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国际军情

土耳其的航空大国梦能实现吗?

观察者网

关注

[文/观察者网 专栏作者 王世纯]

本周,土耳其航空工业“异军突起”,展示了一种五代机原型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土耳其这种后发的航空工业通过一个大战机型号构建的“重点工程”,全方位地提高本国航空工业制造研发水平是符合科研逻辑的事情,但对于小国而言,持续20年的“长胡子”工程最难保证的就是确定性。与此同时,凛冬终于降临在俄乌残酷的战场上,俄乌两军同时要面临更加残酷的非战斗减员环境。

土耳其的航空大国梦

本周,土耳其航空工业“异军突起”,展示了一种五代机原型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当地时间24日,土耳其新一代“国家战斗机”(Milli Muharip Uçak,简称MMU,土耳其空军项目代号TFX,以下简称TFX)的总装线启动仪式在位于安卡拉的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TAI)公司举行。总装线启动仪式上展示了“TFX”首架原型机的机身大部段,土耳其航空工业也证实该部件随后将进入总装流程。根据土耳其官方的说法,该机预计将在经过进一步的总装和测试后于2023年3月18日——也就是土耳其的“恰纳卡莱战役和烈士纪念日”完成组装。2026年前实现首飞。

虽然土耳其航空工业举行了盛大的媒体发布会,但首架TFX原型机的组装完成度较低。根据土耳其方面发布的照片,TFX的前机身,前中机身、后机身和机翼的大部分已经组装在一起,但控制面、外倾斜垂尾以及两台发动机等重要部件还没有安装。驾驶舱虽然已经成型,但内部的一系列设备,包括弹射座椅和电子设备也没有安装,根据土耳其航空工业的说法,接下来他们的工作是将F-110发动机安装进机身。可能也是当前组装机完成度较低的原因,土耳其领导人埃尔多安并未出席TFX战机的亮相仪式。

对于外界而言,近年来土耳其航空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和热点地区较为活跃,成为了国际新闻的“明星产品”,但土耳其航空工业想一步到位,一口气研发一款比肩中美俄的重型战机,确实会让外界产生一种土耳其航空工业“大跃进”的感觉。因此,想要客观分析TFX的水平和土耳其航空工业研发这款战机的难度,我们还是要从TFX本身的设计理念和定位说起。

根据土耳其航空工业给出的设想图,TFX的定位和美国“X35”系列战机,日本“心神”验证机或者沈飞FC31战机那样用于科研验证任务的原型验证机不同,也不同于韩国KF-21项目block1阶段的四代半战机,而是一款和F-22和歼20战机同级别的第五代重型战斗机。可以说土耳其方面志向宏远,从TFX的指标来看,尽管没有研制大型机的经验,但土耳其还是想一步到位,研发制造一款“正儿八经”的重型五代机。

虽然目标是当世罕见的重型五代机,但单从设计理念来说,土耳其的TFX设计理念汲取了美俄方面重型五代机的优点,总体设计趋向保守,但在具体性能取舍上比较独特,反映出土耳其人对于未来空战乃至国防形势的判断。

五代机和以前战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隐身性能,因此一架五代机的研制绕不开气动外形设计、动力系统布置和弹舱大小三个关键指标的取舍。TFX采用了外倾双垂尾常规气动布局常规布局,在隐身技术方面采用了翼身融合体、嘉莱特进气道等设计,非常类似F-22A。但在机翼翼型和发动机宽间距布局方面,却又融合了苏-57战斗机的设计。但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宽间距双发布局带来的坏处是发动机离重心远,力矩变大,会导致滚转速率降低,从而影响对现代战机至关重要的指向性能。

而对于战机机动性能至关重要的在动力系统选择上,土耳其人为TFX准备的发动机依然是典型的三代发动机——F110-GE-129涡扇发动机。这一选择是有现实依据,但较为落后的发动机也会影响了TFX的推重比和高速性能,而TFX传统的布局也不利于发扬高速性能。根据土耳其方面的宣传,TFX依然拥有“超巡能力”和“超机动性”,但其“超机动性”能否媲美中美俄的重型五代机尤其是构型类似的F-22系列战机,还是要划上一个问号的。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是,土耳其宣称TFX战机拥有1.8马赫的最大速度和16000米的实用升限,这可能是因为土耳其人可能会在TFX的作战半径这一指标上进行一定的妥协。

但发动机宽间距布局好处是方便布置弹舱。TFX的机长18.2米,翼展11.88米,整体尺寸比F-35大,但小于F-22。尽管机身尺寸不大,但TFX还是采用了比较新颖的双联串列弹仓布局,具有较强的打击能力。不过,受限于机身尺寸和航空工业水平,TFX采用了双联串列弹仓的深度并不深,根据土耳其人发布的概念设想图,TFX内部弹仓的可以携带最大重量为1000磅的航弹或导弹武器。

