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中国女大使跨国之恋惊动周恩来 恋人是朝鲜文艺青年

新浪历史

关注

1918年生于重庆巴县的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出使荷兰和丹麦,此前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朝鲜处副处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秘书长等职。

丁雪松幼年失怙,父亲丁开科英年亡故,家中生活十分清贫,主要靠母亲做手工活、摆小摊苦度光阴。丁雪松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重庆文德女中,她才华出众,唱 歌、弹琴、舞蹈无师自通,成绩名列前茅,屡获教师好评。丁雪松于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年初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学习。在中国女子 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时任学生会副主席、俱乐部主任。

她是在“抗大”这座革命大熔炉里与同龄的异国青年郑律成相识并相爱的。丁雪松说:“1938年初,我到了延安。那是一座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歌咏之城,到处回 荡着嘹亮的歌声。”“那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抗大’女生队的几个同志到延安北门外散步,初次见到一个体型瘦削,腰杆笔挺,眉宇间显得英俊而刚强,身穿 黄色军大衣的人。他是我们队长赵玲的客人郑律成——来自朝鲜的一个革命青年。后来在我担任队长以后,又常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有时穿着灰色的军装,有时 穿件褐色的茄克。

当他在晚会上出现的时候,他的节目很独特,嘴里吹着口琴(用铁丝把口琴系在头上),怀里弹着曼陀铃,脚下踏着打击乐器,一身而三任。我想这也许是不能登大 雅之堂的。但在当时延安这样简朴而热烈的晚会上,不正需要这些来自四面八方、有着各种艺术才能的青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活跃大家的文娱生活么? 有时他引吭高歌,那宏亮抒情的男高音,具有一种感人的魅力”。

1918年生于韩国全罗南道一个贫寒家庭的郑律成,原名郑富恩,是著名作曲家,国际主义战士。郑律成的3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1933年春,15岁的郑律成和一批青年志士从朝鲜木浦登上了“平安九”轮船,来到中国南京,进了朝鲜在华抗日团体所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1937 年9月,郑律成在李公朴等人的帮助下,和爱国青年—起奔向延安。他作曲的《八路军进行曲》(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经邓小平签署命令, 被中央军委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郑律成的另一代表作品是《延安颂》,正是这首被誉为“用心抒写世界上所有争取和平的人们”的作品,成了他和丁雪 松喜结良缘的“媒人”。

1937年秋,到延安不久的郑律成,就想写一首优美、战斗、激昂的歌曲来歌颂延安。193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延安城里大会结束后,郑律成和“鲁艺”的几 位朋友站在北门外山坡上,眼前是唱着歌、呼着口令的青年男女踏着整齐的步伐奔向各自宿地。嘹亮的歌声和口号声响彻云天,传遍山野田间,郑律成的心和整个延 安城一起沸腾,他要求身旁的女诗人莫耶给他写个歌词:“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 屏……” 

丁雪松这样回首往事:“在延安的一个晚会上,我见到了郑律成,他和女高音唐荣枚同志合唱他刚谱就的《延安颂》……郑律成当时是抗大的音乐指导,我任抗大女 生队队长,他常到我们队来教唱歌。我们就这样结识了,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漫步、聊天,无话不说。”(丁雪松《〈延安颂〉和〈八路军进行曲〉》)

丁雪松于1941年12月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秘书,差不多同时,她与郑律成结婚。此前,郑律成一度在政治上受到某些人的“怀疑”(怀疑为 “特务”)。由于他写了《延安颂》等有影响的歌曲,才保留了党籍。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央批准,丁雪松与郑律成去了朝鲜工作。

中朝正式建交后,丁雪松和郑律成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丁雪松加入朝鲜国籍并转为朝鲜劳动党党籍,长期留在朝鲜工作;二是两人分手,从此各奔东西;三是郑律 成随丁雪松回中国。后经周恩来批准,并征得金日成同意,两人相继回到中国。1950年9月初,郑律成不愿在祖国受难的时候离去,他的心情十分矛盾,最终他 让丁雪松带着7岁的女儿先行回国。

1950年9月中旬,美军在仁川登陆,人们纷纷撤离战火笼罩的平壤,郑律成扎上干粮袋,装上火柴和盐,准备背着77岁的老母亲撤离平壤。此时,我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柴成文同志,派吉普车把郑律成母子送过了鸭绿江,随后乘火车匆匆赶到北京。郑律成于 1976年病故,丁雪松现已是91岁高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