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欧班列尝试铁路渡轮联运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 德新社11月12日报道称,中欧班列尝试铁路渡轮联运。
报道介绍,12日,一艘载有首批41个集装箱的货轮抵达位于波罗的海港口——德国吕根岛的穆克兰港,这些集装箱来自11月初从中国西安始发的一辆测试列车。没有列车能横渡波罗的海:这些集装箱在俄罗斯的波罗的斯克被装上船,然后又在穆克兰被重新装上火车。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能源、基础设施和数字化部长克里斯蒂安·佩格尔说,这条线路比经由波兰的陆路交通要快。随着贸易量的增加,波兰的基础设施已不堪重负。
报道称,穆克兰是德国唯一能接轨俄罗斯、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使用的宽轨铁路网的港口。这些集装箱暂时会在从中国出发的大约一万公里线路上转运三次:在俄罗斯边境转入宽轨铁路列车,然后转运上船,最后在穆克兰重新转入列车。
据穆克兰港驻上海代表安德烈亚斯·朗戈施透露,他们即将获得通过俄罗斯的食品冷链运输许可。
报道援引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数据称,到目前为止,中国和西欧之间的绝大多数贸易是通过集装箱货轮完成的。但近年来,陆路运输发展强劲。穆克兰港总经理哈尔姆·西弗斯指出,该港历来是跨欧亚铁路运输的可靠枢纽。
中欧班列的集装箱12日乘轮渡抵达德国穆克兰港(德国Nordkurier网站)
【延伸阅读】新媒记者探访东帝汶:这里装上了“一带一路”发动机——
参考消息网11月11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0日发表题为《东帝汶装上“一带一路”发动机》的报道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帝汶落地,当地的中国元素日益增多。报道摘编如下:
东帝汶在非洲吗?飞东帝汶采访之前,朋友抛来的问题让人啼笑皆非。东帝汶离非洲远得很。它西与印度尼西亚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从新加坡搭机直飞,3个多小时就到了。在历经葡萄牙人400多年统治、印尼人24年占领之后,东帝汶在2002年终于摆脱内乱,同年5月20日零时正式独立,但随着联合国和平部队逐步撤出后,世界似乎已把它给遗忘。独立17年以来,这个亚洲最年轻的国家一切都还好吗?10月31日,新加坡往返东帝汶首都帝力的航班在停飞半年多后正式复航,记者带着这个疑问,搭乘复航首趟班机来到帝力。
飞机缓缓降落东帝汶首都帝力机场,从机舱窗口快速一扫,心里一怔,最抢眼的是一个绿底白字广告牌——OPPO。和当地人交谈后得知,中国OPPO和韩国三星并驾齐驱,是东帝汶人使用最多的手机。
一名机场工作人员开玩笑说:“这么多OPPO,不认识中国品牌的乘客可能以为这个机场叫OPPO国际机场。”
在东帝汶4天所见所闻似乎也印证了这一事实:中国元素及其夹带的中国影响力扑向全球新兴市场,东帝汶也不例外。
帝力有3栋标志性官方建筑是中国援建的——总统府、外交部办公楼、国防部和国防军司令部办公楼。
东帝汶在2017年成为中国发起的亚投行成员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随之在东帝汶落地。在20多个项目中,3个特别引人关注,按中国驻东帝汶大使肖建国的说法,就是“一网”“一路”“一港”,即:东帝汶国家电网、第一条高速公路苏艾高速公路、蒂坝港。
中国公司为东帝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工人在东帝汶苏艾高速公路项目工地上施工。(杜宇 摄)
东帝汶国家电网项目已进入运营维护阶段,苏艾高速公路一期项目已于2018年11月通车,蒂坝港项目正在建设中。高速公路和港口都将支撑起东帝汶的油气开发计划。
新港口位于东帝汶北部海岸。项目由法国博洛雷公司中标,由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承建,建成后可停靠7000个标准集装箱。
走进蒂坝港工地,中国式标语触目皆是,霎时有置身中国的错觉,眼睛扫到小部分附加英文说明的标语才回过神来——我们还脚踩东南亚。
负责承建蒂坝港的中国港湾东帝汶公司总经理王伟强调,工作团队其实很国际化,不只有中国人,还有法国人、澳大利亚人、巴西人、葡萄牙人和当地人,一般通告都用当地语言加汉语发出。
有媒体曾以蒂坝港项目为例,指中国在东帝汶的影响力增强。对此,王伟反驳说:“(媒体)完全没提这是法国人竞标拿下的项目,却只凸显中国港湾。其实中国港湾只是承包商,建成以后是移交给法国人的。”
作为小国,东帝汶的外交之道是在大国之间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019-11-11 14:02:09)
【延伸阅读】德媒:土耳其与“一带一路”成功对接
参考消息网11月7日报道 德国《日报》网站11月5日报道称,来自中国的一趟大型货运列车5日首次通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马尔马拉海底隧道,从而建立了一条新的通往欧洲的跨欧亚铁路线。
报道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最大的全球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为此投入巨资。除铁路外,还有新的海运航线,中国为此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新建或翻修现有港口。
