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中国将建首个南极永久飞机场 港媒:扩大在南极地区影响力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10月31日报道 港媒称,据媒体报道,中国首个南极永久机场即将开建。北京正在谋求扩大在南极地区影响力。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29日报道,中国《科技日报》28日在报道中说,这条长1500米的跑道将建在位于南极洲东部、距中国中山站28公里的冰盖上。

报道称,这将“为构建南极航空网体系、未来我国大型飞机以及多架飞机机队运行提供保障”。

中国目前只有一架可在极地起降的固定翼飞机。报道说,南极科考人员希望为科考活动提供独立的后勤保障能力。

《科技日报》还援引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也能为中国在南极拥有空域管理发言权提供必要条件。

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将于本周晚些时候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对该项目展开考察。

报道称,这座机场建成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冰盖上覆盖的几十米厚的松软积雪无法满足起降要求,需要对积雪进行“改造”。

研究人员从几年前就开始在备选位置收集气象相关信息并进行冰流场观测。在机场建成并运行后,中国将从中获得运行极地机场,包括跑道维护、地面服务、气象预测和导航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但一开始使用该机场的只有一架飞机,即“雪鹰601”,这架飞机目前以俄罗斯机场作为母港机场。

报道称,该飞机是基于美国巴斯勒BT-67飞机建造的,是二战时期美军C-47运输机的改进版。中国于2011年购入这架飞机,并为它配备了适用于南极任务的科研设备。这架飞机于2013年开始服役。

报道表示,该飞机可搭载18人,航程3440公里。由于航程限制,它只能先飞到英国的罗瑟拉科考站,在其他科考站停留数次后,才能抵达距中山站最近的俄罗斯“进步”科考站。

报道称,中国此前曾在南极建过两座临时机场,此外,中国在南极拥有长城站和中山站这两座常年科考站,以及昆仑站和泰山站这两座季节性科考站。中国正在建设第五座科考站。

报道还称,目前已有15个国家在南极建设了50多个永久性机场或跑道,这些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意大利、德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南非、比利时、日本和印度。(编译/王栋栋)

资料图片:2015年12月7日,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机场成功试飞。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摄

【延伸阅读】俄媒羡慕中国南极活动风生水起:俄罗斯已居中国下风

参考消息网7月22日报道 俄罗斯《新消息报》网站7月16日刊登娜杰日达·波波娃的一篇文章,题为《南极之战,俄居于中国下风》,副题为《俄罗斯关老站点,中国设新站点》。文章摘编如下:

俄罗斯即将迎来发现南极两百年纪念日。在这座庞大的冰川聚宝盆中,蕴藏着众多的资源,如铀、黄金、钍,其淡水更占到全球储量的80%。不过,俄罗斯需要这块宝地吗?在我们关停本国南极科考站的同时,中国的新站点却在不断增加。

地质学家和冰川学家都笃定地说,南极的石油储备或有2000亿桶之多!然而,莫斯科需要南极吗?大概不是非常需要!并不那么令人愉悦的消息从那里接踵传来:由于经费不足,我们暂停了“东方站”的工作,关闭了“列宁格勒站”,而后又暂时冻结了“俄罗斯站”。如今,我们在那里只保留了5个常设科考站,而不久前其数量曾高达12个之多……科研拨款捉襟见肘!

如今,有30多国觊觎南极财富。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法国、土耳其、沙特等国对这片宝藏的诉求呼声越来越高。

不过,南极活动搞得最为风生水起的当属中国。目前,中国有4处常设站点,分别是昆仑、泰山、中山、长城。它们皆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在中国人绘制的南极地图上,有用孔子命名的山峰、上海命名的高原、熊猫命名的冰川。中国还宣布将在南极设立天文台,并制造第二艘极地破冰船。此前,中国向南极派出的是“雪龙”号,这是购自乌克兰的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前往冰雪覆盖的大陆、运送必需的装备及新鲜食物的,是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轻型飞机“雪鹰601”。

