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特别难学”?德媒分析为何德国学中文的人不多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德媒称,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安德烈娅·弗伦泽尔系统地研究了德国学校的中文课程,发现自2012年以来,选修中文的学生人数在全国范围内停留在5000人。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10月27日报道,玛丽莎贝尔今年16岁,现就读于明斯特以北的瓦尔多夫学校,一年级到三年级期间,她是在北京的一所中国小学上的。她作为德国大使馆成员的子女在那里就读。她今天还说,在中国学校的3年学习对她来说是一段好时光。
所以玛丽莎贝尔今天仍很想学中文。但是在她现在居住的韦斯特尔卡佩尔恩周围,没有一所学校能够提供这种语言教学。虽然她所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各州教授中文课程最多的州:这里有大约2000名学生学习中文——而在全德国总共也就有5000多名年轻人学中文。
虽然如此,玛丽莎贝尔没有找到任何一所教中文的学校。老师向她解释道,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中文被归类为“小语种”,而英语和法语才是“大语种”。
报道称,这正是困扰弗伦泽尔的问题:“人们怎么能称世界上大多数人所说的语言是小语种?”弗伦泽尔问道。
这个数字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长,甚至在德国学校还出现过中文热。但它很快就结束了——“许多人认为中国离我们很远”,弗伦泽尔说。
相反,法国学中文的人数在过去几年间猛升到4万人,几乎是德国的8倍。中文专业联合会认为,德国的教育政策应对此负责:“问题首先在德国的联邦体制,每个州都必须制定自己的框架计划和成立培训结构”,该联合会主席安德烈亚斯·古德尔说。
他本人在州相关部门很少见到愿意涉及中文学科的人,“在许多联邦州行政层级对接触中文存在着巨大的恐惧”,在哥廷根大学教授汉学的古德尔说。
报道称,在联邦层面,曾有人试图让德国学校增加对中文的兴趣。联邦外交部、联邦教育部和文化部长会议直到今年5月才呼吁就中文热召开联合会议。图林根州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会议主席赫尔穆特·霍尔特在会上说:“我们并非都要成为中文专家,但德国会很好地重新了解中国,并继续向这个巨大的国家靠拢。”
但是报道表示,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家奥莱·德林认为,这纯粹是公告政策。“来自政治层面的支持仍主要局限于短期的经济和研究效益,而且很难在学校中建设可持续的中文基础设施”,德林说。
报道称,但是只有政治家们才真的为此受到指责吗?研究员弗伦泽尔指出,其实是人们对中文“特别难学”的偏见。而反对她观点的人认为:“那不是真的!”但最终她的研究也表明,德国的中文课程是卓有成效的。
【延伸阅读】美收紧签证或重创中文教学:中国教师受限 本土教师短缺
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 港媒称,美国需要更多中文教师,但唐纳德·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或增添难度。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16日报道,赫德森浸入式学校的创办人莎伦·黄(音)每年都忐忑不安地等待10月到来。
届时,她将知道自己学校里的几名中文教师是能够继续任教还是将被迫在学期中途离开美国。
“每个人都很有压力,”黄女士说,她在纽约和新泽西开设了两所学校,“我们有些教师被拒签,没多久就不得不离境。这对孩子和整个学校都不好”。
黄女士提交了大约六份申请,要求将她学校老师的毕业生临时签证升级为期限更长的签证。
但每年都有两三个人通不过H1B签证抽签系统。
报道称,H1B的签证过程对越来越多开设有中文浸入式课程的美国学校来说颇为头疼,这些学校的小学生有一半以上的课用汉语讲授,教师通常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
报道还称,它还凸显了美国人对中文教育的浓厚兴趣面对的一个更宏大的难题:汉语流利又具备中小学教师资质的美国人短缺。
报道指出,于是,全国有中文课的1100多所学校不得不想出各种解决办法,有的修订教师资格认证程序,有的直接从中国聘请非永久性客座教师,有的帮助他人获得绿卡或外国专业技术人员签证。
报道还指出,依赖外籍教师的学校现正怀着警惕心态关注特朗普政府收紧移民和签证政策的举动,因为行政命令和备忘录敦促从行政上更加严格地控制针对外国专业技术人员的H1B签证和针对访问学者的J1签证。
“一方面我们培养不出中文水平够高的美国人来当老师,另一方面我们在收紧有合法资格的教师在我国任教的程序。”亚洲协会中文启蒙与浸入式教育联盟的负责人王淑涵(音)说。她估计目前80%以上的中小学中文教师都是在外国出生的。
王淑涵表示,这将限制培养美国学生达到汉语流利水平的能力。
报道称,目前还没有持H1B签证的中小学教师的数据材料,但教育工作者深为关切目前对这一签证类别加强审查的动向和对该系统的全面改革提议。
