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比利时:禁止把母鸡关进笼子里!动物也享有《福利法》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 西媒称,比利时瓦隆地区议会10月早些时候通过了《动物福利法》,这是一项覆盖面极广的法律,被视作全世界最先进的动物保护法之一。《动物福利法》将动物——不只是家养动物——定义为“具有特殊需求的敏感生物”,规定在动物饲养方面,任何人都可以不经正式程序自动获得许可,但政府和法院能在其认为合适的时候撤销该许可。

据西班牙《公众》日报网站10月31日报道,该法还要求瓦隆地区所有屠宰场安装视频监控,以确保屠宰场遵守动物福利法规。除特定情况外,所有动物在屠宰前必须经过麻醉或击晕处理。

报道称,用作科学实验的动物也包含在新规内。除用于人类和动物健康研究之外,新法令禁止使用动物做实验。

法令禁止把饲养的产蛋母鸡关进笼子。此外,动物运输将受到监管,运输时长不得超过8小时,且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动物受折磨。

【延伸阅读】法媒:上海两头白鲸将被空运至冰岛 为动物保护带来希望

参考消息网7月9日报道 法媒称,在上海一个水族馆里表演的两头白鲸将被空运到冰岛的一个新保护区,这给3000多头圈养鲸带来希望,因为海洋动物表演的受欢迎程度在减弱。

据法新社6月26日报道,组织者6月26日在伦敦水族馆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小白”和“小灰”将在明年从长风海洋世界前往克雷茨维克湾。

报道称,这两头12岁的雌鲸将在这处网围的海湾中继续得到人类的照料,因为人们认为它们将永远无法独自在野外生存。

但组织者说,这将给它们更好的生活,并有助于研究如何让圈养鲸有朝一日做好准备,脱离对人类的依赖,回归野外。

总部位于英国的默林娱乐集团经营着包括乐高乐园、杜莎集团和海洋生物水族馆在内的一些景点。

它在2012年接管了长风海洋世界,并开始寻找新的环境来安置小白和小灰。

这两头白鲸来自俄罗斯北极海域,据认为被捕获时有两三岁。它们体重900公斤左右,体长4米。

计划在明年进行的转运将历时30小时,包括担架和用卡车、包机和轮渡进行的水槽半潜式运输。

这两头白鲸将首先安置在一个护理池中接受评估,然后释放到冰岛南部沿海的维斯特曼群岛中的赫马岛的克雷茨维克湾。

这处租赁的海湾面积达3.2万平方米,深达10米。

1993年的影片《自由威利》中的虎鲸凯科在1998年被空运至这处海湾。这头虎鲸在2002年被完全释放,但并没有完全适应野外的生活,18个月后在挪威的一处峡湾死亡。

海洋生命信托基金负责人安迪·博尔说:“我们希望通过用我们的保护区引路来帮助鼓励让更多圈养鲸回归自然环境,终有一天结束鲸鱼和海豚的娱乐表演。”

活动家批评默林娱乐集团在转运前继续白鲸表演,并指出选择冰岛作为目的地的讽刺意味,因为冰岛公然违抗一项禁止猎鲸的国际禁令。

报道称,上海水族馆中的这两头白鲸正在接受训练,以便能屏住呼吸更长时间,变得更加强壮以应对潮汐和水流,并增加鲸脂来帮助应对更低的水温。

水族馆中的第三头白鲸——君君去年6月死于脑出血,享年17岁。

白鲸的寿命通常为40至60岁。

报道称,目前有3000多头鲸鱼和海豚被囚禁,希望未来还有多达8头白鲸会加入“小白”和“小灰”的行列。

博尔说:“如今这些动物真的有了更多选择。”

他说:“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无法简单地把它们放归大海——这是对的。但希望人们将看到我们目前的行动并加以效仿。”

慈善组织——鲸鱼和海豚保护组织的凯茜·威廉姆森说,公众对水族馆表演的支持正在减弱。

她说:“世界第一个鲸鱼保护区为不再囚禁鲸鱼和海豚提供了一个途径。”(编译/王海昉)

(2018-07-09 00:21:01)