新的铁路线经过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进入土耳其,然后再从那里继续穿过南欧地区国家,到达布拉格。
报道称,马尔马拉海底隧道6年前开放,当时仅供伊斯坦布尔轻轨铁路使用,现在也服务国际长途运输。
报道表示,对土耳其而言,与“一带一路”对接是一项成功。经济学教授塞达特·艾巴尔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土耳其语频道说:“对我们来说,一个梦想成真了。对土耳其而言,成为中国全球性倡议‘一带一路’的伙伴非常重要。它将中国投资带到了地中海东部,并且具有重要战略和政治意义。”
报道提到,列车5日抵达安卡拉,受到了土耳其交通部长的热烈欢迎。列车从中国西安发车需14天抵达布拉格。
报道认为,中国由此圆满完成了“一带一路”的又一个项目。对中国来说,这条货运铁路线填补了海路和航空运输之间的空白。海路运输是成本最低且环保的方式,但从中国到达欧洲需要大约2个月时间。航空运输快捷,但成本高,也不环保。而铁路运输只需要2周,同样可以在中欧之间运输易腐商品。
报道称,土耳其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扩大未来与中国的双边经贸往来。艾巴尔说:“中国和土耳其从未像今天这样靠近。土耳其可以成为中国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一个关键国家。”
11月3日,来自西安的货运列车进入土耳其东部的卡尔斯省。(土耳其《每日晨报》网站)
(2019-11-07 11:41:53)
【延伸阅读】港媒:澳地方政府寻求“一带一路”机遇
参考消息网10月24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23日发表文章称,澳大利亚地方政府积极拥抱“一带一路”倡议,寻求发展机遇。
文章称,当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长丹尼尔·安德鲁斯宣布其本周开始的第六次访华日程时,这位高官毫不犹豫地提及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
文章介绍,此次访问于10月22日开始。安德鲁斯的办公室在此次为期两天的访问前说,中国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将是“高层讨论”的重点,会谈将以双方此前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为基础。
此前,澳大利亚北领地区首席部长迈克尔·冈纳说,对澳大利亚偏远贫瘠的北部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经济机遇。该倡议寻求通过投资道路、桥梁、港口和铁路来恢复古老的贸易路线。
冈纳列举了2015年签署的一项金额达5亿澳元(1澳元约合4.8元人民币——本网注)的协议,作为中澳两国政府双赢的一个例子。
文章称,澳大利亚一些州和地区正在铺设红地毯,并消除国家决策者的担忧。
墨尔本乐卓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尼克·比斯利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非常关注经济问题。”
文章称,今年4月,安德鲁斯在北京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他曾宣传说,维多利亚州与中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是“增加贸易和维多利亚州就业机会以及与中国建立更牢固关系”的一个机遇。
文章介绍,维多利亚州是澳大利亚人口第二多的州。该州去年对华出口达100亿澳元(比其对其他任何国家的出口都要多),同时接收了中国在澳大利亚总投资的1/4。
北领地区是澳大利亚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其25万居民散布在6倍于英国国土面积的辖区内。
去年7月,北领地区在首府达尔文举办了“‘一带一路’在澳大利亚”研讨会,旨在让中澳投资者欢聚一堂探寻发展机遇。
冈纳在此次研讨会上说:“北领地区欢迎中国投资,北领地区因为中国投资而变得更好。”
(2019-10-24 13:52:58)
【延伸阅读】弗兰克·泽林:西方研究展现“一带一路”新画面
参考消息网9月23日报道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19日发表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的文章称,西方最新研究显示,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经济和就业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被中国投资者部分或全部收购的企业现在的情况好于以往。
文章称,6年前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非洲的经济联系。此后,关于这个规模庞大的项目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不乏忧虑声音。
