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外媒:疫情当前不握手不贴面 传统礼仪暂别还是永别?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5月18日报道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15日刊载题为《疫情当前,欧洲告别贴面礼》的报道称,疫情当前,人们在见面时不握手不贴面,那么传统礼仪暂别还是永别? 现将报道编译如下:

玛农·菲利趁着法国本周放松新冠疫情管控措施的时机,拜访了几位中学校友。她的家乡布列塔尼已经被封锁了两个月。不过,这次的聚会缺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依次用右边和左边脸颊行贴面礼。

在欧洲许多国家,贴面礼是朋友、同事乃至国家领导人之间相互问候的重要礼节。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礼节显得非常不合适。随着欧洲人本月恢复与亲友们见面,他们发现自己需要抑制这种看似深入骨髓的贴面冲动。

“我们有一种行贴面礼的本能,”现年30岁的菲利如此谈论自己前往朋友家里的经历,“但我们忍住了,这不太容易。”

贴面礼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就连一些资深医师都表示不愿完全失去这一礼节。

《瑞士医学评论》编辑伯特兰·基弗说:“假如疫情导致不同文化和传统出现趋同化,那真是令人遗憾。不过,即使我们再次行贴面礼,也不会抱着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

在罗马街角,在咖啡店外和社区广场上,我们看到一场研究如何替代亲吻与拥抱的实验:使用飞吻?招手?双手合十?有人会倾身碰肘——最好再加个白眼,证明这么做确实让人感觉怪怪的。

随着意大利开始适应病毒威胁,当地出现了许多不利于身体接触的措施:许多商店要求顾客佩戴口罩;店员还在地板上粘贴胶条,引导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咖啡馆在吧台和收银台周围安装有机玻璃挡板;在一家大型连锁书店,所有员工都佩戴了酷似电焊面罩的防护用具。

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社会学家卡洛·卡尔博尼表示,他预计拥抱和亲吻的传统会在病毒威胁消退后回归。“我希望碰肘以及其他保持社交距离的问候方式将只是我们生命中一个有限阶段的记忆。”

从某些方面讲,西班牙算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欧洲国家。圣路易斯大学马德里分校文化传播学教授丹尼尔·乔尔内特认为,缺乏亲吻的新常态可能成为重大挑战。

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基金会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如今西班牙人最常见的问候方式是点头。研究小组负责人、非语言交流专家哈维尔·托雷格罗萨说:“如果有人收下巴,就表示他们很高兴,心态开放,就有一种亲密感。如果是抬下巴,就表示认对了人,但不包含亲密感或者亲切感。”

另据《今日美国报》网站5月14日刊载题为《再见,握手:我们将如何替代这一古老的问候礼仪?》的报道称,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疫情使得人们之间的接触成为致命举动,握手突然间变得在社交上不可接受。

一些人说,我们应该永久性地改变我们与其他人身体接触的方式,以防止今后疫情的暴发,哪怕是在新冠疫情消失后。握手可以让位于其他一些互动形式,比如碰胳膊肘或碰脚。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白宫新冠疫情任务小组负责人安东尼·福奇最近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永远不再握手。因为事实上,这的确是传播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如果真的永远不再握手了,对于这一持续了“几千年”的行为,真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变化。

美国玛丽维尔圣路易斯大学的非语言性职业交流专家达斯廷·约克教授预测,握手在那些没有受到新冠病毒严重打击的地方可能还会存在,在其他地方则会消失。

这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吗?交流专家说,如果人们不再握手,这很可能会发生,因为人们在感观上会做出决定:握手会令他们感到不舒服——而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们该停止握手。

疫情或令传统礼仪发生变化。图为5月11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一名机场工作人员戴着智能头盔监测人群体温。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世卫警示欧洲第二波疫情风险:“做好准备,而非庆祝”

参考消息网5月16日报道 英媒称,世界卫生组织驻欧洲最高级别官员称,鉴于全球新冠疫情尚未结束,欧洲国家应准备应对第二波致命的新冠病毒传染。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5月14日报道,世卫组织欧洲区域主任汉斯·克吕热接受《每日电讯报》专访,对开始放松限制措施的国家发出明确警告。他说,现在应该“做好准备,而非庆祝”。

克吕热指出,尽管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新冠病例数量开始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正逐步结束。他警告说,目前欧洲疫情重灾区是东欧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病例数量还在持续攀升。