【延伸阅读】“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

新华社成都6月19日电(记者 余里)“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19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举行。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在挂牌仪式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3所院校代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实验室将联合依托单位的技术优势和合作伙伴,在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种群生态学和疾病防控等多个方向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珍稀野生动物的致濒机理和解濒机制进行研究,并为合作单位提供实验平台和教学研究基地,培养自然保护、饲养管理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体为都江堰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神树坪基地和核桃坪基地4个基地,各基地均建有独立的实验室和兽医院,总占地面积达到5100平方公里。

(2018-06-19 16:30:51)

【延伸阅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开启新纪元 动物表演将受更严格监管

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 (陈溯)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也开启新纪元,对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野生动物表演、食用野生动物等问题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23日,中国国家林业局的官方人士对新实施的法律进行了解读。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从过去的“合理开发利用”到现今的“规范利用”,并将“保护优先”作为原则之首,这无疑是重大的导向性变化。

“与1989年实施的版本不同,此次新修订实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保护优先’为第一原则。”中国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动管处处长张德辉表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1989年旧版《野生动物保护法》提出对野生动物“合理开发利用”,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考量,鼓励通过合理利用野生动物促进经济发展。新修订法删除了这一表述,意味着开发利用野生动物成为规范管理的对象,接受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更加突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张德辉介绍,围绕新实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有三大新的配套措施,为野生动物保护“保驾护航”。

一是加快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修订,按照惯例,中国林业部门每5年都会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进行调整,2017年计划调整一次名录。

二是制定野生动物出售、利用、展演、标识管理等标准规范。例如野生动物表演,要界定清楚哪些属于规范性的、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损害的表演。对于合法的野生动物出售,要设置专用标识,鉴别是否合法,从而利于执法和监管。

三是建立野生动物鉴定评估体系,为执法取证服务,在高校建立野生动植物检测鉴定中心,通过DNA等技术对野生动物肉类或其他制品进行鉴定,便于执法部门搜集证据,及时对犯罪分子进行处罚或判刑。

在古老的东方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药补、食补的历史传统,甚至还有一些人以食用高价野味为荣。在这种国情下,尽管中国每年都会开展针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滥食的打击行动,但食用野生动物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为了遏制罪恶的源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开始对食客的行为进行约束,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禁止为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在中国滥食野生动物将面临追责。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副司长王维胜告诉中新社记者,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人工养殖梅花鹿,不在禁止食用的行列,对食客量刑的依据是为食用而购买的野生动物的价值。

除了更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执法力度,新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更加重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明确表示国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公益事业,要求教育部门对学生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教育,新闻媒体应该开展宣传和舆论监督,培育中国民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

(2017-02-24 18:03:59)

【延伸阅读】在南非看野生动物保护

体验式保护区迅速扩张

南非国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土地不适宜农业种植,却适合野生动物生息繁衍。例如,盐碱地是羚羊喜欢的栖息地,干旱稀疏的草原上则聚集着大量食草动物及其掠食者。截至目前,南非政府建立了21处国家公园,由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门票和其他商业性项目获得预算的75%收入,政府只补贴不足部分的经费。

在政府鼓励下,不少土地所有者自愿拿出土地,把农场转化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这种体验式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足够大,只要通过专家评估、得到环境事务部的许可,就可以圈上围栏,让本地野生动植物自由生息,形成稳定的种群和食物链。为了减轻围栏造成的孤岛化影响,保护区的面积一般在1万公顷以上,超载的野生动物则有计划地以商业狩猎的方式来控制。按规定,保护区还可以为游客提供野生动物观光、荒野体验、宿营等服务赚取利润,效益能达到经营农场时的3倍至5倍。

由于既能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非法盗猎活动,又能增加收入,还能解决社区就业,这种保护地模式很受相关利益群体的欢迎,发展很快。目前,在南非,国有公共保护地只有528处,占国土总面积的6.1%,体验式保护区则有11600处,面积和野生动物数量均占全国总数的75%,成为非洲野生动物数量增长最快的地方。

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

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游人只能在专业人员陪同下进入保护区,而且必须遵守规则,要按照规定线路参观,禁止下车、喧哗、挑逗、喂食。在进入保护区前,游客被告知注意事项并签署同意书,一旦因违反规则而造成自身伤害,后果完全自行承担。如果因人为过失而造成野生动物和环境的损害,还要受到严厉追责。

