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要建核动力破冰船?美刊:探索“极地丝绸之路”可能性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1月25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近日发表题为《中国为什么要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文章称,中国正在积极建造一艘核动力破冰船。
文章称,虽然中国在北极没有任何领土,但北极融化的冰的确提供了中国想要的东西:资源和航线。因此,中国已经开始竞标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中国媒体称这将是建造核动力航母的第一步。
据中国军网报道:“它将是中国首艘核动力破冰船支援船,它将能够破冰、在极地开辟航道并提供电力。”
文章称,中国加入了俄罗斯、美国、挪威和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的行列,做好了迎接北极地区可能带来财富的准备。这艘核破冰船将加入最近下水的中国首艘国产“雪龙2”号破冰船以及更早以前在乌克兰建造的“雪龙”号破冰船的行列。
文章指出,中国不会是第一个拥有核破冰船的国家:去年,俄罗斯推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排水量3.3 万吨的“西比尔”号破冰船。相比之下,美国只有一艘海岸警卫队的破冰船,尽管美国计划建造更多破冰船。
文章称,中国的兴趣更多的是商业性的。正如欧盟-亚洲中心的一份简报指出的,早在1925年,中国就签署了有关北极的国际条约。
文章介绍,中国2018年早些时候发布了首份北极白皮书,阐述了北京的北极政策,包括北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参与该地区的国际治理。
文章称,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对北极变暖所带来的发现原材料的可能性表示期待。最重要的是,新的航道有可能成为像中国这样以出口为基础的国家的生命线。白皮书说:“随着冰层融化,北极地区的开发条件可能会逐渐改变,为海上航线的商业使用和该地区资源的开发提供机会。该地区的商业活动将对全球航运、国际贸易和能源供应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带来重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文章认为,中国正努力复兴经由中亚至欧洲的古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但它同样拥有一条“极地丝绸之路”的可能性。一艘能够执行长期任务的核动力破冰船将是一个强大的资产。
【延伸阅读】港媒:中国将目光投向北极航线 “冰上丝路”正在成形
参考消息网11月4日报道 港媒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5年,人们对北极地区以前难以进入的部分的探索了解并不多。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对北极的探索和开发的确取得了一些进展,实际上还使一些海上航线变得可操作,这可能是取得进展的又一指标。
据香港亚洲时报网站10月25日报道,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其他方面,这方面的宣传要少得多,现在正是报道北极地区及其艰难的海上航线最新情况的好时机,这一海上航线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冰雪的覆盖下。被称为“冰上丝绸之路”的这一部分,通常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一带一路”倡议中将该部分发展计划称为“海上合作愿景”。
报道称,这一非同寻常的项目是在全球开始经历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致使极地地区的冰川开始融化的时候出现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是温度的上升使得北极地区变得可以靠近。如今,夏季时,有三条传统贸易路线使得轮船可以穿越北部海域。首先是北极地区的西北航道,它沿着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海岸线延伸。其次是北部海域航线,沿俄罗斯海岸向下。最后一个是中央北极航线,从冰岛一直延伸到白令海峡,这里仍厚厚地覆盖着冰盖。
报道还称,投资这些北极航线归根到底可以在运输货物时节省资金和时间,因此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可行的商业贸易机会。 这些冰冷的海上航道提供的安全可靠的替代路线,可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航运时间缩短20天。“冰上丝绸之路”使得航行时间变短,该航线沿着俄罗斯海岸线航行,将东亚与欧洲连接起来。在进行水域航行测试时,中远航运的船只经由北极东北通道航行。相比之下,经由南海到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路线不再可行,因为船只经常受到海盗袭击。