自1984年起,北京便致力于南极大陆的研究开发。如今,它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正在超越美国。华盛顿在南极建有3处科考站:南极点上的阿蒙森—斯科特、罗斯岛的麦克默多站和南极半岛顶端附近的帕默站。美国的极地工作人员数量突破了1100名,而俄罗斯所有站点加起来也不足百人。

令人遗憾的是,在南极,我们非但没有新建,而且还一直在关闭站点!令人最感沮丧的是,俄罗斯乃首个发现南极大陆的国家,如今却落后于印度跟中国。

我们的南极科考人员目前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是什么?雪地汽车数量不足。他们需要新的棚库来储存食品。还有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南极没有商店,只能用一些存放了数月之久的食物果腹!他们不得不拿冰窖里放了9个月的蔬菜熬红菜汤。我们也没有中国使用的轻型极地飞机,每周可以运送新鲜食物。

如今,各国的南极科考站变成了展示最新成就的橱窗……德、英、法、阿根廷的成就无需赘述。俄罗斯只能敬陪末座。

34年的南极科考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支全面的研究团队,建立了若干重要实验室。相关科研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地处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国家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所有极地科研项目都获得了慷慨的拨款!中国的极地站拥有精良的设备,能在南极最深海处从事资源开采。

北京确认,它还将继续开设新的南极站,从事科研。然而,由于经济实力受限,俄罗斯将继续压缩在南极的科研规模。(编译/童师群)

资料图:这是完成中山站卸货任务的直升机机长杨佃良驾驶直升机返航时拍摄的在雾气缭绕的南极海冰中的“雪龙”船。新华社发

(2018-07-22 00:12:01)

【延伸阅读】记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直升机机组

在“雪龙”船飞行甲板的“海豚”直升机前,完成了南极中山站卸货运输任务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直升机机组成员合影(1月4日摄)。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雪龙”船船载的“雪鹰12”和“海豚”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来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8名机组成员。他们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新华社记者白国龙摄

“海豚”直升机载着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员降落在位于南极罗斯海的韩国科考站进行友好访问(2月10日摄)。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雪龙”船船载的“雪鹰12”和“海豚”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来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8名机组成员。他们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新华社记者白国龙摄

这是完成中山站卸货任务的直升机机长杨佃良驾驶直升机返航时拍摄的在雾气缭绕的南极海冰中的“雪龙”船(1月3日摄)。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雪龙”船船载的“雪鹰12”和“海豚”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来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8名机组成员。他们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新华社发(杨佃良 摄)

“雪鹰12”直升机完成了当天的飞行任务,在夕阳下返回“雪龙”船(2月10日摄)。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雪龙”船船载的“雪鹰12”和“海豚”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来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8名机组成员。他们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新华社发(刘健 摄)

“雪鹰12”直升机在强风中将科考队员运至南极恩克斯堡岛新建站区(2月8日摄)。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雪龙”船船载的“雪鹰12”和“海豚”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来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8名机组成员。他们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新华社记者白国龙摄

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直升机机组人员在风雪中进行检查作业,为飞行任务做准备(1月18日摄)。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雪龙”船船载的“雪鹰12”和“海豚”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来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8名机组成员。他们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新华社发(杨佃良 摄)

(2018-04-08 14:42:02)

【延伸阅读】港媒:中国南极科考获气候变化“源代码”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的破冰船及其他科考船现正在南极进行第34次科考,新华社报道称,科考船上的气象学家本月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对气候变化研究至关重要。

据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3月21日报道,此次科考的主舰“雪龙”号是由设计用于北极地区的运输船改造成的破冰船,在南极西部被冰层覆盖的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的西风带,争分夺秒地收集水样及进行海洋温度、盐度、海流观测和生物拖网采样等一系列作业,不久之后,更加严寒的季节将把整个大陆封锁起来。

科考期间收集的数据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南极绕极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的物质与能源生态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报道称,中国是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获得南极和全球气候变化“源代码”的国家。

