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毕节军分区参与毕节试验区扶贫工作新闻调查

南部战区

关注

编者按

扶贫开发,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是党在新时期的一场硬仗。部队,是打好这场硬仗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舟桥部队职能所在。战场上,“路”不通极难取胜。扶贫,不仅是给钱给物,更要打通致富的出行之路,疏通禁锢思想的“心路”,勇做扶贫战场的“舟桥部队”。

通则达,达则富,富则强。多年来,毕节军分区在参与毕节试验区的扶贫建设中,着眼关键环节,打通各种阻塞,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他们还把参建参治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促进了单位全面发展。

精准扶贫路在何方

——毕节军分区参与毕节试验区扶贫工作新闻调查

■ 王华国 记者  马飞

▲军分区官兵为乡亲栽种油用牡丹。王华国/摄

“我们村要火了!”国庆节,某文化传播公司为已脱贫摘帽的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海龙村拍摄旅游宣传片,看着无人机在头顶盘旋航拍,乡亲们既好奇又激动,奔走相告。

蔚蓝的天空下,炊烟袅袅,数十栋房屋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十里荷花叶绿如翠,荷塘白鹭齐飞。游人或下田挖莲藕、摘莲籽,或走进农庄品尝特色荷花茶、荷花鸡,或驻足特色民宿阁楼眺望,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海龙村,曾是毕节军分区扶贫联系点。以前,这里道路泞泥,垃圾遍地,村里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乡亲们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扶贫,全国看贵州,贵州看毕节。”6年前,刚到毕节军分区接任政委一职时,当地扶贫圈流传的这句话,让张平感到肩上责任沉甸甸的。

毕节,人口930多万,贫困人口基数大,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土地贫瘠,人多地少。毕节的精准扶贫路在何方?

“扶贫就是打仗,驻村就是战斗,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张平与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他带领官兵挂起作战图、立起中军帐,投入脱贫攻坚战斗,用实际行动作出生动回答。

 

“没有永远的穷人,只有不求上进的懒汉,扶贫先要唤醒‘装睡的人’”

打通“心路”,“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看着游客一波又一波到来,海龙村“十里荷香农庄”老板、村民余生文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才叫生活,以前我们家连生存都困难!”

“当初咋成了贫困户?”

55岁的余生文脸一红,难为情道:“说白了,还是因为懒!”

▲军分区官兵为乡亲栽种油用牡丹。王华国/摄

俗话说,穷则思变。而海龙村的村民,真不知道该咋个变。该村的土地大都是沼泽地,啥也种不了。“山旮旯家里分的几块地,连拉屎都不生蛆!”余生文说,为供4个孩子上学,他也曾出门打过工,但不懂技术工资低;回家养过鸡,但遇到禽流感,一年到头白忙活……失败多了,他开始丧失信心,人也变懒了。

“脏乱差,破旧衰!”说起初次到海龙村调研的印象,张平用6个字形容,“全村有838名贫困人口,其中不少是酒鬼、赌鬼、懒鬼,有的才发鸡苗,就拿去集市上卖了买酒喝;有的发了猪苗,没几天就卖了拿去赌博;全村2000多亩地无人耕作成了荒地。”次日上午,军分区扶贫工作组进村,到各贫困户家里走访调研,有的人打通宵麻将、喝通宵酒闭门不见,理由竟是“在补觉”。

“世上最难改变的是人心!”张平感慨,“没有永远的穷人,只有不求上进的懒汉,扶贫先要唤醒‘装睡的人’。”军分区党委决定,发动理论骨干、专武干部、民兵营连长、民兵致富能人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组建百人宣讲团,深入各帮扶点开板凳会、院坝会,宣讲党的关怀、惠民政策、脱贫手段、小康蓝图等,通过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方式,重塑民心、开启民智、凝聚力量。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是死路一条,从内打破才是生命,是涅磐重生。我们脱贫也是如此,别人再怎么帮扶,终归是外力,只有我们主动从内心打破贫困的枷锁,才能真脱贫。现在有人帮扶,是脱贫的最佳机会,如果我们还无动于衷,2020年之后,没人帮了,只能穷一辈子。”宣讲会上,驻村第一书记、大方县人武部职工杨美军的一席话,触动了余生文,打动了海龙村所有贫困户。

