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英国入侵阿富汗有多失败 1.6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新浪军事

关注

19世纪20年代,英俄两大帝国在阿富汗和中亚开始交锋。自1829年起,英国不断从印度向阿富汗派遣间谍,刺探当地局势,企图拉拢亲俄的埃米尔(意为君主、总督)多斯特。沙俄则用“银弹战术”与英国在阿富汗展开外交斗争,并煽动、支持对阿富汗也保有野心的波斯出兵阿西北部重镇赫拉特。

当然,沙俄这么干绝非因为“两国交情好”,而是存心把波斯推到前线当枪使,以便扩大自己在阿富汗的势力范围,进而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当时,英俄两国使节如同走马灯般频繁前往喀布尔,你送枪送炮,我就带来沙皇问候信外加大笔金钱。

由于俄方大包大揽地承诺“帮助阿富汗收复失地”,多斯特政权最终选择投靠俄国。1837年,英俄争斗已基本上到了“撕破脸”的地步,双方不惜发起“代理人战争”,在阿富汗境内大打出手。这一年,沙俄驻德黑兰大使西莫尼奇亲率波斯军队围攻赫拉特城,阿富汗守军则由20多名英国军官指挥战斗,为首的一名炮兵中尉叫阿尔弗雷德·璞鼎查,他的叔叔就是后来逼迫清廷签订《南京条约》并当上首任“港督”的亨利·璞鼎查。

双方这通陆上混战打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英国的“舰炮政策”管用——数艘英舰驶入波斯湾,从海上直接威胁到波斯后方,加之沙俄向东扩张受阻牵扯精力,暂时无暇顾及阿富汗这摊事,陷入孤立的波斯只好于1838年8月底撤军,赫拉特之争以英国获胜而告结束。

凯歌高奏的英国人趁热打铁,在1938年10月1日发表等同于对阿宣战书的《西姆拉宣言》,次年2月,2.1万英印军队和一支3.8万民夫、3万头骆驼组成的后勤队伍入侵阿富汗。1839年8月6日,英军占领喀布尔,多斯特出逃,前者的宿敌沙赫(此人也当过国王,后因权力斗争失败而流亡海外并投靠英国)组建起傀儡政权,英国公使麦克诺顿则一跃成为阿富汗的太上皇。

英军主力在攻占喀布尔后返回印度,留下约8000人(不含民夫)的驻防兵力,主要部署在阿富汗各战略要地——喀布尔驻有2个步兵团、1个炮兵队;坎大哈(南部重镇,扼守着联结阿富汗-英属印度之间的重要通道)驻有2个步兵团、1个炮兵连、2个骑兵队;加兹尼(加兹尼省首府,扼守喀布尔-坎大哈之间要道并靠近阿印边界)驻有1个步兵团、1个骑兵队;贾拉拉巴德(喀布尔东部城市,楠格哈尔省首府)驻有1个旅又1个团步兵和1个炮兵队。

英国殖民当局用刺刀维持暴虐统治,在城乡大肆掠夺,甚至勾引阿富汗妇女(这一点尤其令阿富汗人反感和愤怒),军官们还把妻小接来,打算永远霸占这块土地。侵略者的作威作福很快引发阿富汗全国性抵抗风潮,鼎盛时各地抗英游击队多达上百支,分布在阿北部山区、首都喀布尔及其周边和阿南部地带。游击队一度切断了英军从坎大哈到喀布尔的运输补给线,迫使英国人坐下来与相关部落首领谈判,以每年3000英镑的代价支付“买路钱”。

逃至北部的多斯特也组织起一支6000人的队伍和英军作战,但他未能坚持到底,而是被英军诱降后送到印度加尔各答软禁起来。他的儿子阿克巴·汗对父亲的叛卖行径很鄙视,继续领导民众抗英。1841年9月,24个部族的首领举行会议,定在11月2日统一发动起义。

1841年11月2日清晨,起义怒火首先在喀布尔爆发,当地民众冲向殖民官员的豪宅,杀死了麦克诺顿的得力助手亚历山大·伯恩斯,又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路义军合兵一处,将郊区的英军兵营团团包围。

英军几次突围都告失败,麦克诺顿一面假借谈判以拖延时间等待来自印度的援军,一面利用奸细杀害2位著名抗英将领以削弱抵抗力量。11月22日,阿克巴·汗从北方赶到喀布尔,很快稳定了义军内部浮动的人心,并被众酋长推举为领袖。

