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他是歼8获科技进步特等奖功臣 为两代战机研制千里眼

新浪军事

关注

说来,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都是“留过洋”、“喝过洋墨水”的,也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就以科研人员、行业翘楚的身份进入了航空业,或是设计、或是制造。这些年来,这些航空工业“元老”也陆续出版了回忆录或传记。文/希弦

基于上述的“印象”相对来说,今天小文简单和大家介绍的“朱克昕”,就有些“特殊”。

坦白来讲,在读了朱老的小传记之前,个人是对老人家是不知道的。包括,搜索他的名字,网页信息寥寥。

朱克昕老人家的经历上是1933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1951年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而后是在1957年12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就读电子工程系航空雷达专业。由此,朱克昕才进入航空工业。在校期间,朱克昕获得了三等奖和通令表扬,获得“五好学员”称号,这也是朱老成绩优异、学习刻苦的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希弦

1963年9月毕业,此后便是朱老的30多年来的始终如一的埋头于我国机载雷达的研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两代机载雷达,为我国在机载雷达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发展铺平了道路。文/希弦

1966年3月,他参加204机载截击瞄准雷达的研制任务,任一室204雷达总体组组长。1970年3月,我国机载雷达专业研究所——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在四川内江组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机载雷达的起步,也是始于苏联米格战机的引进、仿制、消化吸收,后来的抓住宝贵机会的对国外雷达的分析、为我所用,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才有我国机载雷达研制力量的形成。朱老在大学毕业后,就参与了我国机载雷达的研究工作。文/希弦

204雷达的,装机平台是歼-8,因为进度延后,后来是装在了全天候型的歼-8I上。

1966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机载截击瞄准雷达——204雷达上马。朱克昕,参与研制,任204雷达总体组组长。文/希弦

204截击瞄准雷达,单脉冲体制、X波段雷达,在研制上我国的科研人员毫无经验,研制过程就是边学习边科研应用的过程,难度与辛苦,自不多言。到1967年初,第一部性能样机整机开始联试。但大时代背景下,204雷达的研制试验工作陷入了停滞。甚至,有着成果被破坏的可能。这期间,朱克昕就是守着这部雷达、守着机器设备,继续钻研业务。1970年7月,雷达装上飞机,进行地面通电与联试,准备11月开始试飞。朱克昕参与组织实施,负责雷达的空中试验。文/希弦

204雷达的意义,也在于这是我国机载雷达发展上的重要起点,才有后续的“开枝散叶”。

204雷达的装上飞机,开始试飞之初,出现了雷达旁瓣地杂波的严重干扰,致使不能截获跟踪,试验无法进行,作为雷达总体组组长和机上雷达试验指挥的朱克听,提出了参考米格飞机的情况,经过仔细计算,在飞机机头罩下部贴二层吸波橡胶,再加一层金属丝网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使204雷达性能样机试飞顺利进行,最后获得成功。文/希弦

现役歼-8I的机头进气,204雷达的天线尺寸有限。后来在歼-8II上208雷达对此有针对改进。

“三线建设”的背景下,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如今的“航空工业雷达所”,已搬到无锡)在四川内江组建,朱克昕也在1971年随型号任务来到了内江山沟里。“三线建设”,研究所的初建过程自然艰辛,环境也是艰苦,204雷达的研制过程更是曲折。文/希弦

204雷达,这种单脉冲体制、X波段雷达,我国此前只有仿制和改进的经验,技术基础以及雷达的器件水平都较差。同时,准备装机的歼-8,又是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战斗机,使用环境条件上更为苛刻,对雷达性能要求很高。这些各方面因素,都是204雷达研制上的“绊脚石”。 文/希弦

1973年9月,研究所与生产工厂合作开始了204雷达正式样机的试制工作,共同解决204雷达试制中的技术问题。

1979年9月,204雷达的研制进入了新的节点,开始进入雷达的装机试飞。1981年10月在沈阳飞机厂试飞I站(笔者注,可能就是装在了歼-8I上)进行了科研试飞。204雷达在首次装机试飞中,发现目标并截获跟踪,但在远距离上截获不可靠。朱克昕连夜组织科研技术人员分析和试验,最终找到了原因和解决办法,并在试飞中得到了验证。文/希弦

204雷达的研制,已经19年,在进度上已经滞后于战斗机平台的研制进度。

1982年3月,朱克昕被任命为204雷达副主任设计师。1982年2月,204雷达转入定型试飞,至1983年10月,完成了全部定型试飞科目。试飞结果表明,204雷达研制是成功的,许多新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的关键战术技术指标超过原设计要求,可靠性较高。1984年,204机载截击瞄准雷达设计定型,投入生产,装配在歼-8战斗机上。与此同时,在204雷达研制生产过程中,突破的元器件、制造工艺、试验设备、试验方法,以及204雷达研制历练的科研技术人才,都为后来我国机载雷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文/希弦

1985年,朱克昕访问美国,考察S-A公司的天线测试设备

204雷达于1981年12月获航空研究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获航空工业部新品设计定型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12月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4年8月朱克听被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记大功一次。1985年10月在歼8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主要获奖人员中,朱克昕名列其中。文/希弦

JH-7A的机载雷达,较于JH-7,已是性能飞跃提升。

主持研制我国第一部全波形机载PD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1983年7月,朱克昕任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的总工程师,1984年,在完成204雷达的研制任务后,接受JL-10雷达的研制任务,任主任设计师。1990年,JL-10雷达的试飞样机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JL-10雷达原理研究样机的基础上,总设计师朱克昕进一步研制出了“神鹰”雷达(JL-10A)。据悉,该型雷达后来装备在了歼轰-7A“飞豹”上,而该型雷达的性能指标在当时可是国内机载雷达中数一数二的! 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话,以后再和大家唠叨下。(作者署名:希弦)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