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国际军情

美军拉姆导弹为何成舰艇近防主力?能对付超饱和攻击

澎湃新闻

关注

美导弹发射筒竟从土里"长"出来

“拉姆”起死回生

通用动力公司曾在1987年提出“密集阵”MK15Block Ⅱ与CIWS-2000的两阶段近防系统换代计划。其核心内容包括换装新的雷达与红外传感器,采用射速更高、口径更大的火炮等等。这意味着美国海军下一代CIWS本来仍将是一款火炮系统。然而,冷战结束打断了原先计划,“密集阵”MK15Block Ⅱ与CIWS-2000相继下马。到本世纪初时,美国与德国联合研制的“拉姆”近防导弹大批上舰,虽然“密集阵”还没有完全退役,不久前还刚在新一代“福特”号航母上完成射击测试,且有进一步整合定向能武器的传言,但从近年来美俄海军各类CIWS(如俄制“卡什坦”弹炮合一系统)的上舰规模来看,舰载近防系统的导弹化似乎已无可阻挡。

“拉姆”导弹系统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975年,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和联邦德国的拉姆系统公司合作研制。该系统早在1978年就成功完成首次试射,但后续发展非常不顺利。美国甚至一度终止了此项目。“走走停停”的“拉姆”于1985年终于投入试生产,由于美国海军对该型武器并不感冒,因此其第一批客户主要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队的考虑是用这种简单廉价的短程防空系统装备缺乏防空火力的各型登陆舰。

“拉姆”近防导弹

不过,“拉姆”后来展现出的通用化潜力挽救了这个一度濒临死亡的项目。该武器系统的核心理念很简单,即用一个简易的多联装通用发射平台向目标空域齐射大量的“响尾蛇”空空导弹。由于导弹本身采用被动制导技术,具备全程“发射后不用管”能力。因此,整套系统的火控部分可以大幅简化。而且,只要空军对“响尾蛇”导弹的升级不停,海军的“拉姆”就可以不断得到完善。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美国海军开始在水面舰艇上大量安装“拉姆”,并出口到盟国海军。目前已经上舰的“拉姆”主要包括MK31和MK15两大系列,两者的共同点是均采用原来“密集阵”系统的发射平台。也就是说,过去所有安装了“密集阵”的舰艇均可以在原平台上直接换装“拉姆”。MK31和MK15型“拉姆”的最大区别在于火控系统与发射器,MK-31需要连接舰上的AN/SWY-2目标搜索与火控系统,且采用21联装导弹发射器;而MK15则将通用化贯彻到底,其直接采用“密集阵”的火控雷达,与“密集阵”唯一的不同就是将6管“火神”炮换成了11联装导弹发射器。

MK15型“拉姆”目前已被正式定名为“海拉姆”,从侧面显示出美国海军对该武器已经另眼相看。由于最大限度利用现成资源,对于预算总是不够用的美国海军来说,用大量11联装的“海拉姆”来换装现有舰艇上的“密集阵”显然更划算。

同时,“海拉姆”还继承了“密集阵”不依赖舰载传感器的完全独立作战方式,将火炮换成被动制导的“响尾蛇”导弹,本来已经不存在雷达与火炮分开安装所导致的射击精度下降问题。但“海拉姆”仍然坚持探测与火力单元的整合平台概念,这既是出于换装方便考虑,也体现出美军对CIWS独特战场作用的理解,即一旦舰载雷达被摧毁或致盲,导致区域防空导弹及点防空导弹无法使用时,舰艇至少还保有一种最基本防空手段不至于任凭敌方反舰导弹蹂躏。

海军版“响尾蛇”

“拉姆”近防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发射的导弹。早期的“拉姆”导弹采用“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弹体和发动机,红外导引头则改进自“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目前的RIM-116导弹则直接应用了AIM-9X“超级响尾蛇”的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及导引头。RIM-116采用鸭式布局,弹体头部装有一对三角形控制舵和一对矩形固定翼,导弹发射后不断自旋,每旋转一周,两个舵面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两次调整,从而不断修正航迹飞向目标,该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超过20G。