报道指出,这些新的可能受到认可,“冰上丝绸之路”被正式纳入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在《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分享了其中的细节,并将其描述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已经开始,“冰上丝绸之路”现在拥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提供了较短的供应路线并加强了能源安全。不过,这里仍面临一些艰巨的挑战,由于北极地区气候恶劣且偏远,因此需要使用特殊设备、尖端技术和高技能专家来确保平稳运行。不仅如此,船只只能在夏季经由这些航道行驶,尽管有些特殊的油轮有时会在冬季进行跨越北极的运输。
报道表示,最终,到2020年,按价值计算,中国贸易的5%-15%可能会沿北极航道运输。大体上,由于天气的限制,这些航线较适合运输石油、天然气和干货等拥有较灵活交货计划的货物。到目前为止,全球航运中有不超过2%使用了这些航线,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5%。尽管如此,但是俄罗斯的货运量在过去一年已大幅增加,莫斯科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10倍。中国拥有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很大一部分股份,该项目每年供应近4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这些地区的发展对中国也是有意义的,其利益与俄罗斯的利益是一致的。
报道称,一旦北极航线全面投入运营,亚马尔项目可使俄罗斯在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中的份额增加一倍。北极解冻也可使俄罗斯获得更多该地区的矿物和其他珍贵资源。俄罗斯总统普京计划投资助航设施和港口,宣布有意将其打造成“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运输路线。”与此同时,位于加拿大最北端边缘的“冰上丝绸之路”西北航道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成为一条常规的贸易路线。
报道还称,通过开发这些北部海域航道,中国已经开辟了最偏远的北极地区,并作为先驱者积极参与开发。从长远来看,这些偏远地区可以从投资和更好的设施中获益,因为出口往往受到物流问题、航运延误和关闭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丘吉尔和马尼托巴等地。
报道认为,一旦该地区更容易进入,就可以沿北极航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发商业机会。(编译/许燕红)
(2018-11-04 00:08:01)
【延伸阅读】俄媒:中俄看重北极航道价值 北约潜艇出没欲吓走潜在客户
参考消息网10月6日报道 俄罗斯《消息报》9月27日刊登题为《北极海上航道或能挽救全球贸易》的文章称,27日,全球海运翘楚丹麦马士基航运集团的冰级集装箱船“Venta Maersk”号顺利抵达圣彼得堡港,它成为全球第一艘运营该航线的非俄罗斯商船。此次航行对于俄罗斯和全球的意义何在?
文章称,西方媒体很关注“Venta Maersk”号的这次北极探险,不只惦记货物,而是意在旁观这条航线是否盈利、适合航行。这些“友人”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何必要替这帮俄罗斯人宣传呢?莫斯科正踌躇满志,恨不得将东亚和东南亚,尤其是中、日、韩等国出口欧洲商品的主要运输业务都揽到本国海域中去。
文章指出,不管怎样,全球对俄北极地区的兴趣的确与日俱增。随着全球变暖、俄北冰洋沿岸地区冰层的融化,令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坚信,北极海上航道前景灿烂。
首先,较之从釜山、上海、横滨出发,经印度洋、通过苏伊士运河、再进入地中海的传统路线,北极航道的里程要短三分之一。
其二,北极航道要安全得多。众所周知,从马六甲海峡到亚丁湾之间的地区,是海盗活动最猖獗之处。虽然媒体对海上亡命徒滋扰商船的报道有所降温,但类似行径从未缓和。
其三,传统线路上海关林立,毕竟途经近15国,难免有养尊处优的腐败官员坐地漫天要价,既降低了货物运输速度,又增加了最终成本。然而,若是通过北极航道,商品从中国卖家到欧洲买主手中,只需经过俄罗斯一国的领海,只在进入处,即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出关地,即摩尔曼斯克或是阿尔汉格尔斯克,货物才需接受海关检视。
文章称,至于安全问题,俄罗斯已从国家层面给予高度重视。目前,俄罗斯正在北极地区内打造一条由机场、雷达站和军港组成的综合性防务链。
