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认为:美国阻碍中美交流有多重风险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5月3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1日刊载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政治学系副教授蒲晓宇题为《如果中美让学者在两国间往来变得更困难,那会造成怎样的损失?》的文章称,《纽约时报》4月中旬报道,美国官员拒绝或限制了来自中国的社科领域学者的签证。
这些突然间出现的针对学术人员的限制是怎么回事?它们对美中关系意味着什么?下面是几个关键点。
签证遭到限制的中国学者是否对美国不友好?
文章称,并不一定。签证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担心一些来访的中国学者可能在跟中国军事和安全机构合作。然而一些在签证上面临麻烦的学者实际上代表了美中关系中最具建设性的声音。他们的著作和研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精英阶层以及普通民众对美中双边关系的看法。
学者在中国的外交决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文章认为,虽然各国政府都有理由加强国家安全,但拒绝向有影响力的学者发放签证可能会损害正常的思想交流。
文章介绍,根据(美国国内)近期对中国学术辩论和外交政策的研究,中国学者和中国外交决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学术交流在美中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如果这些联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那会产生什么风险?
文章称,在促进相互理解以及帮助美中官员了解对方的意图方面,学者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与决策者相比,学者可能有更多灵活性来讨论敏感问题。这样的学术交流也有许多绝佳例子。
为什么这很重要?如果学术联系变得更加有限,误解可能会加深。
文章称,限制学术交流可能会导致两国出台糟糕的决策——但还有另外两项代价。如果国际学者和学生面临更多限制,美国作为高等教育领军者的形象可能会受到负面冲击。对学者往来的限制也损害了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正如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宋怡明(迈克尔·瑟尼)所说的那样,中美关系可以更多地被视为“体现在个人联系上的多重现实关系”,而不是“单一、抽象的关系”。

在美国休斯敦中国人活动中心,一位老华侨在围栏上插上中美两国国旗。新华社
【延伸阅读】港媒文章:专家建议中美交流应着眼年轻一代
参考消息网1月30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9日发表题为《美国年轻人被视为“中美关系的未来”》的文章称,在学者和官员们看来,随着美国在软实力竞赛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中国持更积极看法的美国年轻人身上,以改善两国的文化关系。
文章称,这是上周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研讨会上达成的共识。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官员陈大立在研讨会上说,中国发展历程中有很多真实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要善于讲给外界听。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也说,中国需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王莉丽说:“美国(在软实力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好莱坞电影和富布赖特计划是在其公共外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很好的例子。”
她说,像《阿甘正传》这样的大片在票房方面很受欢迎,在宣传美国价值观方面也很有效。
她说:“中美文化交流通常停留在官方层面,而且是自上而下的……但从美国人的角度,他们想要看到更多非政府机构组织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所以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交流上投入更多资源。”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专家冯钺说,智库间的非官方交流对非正式外交来说也变得更加重要。
王莉丽还说,改善文化关系的一个办法是中国把重点放在美国年轻人身上。
文章称,她的观点得到皮尤研究中心去年8月份调查结果的支撑。该调查显示,在18岁至29岁的美国人中,49%的人对中国有好感;而在30岁至49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37%;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35%。
研究显示,与较年长的人群相比,美国年轻人对网络攻击和就业岗位流向中国等问题的担忧要小得多。
王莉丽说:“现在,就中美关系而言,美国精英就未来达成了不那么乐观的共识。但年轻人仍然相对乐观——他们是中美关系的未来。”
(2019-01-30 13:05:44)
【延伸阅读】港媒:美国经济学家建议中美共建常设机构加强交流
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 港媒称,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华尔街亚洲问题权威人物斯蒂芬·罗奇呼吁中美在一个中立的第三方管辖区设立一个有一些专职人员的常设论坛,以促进更好的沟通交流。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1日报道,现年73岁的罗奇是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曾任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也是华尔街亚洲问题权威人物。他没有提出具体地点,但他说瑞士常常被选择充当这种角色。
他说:“常设美中秘书处将负责通过联合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共享,不断对美中两国共同的政策问题进行评估。”
他称,这一机制会有助于促进华盛顿和北京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
罗奇认为:“应该有一个常设机构,以进行更频繁的对话和信息共享。”
