充电。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018-09-09 00:11:01)

【延伸阅读】英媒:欧洲电动汽车保有量破百万 市场规模超过美国

参考消息网8月28日报道 英媒称,新数据显示,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今年上半年猛增逾40%,目前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

据英国《卫报》网站8月26日报道,欧洲达到这个里程碑比中国晚了近一年,但早于美国。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远远大于欧洲。受人们对特斯拉最新车型的需求推动,美国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达到这个里程碑。

今年1月至6月,欧盟、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的插电式汽车销量约为19.5万辆,同比增长42%。

瑞典“电动汽车数据库”网站称,随着增速加快,到今年年底,欧洲的电动汽车累积总保有量预计将达到135万辆。

该网站市场分析师维克托·伊尔勒说:“100万辆电动汽车是电气化和实现排放目标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这当然不够。”

这些数字包括纯电动轿车和货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虽然插电式汽车的销量正在增长,但今年上半年,它们在全欧洲的新轿车和货车登记数量中仍然只占2%。到今年年底,这一比例预计将达到2.35%。

挪威继续领跑,销量达到3.65万辆,占新登记数量的37%。该国在电池供电汽车方面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慷慨的激励政策。

然而,电动汽车销量在德国的快速增长意味着,这个欧洲最大汽车市场的总销量今年年底将超过挪威。

在挪威街头,一名电动汽车车主为车充电。(法新社资料图片)

(2018-08-28 11:21:56)

【延伸阅读】中国会掌控电动汽车的未来吗?

参考消息网8月16日报道 港媒称,想象一下中国的某个城市,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很可能是雾霾遮天。中国正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发展和投资电动汽车。中国目前的插电式电动汽车厂家数量比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研究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占全球电动汽车近60%的销量。但是,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何以主导代表世界最流行的交通工具的将来?

据中评社香港8月15日援引英国Compelo网站8月10日文章称,为什么中国想要发展电动汽车?行业专家蒙诺博士说:“中国将发展电动汽车看做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解决严重空气污染问题的一条途径。”电动汽车专家奇托克博士认为,中国对电动汽车的垄断更多因为其他国家做得不行。他说:“中国不是老牌汽车生产国,没有能够游说政府帮助保持现状的大型原始设备制造商,这造成中国的政策更倾向于电动汽车。”

政策大力支持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6月13日报道,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在今年5月发布的电动汽车白皮书中称:“政策是全世界电动汽车增长的根本推动力。”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致力于电动汽车的发展。

美国通过资助基础研究、颁布污染和燃效标准以及电动汽车7500美元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电动汽车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制定了国家政策,在各个层面建立完整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称,中国鼓励购买、制造电动汽车和修建充电基础设施的财政刺激在全世界是最优厚的。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个电池供应链计划,大力刺激电池制造商在中国生产。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7月2日文章称,中国政府发表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普及5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从此有了很大发展空间。截至规划发表的2016年,世界电动汽车销量约为75万辆,普及数量约为200多万辆,可以说中国制订了非常有野心的计划。

政府为普及电动汽车,在建立充电站和电池更换站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发放巨额补贴,并放缓对电动汽车车牌号的管制,让电动汽车免费利用部分高速公路等。

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加强向电动汽车产业倾斜,是为使中国成为汽车强国而采取的战术。中国2017年发表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除提出了到2020年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的目标,还制定了到2020年打造若干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目标。

7月25日,贵阳一名电动公交车驾驶员在充电站内对公交车充电。(新华社)

市场日趋壮大

“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情况一目了然:中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刚刚起步。”美国石英财经网站6月13日报道称,据非营利研究机构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称,中国占世界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半壁江山。在去年全球制造的110万辆电动汽车中,中国制造了59.5万辆,而中国人购买的电动汽车数量与其生产量相近。这一数字超出欧洲、日本和美国的总和。

据西班牙《公众》日报网站2月6日报道,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中国或将成为电动汽车产业的主角。中国产电动汽车销量将不断增长。该公司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比例在上升。这说明随着消费者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质量的日益认可,中国产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份额将逐渐扩大。”