长此以往,由于习惯了人的存在,保护区的草食动物可以自由地栖息、繁衍,肉食动物也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捕食,一切按照自然法则有序进行。即使在毗邻人类居住区的匹兰斯堡动物保护区内,游客也经常可见大象、犀牛、猎豹、黑斑羚等哺乳类动物的身影。

历史悠久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面积近200万公顷,拥有数以万计的哺乳类野生动物。由于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管理方不得不持续向周边地区疏散动物,并采取节育等措施加以控制,以保护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不会因超载而失衡。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南非开普半岛的桌山国家公园。经过400年的开发,近年来,桌山国家公园每年要接待400多万访客,园区仍然处于良好的自然状态,鸵鸟、羚羊、狒狒自由生存,海豹、企鹅数量大增。位于西蒙镇的班德尔企鹅保护区是桌山国家公园的一部分,以前并没有企鹅。1983年,这里来了一对企鹅,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政府在此建立起保护区进行科学管理,有序开放让游客参观。如今,面积不大的海岸成了企鹅生存栖息的好场所,数量逐步增加到3500只左右。

允许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南非,野生动物的可持续保护利用被允许,包括合法的商业狩猎和动物产品贸易。据悉,南非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利用每年可为国家经济贡献13亿美元,解决14万人的就业。

南非比勒陀尼亚大学的范欧文(Wouter.Van.Hoven)教授是国际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他认为,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保留并加以利用,即使有许多国际组织反对。“地球上94%的犀牛资源在南非,南非在保护犀牛方面最有发言权,南非不需要让那些没有见过犀牛的人来决定犀牛的命运”。

在范欧文看来,野生动物有利用价值,自然会产生买卖行为,如果禁止公开贸易,买卖就会转入地下,而黑市更难监管。对于“大众保护好了让富人和外国人来打猎,不公平”的质疑,他表示:“商业狩猎确实是少数人的爱好,但只要对社区有好处、对保护有利,何乐而不为?”

他举了两个例子来对比说明:南美洲的羊驼曾经数量很少,但当地并没有把它作为濒危物种加以保护,而是允许买卖,于是羊驼的种群数量增加到50万只;相比之下,犀牛的保护则陷入恶性循环,禁止贸易的犀牛角黑市价格涨到每公斤10万美元,尽管每年都要击毙40多名盗猎者,但是高额的利润仍然驱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实际上,犀牛角每年都可以生长1.5公斤左右,不需要剥夺其生命就可以按生长量合理割取利用,如此,黑市价格自然会快速降下来,偷猎现象也会减少。”范欧文指出。

主观上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一些国家完全禁止野生动物贸易,但野生动物数量却越来越少。南非的经验表明:野生动物需要保护,但要用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方法——绝对禁止利用并不能有效保护。

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坚持对野生动物实行“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是科学论证和理性讨论之下的法律结果,下一步需要结合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科学的野生动物可持续保护利用政策。

南非独到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和管理经验,值得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借鉴。绝对禁止和允许合法利用,到底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一些物种,会不会陷入“越保护越濒危”的怪圈?非洲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获得了不同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思考。

[责任编辑:赵清建]

(2016-11-25 09:42:01)

【延伸阅读】中国动物保护志愿者“扎根”非洲大草原

国际先驱导报9月28日报道 “我不是过客,我的命运注定与这片土地相连,白颈山、奥拉尔莱姆尼河、猎豹平原……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只有每天看见狮群,听到狮吼,我才能切实感受到狮子王国的存在,我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我的视野才能超越地平线。”星巴说。

星巴是一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保护志愿者,但他不是当地人,而是一名来自四川资阳的中国人,本名叫卓强。

卓强个头不高,结实干练,爱戴一顶牛仔帽,身着军绿色T恤衫,颇有西部牛仔的感觉。小时候,卓强最痴迷的动画片就是以狮子为主人公的《森林大帝》。也是出于对狮子的喜爱,2004年,卓强第一次踏上非洲,来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从此涉足野生动物保护。到了2010年,37岁的卓强毅然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只身来到非洲,全身心地投身无收入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当时,他的女儿才6岁。

“来弄象牙和犀牛角的?”

