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抗美援朝70周年 | 战场上,“托付”每天都在发生——

参考消息

关注

原文刊载于《参考消息》2020年9月10日特别报道版,原标题: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访谈录(4)|最难忘的是一枚救命战友的胸章——记志愿军老战士李相玉

第一批进入朝鲜战场,停战后帮助当地修复基础设施后再回国……全程经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李相玉,在烽火中淬炼出不凡人生。

记者走进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一个略有些陈旧的居民小区,只见88岁的李相玉迎在楼前。高龄的他已有些腿脚不便和视力问题,但1.8米的个头,依然挺拔的身材,仍透露出军人气质。

1932年出生在沈阳法库县的李相玉,13岁参军,21岁入党,曾任张闻天通信员、韩先楚警卫员,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青少年时期都在枪林弹雨中度过。

两水洞首战告捷

李相玉5岁时,父亲上山打猎,被日本兵抓走后去世。12岁时,家贫吃不上饭,他逃荒到了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40里的一个小村子,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13岁,还没有步枪高的他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

跟随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后改编为第40军),从四保临江、解放锦州,到辽西会战、包围北平……李相玉和战友们从东北打到河北,再一路南下经过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一直到解放海南岛。还沉浸在解放海南岛的喜悦中,第40军就接到上级命令,改道返回东北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

“战争(爆发)过去70年了,但对当年参战的志愿军来说却永远忘不了。”讲述起抗美援朝战争,李相玉短暂地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从何处讲起。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的第一仗是在哪天打的?在什么地点由哪一支部队打的呢?李相玉是见证者。

“抗美援朝第一仗是由志愿军40军118师打的,在温井与两水洞之间的公路上,采取拦头、截尾、折腰的做法,只用一个小时就把南朝鲜一个营消灭了。”李相玉介绍说,这场仗由118师师长邓岳指挥。10月25日,队伍埋伏在两水洞两侧的山上和路沟里,等敌人到预定地点后,志愿军战士们突然从两边冲出,一排排手榴弹在敌人的汽车上爆炸,有些敌人跳下车来抵抗,有的兵都吓傻了,猫在石头后面躲避,不到一小时,敌人都被解决了。

“一个遗憾是,敌人的几十辆汽车都着了火,我们的战士不会驾驶汽车,没法把这些战利品留下来。”

以此为开端,志愿军边开进边歼敌,13天内共消灭敌人15000人,赢得了入朝作战的首场胜利,并将“联合国军”打回到清江川以南地区。

“黄军毯救了我一命”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为了战胜敌人,保存自己,在大山中遍地挖防空洞,作为战斗间隙藏身之处。

“美国飞机太多了,早上天一亮,四架飞机就接连飞过来,一顿狂轰滥炸。等另外四架来接班了,这四架才飞走,一天飞机不断。”李相玉说,在朝鲜的1000多天里,自己住防空洞有800多天,是防空洞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蹲防空洞也挺有意思,洞和洞相隔一米多远,除了睡觉外,大家也总是隔着距离唠嗑,讲故事,吹口琴,唱歌,热热闹闹。”

李相玉常给孙辈讲起防空洞的故事:“战争胜利了,防空洞是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住的暖气楼,又干净又漂亮,千万不要忘记当年住的又潮又湿的防空洞。”

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前线,一条军毯、一个茶缸都让战士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让保卫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一次伏击战,我们一宿没睡,将30多个敌人一举歼灭,天亮回营后正好赶上发放慰问品。”李相玉说,慰问品每人一份,包括一条黄军毯、一包糖块、一个茶缸。茶缸正面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下面写着“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上面还绘有和平鸽图案。

李相玉舍不得盖这条黄军毯,铺在地下怕沾上草沫子,盖在身上怕防空洞漏雨弄湿了。他把军毯叠得四四方方放在枕头边上,越看越高兴,越看越温暖。

这条军毯也救过李相玉的命。“一次夜间行军时,敌机打照明弹袭击我们,一块4厘米宽、12厘米长的弹片,打在我的背包上,当时我只觉得背后挨了一下打,没有感觉到疼。到了宿营地,发现外边的被子已经被打了个大洞,如果没有毛毯挡着,后背也会被打个洞的,是毛毯救了我一命。”