另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月2日报道,中国政府正在竭尽所能让未来的汽车制造产业实现电动汽车的全覆盖,在供给侧实行的措施力度很大:自2019年起,在中国生产或进口超过3万辆汽车的汽车制造商,必须确保其中10%的汽车是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2%。

报道称,中国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从7年前就开始同时生产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后者尽管仍占少数,但从新的一年开始,随着与德国大众汽车的合作,该公司电动汽车产量或将增至3倍。

大众汽车决定在2025年前投资100亿欧元(约合783亿元人民币——本网注)与江淮汽车携手开发和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40款新能源汽车。

戴姆勒、丰田、雷诺-日产联盟、宝马和通用汽车等公司也都宣布了类似计划,以在中国增产电动汽车。

2017年12月4日,机械手在国能新能源汽车焊接流水线上工作。(新华社)

挑战仍在 未来可期

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称,无论如何,中国正在从上至下巩固这场电动汽车革命,相信随着充电设施建设的扩大和电池成本的降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几年内将大大提升竞争力。

相关专家表示,政府扶持力度巨大,企业反应迅速,消费者也正在逐步做好准备。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在真抓实干。

德国《商报》4月24日发表了对拜腾公司首席执行官毕福康(卡斯滕·布赖特菲尔德)的专访文章。毕福康是宝马公司前高管,他接受了德国《商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甚至5年后可能还不是汽车超级大国,但10年后肯定是。中国今天已经提供了最好的生产条件和供应链。虽然德国在设计、质量和制造能力方面领先,硅谷在自动驾驶和客户联系方面领先,但中期内一部分技术知识将转移到中国,因为这里为未来做好了调整。汽车行业和汽车的未来将在中国发展和塑造。

同时,英国Compelo网站文章称,中国真的垄断了电动汽车市场吗?奇托克博士认为,从中国投资势头看,似乎要垄断电动汽车生产,但中国目前并未出现享誉行业的巨擘。他说:“我不会说中国垄断了市场——现在有多少人叫得出一个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不过,中国为一些年后成为这样奠定了基础。”

其他国家和公司并未丧失自己的话语权。但是,如果他们讲得不够响亮,那么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的将来完全有可能由中国掌控。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也指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等公司的飞跃发展,使中国迈向汽车强国的目标日益具有现实意味。如果中国企业能创造出超越简单共享的新的电动汽车商务模式,发掘出人们对电动汽车的真正需求,那么中国成为汽车强国或指日可待。

5月17日,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参观者在展厅内观看一款两轮电动汽车。(新华社发)

(2018-08-16 00:17:02)

【延伸阅读】港媒:中国电动汽车需求推高金属价格 锂价上涨超300%

参考消息网7月5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对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组的胃口拉动了需求增长,使得钴、锂和镍的全球价格急速上涨。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3日报道,在过去的两年里,锂(一种通常从海水中提取的银白色金属)的价格上涨了300%以上。钴(主要作为开采镍和铜的副产品)的价格去年上涨了129%,镍的价格上涨了4.6%,创下两年来的新高。

报道称,中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支持发展电动汽车是导致这些金属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称,在去年生产的3000万辆汽车中,电动汽车仅占2.3%。根据摩根大通公司分析师尼克·赖的预测,到2025年这一比例可能增至五倍,达到12%。

报道称,大多数电动汽车电池都基于锂,以及钴、锰、镍和石墨的混合物,这些材料的需求量都很大。

报道称,摩根大通的预测显示,到2025年全球对锂的需求可能会增长20%。

摩根大通称,预计在2017年到2025年期间,镍的需求将增长11倍。

报道称,分析人士指出,同样,预计在未来几年里,铜和原铝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报道认为,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正日益成为中国电池制造商担忧的一个问题。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其首次公开募股的招股说明书中警告说,公司业务可能会受到关键商品价格飙升以及所需材料短缺的影响。

报道称,标普全球评级公司的分析师迈克尔·弗格森表示:“市场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于锂和钴供应短缺,电动汽车正常的需求量将会减缓。”他说,电动汽车需求量增长会使开采钴、锂或铜的矿业公司从中获益。

1月26日,工人在位于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陆地方舟纯电动汽车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

(2018-07-05 11:19:30)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