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我就成了你:汶川受灾少年成长为海军陆战队新兵

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作者:吴浩宇 贾成露 金顺成
十年后,我终于成了你——一名汶川地震受灾少年的海军陆战队员梦
导读10年前,海军陆战队在汶川帮助李星宇的家乡渡过难关、组织灾后重建。
这些年,曾经豪情满怀的他,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他一直怀揣从军报国的理想。
10年后,已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他毅然入伍,实现了当陆战队员的英雄梦。
▲从深圳大学研究生入伍的李星宇(左二)接受地方人武部献花
“灰色废墟中的海洋迷彩,是发着光的”——
▲小学一年级身着小“军装”敬礼
时间倒回2008年5月12日,汶川突发里氏8.0级大地震,一时间山峦移位、河流阻断、家园破碎。李星宇当时只是一名12岁的学生,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手足无措。恐慌中无助的他靠在墙角,呆呆地望着漫天的尘土,周围传来的都是惊慌无助的哭喊声......
“解放军来了!”“海军陆战队员来了!”李星宇记得很清楚,5月16日,一批批军车来到灾民临时聚集点的空地,身着海洋迷彩的军人从军车上下来,打开卡车后箱,有序搬运救灾物资,给灾民分发水和食物。
在陆战队员的帮助下,受灾群众很快住进了行军帐篷。陆战队员的星夜驰援、临危不惧给李星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灰色废墟中的海洋迷彩,是发着光的。白天他们为我们分发餐食,做卫生防疫,开展心理和生理创伤治疗,夜里他们为我们执勤守卫。灾后的生活因为有他们,我们不怕。”
“读研是一种选择,但面对海洋迷彩的召唤我无法拒绝”——
▲入伍欢送仪式上的李星宇(左一)
废墟里、余震中,面对随时可能塌方的危楼,海军陆战队员们全力以赴,寻找每一个深埋在废墟之下的生命迹象——十年前年幼的李星宇亲眼目睹陆战队员在震区中英勇顽强的身影,是陆战队员给他和乡亲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和依靠,海洋迷彩的种子自那时起已深埋心底。
▲本科阶段李星宇与曾祖母合影
2014年,李星宇高考后毅然填报了军校志愿——海军工程大学,达到了录取分数线的他却因竞争激烈未能如愿。本科阶段他到中北大学就读,在这所1941年由彭德怀元帅主持建立的“人民兵工第一校”接受了四年教育,而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有朝一日也能穿上海洋迷彩,成为人民百姓的依靠。
▲本科毕业典礼(右二为李星宇)
今年,李星宇考取深圳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后,获悉有海军陆战队的单位来学校征召新兵。面对海洋迷彩的召唤,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毅然报了名。很多人问他,干嘛放着好好的研究生不读来部队吃苦受累。他坚定地回答:“从军报国、驰骋疆场是我多年的梦想,当年正是陆战队员帮助我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如今我也要像陆战队员一样保家卫国、成为人民的依靠。”
“成为一名陆战队员带给我的
幸福感和满足感都远远超过身体的疲累感”——
▲作为新兵代表发言
没有哪一条轨迹比呼啸的弹道更美丽,也没有哪一处风景比火热的军营更令人神往。李星宇终于入伍了,军车驶入海军陆战队某部营门的那一刻,看到整洁的营院、整齐的队列,以及班长们挺拔的身影,听到老兵们排山倒海的口号声,李星宇心中的神圣的感油然而生,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坐姿严整
“雷厉风行、虎虎杀气、一刀见红”是陆战队员的战斗精神,成为一名合格的陆战队员要完成30多个新训课目。日渐加大的训练量让李星宇明白,地震中他从陆战队员身上看到的过硬本领就是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练成的。
李星宇不断告诉自己,既然走进了军营,就要忠实于自己的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就这样,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火热的新训生活,不久后,就被评为新兵大队的“训练之星”。
▲手枪射击训练
“我为我肩上的一道拐而感到骄傲”,刚刚在授衔仪式代表全体新兵表决心的李星宇兴奋地说,“成为一名陆战队员带给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都远远超过身体的疲累感”。
三个月的新训生活,紧张充实,经过严苛的训练,李星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新训考核。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监 制:王雁翔
责任编辑:罗 炜
实习编辑:杨白冰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