文章称,近十年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层融化令先前完全无法通行的北极航道变作通途,中国的大型国企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COSCO)最早发现商机。自2013年起,它派代表对当地进行了30多次考察,北京开始在俄北极沿岸投资大型基建项目,并参与油田勘探及开发。对于经济体量如此巨大的中国来说,北极绝对属于其地缘政治拼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当然,在俄罗斯心目中,北极更加重要,毕竟当地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占到了GDP的3%。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援引著名极地专家洪佩特的话称:“北极是俄罗斯的未来,它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供应地。北极海上航道若是利用率不断提升,还能充当所开采资源运往亚洲及欧洲的重要交通走廊……目前,俄拥有在此确立自身游戏规则的权利和机遇,毕竟北极航道最适宜通行的区段都在它的领海内。”
文章称,之所以是“目前”,因为西方国家也虎视眈眈,欲将北极变成“国际公共使用区域”。
此外,北约潜艇也频频在北极出没,显然意在制造紧张气氛,吓退部分潜在客户。
文章称,俄罗斯两艘Arc7冰级液化天然气(LNG)油轮“弗拉基米尔·鲁萨诺夫”号和“爱德华·托尔”号,首次在没有破冰船护航的情况下,抵达了中国江苏的如东港,全程只用了19天时间,若是经过苏伊士运河,则需35天之久。
文章称,一言以蔽之,北极航道大概永远都无法取代苏伊士运河作为欧亚海运主动脉的地位,然而,至少在将俄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运往亟需它们的东南亚国家方面,北极航道是不可替代的。
通常来说,为实现商业盈利,大型集装箱船在行经苏伊士运河的途中会依靠若干港口,不断地卸旧货、装新货。当然,北极航道恐难适用这一商业模式,但它对于运送石油和液化气的大型油轮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毕竟停靠口岸越少,成本就越低。(编译/童师群)
(2018-10-06 00:13:01)
【延伸阅读】“天恩”号穿越北极圈引英媒关注:中国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参考消息网9月7日报道 英媒称,一艘按极地探险要求特制的3.6万吨中国货轮完成了其穿越北极圈的处女航,成为中国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远大抱负的最新标志。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9月5日报道,东北航线是由于全球变暖才得以打开的。之前北京已经派出过航行穿越东北航道的货轮,但“天恩”号是自带破冰能力的货轮。
“天恩”号于8月4日从连云港启程,在横渡白令海之后穿越了白令海峡和北冰洋。该货轮5日晚停靠法国鲁昂港口。
报道称,北京希望成为北极航道的主要实践者。“天恩”号可以在厚度为80厘米的冰层中航行。北京今年1月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该政策白皮书称,全球变暖使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中国愿与其他国家一道建设“冰上丝绸之路”。
报道指出,中国在北极圈内不存在任何领土声索,但渴望参与该地区的开发。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并且可以提供一条东北亚和北欧之间的战略纽带。
报道称,中国拥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经过努力争取,北京在拥有8个成员的北极理事会获得了永久观察员的资格。
北极有三条航道:东北航道是东北亚和北欧之间的最短线路。该航道与途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相比可以节省12天时间。“天恩”号船长陈祥武表示,通过缩短三分之一的航行距离,该航道能够节约300吨燃料,从而使中国的出口产品更加便宜。
报道注意到,中国在2013年派出了第一艘穿越北极的货轮。在一艘破冰船的帮助下,“永盛”号货轮克服了浮冰和危险状况的阻碍抵达鹿特丹。从那以后,中国已经派出约10艘货轮执行穿越北极的航行。
报道称,海上条件严峻,而且极地航道只能在夏季航行。在“天恩”号进入北极地区数天后,它曾遭遇一片密集的浮冰。船员们试图改变航线以避免撞上浮冰。船长曾下令把货轮的航速降低到每小时仅3海里,但是随后的几小时还是险象环生。“这就像是在车流中进行汽车追逐一样。”
“天恩”号货轮8月20日凌晨在东西伯利亚海域穿过大面积浮冰(英国《泰晤士报》网站)
(2018-09-07 00:14:01)
【延伸阅读】热浪来了,北极海冰还好吗——听专家详解北极海冰的秘密
新华社“雪龙”号8月7日电 题:热浪来了,北极海冰还好吗——听专家详解北极海冰的秘密
新华社记者申铖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海冰观测是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温天气会导致海冰加速消融吗?北极还有多少海冰?海冰消融又会带来哪些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
局部高温会导致海冰加速消融吗?