随即,军分区为村里购买垃圾车、垃圾箱,组织村民把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心里的“灰尘”也随之被拂去。

“心路”通了,“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军分区出资70多万元,修通排水沟渠,把800多亩沼泽地打造成荷花旅游景区,直接带了动餐饮和住宿;2000多亩荒地种上了猕猴桃、辣椒、小蒜,远销韩国、新加坡。前不久,毕节市在海龙村召开“美丽乡村”现场观摩会,该村被毕节市评为“文明示范村”。

 “明年,种啥子赚钱?”夜幕降临,余生文和几个好友再次聚在一起,主题不再喝酒、打麻将,而是商量来年怎么致富。

“以前被贫穷限制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日子好过了,谁也不想再回到混吃等死的样子。”余生文说,他家今年土地流转有3000元收入,在荷花田打零工工资1万多,开农家乐一年能赚3万多,卖辣椒、小蒜等收入两万多,总共七八万。如今,家里的房子从三间瓦房变成三层楼小洋房,4个孩子有3个考上大学,为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信心满满地说道:“明年,我要争取年收入破10万元!”

 

“战场上‘最近的路’往往最难走,扶贫如打仗,得迎难而上”

找准“财路”,“石山荒山”变“金山银山”

▲在军分区大力帮扶下,大方县八堡乡海龙村已脱贫摘帽,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王华国/摄

   “总算干成了!”9月28日下午,天空飘着小雨,山上刮起冷风,而毕节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陈兵和大方县雨冲乡乡长喻春阳心里火热火热的。他们迫不及待来到雨冲乡红旗村万亩油用牡丹基地,把一个好消息告诉村民们:市里已拨款建设一座油用牡丹精油提炼厂,专门负责收购该基地种植的油用牡丹籽。

看着村民们跳着芦笙舞、唱着山歌庆祝,陈兵脸上乐开了花。抬头望去,两年多前他带人立下的“让荒山石山变成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的宣传牌矗立在山顶,越看越有成就感。

“县里立下军令状,今年底脱贫摘帽,红旗村肯定不会拖后腿。”陈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村有463名贫困人口,在油用牡丹基地占股46.3%,基地一年光卖牡丹籽能收入近300万,每年每人分红约3000元;贫困村民在基地打零工80元每天,每年每人收入一万多元,全部脱贫不是问题。“百里杜鹃景区”花期是3月份,油用牡丹基地花期是4月份,两者相距才10多分钟车程,明年春天油用牡丹基地就能“开门迎客”,旅游观光会让老百姓的口袋更鼓。

然而,油用牡丹基地千好万好,起初并不被众人看好,只因一点,当地脱贫的“拦路虎”——石山。

“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大面积种植只能上山开荒,但山上全是石头,连树和草都得钻石缝才能生长。”乡长喻春阳说。2016年,地方企业资助红旗村463名贫困人口463万元,这笔钱怎么花,无一人提种植业。有的人开玩笑说,直接把钱发到手上,人均年收入就过万,大家立马脱贫;有的人建议,发鸡苗、猪苗,年底养肥了一卖统统能脱贫。

然而,致富“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路看似捷径,却不是长久之计。为找到一条生态可持续的“财路”,军分区与政府、企业、贫困户代表共同商议决定,采取“地方企业出钱买苗+军分区开荒种植+合作社负责管理+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模式,种植万亩油用牡丹。

消息一出,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这是“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战场上‘最近的路’往往最难走,扶贫如打仗,得迎难而上。”为赶上牡丹种植最佳期,中秋节前,军分区和大方人武部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200余人上山安营扎寨,凿石开荒,一干就是近两个月,部队的战斗精神和作风感动了村民,官兵下山时,贫困户纷纷煮着鸡蛋、含着热泪送别。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为彻底让“石山荒山”变成“金山银山”,造福一方百姓,这些年,军分区各单位共同发力,成果丰硕:

——大方县人武部累计发动乡镇民兵8.5万余人次,采取分片包干、集中突击、责任到人、野外驻训的方式,植树造林20余万亩,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为改变贵毕公路沿线绿化,推进生态旅游,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三个人武部共筹措资金274.9万元,组织民兵8万余人次,栽种果树和绿化苗木20多种、100余万株,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经过5年多努力,如今,军分区每个人武部都已打造出2至3个“国防林”、10个“民兵林”。

 

“乡村再美,无人才就无活力,扶贫既要‘富荷包’更要‘兴人才’”

广开“贤路”,“空心农村”变“人才沃土”

 

“段总,你们的苦荞醋和刺梨醋又卖脱销了,什么时候能增加产量,再给我订1000斤!”