殖民当局为收买阿克巴·汗,开出年金20万卢比、许诺让其当首相甚至国王等优厚条件。阿克巴·汗则将计就计,“邀请”麦克诺顿到草原露天会场谈判。麦克诺顿虽然提前安排了2个团的英军准备突袭,但阿富汗人根本没给他这个机会。阿克巴·汗当场揭露了英国人的阴谋,并用麦克诺顿送给他当做礼物的手枪,亲手开枪处决了后者。

麦克诺顿死后,临时充当英方谈判代表的阿尔弗雷德·璞鼎查(此时已升任少校)只好在撤军条约上签字,并充当人质由阿方看押(身陷囹圄反而保住了他的小命)。按规定,英军须在解除武装的情况下,于1842年1月6日离开喀布尔,撤退路线为经贾拉拉巴德、开伯尔山口到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境内,当时属英印势力范围)。但真正撤离时,英军却背信弃义地带走了所有大炮和弹药,这下可彻底激怒了阿富汗人。于是,一场围歼战就此打响。

这支撤退的英军约1.65万人(约4500名军人,另有1.2万名脚夫、军属),步兵普遍装备“布朗贝斯”火帽击发式滑膛枪(最大有效杀伤距离90米,一般射速每分钟3至4发),重武器则有一些火炮,应该说战斗力还是很强的(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投入的陆军也不过4000人)。反观阿富汗游击队装备就比较差了,除少数缴获的“洋枪”外,他们手里主要还是来自中亚、波斯的老式火绳枪和冷兵器。

但已成惊弓之鸟且急于逃跑的英军早已人心涣散、无心恋战,当时正值严冬,他们冒着漫天大雪,惊惶万分地向210公里外的贾拉拉巴德徒步开拔。需要说明的是,这段路都是起伏延绵的山峦,只有一条狭窄曲折的山间小道可供人马通行。而阿富汗人早已在沿途险要山口、关隘设下层层埋伏,准备“像牧人赶群羊一样,把英国军队赶进坟墓”,其中最重要的战斗有2次。

第一次发生在喀布尔以东约27公里处的胡尔德-喀布尔山口,后者是一段长约8公里的峡谷,两侧峭壁又高又陡,谷底连阳光都透不进来。阿富汗人没有玩什么“掐头去尾打中间”的玄乎战法,而是当头一棒就向英军先头部队猛烈开火。由于缺乏遮蔽,英军乱作一团,除了硬着头皮冲出峡谷外别无他途。经此一战,英军就伤亡过半,而且把辎重、武器、弹药和军属(主要是妇女儿童)都留给了阿富汗人。

过了2天,英军再次遭遇伏击。还是在一处峡谷里,阿富汗人居高临下,依托有利地形向挤成一团的敌人倾泻“毁灭性的火力”,这次战斗将英军大部歼灭,高级军官统统当了俘虏,只剩下几百人逃至扎格拉达克山口,孰料在那里他们又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仅有一人侥幸逃生。

1842年1月13日,在仍由英军占据的贾拉拉巴德城头,哨兵眺望到远处有一个身穿破烂英国军服的人,失魂落魄地骑在一匹瘦马上,人和马都身负重伤,奄奄一息。这就是从喀布尔撤出的1.65万英军中的唯一幸存者——军医威廉·布雷顿。

1842年2月,恼羞成怒的英国政府下令出兵报复。9月15日,英军重占喀布尔,不仅炸毁了当地大巴扎(市场),还纵兵抢劫烧掠3天,使这座有着3000多历史的古城蒙受巨大浩劫。但英国人毕竟心虚,在阿富汗各路游击队的频繁袭扰下,侵略者不敢长期逗留,只在喀布尔待了不到1个月就仓促撤回印度。

在这场历时3年半的战争中,阿富汗民众先后歼灭了超过3万名英国侵略者(含脚夫、军属),使骄横的大英帝国耗费超过1.5亿英镑的巨额军费(大致等于当时英国1年半的财政收入)却一无所获。更重要的是,这一空前大溃败,戳破了英国人刻意在南亚和中亚所树立的“英军无敌”形象,从而一定程度上成为15年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

此番惨败给英国人留下的心理阴影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后来30多年里英军大部队再没敢踏入阿富汗一步。而这次军事冒险失利所引发的英国高层争吵和相互攻讦,更是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近30年后还没消停。同时期,国力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逼迫清廷割地赔款,而面对版图和国力比中国弱小得多的阿富汗时却束手无策,个中缘由实在耐人寻味。(作者署名:军情突击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