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 | 桑葚

南部战区
文 | 王族
再过一个月,也就是五月初,吐鲁番的桑葚就熟了。
在我的感觉中,吐鲁番有很多与水果有关的说法,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爪,叶城的石榴人人夸。”凡此种种关乎水果的说法,吐鲁番均在前列。
吐鲁番的桑葚谓之新疆第一鲜,亦为新疆每年最早上市的水果。到了四五月份,北疆的阿勒泰、塔城、伊犁一带仍然大雪纷飞,而东疆的哈密、吐鲁番一带,人们已经吃到了新鲜的桑葚。稍晚一点,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人们也开始从桑葚树上摘下桑葚吃了。这一时间,别的树才长出叶子,有的花亦刚刚冒出圆形花蕾,至于久负盛名的葡萄也只长出小颗粒。但桑树上的黑桑葚、白桑葚等或挂满枝头,或落于一地,很多儿童在树下跑来跑去,不用问,他们正在捡桑葚吃呢!

桑葚又叫桑果、桑枣,成熟后果质滑润、酸甜可口,尤以个大、肉厚、色鲜和糖分足受人喜欢。桑葚除了从树上摘下直接食用外,还可加工成桑葚酱、桑葚酒,有人将桑葚晒干或略蒸后食用,都能吃出初夏的鲜美味道。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去吐鲁番的人,皆为了吃桑葚。吐鲁番到了六七月便酷热难当,只有四五月间是最舒服的季节,一则可看春色,二则可吃桑葚,可谓两全其美。
有关桑葚的趣事颇多,譬如大名鼎鼎的火焰山东边和西边的两条沟,相隔不足十公里,东沟的桑葚已成熟,但西沟的桑葚却还要等一周左右。于是乎,西沟人去吃东沟的桑葚,东沟人不高兴,西沟人说你们不要把肚子胀的事情摆在脸上,我们西沟的桑葚正长着哩,过几天你们也可以去吃。
说起火焰山,人们却并不钟情与《西游记》有关的传说,这与新疆人不喜欢传说的性格有关,《西游记》有多处与新疆有关,但能被人提及的也就火焰山一处,别的都被干旱赤野的地域淹没,透不出传说的柔软气息。新疆是一个几乎不存在传说的地方,不像其他省份,但凡一桥一树一河一山等等都有传说故事,时间久了便孕育出文化特点。譬如在吐鲁番,一步迈出去,便感觉穿越了一两千年,一脚落下便踏在了汉唐。
火焰山一隅的吐屿沟,是我见过的桑葚树最多的地方,在村中走不了几步就碰到一棵桑葚树。每年桑葚成熟的季节,吐屿沟人都要忙碌收桑葚数天,然后卖到吐鲁番、乌鲁木齐或更远的地方。一公斤桑葚在城中可卖到五十元,但在吐屿沟的旺季一公斤才十五元,更有甚者甚至卖到十元。
有一人去吐屿沟买桑葚,遇一位小姑娘在村口摆摊,询问后得知小姑娘一公斤要价二十五元,他与小姑娘砍价,小姑娘坚持少于十五元不卖,那人嘟囔一句这不是卖桑葚,简直是卖金子。小姑娘在他身后说,你回来,这里有五元一公斤的。那人听之欣喜地回到小姑娘面前,她笑嘻嘻地说你有一公斤五元的桑葚吗?有多少你卖给我,我都要!说完露出顽皮的笑意。