他说,各国应明智地利用好这段时间,着手强化公共卫生系统,并在医院、初级监护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等不同层级加强收治能力。

克吕热说:“新加坡和日本早就清楚,现在可不是庆祝的时候,而应加紧准备。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现在也在这么做。它们没有排除发生第二波疫情的可能,但它们希望疫情可被限制在局部地区,它们可以随即加以应对。”

克吕热还警告说,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与其他传染病疫情同时发生。

他说:“我很担心出现一波双重疫情。今年秋天,我们可能面临第二波新冠疫情以及一波季节性流感或麻疹疫情叠加的情况。两年前,我们还有50万名儿童没有打第一针麻疹疫苗。”

包括英格兰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在内的很多专家已警告称,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比第一波更致命。他们指出,1918年至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便是明证。

克吕热说:“我们通过历史了解到,在大流行期间,初期没有出现疫情的国家可能在第二波疫情期间受到打击。非洲和东欧地区今后的情况如何呢?它们是滞后的。有些国家现在表示:‘我们与意大利的情况不同。’但两周后疫情便迅速发展起来。不幸的是,它们可能遭受第二波打击,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慎之又慎。”

(2020-05-16 11:32:38)

【延伸阅读】外媒:欧洲多国有限解封 仍严防第二波疫情来袭

参考消息网5月11日报道 据法新社巴黎5月10日报道称,多个欧洲国家近日度过其最后一个隔离日,但同时担心新冠病毒疫情的第二波流行。该病毒已感染超过400万人,在世界许多地方不可避免地蔓延。

报道称,出人意料的疫情重现有时会导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例如首尔当局当地时间周六宣布关闭所有夜间娱乐场所,直到颁布新的命令。原因是一名男子在夜店传染了数十人。

这个例子可能会引发某些欧洲国家的思考。由于数周来疫情的持续降温,欧洲多国将从当地时间周一开始,逐步、分区解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封锁。

与一些欧洲国家相反,俄罗斯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多日超过一万例,因而加强了部署。

报道称,英国的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人数为欧洲最多、全球第二多(至少3.1万人死亡)。首相约翰逊将在当地时间周日发表讲话,但将要实施的解封措施有限。

“我们不能冒出现第二波(感染)高峰的风险。”约翰逊当地时间周六在推特上呼吁其同胞继续努力。

报道指出,由于新冠病毒的强传染性以及尚无治疗方法和疫苗,所有解封国家都在担忧第二个高峰或第二波传染浪潮。

德国是第一个为足球联赛开绿灯的欧洲国家,但德乙球队德累斯顿迪纳摩在检测出两例感染新冠病毒病例后,全队开始隔离。

病毒学专家玛丽-波勒·基尼提醒说:“人们应从居家隔离转变为自我隔离,既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

(2020-05-11 09:27:20)

【延伸阅读】调查发现:欧洲多数民众支持采取封锁措施以应对疫情

参考消息网4月25日报道 据德新社柏林4月23日报道,根据德国汉堡大学在当地时间周四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大多数欧洲人支持本地政府和世卫组织为减缓新冠病毒蔓延而采取的政治措施。

报道称,来自德国、丹麦、法国、意大利、英国、葡萄牙和荷兰的大约7500人参加了德国汉堡大学领导的这项抽样研究。

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国家对这场大流行病作出了正确的反应,16%的受访者不支持所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发现,对取消公共活动以及关闭边境和学校等措施的支持率尤其高,至少达到80%。

报道指出,利用跟踪软件和移动数据发现密切接触者的举措在欧洲各国引起不同的反应。在德国,只有大约一半的受访者支持这一举措,而85%的意大利人支持。

(2020-04-25 11:26:58)

【延伸阅读】世卫称欧洲仍是疫情“风暴中心” 敦促各国确保管控机制到位

参考消息网4月17日报道 据法新社哥本哈根4月16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周四表示,尽管部分受新冠病毒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出现了一些“乐观迹象”,但确诊病例数量仍在增加。

世卫组织欧洲区域主任汉斯·克吕热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全球约半数确诊病例出现在欧洲,“我们仍然处在风暴中心”。

克吕热称,已经看到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和瑞士出现了“数据下降”的积极迹象。

不过,他说,英国、土耳其、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数据水平没有下降或持续上升,使其他国家出现的“积极信号”黯然失色。

报道称,随着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放宽为遏制疫情采取的部分限制措施,克吕热敦促各国确保管控机制到位。