但文章指出,西方的两项新研究展现出该倡议的新画面。泛欧洲调查研究组织“调查欧洲”称,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一带一路”造成经济损失或极度依赖;相反,根据实地调查总结,中国投资迄今对当地经济和就业市场产生积极影响,许多被中国投资者部分或全部收购的企业现在的情况好于以往。
就连德国金属工业工会产业政策部门负责人吕迪格·卢茨也表示,投资者“通常遵守法律和劳资协议”。慕尼黑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公司负责人弗兰克·施蒂勒就该公司被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一事表示:“我们如今的投资额是过去在盎格鲁-撒克逊金融投资者领导时期的两倍。”
文章称,贝塔斯曼基金会委托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知名专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得出令人惊讶的结果,即西方在丝绸之路沿线很多国家的投资明显多于中国。研究人员将25个受援国从中国获得的投资与从欧洲发展基金、世界银行以及经合组织国家获得的投资进行了对比。据称,2013年至2017年间,来自西方的资金总额约29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资金约2850亿美元。
文章指出,有关中国将在全球威胁到西方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过,与在相互协调方面存在问题的西方国家相比,北京则更巧妙。“一带一路”作为整体项目,沟通更顺畅,并且能够获得保障。
(2019-09-23 10:41:54)
【延伸阅读】俄媒:中亚应善加利用“一带一路”
参考消息网9月17日报道 俄罗斯《独立报》网站9月16日发表俄罗斯战略评估和预测中心副主任、政治学博士伊戈尔·潘克拉坚科的文章《中亚:“一带一路”六年相伴——中国在该地区国家建两万公里道路》。该文称,“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特殊性,中亚国家若能善加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地区发展。
文章称,无论是六年前“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之时还是现在,从来都不缺乏对这个倡议的所谓怀疑论者,变化的仅仅是批评的着重点。
文章同时指出,批评的内容在变,倡议本身也在变。如果说当初,倡议和美好的愿望还有不太明确和具体的地方,那么现在,它们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工业生产、上万公里的轨道和枕木、高速公路及工业景象的其他元素。“架空电线嗡嗡唱得真快乐,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好时光”——上世纪20年代末歌曲中所唱的情形在中亚再度成为现实。
文章介绍,两年来,在中国的帮助下,中亚出现了26条公路。它们的总里程已接近赤道长度的近一半——两万公里。看看交互式地图,人们会发现,眼前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正覆盖越来越广泛的区域。
文章称,在中国,兴建道路产生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今天,北京将这个经验带到中亚。中国商品(过去20年其质量显著提升)的新销售市场“食量惊人”,运去的商品一下就被消化一空。中国工业能轻松缓解前苏联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只要这些国家肯买,它还可以提供更多。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变得更加成熟、务实、巧妙和有远见,就像北京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一样。中国从一开始就为自己设定了界限——最大限度地远离伙伴国内部政治冲突——并加以遵守。
文章称,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导人明白和重视中国正在该地区做的事,没有浪费时间讨论,而是在深思熟虑后立刻开始融入“一带一路”,首先是推出“用运输走廊解决交通闭塞问题”的计划。现在,这样的趋势愈发明显:哪里有与中国连接的新运输走廊,不远处就有乌兹别克斯坦的基础设施项目。
不仅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一带一路”倡议了。
文章指出,这个已开展六年的宏伟倡议具有重要的特殊性。它自己在变化,也在改变北京及其他参与者的一些行为。“一带一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推动中国和其他参与国的发展。它最具吸引力的一点在于,中亚国家若是能善加利用,“一带一路”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地区发展的工具。
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是首个中国民营企业在乌投资并被两国政府认可、批准的项目。(周良 摄)
(2019-09-17 10:12:0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