在朝鲜,李相玉还经历了细菌战。当时,李相玉和战友们正在掩体内休息,一架飞机飞到附近,从飞机上扔下多个大包,散落雪地上。“我们以为是宣传品,上级规定,见到敌人宣传品用火烧。”等李相玉和战友们跑到跟前一看,几个大包里不是什么宣传品,而是苍蝇、蚊子、蟑螂、老鼠。“我们立刻报告了首长。首长指示,这是带细菌的有毒动物,赶快消灭掉,并指示卫生营官兵出动,捡些样品化验,又让我专门通知战地摄影干事王云阶去拍照,留下铁证。”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抽打,战士们把敌机扔下的有害动物都打死了。“但我们部队也有好几名同志受到了细菌的毒害。通信员吴天力在送信途中走到细菌所在区被感染。第二天他浑身红肿,腿肿得很粗。他在回国治疗的途中牺牲了。”

与离散战友“喜相逢”

多年征战,李相玉荣获了十多枚功勋章,但他最难忘的却是一枚战友的志愿军胸章。“胸章相当于每名志愿军指战员的身份证。”李相玉说,“这枚胸章长约2寸,宽约1寸,用红色粗线将两层白色帆布缝合而成,正面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背面是姓名、职务及部队番号。”

“这枚胸章是我们排长、我的救命恩人周凤岐的。”1952年,在坚守一个高地的战斗中,李相玉和周凤岐并肩射击,突然从左侧蹿出三个敌人,周凤岐手疾眼快,射倒了敌人,但却被正面射来的子弹打中了。“我爬到排长身边,他一睁眼就大喊一声‘打敌人,不用管我’。他扯下自己的胸章,跟我说,胸章后面有我家地址,等停战后给我家去封信,就说我尽忠了。”李相玉接过胸章,又投入战斗,战斗结束了,却没了周凤岐的下落。

战场上,这枚胸章成了李相玉最珍贵的收藏。他用从被击落的美军飞机降落伞上扯下来的红绸布,把胸章左一层右一层包了五六层,在贴身军衣上缝了个兜揣在里面,希望有一天能替战友回家乡看望父母。

在战场上,这样的“托付”每天都在发生。“我有五个妈妈。”李相玉告诉记者,一位是亲妈,四位是干妈。这四位都是我战友们的妈妈,他们在战场上牺牲了,把父母托付给自己,自己当全力尽孝。

令李相玉惊喜的是,他从部队转业回铁岭市后,打听到周凤岐并没有牺牲。周凤岐被抢救下来后,成了二等甲级残疾军人,也在铁岭工作。两位老战友又在铁岭“喜相逢”了。

在社区传承红色精神

1953年停战后,志愿军暂不回国,帮助朝鲜恢复建设。

李相玉所在的第40军,负责修复丰山贮水池。志愿军出动了4万余人,又在国内请来技术人员、后勤人员等千余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数万朝鲜人民洒泪欢送下,李相玉和战友们凯旋回国。

回国后的李相玉,到北京第一坦克学校学习了4年,到坦克部队开上了坦克。

1980年,李相玉把三代单传的孙子也送去参军入伍。“孙子穿上军装可精神了,让我想起自己当兵的年代。我之所以执意叫孙子当兵,是因为我认准了解放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把我从一个山沟里的放牛娃培养成党员和革命干部,全家过上幸福生活,对我恩重如山。”

离休后的李相玉也没闲着。“家人都说,你现在应该抱抱孙子、打扑克、下象棋,享受晚年生活了。但我觉得,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他找到街道,在社区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修建了小广场,成立了社区秧歌队,还建立了一个婚姻介绍所,所在社区年年被评为先进社区。

社区换年轻人后,闲不住的李相玉参加了铁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各项工作,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给孩子们讲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还帮助学校把一些“网瘾”少年拽回到课堂。

经常讲英雄故事的李相玉想把这些英雄人物和战争胜利的事例写出来。离休后,他相继出版了《张闻天通信员的故事》《希望的田野》《龙山凯歌》等十余本书籍,还在《解放军报》《辽宁日报》等发表稿件500余篇。“我是不能永远讲下去的,把这些红色故事记载下来,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胜利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爱护和发扬。”

回首烽火岁月,李相玉感慨无限。“祖国越来越强大,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自己恨不能再回到年轻时,再当一次兵报效祖国。”

【人物简介】

李相玉,1932年生,辽宁省法库县人。1945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被分配到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后改编为第40军),1950年随第40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凯旋后到北京第一坦克学校学习,后任坦克部队指导员、教导员。现为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市历史协会理事,铁岭市关工委老干部报告团报告员。出版有《张闻天通信员的故事》等十余本书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