但即便如此,其弹舱装备武器的打击能力也属于五代机第一梯队的水平。从土耳其的五代机设计理念上我们不难看出,土耳其的TFX系列五代机设计理念是在动力和机动能力上进行一些妥协,换取更好的打击能力。TFX的设计理念和歼-20和F-22这样更加强调次时代空战的战机截然不同,反而是接近苏-57和F-35这两款强调打击性能的战机。

当然,围绕战机的设计理念,目前能说的东西不多,外界更关心土耳其能不能凭自己之力发展这样一款先进的战机。对此,我们还是要围绕土耳其的空军换代压力和地缘政治态势来说。土耳其的F-16机队普遍采购于90年代,而且土耳其空军机队还保留有F-4等老旧战机。

进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土空军以后整体机队换装需求迫切,换装压力大。而土耳其的战术机队数量接近200架,几乎全部需要换装,其整体下一代机队采购规模足以支持土耳其发展一款“国造战机”。

后发国家的航空工业通过一个大型号的“重点工程”,全方位的提高本国航空工业制造研发水平,是有成功先例可以追寻的。中国通过歼-10战机的“8610”工程实现了国产战机研发水平的重大飞跃;韩国航空工业通过FA50“从无到有”培养队伍,再通过KFX项目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研发水平;印度的“光辉”项目虽然成了长胡子工程,但多少为印度航空工业培养一批堪用的人才。

这些后发国家的成功经验,提高了土耳其研发本国战机的信心。而西方阵营中的后发航空工业想要研发先进战机也相对独立自主的东方国家而言也并不困难,因为这些西方阵营航空工业的“自制战机”不需要太高的国产化比例。土耳其作为北约集团的一员,土耳其航空工业可以在研制过程中得到西方先进航空技术和援助,甚至有能力从西方世界采购整套先进子系统,降低本土科研难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土耳其决定立项TFX项目。2011年到2013年,TFX项目属于概念设计阶段,直到2016年才开始进入全面研制阶段。在项目初期,土耳其航空工业一度找寻瑞典SAAB进行技术咨询。网上能查到的信息是,为了对动力系统进行妥协,SAAB曾经向土耳其方面提供中型五代机战机方案。SAAB拿出来的三个技术方案也都是基于罗-罗公司的EJ-200先进中推或者F-414系列中推而成的常规布局五代机方案。可以看出,当时的萨博和土耳其航空工业为了控制项目风险,在TFX战机的设计理念的取舍上更接近韩国的KFX系列战机。

但在2016年项目启动以后,土耳其方面却没有采用萨博的建议,而是选用了双F-110两个大推作为军用推力,并以此为基础研制一款重型五代机。对于土耳其而言,选择F-110这种大推力发动机也是一种降低项目风险的选择。土耳其空军装备了西亚第一大F-16战斗机机队,对F110系列发动机并不陌生,而且有持续的采购需求。

对于土耳其方面而言,即便未来土耳其和北约集团整体出现了一定矛盾,但在镇守西亚直面叙利亚和俄罗斯的大地缘环境下,美国方面也很难彻底对土耳其的F-110系列发动机进行“断供”。

而土耳其航空工业对F-110发动机比较熟悉,拥有F-110的组装维护能力。这意味着即便未来供应链出现问题,土耳其也有一定制造F-110系列发动机的基础。而近期土耳其获得F-110发动机的顺利程度也说明土耳其国防工业对于动力系统的选择或许是正确的。

根据土耳其方面的规划,用于3架0批原型机的首批6台F110-GE-129涡扇发动机在今年6月初之前由美国通用公司方面交付土耳其,中间没有遇到任何政治阻碍。TAI为试飞工作订购了10台F110发动机,其中8台发动机用于装配0批次和Ⅰ批次原型机,2台留作备用。

在F110保底的基础上,土耳其方面还宣称“国家战斗机”未来将使用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以满足其“高机动性”、“超音速巡航”等目标能力。但这目前还停留在纸面,土耳其和英国罗-罗发动机公司的合作目前还没有下文。

目前看,对于土耳其人而言,他们在研发TFX战机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储备方面。土耳其的航空人才储备有限,很多毕业生加入了商用利润较高的拜拉克塔尔公司,而国营的TAI公司的待遇问题要比拜拉克塔尔要差。而拜拉克塔尔公司现在也有包括“红苹果”隐身大型无人机在内的多种大型无人机研发任务,在研发层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土耳其只能效仿其他小国航空共工业,通过“外援”的方式,也就是从外国引进人才的方式进行五代机的研发。而土耳其也承认他们引进了外国工程师。TAI总经理透露说:“目前,我们 4,000 名工程师中有 1000 名正在从事该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在项目的未来将在 MMU 工作的工程师人数增加到 6,000 人。大约有100名英国工程师。有来自英格兰的公司支持我们。”