今年夏季,全球多地出现高温现象,北极圈内的一些陆地地区也难逃热浪侵袭。人们不禁猜测,局部地区的高温天气会导致北冰洋的海冰加速消融吗?
对此,雷瑞波表示,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近年来北极海域海冰覆盖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今年局部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否直接导致海冰减少,还有待观测和研究。
“从目前的海冰状况来看,位于大西洋扇区的海冰向北退缩明显。例如,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在的斯瓦尔巴群岛还有格陵兰岛北部等地区的海冰退缩明显。”雷瑞波说。
他表示,这些地区的海冰退缩较大,有可能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北欧海在今年7月持续受到高压控制、气温异常偏高有关。除气温外,还有多个其他因素会引起海冰的消融。另外,夏季海冰的消退程度还取决于冬季海冰的生长量。“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观测和研究,才可以最终得出结论。”
北极有多少海冰?
虽然今年的北极冰情还有待观测,但近40年来,北极海冰快速减退,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之一。北极海冰的快速变化成为北极科考的重要内容之一。7月31日,考察队正式进入冰区,开始观测海冰。
雷瑞波表示,从考察队观测到的情况来看,今年夏季楚科奇海冰情与2016年夏季相当。“目前来看,我们所观测海域的海冰处于近几年来的正常水平,海冰面积和密集度也没有明显减小。”
从北冰洋的整体情况来看,雷瑞波说,截至7月31日,北冰洋海冰覆盖范围达到了自1979年以来的第四低值,只比2007年、2011年和2012年同期高。
“北冰洋海冰覆盖范围年最小值一般出现在9月中旬,因此,今年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是否会出现历史最低值还取决于未来1个月的天气。”雷瑞波说。
历史上,北冰洋海冰覆盖范围最小值出现在2012年9月,为341万平方公里。
海冰有哪些作用?
在陆地上,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后,是所在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佐证;在海洋里,海冰减少或增加,也是所在海域气候变化的一个体现。
雷瑞波说:“海冰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上层海洋或大气气温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海冰融化或生长。海冰增多或减少容易观测,因此成了识别北极气候变化的‘风向标’。”
“海冰还是北冰洋气候的‘调节器’。”雷瑞波说。在夏天,海冰通过自身消融吸收太阳辐射和热能,可以缓解夏季北冰洋地区的升温;在冬天,海冰通过自身“生长”,释放热能,可以缓解冬季北冰洋地区的降温。正是由于海冰的存在,北冰洋并不是北极地区夏季最热和冬季最冷的地方。
雷瑞波表示,鉴于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直接体现北极气候变化的北极海冰也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
海冰消融将带来哪些影响?
鉴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呈现消融趋势。假如海冰继续消融,会带来哪些影响和后果?
据雷瑞波介绍,海冰加速消融,海洋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减弱,上层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热能,导致北极气候以全球水平约两倍的速度变暖。“也就是说,如果全球气温平均升高2摄氏度,北极地区的气温或将升高4至5摄氏度。”
他表示,北极海冰减少会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作用,诱发北极海洋、海冰、大气系统快速变化,例如开阔水域的增多和沿岸冻土的融化会加速海岸的侵蚀,影响原住民的生存环境。
海冰的减少还会对北极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产生海洋酸化和永冻带污染物大范围扩散等重大环境问题,影响海洋生物可利用的光合作用总量,影响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如北极熊可能由于海冰退缩失去赖以生存和捕食的场所。
海冰消融对北极域外地区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北冰洋海冰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如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的冻雨以及近年来北美、北欧地区的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雷瑞波说。
更为严峻的是,海冰变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个导火索,或将引发全球海洋和大气的一系列变化,如影响大洋环流和北半球西风带强弱等。
“海冰的减少是一个未知的变量,将打破地球上很多事物运行的规律,而我们对于这个变量了解太少。因此,需要对北极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连续观测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气候变化脉搏,为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支撑。”雷瑞波说。
(2018-08-07 15:13:34)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