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美媒:内需成中国经济主要驱动力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5月8日报道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5月6日发表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长乔纳森·韦策尔和该所高级研究员成政珉的文章称,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引发一片喧嚣,但贸易只是中国经济的一小部分。中国正在转向由国内消费驱动增长,中国和世界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文章称,虽然一些世界性机构已经就中美贸易摩擦的后果发出了警告,但事实上,贸易已不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因素。

就在2008年,中国的净贸易顺差还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仅为1.3%左右,低于德国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净贸易顺差分别占GDP的5%到8%。美国也没有落后其东边的邻居太多:2018年,美国贸易逆差约占GDP的3%,低于2006年的5%。

文章称,中国经济如今是由国内消费推动的。在2015年以来16个季度中的11个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除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该国如今还占到了全球奢侈品、汽车、家电、手机和烈性酒市场的30%以上。

文章认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如今比他们的父母有着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他们人数众多,收入迅速增加,因此有可能像西方的婴儿潮一代(史上最富有的一代)那样重塑全球消费。

文章指出,中国城市消费者将更大一部分收入用于可自由支配的支出,比如交通、通信、教育以及医疗等。食品开支占家庭总消费的比例从2000年的50%下降到2017年的25%。这已经与当前发达国家的城市消费者不相上下——日本为26%,韩国为29%,美国为17%。

文章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宣布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贸易飞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人均GDP从184美元增加到了9780美元,而同期贸易(进出口)增长了233倍。

文章称,贸易增长产生了区域效应,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日趋一体化的亚洲。如今,中国的邻国依赖中国作为出口市场,以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的供应来源。中国有一半以上的进口商品来自亚洲国家,而在过去10年里,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不到10%。亚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所占份额从2006年的31%增加到了2018年的36%,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在中国出口商品中所占份额从21%下降到了19%。

文章认为,尽管美国和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并由内需驱动,但两国也有相当强的相互依存性。中国依赖技术进口:2018年中国进口了价值313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使价值2390亿美元的原油进口相形见绌。中国的技术进口合同(包括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有大约一半来自3个国家:美国、日本和德国。

文章指出,世界和中国也相互有着重大的经济利害关系。外国公司扩展了它们在中国的存在。从2000年到2017年,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数量从20.3万家增加到了54万家;截至2017年,这些企业雇用了约1400万名员工,而之前仅有300万。通过对中国十大消费类别的30大品牌进行分析后发现,跨国公司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全球利润中占有很大份额。

文章称,如果中国和世界减少彼此的接触,双方可能都会损失重要价值。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融合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延伸阅读】美媒:贸易摩擦未能迫使中国经济硬着陆

参考消息网4月12日报道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4月10日发表肯尼思·拉波扎的文章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1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从1月估计的6.2%提高到了6.3%。这不是个大变动,但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文章认为,总体来看,中国的转型仍在继续。这种经济是卖空者的噩梦。就连横行霸道的特朗普政府贸易官员都没能迫使中国经济硬着陆。

文章称,中国官方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3月飙升1.3点,达到50.5,超过市场预期。财新采购经理指数从49.9升至50.8。该指数因涵盖了更多中小企业而往往更受市场信任。最后,中国的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也超过了50,而且仍然呈上升趋势。

安石集团是一家在新兴市场投资超过700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管理企业。该集团的研究主管简·德恩说:“中国政府的稳定措施现在似乎正在取得成效,从而降低了硬着陆的可能性。”

文章称,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在2018年第四季度达到GDP的1.5%,其驱动因素是贸易盈余。由于美国出现创纪录的贸易赤字,本季度中国的贸易盈余增加了38%。

文章称,与此同时,中美双方致力于解决贸易摩擦的对话仍在继续。

蒙德里安投资伙伴公司首席投资官安德鲁·米勒说:“我们从未想过中国会崩溃。”

他在谈到中国经济时说:“不管是否发生贸易战,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消费者都将更加富裕,城市化程度将增加。我们将投资会从中受益的公司。”

(2019-04-12 17:52:14)

【延伸阅读】中美贸易摩擦冲击科技产业供应链 日本“叫苦”

参考消息网1月24日报道 日媒称,日本财务省1月23日发布的2018年12月贸易统计显示,贸易收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为逆差553亿日元。这是连续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日本对中国出口下滑7%,降至1.4026万亿日元。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23日报道,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浮现,对华液晶制造设备、手机零部件、半导体等的出口大幅下降。2018年全年的贸易收支为逆差1.2033万亿日元,时隔3年出现逆差。

报道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的出口额同比减少3.8%,降至7.024万亿日元,时隔3个月减少。降幅创出2016年10月(下降10.3%)以来的新高。面向中国的半导体等制造设备和通信设备出口大幅减少,对华出口整体减少7.0%,时隔3个月减少。

