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这是对中国乃至亚洲女性的侮辱!”连日本人也愤怒了

环球时报

关注

眼神阴鸷、眼影厚重、脸色暗沉、手戴护甲……这是《迪奥与艺术》展览上海站一幅摄影作品的中国女性形象,因为其“观感极度不适”、有“丑化亚裔形象”之嫌,在国内引发强烈反感。拍摄这张照片的中国摄影师陈漫被质疑“盲目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也有人认为,“罪魁祸首”是迪奥这一来自法国的时尚品牌——它既然发布出来,说明对此照片持认可态度。

昨天,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陈漫正式道歉,而迪奥也发表声明强调,“一如既往地尊重中国人民情感”。

此次风波或许就此平息。但这绝不会是西方涉嫌“丑化”亚裔的最后一起争议。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这类事件背后,究竟是东西方审美观的激烈碰撞,还是西方种族主义在作祟?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审美占据着世界美学的主导,这也导致欧美很多人都会按照对亚洲女性的一套刻板印象去进行创作。”

有分析称,西方国家在艺术上掌握着话语权,所以也将自己对审美层次的理解排序掺杂其中,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成为供西方人辨认的“他者”。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2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东西方之间的审美存在距离,这一方面存在偏见或价值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历史积累的结果,眯眯眼、大脸盘等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已经存在至少一个世纪。虽然有很多反思和批判,但在我们看来,并未产生实质效果,在一般西方大众和社会认知里,这种刻板印象往往仍会习焉不察。

西方人对亚洲人有“刻板印象”这一“历史问题”,可以从好莱坞电影中的华裔形象变迁探知。

“在我整个演艺生涯里,我扮演的不是纵欲过度、抽鸦片抽坏脑子的妓女,就是带有危险异国风情的东方妖妇……人们就希望我这样长相的人来扮演这类角色!”这是好莱坞第一代华裔女星黄柳霜晚年时对自己“银幕形象”的总结。

美国华裔女星奥卡菲娜(林家珍)的长相此前也掀起过热议。

在欧美国家起用的男演员方面,主演美剧《荒原》的吴彦祖形象帅气,主演《尚气》的男主角刘思慕则气质沉稳、身形精壮,给人一种可靠感。

另外,西方主流广告及媒体上的“亚洲美”与亚洲主流已越来越接近。

为何要使用这么多陈旧的元素?

对于迪奥照片此次引发中国人强烈反感,美国画家尤兰达表示理解。

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家企业仍然固守着西方社会很早以前的“审美观”,它跟不上时代了。

“一个大品牌面向亚洲市场宣传,肯定需要符合本地审美才能被市场接受,这样没有美感的作品,如何令人心向往之?与其将这次事件归咎于审美差异,不如说迪奥应该让自己的审美水平与时俱进。”

“迪奥在上海办展览,目的肯定不是‘辱华’,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种做法就太傻了。”德国汉堡媒体研究学者费利克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引发这次争议的原因是企业和摄影师的“无知”,“说到底,这是西方人在处理亚洲市场事务方面的敏感度不高导致的”。

在他的解读中,这种照片可能是想展现传统的亚洲女性形象与精致的迪奥产品的一种“反差”。

美国媒体人迈克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失败营销,经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的此类国际奢侈品牌肯定想要吸引中国市场,然而这次迪奥却踩了‘种族主义’的雷。”

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都会被贴上一些约定俗成的标签。这幅作品充斥着陈旧的‘亚洲人标签’,并不符合现在亚洲人的外貌特征,这不是种族主义是什么呢?如果你能考虑到受众群体的感受,就不会只顾着视觉冲击力而忽视他们的心理了。”

那么,如何界定“审美差异”和“种族主义”呢?

迈克认为:“一般而言,人们对‘美’和‘丑’还是有一定共识的。如果你专挑丑的、过时的元素去描绘一个群体,那么这就是种族主义。为何就不能用美的元素来塑造一个群体的形象呢?”

“审美差异和种族主义之间的界定问题很复杂,”张颐武表示,“但若刻意凸显一种差异,那么这种做法本身就包含了偏见。”

他也强调,西方品牌在宣传时要照顾本地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果不考虑相关问题,就容易受到抵制,这对品牌声誉和价值来说也意味着很大折损。

杜嘉班纳此前的“辱华”风波闹得沸沸扬扬

近年来,西方企业一方面十分看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另一方面也经常陷入“丑化”“歧视”等争议。

费利克斯认为,这种“矛盾性”要归咎于欧美国家习惯于“高高在上”,不去主动深入了解亚洲社会,“或者当他们为此承担一定后果后,会进行有效改变”。

张颐武认为,如果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亚裔群体能对此类争议做出坚决、强硬的反应,那么西方品牌也会重视这一问题。

热门评论

用户6337348950 0
玻璃心
湖南长沙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