罗奇还认为,改变开支和消费习惯,会帮助消除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问题。
他说:“美国人应当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中国人则应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这是两国实现更好的贸易平衡的唯一宏观办法。”(编译:宋彩萍)
(2019-01-23 00:10:01)
【延伸阅读】英媒:不要再提“新冷战” 中美各层面都有紧密交流
参考消息网12月29日报道 英媒称,在2018年的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中,“新冷战”这一关键词被频频提及。但中国与美国在2018年陷入“新冷战”了吗?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29日报道,“我建议我们忘记‘冷战’这个词,专注中美关系吧。”华盛顿智库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主任戴利在该中心的中美关系年终回顾研讨会中表示,“冷战”一词是抢眼的头条标题,但无助于解释如今的中美关系,没有涵盖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高速演化的特点。
“使用冷战一词(来形容中美关系),是完全不恰当的。”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认为,即使中美有尖锐的矛盾,也无法与美苏冷战相提并论。
“用来形容两国关系的词语真切影响处理两国关系的手法,谈论中美冷战模糊了许多双方应当合作的领域。” 芮效俭在1991年至1995年克林顿当政期间担任驻华大使,曾在冷战时期参与过美苏谈判。
虽不认同中美冷战的说法,芮效俭指出,当今中美关系与美苏冷战相似之处在于,双方都有强大的实力,战争将带来双方都无法承受的代价。中国如今的经济体量与美国相当,军事实力在高速现代化,美苏“相互保证毁灭”的军事平衡也适用于中美关系。“相互保证毁灭”的军事理论假设双方都有足以毁灭另一方的武力,一旦一方发动攻击,冲突将升级至毁灭双方的境地,无人能够全身而退。
戴利则指出,今日的中美关系不同往时的美苏,两国并不存在美苏当年的冰冷疏离,各层面都有紧密的交流。中美关系以战略竞争为主轴的态势近年来难有改变,但单以冷战来形容中美关系过于危言耸听,忽视了中美各层面的交融。
报道称,两国经济被国际供应链紧紧绑在一起,双边贸易量超过6350亿美元。在人文交往方面,目前约有36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占在美国际学生的三分之一。
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在2018年3月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升至30年来的最高点,53%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比起中老年人,18到34岁的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更好。
(2018-12-29 17:08:06)
【延伸阅读】北极战略地位凸显 美海军部长吁中美保持军事交流畅通
参考消息网12月30日报道 美国《国防》月刊网站近日发表题为《海军部长宣布北极行动“愿望清单”》的文章称,美国海军最高文职官员12月6日表示,海军需要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势力来对抗潜在的对手。
文章称,随着俄罗斯和中国持续向该地区投入更多资产,美国采取对策,打算扩大海岸警卫队破冰船队的规模。然而,海军部长理查德·斯潘塞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讲话时说,要做的事情不止于此。
文章指出,斯潘塞表示,该地区包含在他的能力需求“愿望清单之内”。他说,这份清单包括在阿拉斯加建立一个战略港口以及在西北水道开展航行自由行动。他指出,在该地区作业的商船的安全非常令人担忧。
文章介绍,随着海冰融化打通航道并让人得以进入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北极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与日俱增。今年1月,中国宣布了一项新的倡议,欲与俄罗斯合作开发一条北极航道“极地丝绸之路”。
斯潘塞指出,美国海军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该地区“水下”作业,它两年一次在北极圈内举行“冰雪演习”,旨在提高潜艇在寒冷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但他表示,美国海军需要向该地区部署更显眼的资产来增强威慑力。
然而他指出,增加海军在该地区的兵力和船只需要更多资金。
文章称,五角大楼官员一直在绘制7330亿美元的财务蓝图,但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吩咐他们拟订一份7000亿美元的提案供他考虑。这将比国防部计划在2020年得到的金额要少4.5%。
文章称,这位海军领导人告诫说,经费的削弱会危及海军近来为增强军力所做的努力。
斯潘塞指出,与此同时必须继续与俄罗斯和中国保持专业层面的对话来防止冲突。
“为了交通安全,我们在白令海峡定期与俄罗斯举行会谈。我们与中方已经有过对话,也有了对话渠道,”他说。他还表示,“我们必须确保这种对话畅通,因为不管政治层面如何,我希望我们能保持职业军事交流畅通,以防止有些局面演变成武装对抗。”
(2018-12-30 21:06:01)
【延伸阅读】外媒:中美借军事医学年会促进交流 美方称感谢中方努力
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后勤保障部部长宋普选上将17日出席了一个由中美两军组织的地区性武装部队卫生论坛的开幕式,并与美国代理助理国防部长帮办特里·劳赫合影留念。
据路透社9月17日报道,本周在中国西部城市“兵马俑之乡”西安举行的亚太军事医学年会有约600名与会者,他们来自28个国家,其中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等美国的盟国。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局长陈景元说,这次会议有助于促进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提供正能量。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外科医生路易斯·特里波利少将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安排这次会议所做出的努力。特里波利说:“我们希望你们感觉到,对我们来说,在这里是多么重要。”
(2018-09-18 11:28:32)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