“别急,我投资的新厂刚建成,产量马上翻3倍。”

国庆节后,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大地村农民企业家段锡泽一边与客户打电话,一边带着十几个工人收购贫困户手中的刺梨。

▲植树造林,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图为军分区官兵和地方群众一起搬运树苗。王华国/摄

像段锡泽一样,毕节市有数十名企业家奋斗在扶贫一线,先后带动上万人脱贫。他们都来自农村,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退伍军人。

军分区司令员邓仲林介绍:“以前我们退伍军人干事创业,都争相进城,现在都纷纷下乡,为贫困地区注入庞大活力。”而这种转变,源于纳雍县新房乡武装部部长张朝军的一句感叹。

新房乡是军分区的扶贫联系点,军分区先后出资20余万元帮建蛋鸡养殖基地,带动103户村民脱贫,带领村民种植旅游观光荷花600亩,出资80余万支持该乡改善办公设施,投入100多万元为村民修建文化娱乐设施。

一次,邓仲林到新房乡以角片区调研。该片区地处山谷,有4个贫困村,在军分区帮扶下不少贫困户已脱贫。“以角近邻六盘水市,靠近杭瑞高速,下步我们打算在山谷四周种6000亩的茶叶、桃子、草莓、李子,挖100亩鱼塘……让游客可以春来赏花、夏来避暑、秋来摘果、冬来观鸟、常年垂钓。”乡武装部部长张朝军向邓仲林介绍完未来规划,突然话锋一转,“可惜人手不够,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不少村干部都上了年纪干不动了。”

夜晚,回想起张朝军的话,看着军分区帮建的以角文化广场,虽然舞台、篮球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广场周围美丽的荷花盛开,来玩的却没几个年轻人,邓仲林突然明白:“乡村建得再美,无人才就无活力,扶贫既要‘富荷包’更要‘兴人才’。”

如何让“空心农村”变“人才沃土”?他们制订两套方案:鼓励退伍军人返乡当致富带头人,并在土地流转、建厂办厂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每年与市委组织部、民政部门共同选拔培训100—150名优秀退伍军人,进入贫困村村支两委。

“扶贫就是战斗。”若有战,召必回!段锡泽第一个响应组织号召,投入脱贫攻坚战斗。酿醋起家的他研究发现,家乡土地贫瘠种不出值钱的经济作物,却非常适合种苦荞、刺梨,若能将其酿成醋,就能帮助百姓增收。经过无数次实验与配制,他的苦荞醋、刺梨醋问世,被市场认可。如今新厂建成投产后,他一年要从贫困户手中收购90多万斤苦荞和30多万斤的刺梨,为贫困户带来16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在带动群众致富过程中,段锡泽已创造出5项发明专利。

如何帮助无土地的27户贫困户脱贫?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社区历任党支部书记均束手无措,直到退伍军人张卫兵上任,这块“硬骨头”才被啃下。该社区土地全被征收,有的人拿到补偿款“坐吃山空”成了贫困户,有的无土地无补偿款一直是贫困户。张卫兵开过沙场、砖厂,如今还办了所私立学校。任支部书记后,他便给银行担保,为每名贫困户办理无息贷款5万元,入股一家优质企业,每年每户至少分红6000元。

“投资打水漂还不上钱怎们办?”起初贫困户有顾虑,但张卫兵耐心劝说,并承诺:“投资失败还不了钱,我来还!”这才取得大家的信任。如今,该社区已有24户贫困户脱贫,今年全部都能脱贫。对此,地方领导感叹:“啃‘硬骨头’,还是军人厉害!”

