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台湾深感反攻无望 间谍疯狂渗透策反高级军官

新浪历史

资料图:刘连昆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于是,“反攻大陆”成为蒋介石的毕生梦想。1961年,他在台北县设置“国光作业室”,拟定“三军”联合“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
10年间,“国光计划”作业室提出5类26项作战计划,214个参谋研究案,并先后向蒋介石提报97次。
1965年,蒋介石在陆军学校召集军队干部,以“官校历史检讨会”的名义发布讲话,提出准备反攻。当时,所有干部都写下遗嘱,准备在合适的日子抢滩登陆。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的间谍活动极为频繁,而且,都采取“刺杀”“爆破”“抢滩”等极端形式。
不过,“国光计划”进行的几次模拟战都以台军失败告终,蒋介石的“反攻”梦想逐渐破灭。
1972年,当大陆与美国开始接洽时,台湾的“国光计划”作业室也并入了“国防部”作战次长室,“国光计划”终结。
这时,台湾的间谍活动,也放弃了极端的形式,而采取心理战和宣传战的形式。不过,20世纪70年代正值大陆“文革”,对外来人口的审查非常严格,所以,想要渗透进来并不容易。
到20世纪80年代,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台湾人进入大陆逐渐容易,于是间谍活动也渐渐增多。当时,台湾方面已经意识到不可能在军事上“反攻”大陆,因此,更多采用散发传单、发放宣传气球等方式。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83年3月出现在广东的一个标语风波。
当时,在广州宾馆七楼南面的窗口,忽然挂出了一幅长约3米的标语,上面用白底黑字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据广州宾馆服务员反映,发案前曾发现两名港澳同胞打扮的人在七、八楼活动,行迹可疑。而且还有群众发现,这两名港澳同胞装束的人,在标语前进行拍照。
很快,公安机关调查到,悬挂标语的正是台湾“陆工会” 派遣驻香港“391”特务组的组长何恩杰和组员林泽荣。
一系列类似活动失败后,台湾的情报机构开始考虑在大陆“策反”部分高级官员或者军队干部,以获取必要的信息。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少康项目”。
1991年,台湾情报机构通过一位张姓台商的发展,“军情局”拉拢了一位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的一位处长并策反,将其封为“少康一号”。次年,又将军械部一负责人拉入该组织,称为“少康二号”,这个人,就是刘连昆。
被台湾策反后,刘连昆出卖了大陆大量重要军事情报,尤其是1996年3月台湾“总统”大选期间,刘连昆提供了大陆军事演习的大量信息。
由于刘连昆级别高,所以,对他的策反被台湾方面列为“军情局”最重要的项目,一度被称为“军情局”的“镇山之宝”。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岸的交流更加频繁,因此,间谍数量也渐渐增加。
台湾间谍进入大陆主要是三种方式:一是在短期探亲的人群中发展间谍,由于能够提供可观的收入,不少人加入这一队伍。二是通过在大陆做生意的台商来获取情报,由于不少小企业主的经营压力大,所以也容易被拉拢。三是在大陆发展的情报人员,从大陆的各行各业中物色间谍,从而,提供更核心的情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