另据台湾《经济日报》1月23日报道,日本出口衰退验证中美贸易摩擦对科技产业供应链造成的破坏。

报道称,在日本的出口坏消息之前,台湾地区的出口订单以及韩国的初步贸易数据,也都令人失望。因为中国大陆现为全球主要组装生产线所在,由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供货商输入零组件。贸易纷争对相关公司股价的杀伤力,估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报道称,虽然出口整体减少,但日本对欧洲出口增长3.9%,对美国出口也有1.6%的增长。彭博经济学者认为,低油价有望降低日本的进口成本,加上贸易流向的变化,或可能为日本经济带来一些意外机会。

图为在日本东京,一艘货轮停靠在港口。新华社/美联

(2019-01-24 00:15:01)

【延伸阅读】外媒称全球贸易现10年来最大降幅:美加征关税是诱因之一

参考消息网4月21日报道 外媒称,荷兰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额最近出现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降幅,接近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降幅。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15日报道称,据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披露,截至今年1月的过去3个月里,在工厂努力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工业衰退之际,世界贸易额较之前3个月下降了1.8%。

报道认为,引发工业衰退的“完美风暴”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包括汽车行业疲软、英国脱欧引发僵持局面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试图通过对欧洲和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来颠覆国际贸易体系等。在一场针锋相对的关税争端中,美国对高额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近几个月来亚洲工业中心和德国的贸易量急剧下降。

报道称,贸易势头急转直下的严重程度与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情况大致相当,当时贸易额跌幅高达2.2%。本次的数字也是自2009年大衰退最严重时期(当时全球贸易额呈自由落体运动,跌幅高达12.7%)以来贸易额最大的跌幅。

随着美国和中国有望于近期达成结束贸易战的协议,各国股市在2019年强劲反弹。然而,特朗普近日扬言要对价值110亿美元的欧盟商品加征关税,导致美国与欧洲的紧张关系加剧。白宫还将在今年5月中旬前决定是否对欧盟汽车加征关税。

报道认为,即便特朗普政府与北京达成协议,美国征收关税造成的影响仍可能继续扰乱全球贸易体系。

牛津经济咨询社的经济学家杰米·汤普森警告说:“从历史上看,在增长乏力的时期,取消关税的速度尤其缓慢。”

  中国超大型集装箱货轮“中远海运双鱼座”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后,于2月15日抵达欧洲,停靠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新华社记者 吴鲁摄

(2019-04-21 11:39:51)

【延伸阅读】港媒文章:中国经济增长底气来自内需

参考消息网3月22日报道 《香港经济日报》3月21日发表文章称,2019年的两会3月15日正式落幕。在全球几大机构于近期相继调低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的背景下,中国却在两会期间透露出自信和乐观的情绪。就在1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时,他再次强调,中国一定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究竟来自于何处呢?

文章称,首先是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规模。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增速为6%至6.5%。6%的增速意味着2019年中国经济增量将超过5.4万亿元,这相当于2017年全球经济总量排名第17位的荷兰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庞大的经济体量和经济规模意味着即便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但只要增长稳定、基础坚实,都仍然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量。

文章称,其次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度过阵痛期,已经初见成效。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将令经济增长的品质得到优化,有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经过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愈发明显。中国近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依靠外需得到进一步成长,发展国内市场才是经济提质保速的基础所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内需市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能够担起拉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任。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万亿元,增长9%。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提高18.6个百分点。伴随着全球数量最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崛起,迅速增长的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依靠。

文章认为,总体而言,如果按照传统的产业分类来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早已从第二产业拉动转向了第三产业拉动。以第三产业拉动的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文章称,回到201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所表露出的方向和态度,正是各界对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仍能保持乐观的原因所在。2万亿减税降费的逐渐落地将会进一步激发出市场自身的活力,而经济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则会释放出新的政策红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能够在提高经济增长品质的同时,维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速。

(2019-03-22 10:47:00)

【延伸阅读】俄报赞叹:中国靠内需拉动经济值得借鉴

参考消息网3月20日报道 俄媒称,中国期望通过降低税负、扩大国家开支、拉动消费等举措刺激经济增长。

据俄罗斯《独立报》3月19日报道,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60%……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设立6项专项附加扣除……棚户区住房改造62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90万户……下调增值税税率,扩大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范围,出台鼓励研发创新等税收政策。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

北京承认,不消除贫困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另一个目标是进一步减税降费。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最终应为刺激内需的任务服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政府打算“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并“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报道称,接受俄罗斯《独立报》采访的专家坦言,中国倚重内需完全符合该国的长期发展战略。

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副教授叶卡捷琳娜·诺维科娃也指出,中国政府近10年来注重发展内需和国内市场。她说:“市场在国家间重新分配的全球趋势,以及这些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充分饱和,是许多国家陷入萧条或经济潜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报道称,中国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内部市场,它或许也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救星。诺维科娃表示:“因此,中国降低税率以刺激消费者和企业。在大部分经济体都出现下滑的情况下,这是最正确的做法。这种拉动经济的方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瓦尔特建筑公司总经理叶夫根尼·瓦尔特认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风险很低,因为尽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有所降温,但社会经济指标反映出民众福利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2019-03-20 10:11:38)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