退伍军人带头致富,也带动年轻人返乡。近年来,纳雍县新房乡以角片区不少外出务工的人回到了家乡,搞种植、养殖,搞得很火热,当地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人才回流,让乡武装部部长张朝军信心满满:“我们对以角片区的规划目标,明年就能实现!”

 

“扶贫除完成任务外,从富国强军角度出发,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

着眼“长路”,“临时参与”变“主动融入”

   

2018年8月1日,是毕节市七星关区退伍军人徐良辉最骄傲的日子。

当天,七星关区人武部组织表彰“十佳优秀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十佳优秀退伍军人村支书(主任)”,徐良辉因投资1500万元建砖厂,带动上百人脱贫致富,和其他9名优秀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10名优秀退伍军人村支书(主任)一起,在家属和亲朋的见证下,接受区长胡敬斌的颁奖。他们的事迹进入区人武部荣誉室,当地各媒体争相报道他们扶贫的感人故事,全区政府各部门、事业单位、学校等掀起向他们学习的热潮。

▲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文长江给乡亲讲解花椒种植技术。王华国/摄

“退伍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到身为退伍军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徐良辉感叹。

“这是我们第一次组织类似的表彰,上级准备全面推广。”七星关区人武部政委陈估猛对记者说,“扶贫也是一场战斗,能把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执行力强等优良品质充分彰显出来,宣扬退伍军人扶贫典型,既有利于推进扶贫工作,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军人的尊崇。”

表彰带来的有利影响很快出现。今年征兵,在优秀退伍军人的感召下,七星关区有281人大学生入伍,占比近80%,较往年大幅提升。一些大学生参军的理由很朴实:像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学习,到部队锻炼锻炼,回来后为家乡做贡献。

“扶贫除完成任务外,从富国强军角度出发,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张平说,不能总把扶贫看成是地方“加塞”给我们的“额外任务”,只扮演“临时参与”角色,而要着眼“长路”,转变观念,主动把扶贫融入主业。借扶贫之机,不断提高退伍军人社会地位,增强军人的荣誉感,只是他们的举措之一。

毕节是革命老区,遍布红军足迹,如何培养红军传人?军分区决定从教育扶贫入手,从娃娃抓起。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大方县东关乡七家田村将军山小学的命运。

2013年夏天,首次来到该校,军分区政委张平心里很不是滋味:大热天的,一些学生没有鞋穿,穿的是父母的大棉鞋;同一件衣服哥哥姐姐穿完,弟弟妹妹接着穿,洗得都发白了;全校16名老师只有两台老旧电脑,备课查资料得排队一两天;饭堂无餐桌椅,孩子们只能蹲着吃饭。得知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曾率领官兵在七家田村将军山下歼敌400多人、俘虏300多人,学校就建在当年的阵地上,军分区决定长期帮扶,把该校打造成红色学校,鼓励师生们继承红军精神,用读书改变命运,报效国家。

他们为学生购买300多双鞋子,为老师购买笔记本电脑16台,每人配发一套红军服作校服;投入14万余元建校史馆,收集红军战史和学校奋斗史,投入73万余元帮助建设足球场;给学校捐书7808册、餐桌椅30套;军分区官兵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每年为帮扶对象捐款1000元,定期派人到学校宣讲国防知识、红色历史。

“在军分区的帮扶下,去年期末考试,我们学校位列全乡小学第一。”校长甘文学骄傲地说。今年7月,该小学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前不久,学校以“梦想”为题组织学生上课,90%学生的梦想都是——长大后想成为军人保家卫国。

“临时参与”变“主动融入”,他们还通过植树造林、开垦荒山之机,锤炼检验各级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动员民兵、指挥战斗等能力;借派人驻村扶贫之机,向当地乡镇工作人员、群众广泛宣讲国防教育知识;将国防文化、拥军传统融入各帮扶点精神文明建设中,让其进文化广场、进宣传灯箱,营造浓厚的军爱民、民拥军氛围。

“扶贫既是地方的一场战斗,也是我们国防动员系统的一场特殊战斗!”张平信心满满地说,“通过这场扶贫攻坚战,我们不仅要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还要实现加强国防建设的目标!”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监      制:王雁翔

责任编辑:罗   炜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