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清军最怕的并非排枪 而是英军的刺刀和火箭

新浪军事
有很多人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军队武器落后,而英国和法国侵略军则依靠着坚船利炮,以及先进的滑膛枪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在鸦片战争中,给蒙昧的清朝官员和军队极大震撼的不是英军的舰炮和排枪,而是英军的刺刀和火箭,很多清军临死前也没搞明白为何拼刺刀耍冷兵器也打不过英军,没搞明白那种恐怖的火箭是何方神圣。

中国人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武器,但中国古人的很多伟大发明只是名字挺好听,实际效果要靠情怀。原始的火箭武器到了明代和清代时期,花样翻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创制了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等三种火箭,统称“三飞箭”。在明军的车炮营中,装备了4700多支火箭,平均每人四支。其他还有“一窝蜂”、“火龙出水”等火箭武器,在《武备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述。到了清代,也在京师设火器营,进行操练,后期更设火箭营。装备火笼箭、九笼箭或一窝蜂,与明代火箭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进步。

到了17世纪,欧洲的军事进步超过了东方,欧洲军队尤其是法国军队改良了炮兵作战理论和战术,标准化的炮兵作业开始面世,身管火炮得到大发展。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认识到采用集束发射的火箭炮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1799年,英军在征服印度迈索尔的战争中,发现当地军队使用一种集束火箭具有很大射程和威力,将其作为战利品带回国内。1805年,英国武尔威治兵工厂皇家炮兵实验室的康格里夫的炮兵上校威廉?康格里夫,对印度的迈索尔进行了改进,采用新型颗粒黑火药作为推进剂,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的野战火箭,被命名为康格里夫火箭。该火箭重15公斤,弹长1米,口径100毫米,火箭弹后部装了一根4.5米长的平衡杆,射程可达1800米,改进型射程可达3500米。

康格里夫火箭最初装备给海军,供海军炮兵和陆战队从军舰或专用的火箭舢板上发射,之后又装备陆军骑兵炮部队,组成独立的火箭炮连。1807年英国皇家海军攻打哥本哈根,英军的舰队向哥本哈根发射了两万多枚康格里夫火箭,几乎将哥本哈根港夷为平地。1812年来比锡战役,英国火箭炮部队用猛烈的火箭齐射打的法国军队毫无还手之力。康格里夫火箭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引发了欧洲各国制造火箭的高潮,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有一部名为《迎着三色旗》的小说也以威力巨大的火箭弹为主题。

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每次重要战斗都使用康格里夫火箭,攻击清军的炮台和绿营步兵阵,焚毁沿海城市。1841年1月,英军用康格里夫火箭攻陷了广州沙角、大角炮台。1841年10月,英军登陆部队攻陷镇海和宁波时,清军曾记述“火箭齐发,飞腾如雨,处处延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沽炮台和通州八里桥之战,康格里夫火箭也大规模应用,打击过蒙古八旗的马队。清朝洋务运动时曾经仿制过这种火箭武器。不过,随着身管火炮技术的进步,原始的野战火箭因为天气影响,精度问题和战术灵活性问题被淘汰了。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也使用过传统的中式火箭,不过在康格里夫火箭炮面前显得原始又落后。清军的火箭武器种类繁多,既有大号的单发“窜天猴”,也有火笼箭、九龙箭、一窝蜂等集束火箭,这些玩意儿都是清朝继承前明的,其结构和使用方式和《武备志》所载的无异,至于效果嘛,就是大号窜天猴。火箭十发能有三五发落在期望目标周边直径几百米的圆里。开玩笑的说:“清军的火箭靠祭天和算卦来测弹道,所以只能大致预测是朝前发射还是朝后发射,至于发射后打哪去打多远,则一切看天老爷和发射手的造化”。

直到二战前的三十年代,德国苏联和美国等主要军事强国开始研制现代化的火箭炮。现代意义的火箭炮面世时间比身管火炮晚的多。直到1939年,世界第一门具有实战意义的现代火箭炮,苏联的BM-16-16型16联装喀秋莎火箭炮才开始装备苏联红军。从此火箭炮在世界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作者署名:科罗廖夫)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