“有理由预计,这些签证限制以及这些限制和其他移民政策的寒蝉效应将使各地区更难请到教师。”全国语言联合委员会的常务主任比尔·里弗斯说。
报道表示,在赫德森学校,行政总监长官比尔·希克斯表示,眼下还无法判断更加严格的移民控制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招聘,但在过去一年里,签证控制中心的官员对教师签证申请的审查更严了。
“H1B的问题不仅仅涉及硅谷的工作人员……我们要说的是中文教师,我们需要他们来教我国孩子掌握一门对这个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语言。”希克斯说。
“我们最大的担忧是特朗普政府改弦易辙会使这些签证变得更加稀缺、更难获得。”他表示。
报道称,尽管美国政府正着手实施2017年提出的H1B系统全面改革,但尚未公布整体计划的细节。
然而对未来走向的担忧恐怕已经对有意向的教师产生影响。波士顿郊外的布兰代斯大学中文专业主任冯禹表示,过去一年里,教育硕士课程的申请人数有所下降。该课程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
但针对大学教师的课程——不受到同样的配额限制——保持不变。
冯禹认为这与签证焦虑有直接关联。
“对于特朗普政府,我们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明年会怎样……学生们都很紧张,中文教学文科硕士的申请明显减少,”冯禹说,“这是个很切实的问题。”
报道称,从布兰代斯大学毕业的哈尔滨人刘畅(音)眼睁睁看着她的五个好朋友收到了美国学校的任教邀请但最终在签证抽签时落选。
联邦移民当局收到的近20万份申请中只有8.5万份会得到批准。
“我很幸运,”刘畅说,她已经在马萨诸塞州一所公立学校开始了第三年的教学,“这全凭运气,因为我们毕业时都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我们都是合格的,但他们就不得不回中国”。
冯禹说,鉴于这样的概率,学生们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在一个看来可能会进一步收紧的系统中碰运气。
赫德森浸入式学校的中文老师正在为美国孩子上音乐课(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2018-09-18 00:16:01)
【延伸阅读】“伊万卡路线”风靡美国!港媒:美精英阶层热衷让孩子学汉语
参考消息网10月15日报道 港媒称,尽管近年来美国的汉语浸入式学校越来越受欢迎,但各种族、各社会阶层的美国家长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可以被称为“伊万卡·特朗普路线”的道路:雇用说汉语的保姆以提高孩子的普通话水平。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有着两个孩子的里弗顿·阿尔珀特说:“美国人仅懂一种语言是出了名的。因此,对于我们当中真正想让孩子脱颖而出的人来说,这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攀登成功阶梯的一种方式。”
她通过美国政府支持的一个项目结识的两名中国互惠生在她家生活了四年,同时帮助她的孩子提高汉语水平。
对于里弗顿来说,让一个体力充沛的大学生姐姐与孩子们玩耍和互动的想法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她说:“对方来自另一个国家,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文化交流的想法。”
报道称,雇用一名互惠生也是比雇用一个传统的住家保姆更经济实惠的选择。同时,中国互惠生朝气蓬勃,降低了发生尴尬分歧的风险。该项目要求他们年龄在18至26岁之间。
报道还称,伊万卡·特朗普雇用一名中国保姆来提高女儿阿拉贝拉的汉语水平,在2017年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报道指出,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保姆就在美国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几十年来,美国的华裔移民一直使用华裔保姆。
而且,伊万卡·特朗普和她的女儿助推了雇用说汉语保姆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现象。
如今,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门出了名难学的语言是白人富豪地位的最新标志。
据传言,脸书网站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2017年雇用了一名中国保姆。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的子女、甚至连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乔治王子都在上中文课。
纽约一家高端家政服务机构的塞思·诺曼·格林伯格说,雇用说汉语保姆的趋势与十多年前相比有了显著增长,当时仅限于在金融业工作的家庭,因为他们目睹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他说:“我可以肯定地说,在我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像今天这样接到这么多找说汉语的保姆和家庭教师的要求。”