我曾见过吐屿沟的一位老人吃桑葚的情景,早晨他从小屋中出来,走到一棵桑葚树跟前拽住一根树枝,摘吃桑葚约半小时便算是吃了早餐,中午他又如此重复解决了午餐。我料定他的晩餐也一定是树上的桑葚,便在黄昏等待观察,果然见他又一如既往地摘吃了半小时左右的桑葚。
我听村里人说,那老者在守吐屿沟的圣人墓,关于他有两件奇事,一件是他为守墓,每天都为屋中的一盏油灯添油,燃了很多年从未熄灭;另一事是他手中有一根用百年大树的枝干做成的手杖,凡是身体有恙者,让他敲击几下不舒服的地方,便可病愈。我那几天腰不舒服,便去他屋中请他用那手杖敲击我几下,不料他狠狠在我腰上打了一下,疼得我一声大叫。离开时,他见我面有不悦之色,悄悄对我说你的腰能被打疼,说明是好腰,以后每天多走路,腰就不疼了。还有就是在每年春天多吃桑葚,腰永远都不会疼。从他家出来后我想,人们说的他那手杖的神奇,并不是真的,因为他知道只有锻炼才对身体有好处。
村中的年迈老人无事,便坐在桑葚树下闲聊,或看着对面的山和天上的云朵。仔细观察他们,便发现他们按照年龄大小挨着坐,年龄最小者自觉坐在最下方,最年长者坐在最上面。有桑葚落到他们面前,他们所有的目光会集中到其中一人身上,那人捡起桑葚吹吹喂到嘴里。
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去吐屿沟游玩,碰上打桑葚的村民便加入进去。打桑葚与打核桃差不多,先在树下辅一个大床单或毯子,然后用一长木杆在桑葚树上敲打,便听得桑葚刷刷落下,很快就是一层。后来我们与村民走散,有的人家对桑葚树下的我们报以微笑,有的人家却呵斥我们远离他们的桑葚树。春风十里不如你,同一地有微笑也有呵斥,这就是人世。
桑葚产于桑树,而西域先前并没有桑树,西域有瞿萨旦那国(西域王国,在今新疆和田),无蚕桑,听闻东国(东方国家)有,遣使臣前去请求赐予,东国皇帝借口推托,随后下令强守边关,防止蚕种流出。碰了钉子,瞿萨旦那国的国王并不气馁,欲借求婚获取蚕桑。他呈谦恭书信,向东国国王请求联姻。东国皇帝以为有利,遂应充。瞿萨旦那的国王紧抓机会,命使臣传话给东国公主,望她出嫁时自带蚕种,以备来日自做衣服。公主暗集蚕种,藏于帽内。到了边关,随行人员皆受严查,唯公主的帽子象征高贵,免于检查,蚕种于是顺利传入了瞿萨旦那国。

此故事发生得早,其时丝绸之路尚未出现。1914年,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挖掘出一块壁画。画中有一妇人头戴高冕,一侍女用手在指妇人之冕。斯坦因断言,侍女手指贵妇人之冕,是暗示冕下隐藏着蚕种。
其实斯坦因错矣,那画中女子头顶的圆圈,是佛教菩萨的项光,其他几人或手持金刚杵,或穿长简靴,或莲花跏趺坐,是佛教中的护法或明王。整个壁画,乃佛教中的护法故事画。可见,斯坦因不懂佛学。
关于桑葚,在历史上曾有一件趣事。西汉末年,东宫太子刘秀征讨篡位的王莽,在幽州附近却被王莽手下大将苏献杀得大败,最后只剩刘秀一人,且胸前有刀伤,左腿中毒箭,他包扎完伤口躲进一片树林,躲过了追兵。随后,他忍着疼痛爬进一座废弃的砖窑,因疲劳过度,加之箭毒发作,刚靠着砖窑坐下就晕了过去。等他醒过来后浑身无力,腹中又饥又饿,他爬出窑门,借着月光向不远处爬去,期望能找到野果充饥。当他爬到一棵长着硕大树冠的大树下,便再也爬不动了,便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真时正值五月中旬,一阵轻风吹过,那棵树上熟透的果实一个个滴落下来,猛然间,一颗落入刘秀口中,浸出一股甘甜的味道。刘秀一阵欣喜,在身边又摸到几颗放入口中。那果实酥软、甘甜、水份大,刘秀顾不得身上的伤痛,在身边的草丛中找到一颗又一颗,一直吃到天边泛出白色光芒,才恋恋不舍爬回窑里。就那样,刘秀白天躲在窑里,晚上到那树下捡些果实充饥,俟过一个月,身体慢慢痊愈了。后来,他手下的大将邓禹带人找到了他,刘秀将那番经历告知了众人。邓禹说,您吃的是桑树上结的果实,叫桑葚儿。刘秀感慨地说,原来如此,邓将军替孤想着,一旦孤恢复汉室,定封此树为王。
刘秀在后来是否将那桑葚树封为树王,史无记载,今人不得而知。
图片来源网络

王族,甘肃天水人,1991年入伍西藏阿里,现居乌鲁木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诗刊》《天涯》《山花》等刊物发表有作品500余万字。曾获第9届“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新疆青年创作奖、冰心散文奖等。作品翻译成日、英、俄、韩等文字在海外发表和出版。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