但外国人才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有五代机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基本集中于几个大的航空公司,如著名的波音、洛马和苏霍伊,这些人才收到有关国家高度的管制,不可能被土耳其挖走。而英法等传统航空强国和韩国等新型航空国家的航空人才都在应对自主研制五代机的项目,没有富余的人才供给土耳其。

何况,对于一个持续接近20年的大型航空工程而言,土耳其最需要的人才是项目管理方面的统筹规划的“总师”,这显然需要本土有威望和科研经验的老人才能胜任。而对于缺乏大型机科研经验的土耳其来讲,这样的总师显然是凤毛麟角。

在人才之外,土耳其还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土耳其航空工业当下只拥有一个F-35部件生产厂,为F-35系列战机提供5%的部件,此外土耳其还有商用的无人机制造厂和一个发动机大修组装厂。虽然土耳其航空工业基础设施不算从零开始,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在这些原有设施以外,土耳其的航空基础设施建造缓慢。土耳其一直到2020年TFX转入详细设计和部件试制阶段才专门为TFX设立了一个研发基地,开始建造配套的风洞设施。这颇有一种“捡了一个鼠标计划开网吧”的感觉。

不过,对于一个2030年代后期才交付部队的战机而言,土耳其当下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一定会影响未来的战机发展。而且土耳其可以委托给外国公司解决部分问题,比如风动吹风就可以交给萨博等公司。而且根据TFX的设计理念,土耳其的战机可能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气动控制。

但TFX是一个计划持续超过20年的项目,但对于小国而言,小国可能最缺乏的就是稳定性。土耳其空军对五代机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是F-35的三级合作伙伴,土耳其原定采购100架F-35A战斗机,但因为引进S-400而被美方搁置交付。

对于土耳其的TFX而言,地缘政治也是绕不开的一环。埃尔多安的土耳其才迫切的需要国防自主,但埃尔多安未必会执政到这个战机定型交付。而后埃尔多安时代的土耳其能否延续原来国防自主政策,现在谈论还为时过早。

斯拉夫人的冬季战

本周,随着基辅的气温降至零度,凛冬终于降临在俄乌残酷的战场上。

伴随着降温的还有俄军对于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打击。11月24日,俄军再次组织空军远程巡航导弹力量和巡飞弹力量对乌军基础设施进行打击。尽管乌军防空部队取得了一定的拦截战果,但这次打击对于乌克兰全国的供电的攻击是显著的。

乌克兰几乎全境都在24到25日发生了停电,乌首都基辅停水停电,市民不得不去临时救助站取水充电。截至本文写完的11月26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仍在正在努力恢复电力供应,目前仅仅有交通信号灯被优先恢复,其余街区从原先的轮流停电改为轮流供电,大部分街区一次供电2-3小时。随着凛冬将至,乌克兰全境的停电将为战争增加新的变数。

基辅市长说,这是乌克兰“二战以后最糟糕的一个冬天”,但不幸的是俄军还可以让乌克兰的冬天变得更加糟糕。对于俄军而言,俄军目前普遍攻击的能源设施以变电站为主。在现代的火电设施中,攻击发电厂把化学制水系统炸了就行,因为制水系统瘫痪的发电厂是没法工作的。而这些设施也不难摧毁。此外俄军还可以继续攻击基辅750KV的变电站,这些变电站的维修时间以月计,而且暴露在外极易遭受二轮打击。可以说,俄军对于乌克兰全境的电力设施毁伤能力还远未达到上限。

而战争还要继续。我再之前的文章中判断,俄军撤离赫尔松如此顺利可能出于某种政治妥协。但再撤离之后俄军用摧毁乌克兰全境电力供应的方式打消了笔者的猜测。俄军摧毁乌克兰电力供应的举动无疑是继续战争的一种信号,而打击乌克兰电力基础设施,无疑是俄军打击乌克兰全国抵抗意志的一种手段,同时不稳定的电力供应能进一步加大乌军的非战斗减员。

对于乌克兰来讲,冬季的到来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乌军抵抗俄军的一大优势,就是充斥整个战线的防御工事和超越俄军总人数的驻守工事的武装人员。但在恶劣作战环境下部署人员越多,非战斗减员带来的损失旧越大。对于在前线各种工事驻守的士兵来说,一个温暖的隐蔽所,冬季御寒衣物和装备非常重要,如果不做好过冬准备很可能面临巨大的非战斗减员。

