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梦想同样的信念!今天,中国军人为“珠峰勇士”喝彩

军报记者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北京时间5月27日上午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他们留在珠峰上的脚印,为人类进一步了解世界之巅铺平了道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登顶之路有多难,或许只有亲临其境,才会有切身感受。
严寒、大风、随时可能发生的落石......这是登山队员随时随地要面临的生死考验。

图为测量登山队员通过“中国梯”
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同样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生活的地方
连飞鸟都不曾留下足迹
他们不是专业登山队
也没有专供补给设备
但是
他们有着登山队员一样的信念和追求
执着与坚守

为什么守边关
因为祖国在那里
为了祖国边关的安宁
为了万家灯火的幸福
他们始终坚守在雪域边关
在这里
他们为同胞“生产”了足够的安全感
他们有一个名字——边防军人

若你没有去过边防哨所
或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他们朝夕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几座边防哨所
看看“生产”安全感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
最难抵达的天边
是他们为我们“生产”安全感的地方
河尾滩哨所

河尾滩—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驻守在喀喇昆仑之巅的一个军事哨所,这里海拔5418米,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驻兵点,比我们所熟知的珠峰大本营还高近300米。这里四季飘雪、终年冰封,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照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官兵执勤、训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哨所组建以来,官兵们继承和发扬了"喀喇昆仑精神",以"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革命意志,在寸草不生、藏羚羊都呆不住的地方扎下了根、站稳了脚,圆满完成边防执勤和军事训练任务,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海拔最高的答卷。
无名湖哨所

无名湖哨所驻地海拔4520米,无名湖不仅没有水,还严重缺水,第一批进驻的官兵把对水的幻想,融进了哨所的名字。
无名湖的艰苦不仅体现在海拔上,还体现在它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环境上、在极其艰险的道路上、在极其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上。去哨所3个多小时的路程,全在嶙峋的岩石上跋涉,几乎没有一米的平地。
海拔4500米以上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根本不适宜人类居住。在无名湖工作过的官兵不同程度地存在指甲凹陷、头发脱落等现象,但连队官兵扎根边防,矢志戍边,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华美乐章。
查果拉哨所

查果拉哨所位于青藏高原,海拔5300米。这里高寒缺氧,含氧气量只有内地的35%,1965年10月,查果拉哨所被国防部命名为“高原红色边防队”,在那里有首著名的歌叫《鲜花献给查果拉》:“金色的草原开满鲜花,雪山顶上有个查果拉……查果拉山高风雪大,山上自古无人家……”在这里的官兵执行珠峰地区的边防保卫工作,并且担负着扎果拉、控扬米和西西拉三大山口的巡逻任务,每个山口海拔都在5500米以上,途中要爬雪山、蹚冰河、越险滩,其难度可以想象。
詹娘舍哨所


詹娘舍,位于北印度洋暖湿气流与喜马拉雅山寒流交汇处,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詹娘舍之名从藏语音译而来,即“雪山孤岛”的意思。詹娘舍哨所,海拔4620米,因独兀山尖、云遮雾绕,又被称为“云中哨所”。詹娘舍哨所四周全是85°坡度的悬崖峭壁,在半空中用钢筋水泥撑起的高脚屋上,只有一间10平方米的宿舍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储藏室兼厨房,周围是一圈起保护作用的铁栅栏。哨所风大,官兵站岗只能腰拴背包绳,防止被狂风卷下山崖。
神仙湾哨所

神仙湾哨所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段,这里的海拔高度为538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摄氏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风天占了一半,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
拉则拉哨所

藏南拉则拉哨所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一处悬崖绝壁之下,孤零零而不失庄严。在拉则拉哨所有这么一句话,“没有骡马汽车,没有平坦大道,有的只是担起了生存决心的臂膀。”通往拉则拉哨所,只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最窄处仅容得下一只脚,70度的陡坡,连牦牛都上不去,3公里的山路足足要走2小时。
小白杨哨所

巴尔鲁克山脚下,有个塔斯提哨所,巡视着中哈边境一线。哨所周围环境恶劣,常年飞沙走石。但哨楼旁却有棵绿意盎然、枝繁叶茂的白杨树,与官兵一同成长、一起站岗,给边防生活添了一抹亮色、带来一片生机。
小白杨哨所为中哈边界哨所,80年代初,战士陈福森回家探亲,把边防哨所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带10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返回边防哨所后,陈福森和战友们就把树苗栽在了营房边,于是这个哨所就改名为“小白杨哨所”。
伊木河哨所

伊木河哨所位于祖国雄鸡版图鸡冠子顶端,这里地处大兴安岭深处,地势偏远,气候恶劣,最低气温达零下57摄氏度,被称为“中国最冷的地方”。冬季大雪封山,出不去进不来,一年有近半的时间与世隔绝,所以素有“雪域孤岛”之称。
那里除了巡逻执勤的边防官兵外,周围300公里杳无人烟。冬季奇寒漫长,年无霜期只有80天,每年年底和第二年3至5月,额尔古纳河的河冰层裂缝,车跑不得,船行不了,此时的伊木河便成了一座陆地“孤岛”,有小半年时间要与外界隔绝。
红其拉甫哨所

在祖国版图最西端的红其拉甫哨所,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素有“西部天门”之称。由于高寒缺氧,空气稀薄,这里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48%,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风力平均在8级以上,最低温度零下40℃,水的沸点不足70℃,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被生物学家定义为“生命禁区”,地质学家称之为“永冻层”。
盛世安康
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成语
可是这四个字的背后
有无数边防军人的日夜坚守
他们在巍巍昆仑中屹立挺拔
在白雪皑皑中坚持着荣誉
他们用生命捍卫着庄严的国门

谢谢你们,边防军人
延伸阅读
我们在最高的地方
——军事记者走过的足迹

1978年,解放军报记者李启科随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1981年8月,解放军报记者江志顺在珠峰海拔近6000米处拍摄冰塔林。

1987年9月,解放军报记者范炬炜在珠峰海拔6000米的亚汝雄拉采访。

2008年5月8日,解放军报记者刘化迪采访珠峰奥运圣火传递。

1982年,解放军报记者王文杰赴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采访。

解放军报记者乔林生在乃堆拉哨所替战士站岗。

2012年7月21日,解放军报记者范江怀在神仙湾哨所采访。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