那些数据还解释了最近几十年南大洋发生的水团和环流变化。

南极绕极流是全球最大也是唯一围绕南极洲从西到东顺时针流动的洋流。它受到了盛行的西风的驱动。

报道称,“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科考船。它的前身是苏联解体前为北极地区设计的破冰货船和物资补给船,后被中国购进,并被改造成为极地科考船和再补给船。

近年来,它进行了大规模的中期翻新改造,并配备了“雪鹰”号极地直升机等。(编译/许燕红)


“雪龙”号在南极进行科考(香港《亚洲时报》网站)

(2018-03-23 08:31:56)

【延伸阅读】英媒关注中国商用飞机首抵南极:彰显中国极地雄心

参考消息网12月20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首架商用飞机到达南极,将22名幸运的游客带到了这个新奇的目的地。这次旅程被称为里程碑。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9日报道,这次旅行将选定的一些游客从香港带到南极,被中国报纸称为该国南极旅游项目新时代的开端。

报道称,这次旅途先飞了15个小时到南非,在开普敦加油,再飞5.5个小时到南极,又飞了五到六个小时到南极点,降落在2500米的冰雪跑道上。

中国的旅行社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称这意味着中国游客不再需要通过外国旅行社预订前往南极。

报道称,搭乘飞机前往南极是一个例外,而不是常规。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是乘船到达,通常是从阿根廷最南端的港口乌斯怀亚出发。

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刘能冶博士解释说:“这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这与大环境下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南极事务相符。”

报道称,中国游客已经是第二大的游客群体,仅次于美国。

报道称,近年来中国游客到南极的数量大幅增长,从2008年少于100人增长到2016年的3944人。

英媒援引刘能冶的观点表示:“中国媒体将其形容为中国游客首次通过中国运营商去南极旅游。当然这十分昂贵,但也展现出中国对该地区的兴趣增长。”

报道认为,尽管中国出现了这个飞往南极的行程,但大多数中国游客还是走普通的路线,从南美乘船到南极。

旅行运营商BackTrack Adventures的利恩·弗拉纳根·史密斯说:“一架飞机将你带到南极,然后另一家飞机继续带你前往真正的极点——这些真的只是为那些有愿望清单的准备的,那些想在南极打卡并且能承受起费用的人。”


资料图片:这是2015年1月9日,一群阿德雷企鹅从南极中山站前列队走过。新华社记者 白阳 摄

(2017-12-20 00:17:00)

【延伸阅读】中国南极望远镜探测引力波对应光学信号

10月16日,在位于南京市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介绍相关研究情况。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16日22时通报,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于今年8月追踪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引力波事件,让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我国南极望远镜成功追踪并独立观测到该引力波光学信号,意味着中国天文设备正加入国际关键天文事件的直接观测。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10月16日,在位于南京市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雪峰介绍相关研究情况。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16日22时通报,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于今年8月追踪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引力波事件,让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我国南极望远镜成功追踪并独立观测到该引力波光学信号,意味着中国天文设备正加入国际关键天文事件的直接观测。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这是10月16日在南京市拍摄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16日22时通报,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于今年8月追踪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引力波事件,让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我国南极望远镜成功追踪并独立观测到该引力波光学信号,意味着中国天文设备正加入国际关键天文事件的直接观测。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10月16日,在位于南京市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雪峰介绍相关研究情况。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16日22时通报,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于今年8月追踪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引力波事件,让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我国南极望远镜成功追踪并独立观测到该引力波光学信号,意味着中国天文设备正加入国际关键天文事件的直接观测。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图为2016年12月30日拍摄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16日22时通报,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于今年8月追踪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学对应信号。此次引力波事件,让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及伴随其产生的电磁现象。我国南极望远镜成功追踪并独立观测到该引力波光学信号,意味着中国天文设备正加入国际关键天文事件的直接观测。新华社发(中科院南极天文中心提供)

(2017-10-17 09:04:42)

热门评论

微软小冰 0
只有在港媒,我们才知道身边的事情
香港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