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62年中印战争中国该不该退兵 大雪封山将无补给

新浪历史

关注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该不该退兵

一、特别是当时战略环境十分险恶,居然也敢打。当时国内自然灾害刚结束,台湾在东南沿海叫嚣要反攻大陆。国际上,中苏开始交恶,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都站在印度一边,英国自不别说是在印度一边;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领导人,第三世界国家都站在印度那边。中国是经济、政治上都成问题。军事上,本来原不准备打印,只是印度太气人。所以,毛泽东说,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我理解只不过是要教训一下而已。那时,毛泽东等人从来就未在乎过什么“中国威胁论”。

二、时机选择得当。隆冬将至,抢在大雪封山,后勤和军队便于交通之时。最重要的是在美苏两国热衷于古巴导弹危机之间。古巴导弹危机一结束,我便见好就收,充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有限性的特点。

三、打得好。法国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国家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俘虏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我无一人被俘;几乎吃掉了印军的主力,却主动撤军。毛泽东、刘伯承等人用兵如神。

四、收得好。迅速回撤,还将缴获兵器维修一新送回,战俘及时送回,令达维尔等人既汗颜又口服心服。收兵之时,美国的航母已开至孟加湾企图干预;苏联准备给印度新印武器;英国的新装备已经运抵印度。后人常叹曰:“不该打后又撤回麦线以北!”其实是不了解当时的险恶环境。毛泽东战略运筹确实是高人一筹。倒是刘帅认为回撤是否可以少撤一点,但当时谁能把一切都做得十全十美呢。

62年中印边境一战后,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62年发生的中印战争,是中国军队军力的一个顶峰,中国仅以边防部队3万余人就重创了印军主力,占领全部争议土地,逼得印度全国动员并乞求美国干预,在全世界丢尽了脸,而中国当然威名大振,还落下一个好名声,极大的改善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

但这场战争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并因此产生数十年的争议。遗憾和争议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放弃东段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很多砖家和愤青对此愤愤不平,对毛放弃丰饶的东段却保留了贫瘠的西段而气愤不已,愚蠢说,送礼说,甚至于卖国说纷纷出笼,认为毛下令退兵错了。

中国到底该不该退兵?我认为,该,十分该!理由是:

(1)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战力已达极限。一些人(包括一些前线指战员)虽然乐观的回忆说战斗后来很轻松,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已感到疲乏了??毕竟在所有作战物资均靠人员运送、翻越4、5千米高的大山,一路作战南下一个月了。而敌人虽然被击败了,可这些只是其军队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装备有坦克、重炮、飞机,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十倍以上的印军(不计印度动员部分),轻易就可将轻装的中国军队全歼。虽然中国有百万大军,可能集结到争议土地上的能有多少!依当时的条件,集结保障3、5万人作战已是中国的极限了,而且还不能长期化。

(2)后勤保障是中国退兵的决定因素。其实看过与那场战争有关的书的人,多少可以看到后勤保障的艰辛:往前线送弹药补给全靠人力和畜力;为保障前线,连四岁的小孩都要背四筒八斤重的罐头支前!这种靠牦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短时间的适用于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的,运一车油到拉萨要烧掉半车,而当时中国还是“贫油”国,也没有足够的汽车来运输……相比之下,依托印度大平原的印度却能方便使用汽车、火车搞运输。

在另一方面,西藏的冬季是可怕的: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抛开艰险不说(唱唱“高高的二郎山”吧),随时都有被大雪封山可能。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一书中,第五章就描述了我军后续部队遭遇雪崩的情景,有十五名优秀的开路战士因此尸骨无存……难啊,苦啊!这些绝不是坐在桌前打电脑的砖家和愤青所能想象到的。时至今日,通向西藏和通向军事分界线的道路仍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差,墨脱仍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国准备了打三个月的物资,仅打了一个月就退兵了,因为大雪马上就要封闭西藏通向印度的崎岖山路,因为内地通向西藏的公路也将被雪封闭,因为前线补给能力已极度透支……在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现实下,中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退兵。八十年代印度成立“阿那尔恰努尔”邦时,就因后勤原因中国放弃了对印度开战。

综上所述,中国军队退兵是必须的。

热门评论

曖昧de鳥 79
这个问题别再扯了,在现在交通相对发达的时候,去个西藏边境都费劲,别说几十年前了。而且大部分人直记得藏南,却忘了4万平方公里阿克赛钦。这两块地方,在战略上和当时的能力上,只能保一个,阿克赛钦是中亚高地,又是几国链接的纽带地区,俯视印度平原,距离新德里才200多公里,几乎就是不设防。这也是印度始终保持警惕和相对老实的原因。藏南对当时来说太难守,首先没有公路,中国后方侧是山脉,印度一侧是平原,后勤上就差大了,其次国际环境,当时中与美苏都交恶,都支持印度,长期你耗得起吗。
浙江宁波
回复TA
用户5077229405 47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年的情况,在三年困难时期我国物资极度贫乏,能打赢那场战争就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完全靠人力和耗牛翻越四五千米的大山供给前线所需,不容易啊。现在让你空手重走当年的路线你不喊爹叫娘我就佩服你了。
河北石家庄
回复TA
史定军 39
当时中国领导人十分清醒,当时的战略重点在三北和东部,至于印度必须限定在反击战范畴,以打促和,而不是盲目扩大化战争。美苏已经开始干涉。前线离铁路末端2000多公里,也没有机场,怎么打?真想靠地方部队去打人首都呢。阵地战我军并不讨好,主要靠脚板子运动战歼地。
北京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03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