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新兵营 由“齐步走”打基础向“能战斗”练技能升级

北部战区
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新兵营
由“齐步走”打基础向“能战斗”练技能升级
有线兵收放线争先恐后,侦察兵赋予射向精准快速,机枪手分解结合沉着冷静,装甲车驾驶员三步蹬车身形矫健……元旦刚过,笔者在第79集团军某旅新兵营专业训练场上看到,刚刚转入专业训练不到一个月的新兵,正在战位上一板一眼地操作着各类装备器材。
建设一流军队,需要一流士兵。“新战士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算过硬?经过3个月的入伍训练,他们实现了由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但是,这不代表新兵能胜任岗位,在战位不代表能投入战斗。”新兵营营长常文坛介绍说,为确保下连即进入战斗状态,今年他们根据陆军统一安排,首次采取“先训后补”新训模式,按照新大纲要求,一结束入伍训练阶段,他们就马不停蹄进行集训动员部署,在旅教导队接续转入专业训练,实现由合格军人向合格战斗员、由合格战斗员向一流精兵的快速转变。
“先训后补”是新兵训练模式的重大改革,是释放基地化、集约化、专业化训练最大效能。过去,新兵连打基础,下连队学专业,使人在神经上容易产生一种分阶段的松弛感。如何让新兵训练在“新训期”和“下连后”无缝对接?这个新兵营在入伍共同课目训练结束后,由新兵机构组织各兵种专业分流编组,按专业相应调整连、排、班,部分小、特、新专业单独统筹组建。今天,让我们走进某旅新训场,透视新兵专业训练的新亮点。
新训场上,一批“登台能教、进场能训、上装能操”的专业技术骨干搭台授课。他们有参加过阅兵的炮车“神驭手”,有执行过维和任务的“武教头”,有的是熟悉多个操作岗位的“装备通”,这些“大拿”经过严格考核选拔担任新训教练员,通过“精兵带新兵”来打牢新兵专业基础。
日常专业训练中,他们又区分专业共同训练、专业基础训练阶段,严格按照先理论、后模拟、再实操的规程,夯实新兵的专业基础技能。在该新兵营专业训练计划中,笔者看到一串“加号”:以往各分队“各自组训”变成基地“集中组训”“批量订制”;施训标准更规范,资源配置更合理,新兵训练时间增加一倍多;训练课目除了共同基础训练,还增加了专业理论、操作技能训练,给新战士的训练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此外,该新兵营还通过搭建新兵军事训练数据库,动态掌握各项课目的训练水平,从而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提升训练质效。
在班长的带领下,新兵七连三班的战士赵烁迪第一次钻进了某新型高炮的“肚子”,就被那先进的操作系统深深地震撼了。深夜里,赵烁迪躺在床上一遍遍回想班长讲解的装备系统的“来龙去脉”和操作方法。“能不能干好车长这个专业?”分配专业前,他选报了所有专业中难度最大的炮长专业。面对班长质疑,他曾在班长面前拍着胸脯说:“没有俺啃不下的硬骨头!”
“耳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装甲专业的新兵郭金恒举了一个例子:操装前,他始终无法理解如何操作两个操纵杆就能控制这么大的装甲车。当自己坐在某装甲步战车驾驶室听完班长系统讲解完装备原理后,终于明白了操作原理和技巧。
在专业训练阶段,他们借鉴使用某训练基地创新的“耦合式”特色训练法,多种课目穿插学习,并用“在理论中嵌入实操、在实操中嵌入协同、在协同中嵌入实战、在实战中嵌入考核”为核心的“嵌入四步法”,使训练成效最大化。与装备专业相关的《空气动力学》《炮弹射击原理》等专业书籍成为“抢手货”、各兵种专业知识成为饭后“热聊话题”、“号手就位”等操作口令此起彼伏……在该新兵营不少新兵都喜欢利用休息时间来这里“练上一动”,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训练成绩也在潜移默化中稳步提升。
更大的变化体现在教学思维的转变上。通过探索研究,该新兵营着眼教学训练和实战一体化,优化教学配置,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手段;据悉,他们还计划把协同训练作为必修课,从单兵单车单装到综合,全面锤炼新兵协同配合能力。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