但乌军前线的情况是,普遍的泥泞战壕无处不在,士兵们正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而随着电力设施的不稳定影响后送救治,乌军需要担心冬季的各种疫情疾病带来的各种减员。毕竟在这片土地上,“冬将军”杀伤的纳粹德军曾经比苏联红军还要多。当然,同样的困苦也干扰着俄军,但俄军应对冬季战争的后勤供应体系要好于乌军。

俄军在战壕里发现的一名乌军俘虏,双腿在泥泞环境下已经感染,俄军进行救治以后这名伤兵还是不幸死亡

当然,冬季除了带来残酷的非战斗减员,还带来了进攻的机会。俄罗斯人经常在冬天战争上遇到好运。

乌克兰人在10月份频繁的冲击赫尔松驻地的俄军就是为了在凌汛期前将这支集群留在第聂伯河东岸,但今年的暖冬却让第聂伯河的凌汛期推迟到了11月的下旬。但在明年1月份泥泞的乌克兰黑土地开始上冻变硬以后,机械化部队就可以展开了。毕竟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就是在土地上冻以后发起的。但对于俄乌双方而言,双方似乎都有进一步发动攻势的条件。

而在这个节骨眼上,俄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兵。撤离赫尔松以后,第聂伯河俄军已经完成了又一轮的增兵。俄军此前在第聂伯河右岸的兵力集群——由4个空降师、4个空突旅、2个海军步兵旅,以及至少5个摩步旅BTG(包括第49集团军和第3军下属部队)和相关支援单位的组成的赫尔松集群——已经转移到其他战线,主要是扎波罗热战线上。

该集群人员超过3万,机械化装备超过1000台,在撤离赫尔松以后进行了一定的修整。而在“消失”接近3个月以后,俄罗斯西部军区的主力,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的BTG也重新回到了斯瓦托瓦-克里米娜防线上。

这些在第一阶段攻势中损失惨重的近卫部队们接受了今年新生产的武器装备,包括T-90M坦克和T-80BVM坦克,2S35自行火炮和“龙卷风-S”远程火箭炮。而这一次他们可以安心当一个防守方,不用朝着基辅一路狂奔。

而俄军的扩军也体现在高科技兵器上。过去,俄军只有三支空降兵旅级单位独立下辖“柳叶刀”无人机连,现在确认有柳叶刀的旅级部队是几乎所有VDV部队,海军步兵旅,瓦格纳雇佣兵集团的旅级单位,新组建的第三军下辖旅级和顿涅茨克的第3旅,以及顿涅茨克的“哥萨克”特战旅。路甘斯克方面随着防守任务加重,也即将组建一支独立的巡飞弹打击旅。持续扩充的巡飞弹正不断消耗乌军的技术兵器。

而俄军新一集群转移到新的作战地域,对于乌军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赫尔松方向俄军面临后勤补给乃至兵力上的极大劣势,但乌军仍未能对俄军进行有效歼灭,反而在冲击中损失了大量兵力——尤其是宝贵的机械化步兵。现在俄军不需要“背水一战”,前往了防守较为容易的扎波罗热地区和卢甘斯克地区,乌军想用接续进攻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而乌军在这个寒冷的12月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在9月份以后的一系列攻势中,乌军虽然取得了库皮扬斯克-伊久姆战役的战果,但也付出了赫尔松-扎波罗热方向冲击失败的惨痛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军刚刚从西方获得的技术兵器又一次接受了新的消耗。

随着俄军精确弹药使用增加,乌军的机械化载具和火炮力量,同时,乌军的“海马斯”火箭弹库存也在过去两个月持续的消耗中逐渐走低,很显然乌军又到了一个需要西方全方面援助的时候了。

而随着俄军的收缩,乌军适合发扬攻势的地方也不多了。当下,虽然双方的接触线仍然有1000公里长,但适合发动进攻地域并不多。乌军需要面对俄军在所有预设战场都屯有兵力的情况。这也是开战以来乌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这意味着当下,俄乌战场已经演变为了一种类似一战和两伊战争的,沿着固定战线挥洒火力的消耗战。

由于双方的整体兵力规模相当,谁都无法集结起足够突破对方预备队的兵力突破敌军纵深;同时由于战线基本处于停滞,双方都依赖大规模炮击等远程打击手段,打击消耗敌军。

在这个残酷的冬季,双方应该会继续发扬火力进行残酷的消耗战。而不会重演今年7月粉或者9月份那样狂飙突进的战斗。在这个寒冷的12月,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将试图耗尽对方的最后一滴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