RIM-116采用红外与被动雷达双模制导,其弹长为2820毫米、弹径127毫米、弹重73.5公斤、飞行速度2马赫、有效射高5000米、最大射程9.6公里。从这组数据来看,目前的“拉姆”只能被看做是介于ESSM“增程型海麻雀”与“密集阵”之间的远程CIWS,但其实际任务与射程均已覆盖“密集阵”区间,且拦截概率更高。在1999年进行的一些列测试中,“拉姆”系统被证明可以拦截SS-N-22——其精度之高,甚至无需引爆战斗部就以动能碰撞方式摧毁了靶弹。因此,要不是美军还希望保留一种舰载轻型火炮用于对付海盗等非传统威胁,恐怕“密集阵”离彻底退休的日子就不远了。

SS-N-22“日炙”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整体式组合冲压发动机的实用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海军也有装备,其具备很强的突防能力。而这也反衬了“拉姆”系统优良的防御能力。  海军360网站 图

“拉姆”的潜力还远不止于此,美国陆军已经试射了一种名为“斯拉姆拉姆”的远程“拉姆”系统,其采用AIM-120超视距空空导弹取代了原来的“响尾蛇”视距内格斗弹。美国海军未来完全可以在同一套发射系统内,或者同一艘舰上的同型发射系统内混装近程和远程两种“拉姆”导弹,用一套远程近防系统取代目前“海麻雀”承担的点防空,以及“密集阵”承担的近程防御任务。AIM-120D的射程已达200公里,其海基改进版的射程应该不会小于80公里(海基版导弹发射时几乎没有初始速度,且其爬升段和低空高密度大气均会大幅削减导弹射程)。由于AIM-120D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因此远程“拉姆”无需另外安装照射雷达,只需将火控系统与舰上的搜索雷达相交联,以便提供无需持续的中段指令修正即可。

CIWS的“七寸”

目前,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各舰艇还保留有大量的“密集阵”,该系统作为航母最后一道防线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如果航母战斗群的前三道防空网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密集阵”作为“捡漏者”还是足堪使用的;但如果敌方反舰导弹发起超饱和打击,成功突防至航母上空的目标较多,且方向集中,那么只能单通道拦截的“密集阵”恐怕就很难挽救自己的母舰了。

“拉姆”近防系统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攻防格局。在同一方向空域内,RIM-116导弹不用受到雷达火控通道的限制,可以一次性向威胁空域齐射至少11枚导弹,拦截11个不同的空中目标,这在对付单波次大密度反舰导弹攻击时尤为有效。

“海拉姆”与“密集阵”具备很高的通用性,且防御力更强

不过“拉姆”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齐射后的再装填时间长,有可能为敌方留下攻击窗口。其次,为了强调独立作战能力,现在大量上舰的“海拉姆”无法利用舰载传感器的情报资源,在执行完单次拦截任务后会自动关闭火控雷达与射击保险,当舰上雷达搜索到下一波次目标时,却无法提前将目标参数传输给“海拉姆”。后者接到雷达开机指令后,必须重启自身雷达再次搜索空域,这个过程大约需要4秒,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拦截时间,也增加了漏失目标的概率。此外,受限于安装平台限制,“密集阵”与“海拉姆”系统的雷达只能与机炮(或导弹发射器)共用同一个回旋/俯仰角,无法独立执行广域搜索。

针对上述弱点,攻击方可以将大密度单波次攻击转换成多波次同一方向的持续攻击,在保证每一波攻击密度的情况下,尽量延长攻击持续时间。如果仍能保证相当数量的反舰导弹飞临航母上空,负责某一方向的单套“拉姆”在齐射完毕后就会被后续反舰导弹压制,同时,其他方向装弹待发的“拉姆”则由于雷达视野有限,难以及时填补正处于装弹状态的“拉姆”所留下的火力空白。

由此可见,CIWS无论升级到何种水平,拦截距离过短的先天缺陷必然导致其无法担纲舰队反导的主力;如果进一步提高射程,如采用AIM-120D级别的拦截弹,则CIWS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近防系统,而是一种改头换面的点防空武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