卓强决定前往非洲时,不仅要说服妻子,还要面对来自年迈父母的压力。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卓强一直谎称自己在伦敦、巴黎、纽约……直到2012年,他在一档马赛马拉动物大迁徙电视节目中担任转播顾问和现场嘉宾,儿子的真实行踪才被父母发现。

父母的反应并没有预想得那么激烈,他们似乎理解了儿子的选择。而卓强的妻女也逐渐支持了他的选择。他告诉记者,女儿曾骄傲地告诉老师和同学:“我爸爸在非洲保护狮子。”

在家人支持下,卓强追逐梦想的路走得更顺了。他给自己取名“星巴”。在非洲斯瓦西里语中,“星巴”代表“狮子”。卓强希望这个名字提醒自己,太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绝不能懈怠。

刚到非洲,卓强面临最大的困难是难以融入以欧美和当地白人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圈。“他们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是喜好杀戮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的民族。他们不太相信会有中国人不远万里来非洲做野保工作。”有人甚至质疑他的动机:“来弄象牙和犀牛角的?”

卓强说,一些西方媒体的偏颇报道歪曲了中国人在当地的形象。面对种种非议和不信任,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白手起家,从与马赛马拉当地部落建立关系开始。在马赛马拉草原,他搭起帐篷,生活在部落中布满牛粪、用茅草和树枝搭建的简易房屋里,成为非洲草原上的“中国野人”,并与保护区护林员打成一片。渐渐地,他的热心、友善和努力得到了认可。随着局面一步步打开,白人也来找他合作。

2011年,卓强创立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在非洲发起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目前,该基金会与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东非野保协会、拯救大象组织等机构已成为合作伙伴,并为马赛马拉保护区捐赠了越野车、摩托车、帐篷等大量野保物资。

用行动换得当地人认同

在马赛马拉,卓强与当地马赛人交朋友,住马赛人的村落,跟他们一起在草原上踢足球,共同执行巡逻任务,闲暇时他还会教马赛人说几句中文。卓强觉得孩子就是马赛马拉未来的希望,应该为他们创造好的教育条件。为此,卓强四处筹款,帮助当地学校聘请教师、修缮校舍、开设兴趣课、捐赠教学物资。马赛马拉草原附近的奥卢姆蒂亚小学是卓强经常到访的学校。该校董会主席利亚罗·库派说:“星巴很喜欢学校的孩子,他帮助我们改善了当地的教学条件,希望他能够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

卓强得到了马赛人的认同,在野外与狮为邻的生活也进一步让他认识到了狮子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到狮群面临的严峻危机,这又让卓强时常彻夜难眠。100年前,非洲狮子约有20万头,如今已不到3万头,肯尼亚境内更是不足3000头。卓强决心尽最大努力去保护濒临灭绝的狮子。他希望以实际行动向非洲及西方证明:中国人到来不是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而是与国际社会一起保护人类起源地和最后的净土。

马赛马拉草原奥肯耶保护区首席管理员西蒙·恩夸图瓦是卓强的好友。“他在保护区这几年,帮助提高了巡逻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条件,还捐赠修建了三个防狮围栏。”西蒙·恩夸图瓦对星巴充满敬佩和感激。

“我认识星巴很多年,他爱狮子,对保护区的工作支持很大,所有人都喜欢他,他是我们真正的兄弟。”马赛族奥肯耶部落长老塞米对卓强也是大加赞赏。

危险伴随着他的工作

卓强的野保之路越走越宽,但危险也时常伴随着他的工作和生活。

2014年7月,卓强例行巡逻,当观察一群狮子活动时,忽然一群大象不断向他靠近,几乎将他围起来。幸好狮子忽然行动起来,卓强才得以冲出险境,不至于发生意外。“大象如果决定要攻击你,就算躲在车里,也在劫难逃。”卓强依然心有余悸。

野生动物的威胁,卓强在马赛马拉草原经常遇到,但他已将个人安全置之度外。卓强不断探索野生动物生存危机原因所在,并努力寻找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正确道路,近年来,他也有了很多保护野生动物的新理念。“解决野生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关键就是能否实现人与动物的平衡,只有把人的需求与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需求结合起来,并让当地社区从野保工作中持续受益,让当地人真正理解和参与野保工作。只有这样,野保事业才有成功希望。”

谈到他漫长的野保之路,卓强感慨道:“野保如同我的生命,我会为之付出所有。”(本报记者发自内罗毕)

(2016-09-28 06:15:01)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