他说:“现在,随着汉语浸入式学校的创建,它变得更加主流了,我们收到了各类客户对讲汉语的保姆和家教的要求。要求超出了我能满足的范围。”
虽然接受采访的人士说,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使用说汉语的保姆和互惠生,但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并在这个舞台上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体,这是他们作出决定的因素。
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的医生索尼娅·米勒说:“这是非常合理的。”她说:“看看中国的人口,美国对中国有多少债务,以及他们日益增长的金融实力。如果你想对全世界和全球经济有任何看法,你就必须努力扩大了解,而不仅是了解你的文化。”
里弗顿也认为,中国经济影响力不会很快消失,哪怕是发生了贸易战。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利用这股浪潮。
她说:“中国目前显然是另一个全球超级大国,让我们的孩子为全球未来和全球经济做好准备是很有意义的。对我认识的人和我的朋友来说,这其实是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有份工作。”
美国小朋友在学汉语(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2018-10-15 13:48:26)
【延伸阅读】德媒探秘德国中学汉语课堂:学生热衷学中文为“拿招牌”
参考消息网1月15日报道 德媒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德国学校开设汉语课,课程如何设置、学生们乐于学习的原因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对此,记者走访了波恩的海尔姆霍尔茨中学。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月7日报道,汉语课上,女教师沈勇站在黑板前,向12年级的学生们解释“把”字,沈老师使用拼音,用一个例句解释造句结构,但这一语法新现象让13名学生中的大多数都还感觉困难。她说,“最难的地方就是汉字,因为我们高中三年学的语法不是特别难” 。大多数时间里,她都说汉语。
报道称,自2009年开设汉语以来,沈老师就在中学任教。她回忆道,“那时候还没有那种师范中文专业”。在经培训、任海尔姆霍尔茨中学汉语教师以前,她只是业余教授汉语。
波恩有两所学校开设汉语课,海尔姆霍尔茨是其中一所。波恩所在的北威州目前共有20多所学校开汉语课。在波恩,学生们可以在高中阶段选修汉语,甚至可以作为毕业考科目。学习3年后,学生们应达到A2-B1的语言水平。除上课外,沈老师还向学生们提供帮助,作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的准备。
报道称,一些年轻人觉得汉语课非常重要,为此在高中阶段转学到海尔姆霍尔茨中学来,其中还有中国血统的德国人,比如白晓芬。她觉得课程挺轻松,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她在转学前已在上海的一个中学上过一年课。她用流利的汉语说:“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中国出差, 所以我对那个国家,对那边的人特别感兴趣。”
比约恩·勃兰登堡也很明白为什么要选修汉语:“因为中国是一个正在上升的经济强国,学汉语怎么都值得——也是为拿到一块招牌”。要在中文和西班牙语之间作选择,他一点都不感到困难。另外,可能有参加交流项目的机会,他认为这很重要。
每隔两年,海尔姆霍尔茨中学都会组织汉语生去中国度复活节假期,德国学生们头一周在马鞍山的合作学校度过,第二个星期游览其他中国城市,比如上海,旅游照片和合作学校学生们的书法习作装饰着教室。组织并陪同旅游的沈老师表示,“学生们都很快活”。
比约恩和白晓芬都很清楚,光一次旅游是不够的。晓芬已经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计划,她微笑着说:“我以后想在中国生活。”
(2018-01-15 00:18:00)
【延伸阅读】汉语学习在俄方兴未艾 俄媒:学生对汉语深奥之处极有兴趣
参考消息网10月2日报道 俄媒称,俄罗斯有34个地区的168所中小学的近1.7万人在学习汉语,中文教师超过200人。当然,远东的汉语教学最如火如荼,但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秋明等地也方兴未艾。
据《俄罗斯报》网站9月24日报道,不久前,汉语学习者尚且各自为营、水平参差不齐:有人自小学二年级便开始学习,有人到中学才首次接触中文;对一些人而言,这是专业,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只是第二甚至第三外语。如此一来,不少大学新生需要从头学起,或者回炉再造。
