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需要军营“你我他”共同参与

军报记者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据最新消息,2020年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与此同时,军队相关工作也在全面推进。今天,在一些驻地专业化社会保障基础较好的地区,部队单位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上门服务,根据可回收的品种和数量,集中分拣打包,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
卫生、节能、低碳、环保……绿色理念是文明健康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做好垃圾分类,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社会治理的大事,需要军营“你我他”共同参与。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垃圾分类,引领文明健康新时尚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加凸显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一枝一叶总关情。早在去年6月,习主席就强调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有垃圾产生。过去我们大多通过焚烧、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这种粗放的处理方式,造成诸多弊端,多年前的一部纪录片已让人们感受到了“垃圾围城”对环境的危害。在倡导绿色发展的时代,垃圾分类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一环。
垃圾分类是新鲜事吗?
其实也不是,各种颜色的分类垃圾箱,早就在部队各营区摆放。我们对垃圾分类的理念并不陌生,观念输入和价值倡导也已开展多年。
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出台。很快,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此后,军委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意见,要求军队营区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如今,驻国家实施垃圾分类制度的46个重点城市的军队营区,已逐步实现与驻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有效衔接。
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即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也是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垃圾分类一小步,健康生活一大步。当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生活好习惯,并将这种“素养”转化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一片“森林”,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带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据最新消息,2020年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与此同时,军队相关工作也在全面推进。今天,在一些驻地专业化社会保障基础较好的地区,部队单位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上门服务,根据可回收的品种和数量,集中分拣打包,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
卫生、节能、低碳、环保……绿色理念是文明健康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做好垃圾分类,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社会治理的大事,需要军营“你我他”共同参与。
垃圾分类悄然成为生活习惯
——上海警备区长宁第四离休所开展垃圾分类见闻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通讯员 武 炜 崔寒凝
“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上海警备区长宁第四离休所,显眼处悬挂着推广垃圾分类的宣传横幅。
看着居民们准确地将不同垃圾投放到分类垃圾箱内,85岁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戚道纶阿姨,脸上露出了微笑。
早在2018年,针对部队小区老干部群体参与度高的特点,驻地街道居委会便把干休所列为驻区部队代表参加垃圾分类试点,通过军地共管共治试点模式推动垃圾分类,为其他部队小区做示范。
这个干休所的200多户居民,大多是离休干部。刚开始施行垃圾分类时,居民们对垃圾分类政策能够理解、支持,但在改变旧习惯时,思想时常“转不过弯”来。
“起初,我们挨家挨户敲门发宣传册、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大家都能接受这一绿色理念。”干休所所在的程桥一村居委会主任陈琦说,居民们起初在具体实践垃圾分类时,经常会以“不会辨别垃圾成分”“不了解后续处理措施”等为理由,让这项工作大打折扣。
对有些居民来说,做好垃圾分类是件“麻烦事儿”。“比如,有人图方便混装垃圾,我们在旁耐心叮嘱,他们却面露不悦;再比如,湿垃圾需要居民自行用手投放,许多居民怕脏手不愿落实……”干休所保洁员李邦廷说,垃圾分类刚开始推进艰难,垃圾分拣的工作基本都是由他和同事们完成的。
让良好习惯走进人们内心,从观念认同到行动实施,从支持到理解再到主动参与,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干休所与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通过讲座、积分兑换等方式开展宣传,发动群众的力量,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明确分类标准,掌握正确分类投放方法,提高分类投放正确率。
最初,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志愿者不多。干休所便与街道居委会密切配合,与附近小区党支部开展共建,建立了一支由居委会、部队官兵、老干部共同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
戚道纶阿姨是干休所一位老干部家属,也是主动承担垃圾分类的一名志愿者。
每天早上7时至9时,她都会来到集中投放垃圾箱旁,细心指导邻里垃圾分类投放,有时遇上不明白分类的居民,她都微笑着走上前讲解分类意义,并现场帮忙分拣。
她的热心和爱心感动了邻里,大家渐渐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垃圾分类的队伍。
“以前扔垃圾时,并不会想到分类问题。如今有了可回收垃圾箱,再加上各种宣讲,每次扔垃圾我都会有意识地分类投放。”干休所一名老干部说,不分类,眼下轻松,但长期对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危害不可估量,这种成本一定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
如今,干休所新增了一批分类垃圾箱。担心居民在分拣过程中弄脏手,他们还在垃圾箱旁安装了感应式洗手池。
在保洁员李邦廷看来,政策迎合人心去设计,贴着人心来执行,响应的人一定会多起来。
“大家分类投放垃圾意识提高了,我们的分拣工作也省劲多了。”李邦廷的语气中透露一丝欣慰。
垃圾分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干休所领导说,通过垃圾分类,居民们养成了良好习惯,树立了公德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共同营造了美好生活环境。
在干休所,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践行、监督垃圾分类投放的志愿者队伍中。据介绍,今年以来,垃圾分类政策的居民支持率、投放准确率均大幅上升。
如今,以戚道纶阿姨为代表的志愿者工作轻松多了。清晨,和往一样,她利索地打扫完院落,分类整理好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放进大门口的分类垃圾箱内。干休所院内,垃圾箱旁干净整洁。
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培育舰员绿色环保理念——
战舰上有了环保监督员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柯鳗 通讯员 朱雄滔

春节过后,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舰艇编队返回母港,一辆辆环保车在码头来回穿梭,将战舰上的垃圾分门别类快速处理。
与此同时,支队机关派出垃圾分类监察督导小组深入舱室战位,对4类10余项舰艇海上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去年以来,支队大抓营区生态环境建设,把舰艇环保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征求官兵意见建议,为所属舰艇配备“可降解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3种垃圾处理装置,研究制订《垃圾分类处理实施细则》,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正规化常态化。
合肥舰士官刘园说,支队推进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后,他在舰上有了一个特殊身份——环保监督员。
最初,刘园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到舰艇上服役“不是为了打扫卫生的”。后来,支队环保教育小组开展“舰艇是我家”培训,舰上也经常组织垃圾分类比赛,刘园逐步转变了观念。
“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同为环保监督员的女兵赵媛,每晚熄灯前都会检查垃圾分类情况,确保分类收纳、摆放整齐。
在合肥舰,像刘园、赵媛这样的监督员还有8名,他们主要负责督促各部门做好垃圾分类。自从有了环保监督员,官兵垃圾分类处理自觉性变强了,舰艇环境更加整洁环保。
健全的分类处理制度让垃圾无处遁形,“闭环思维”提升官兵执行力。踏上支队舰艇,整洁的舰体、干净的通道、新鲜的空气,以及官兵脸上会心的笑容,无不透露着“绿色家园”带来的影响力。
“垃圾分类无小事,关系官兵生活环境。推行垃圾分类,我们理所应当走在前列,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支队领导介绍,以往垃圾分类存在浅表化、形式化等问题,为了深化官兵“以舰为家”的思想认识,支队采取清查登记、打分量化、奖惩激励等方式,从日常养成、制度坚持、成果表现3个方面,对各单位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估打分,将成绩纳入年底“千分制”考评内容中,以此引导官兵牢固树立环保意识。
“舰艇是流动的国土,更是水兵的绿色家园。”合肥舰政委李健说,“我们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为舰员构建绿色、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大家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激励大家扎根一线、建功海疆。”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