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散文】阵地“家园”美如画

军报记者

山水潺潺,曲径通幽。走进某团阵地警卫通信连营区,犹如走进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依山而建的楼房、岗楼、潜伏哨等各类建筑,经过悉心伪装与大山融为一体,竹林掩映,整个营区一片生机盎然。该连官兵扎根于此,爱岗敬业、赤诚奉献,接力续写辉煌。
在连队门口,一座2米多高的竹制门楼巍然矗立,质朴却不失庄严。一副对联分挂两侧,上书“聚焦练兵备战争当虎贲尖兵”。
该连指导员王超峰介绍,大山里条件艰苦,唯独盛产竹子,他们于是就地取材,建造了这座“竹门楼”。“每次从竹门楼下经过,绿竹扎根深山、坚韧不拔的特性总能让我找到精神共鸣,我们也同它们一样,不怕苦不畏难。”通信八班班长、上士贾璐璐告诉记者。
竹楼正对面,一个鲜红的“家”字入石三分、格外醒目。刻字的时候,全连官兵一同参与,大家手拿钢钉一锤一锤敲打,用了一周时间刻出原型。最后,文书连刷3遍红漆,远远看去光鲜明亮。

完工那天,王指导员感慨地说:“连队是家,需要每一名官兵来建,少了谁的付出这个家都不会温暖。刻这个家字,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树立‘以连为家’的思想,把战友当兄弟,互相关心,让每个人都能在家中找到依靠和温暖。”
说起“以连为家”,故事讲不完:由于担负阵地警卫工作,该连岗哨数量较多,连长任校校隔三差五就会背着背囊去各个点位“蹲”上一段时间,了解情况的同时,及时为战士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王指导员则发挥特长,牵头成立视频制作小组,组织拍摄一些训练和生活中的场景,让官兵成为视频主角。
今年年初,他们为刚结婚的王杰班长制作了祝福视频,让看到视频的王班长感动不已;每年除夕夜,为了让战士们能够看一个完整的春晚,全连党员骨干主动承担所有岗哨任务……一个个暖心故事,让官兵身在连队中,时刻感受着亲如兄弟的战友情谊。

在连队后山,有一座“砺剑园”,地方虽不大,但园内亭台、小池、深井、秋千等错落有致,记者到访时,园内春色正浓,满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用石子铺成的小路延伸到园内各处,路两旁的草地上散布着很多造型奇特的石头,这些石头是官兵们巡山时捡回来的,成为园内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园子的东北角,坐落着一座4米见方的“初心亭”,内设两套桌椅可供人休息,亭中鲜花点缀,沁人心脾。
由于地势较高,从亭内望出去,山间美景尽收眼底。“初心亭内砺初心,每年新党员入党,连队都会来这里举行宣誓仪式,这个传统连队已坚持多年。”王指导员介绍,“初心”往大的方面说是我党我军的初心,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是连队创建的初心、每个人入伍的初心。
列兵毛祥铭刚来这个四面环山、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地方时,心顿时凉了半截。这里与外界隔绝、消息闭塞,对环境的不适应让他每天心不在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一级军士长冯兆征把他带到了“初心亭”,语重心长地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寸草不生,是一茬茬官兵以苦为乐,用勤劳的双手一点点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听完老班长的讲述,毛祥铭内心有了触动,思想发生着转变。
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当起连队的卫生员,疫情期间,他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对营区消毒,每次干完都汗如雨下,可却不觉得有多辛苦:“我每天过得很充实,既找到当兵的快乐,也实现自身的价值。”
“初心亭”的隔壁有一眼“思源井”。站在这眼井面前,任连长十分感慨:“听连队的老班长说,这眼井是当年连队唯一的水源。如今,官兵早已喝上自来水,用上了现代化生活设备,这眼井尽管已经废弃,但把它保留下来,就是时刻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读懂前人创业的艰辛,把他们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

潺潺流水声吸引记者来到“苦乐池”旁,在阳光的照耀下,满池碧水波光粼粼,整个池子犹如翡翠碧玉镶嵌在山间。池中几尾鲫鱼欢快地游弋,偶尔跳出水面,为这片池水增添了些许生机。“‘苦乐池’是个神奇的地方,它真的能把‘苦’变为‘乐’。”该连中士刘金昆告诉记者,平时遇到烦心事,他就来这里发发呆、喂喂鱼,郁闷的情绪也纾解了。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人。连队环境的建设融入了官兵深厚的感情,官兵同时也在这美好的氛围里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升华。在连队,每一处景致都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并承载着2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的精神寄托。
记者离开时,见一块刻有“任重而道远”的巨石卧于路旁,问起缘由,王指导员介绍:“虽然连队取得了诸多荣誉,但守卫大国长剑的任务始终艰巨,依然需要一代代官兵日复一日地坚守、拼搏、奉献。在我们身后,不仅仅有阵地,更有万家灯火的幸福和安宁。”正说着,远处传来官兵们嘹亮激昂的喊杀声,久久在山间回荡。
(配图:高勇杰)
主管 |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宣传文化中心
刊期 | 第 2310 期
监制:毛勋正
主编:吴 浩
责编:杨 宁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