克吕热说:“我们绝对不能放松警惕。”

3月2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大厦门前,一名女子在空荡的广场上玩滑板。 新华社发

(2020-04-17 11:09:39)

【延伸阅读】现场:在“欧洲心脏”感受疫情下的冷暖

参考消息网4月14日报道(文/潘革平)有“欧盟心脏”之称的比利时自3月18日开始“封城”,禁止民众聚集和不必要的出行,要求保持社交距离。近日,随着天气转暖,首都布鲁塞尔街头的行人比“封城”之初多了不少,超市、店铺、邮局都开门营业,人们在门外排起间隔一米的长队。

在貌似平稳的社会表象下,实则暗流涌动:疫情拐点遥遥无期、民众忧虑情绪日增、医护人员疲惫不堪、政府财政寅吃卯粮……

“疫情将是一个分水岭”

截至4月12日,只有1100万人口的比利时,累计确诊新冠病例达29647例,按确诊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统计,居全球第四。

比利时首相索菲·维尔梅斯日前在电视讲话中坦言,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医疗体系,但比利时也面临各种困难:医疗设备的短缺、战略储备的不足、医护人员的担忧、经济危机的阴霾。

受封禁措施影响,100多万比利时人成为“临时”失业者,他们大约每月可领取1450欧元的补助。但一位名叫曼迪的网友留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封禁结束后,我原来的公司不可能马上恢复元气,我担心‘临时失业’变成‘长期失业’。”

疫情给政府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比利时联邦政府预算大臣达维德·克拉兰瓦尔透露,今年的财政赤字将从2019年的93亿欧元扩大到240亿欧元以上。“我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影响将至少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两倍,几乎达到了1929年大萧条时的水平。”

疫情还可能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维尔梅斯在5日的讲话中表示:“疫情将是一个分水岭,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社会的运行方式都将改变。”

凡人物的非凡力量

近日,比利时一名死于新冠肺炎的90岁女性因一句话而登上多个国家的报纸。这位名叫苏珊的老奶奶对抢救她的医生说:“您不需要将呼吸机浪费在我身上,留给更多需要的人吧。”

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背后暴露出许多国家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短缺。在医疗资源告急、卫生系统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根据患者年龄和生存几率选择性收治患者成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无奈之举。

比利时列日市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医生萨布里娜·若阿基姆亲身体会到了这种无奈。她在比利时《晚报》开设的抗疫专栏上写道:“之前,我从相关文章中看到,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主要是年长者。但至少我所在的重症监护室,情况并非如此:这里患者年龄在18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不到60岁。显然,有人选择了不接受重症监护治疗的方式来走向生命的尽头。”

面对激增的新冠病患,像若阿基姆一样的医护人员一直不知疲惫地在一线顽强抵抗。不过,选择勇敢站到一线的,不仅仅只有医护人员。

穆罕默德在一家新冠病人定点收治医院负责打扫病房。“床、橱柜、电视、遥控器、地板、墙壁、天花板——房间里一切都要清理消毒,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病人出去了,下一个病人很快就会进来。“有时候都没来得及跟他们说声再见。”穆罕默德遗憾地说。

在这些身处抗疫一线的人看来,自己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只希望自己被看做普通人。

若阿基姆这样写道:“每晚8点,都有人在阳台上为我们鼓掌。我想告诉他们的是,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在新冠危机出现之前,我们每天就是这样做的,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危机当中乃至危机之后,我们始终会一如既往。”

大疫之下没有孤岛

这场大疫,使中国与比利时之间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

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比利时政府机构第一时间响应,向武汉捐赠医疗物资。欧洲疫情暴发后,来自中国政府、企业以及民间的大量医疗物资相继抵达比利时。

4月3日,比利时瓦隆大区副首席大臣维利·博尔叙在个人社交网站留言:“在困难时期,人与人、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团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谢谢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谢谢你们为抗击疫情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旅居比利时的广大华人华侨也积极参加到抗疫行动中。旅比华人徐伟表示:“大疫之下,没有孤岛。在欧洲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馈社会,才对得起这片在这里创业生活、养儿育女的地方,对得起长期生活下去的子孙后代。”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使馆推动中方专家与比利时专家分享抗疫经验,下一步还将根据比方要求,积极联系中方专家为比方医护人员进行视频指导和培训。”

(2020-04-14 15:30:28)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