如今,正如俄联邦国家统一考试出题委员会外语科目负责人玛丽亚·韦尔比茨卡娅所说,“学子们不只有机会参加国考的中文考试,国家还推出了示范性教学大纲和系列教材,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授课质量”。
学习汉语的毕业生们承认,最难的当属汉字,它们有数以千计之多,要记下所有汉字几乎是不现实的。何况汉语并无字母表,只有214个所谓的“部首”,每个似乎都有所指。
哈巴罗夫斯克市第4中学的11年级学生维罗尼卡从二年级便开始学中文,她不无骄傲地说:“我参加过所有的中文试点考试,也一定会参加国考的汉语考试,这都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契机。尽管汉语非常特殊,但我的中文学得甚至比英文还要好。”
据圣彼得堡第652中学的汉语教师维拉介绍:“我们从二年级开始教授汉语,约40%的毕业生都希望未来的事业能与中文相关。如今,汉语可以入选高校招生考试科目了,这非常重要。”
报道称,俄高校的汉语教师都强调,学生们对于学习、了解汉语的深奥之处极有兴趣。此外,可以通过各种奖学金计划赴华深造,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钻研热情。以秋明国立大学为例,半数学习中文的学生都有机会前往中国提升汉语水平。(编译/童师群)
(2018-10-02 00:13:02)
【延伸阅读】德媒称欧洲宇航员正努力学中文:“我想上中国空间站”
参考消息网8月1日报道 德媒称,欧洲航天局的三位宇航员正在努力学习中文:一名意大利女士、一名法国男士以及德国材料学家马蒂亚斯·毛雷尔。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乐趣,而是为了书写历史。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希望在2023年作为第一个外国人登上届时可投入运行的新的中国空间站。中文将会成为远离地球的通用语言吗?这表明在宇宙空间各国重要性的变化有多快。中国正在大步赶上来。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月30日报道,中国已跃居领先的空间大国之列。2003年,一位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2008年,另一位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太空漫步;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北京还希望在五年后,正好在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运营的、自2024年起前途未卜的国际空间站可能退役之时,建成自己的国际空间站。
今年5月,中国与联合国共同宣布将邀请其他国家未来到中国空间站进行研究。欧洲人希望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双方正在就中国空间站投入使用与国际空间站里相似的科学测试仪器进行讨论。欧洲人也想带来专业知识。
2017年完成宇航员基础培训的马蒂亚斯·毛雷尔确信中国人还能学习“非常非常多的东西”,“他们现在还只能进行短期任务。相反,我们欧洲人从十年前就在国际空间站设有舱室,执行长期任务也有近20年时间了”。他说,两周和6个月的任务之间差别巨大,例如对身体的影响等。在进行长期任务时,运动、饮食和医疗供应极其重要。
毛雷尔经常被问到,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合作究竟是否符合欧洲的利益。毕竟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将自己定位成技术大国。
然而毛雷尔认为,有足够的机会在合作中保守技术机密。毕竟俄罗斯与美国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就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中国已经不再依靠我们,他们单独也能办得到”。
但欧洲航天局的目标是,“成为一条纽带并将中国纳入航天国家的国际共同体”。因为人们在宇宙空间中向着月球和火星飞得越远,任务花费就越大,对技术的要求也越高。为此,人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伙伴。
毛雷尔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美国就不是欧洲航天局的主要伙伴。欧洲人正在为美国新的重型火箭制造发动机。
报道称,与中国合作主要为欧洲航天局提供了一个好处:计划有保障。
报道还称,中国计划在今年年底成为首个执行月球背面任务的国家,并在那里投放月球车。明年,从月球采集的样品将自1976年以来首次运回地球。按计划,大约在2030年,第一名中国人将登上这颗星球。
报道指出,在月球任务中,欧洲航天局也将与中国合作。过去,欧洲航天局为导航和与落地舱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无线电通信网络,未来欧洲的设备可能也会一同参与中国的月球任务。
7月18日,在德国科隆,德国宇航员马天(马蒂亚斯·毛雷尔)在欧洲航天局国际空间站模拟舱内留影。新华社记者 张毅荣 摄
(2018-08-01 08:46:5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