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对越作战经验教训影响我军迫击炮发展 功勋炮"退休"

军事自媒体

关注

来源:兵工科技

图注:我军现役迫击炮中的重量级选手——89式10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作为便携机动的步兵火炮,在南疆山地环境中作战可谓如鱼得水,它的曲射特点,能够对山地、反斜面隐藏的敌人造成致命杀伤。在对越作战中,我军大量使用迫击炮支援步兵山地作战,是步兵最为依赖的支援火力。在作战时,大口径迫击炮由团炮群掌握,主要用于对越军反斜面工事进行打击,对越军增援部队进行拦阻,在掩护我方部队攻击时担任主要火力支援和掩护任务;中型和轻型迫击炮则由营、连掌握,主要在所在主攻方向提供火力支援,并提供照明、掩蔽等支援保障。我军在对越作战中使用迫击炮型号较多,包括56式160毫米迫击炮、64式120毫米迫击炮、71式100毫米迫击炮、67式82毫米迫击炮、63/63-1式60毫米迫击炮等。其中160毫米/120毫米大口径迫击炮,曾经是我军步兵的“功勋炮”,在1962年对印自卫作战中大显神威,重创印军山地部队。然而十几二十年后,在面对对越边境作战的新环境时,这些“功勋炮”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图注:87式82毫米迫击炮

我军参战主力大口径迫击炮

56式160毫米迫击炮是在苏联M160式160毫米迫击炮的基础上研制的,该炮的优点是威力较大,缺点是射程不足、笨重、机动性差。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该炮作为步兵师内口径和威力最大、射程最远的步兵炮(当时装备步兵师下辖的炮兵团),在山地作战中予以一线步兵以极大支援,大量杀伤印军。然而这种重迫击炮,在对印山地作战中已经暴露出火炮和炮弹均太重,难以机动的缺陷。在1961年就已经停产并逐步退役。

图注:56式160毫米迫击炮,对越作战后期,该火炮陆续退役

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后,根据边境战区山地作战的实战需求,亟需威力巨大,能够曲射的大口径重型步兵炮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已经退役的56式重迫击炮遂重新服役,重点打击越军坚固工事和屯兵洞。1986年6月30日,八里河东山前线,某重迫击炮连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耗时1小时40分,实施压制和破坏性射击,耗弹40发,曾出现破坏射击中一发炮弹击杀40名越军官兵的纪录。该炮还曾在1984年7月12日大战前夕,对越军潜伏地域进行2轮炮击,取得击毙2名越军营长在内的大批越军官兵,重创其潜伏部队的战例。

64式120毫米迫击炮是我国在1964年自行成功研制的第一门国产大口径迫击炮。该炮用梯形结构代替了传统的圆盘形座板,炮全重仅为174千克,比仿苏55式120迫击炮轻101千克。该炮作为团属火炮,加之其重量比160炮轻,便携性更好,在性能上超过160毫米迫击炮,在对越作战中参战次数和重要程度都超过160毫米迫击炮。然而120毫米迫击炮虽然便携性比160毫米强,但对于山地作战的步兵而言还是太重,80年代之后,逐渐被更轻便的100毫米迫击炮所替代。

图注:64式120毫米迫击炮

对越作战缩减我军迫击炮口径,5种变3种

对越作战,对我军迫击炮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山地作战中,我军认识到,160、120毫米迫击炮重量重,便携性差,实战效果不佳。以160毫米口径迫击炮为例,仅炮弹就重近50千克,在对印作战中,为了保证炮兵团携带一个基数的足够炮弹,甚至需要派步兵团的同志协助搬运炮弹,这在山地作战中是不可取的。

图注:63式60毫米迫击炮

而71式100毫米迫击炮、67式82毫米迫击炮、63/63-1式60毫米迫击炮等中小口径的中轻型迫击炮,则在步兵分队作战中充分显示出灵活/轻便的优势,屡立功勋。如71式100毫米迫击炮成为团属步兵头号“重炮”、最可靠的支援火力,67式82毫米迫击炮和63式60毫米迫击炮则在步兵连、营级冲锋、作战中发挥了伴随火力的优势,这三种口径迫击炮,在战火中磨砺,受到了陆军参战指战员的肯定。

图注:71式100毫米迫击炮

图注:67式82毫米迫击炮

结语

80年代开始,160毫米、120毫米口径迫击炮逐渐退出现役,我军步兵装备迫击炮,在实战中磨砺,正式形成了100毫米、82毫米和60毫米三个级别三种口径,并在对越作战后继续发展,特别是在80、90年代纷纷根据对越实战经验和世界迫击炮技术发展新方向研制列装了新型号。

图注:93式60毫米迫击炮

如今,93式60毫米迫击炮广泛装备我军步兵连,87式82毫米迫击炮则是空降兵和山地步兵部队重要的营级火力,我军还发展了车载的新型82毫米速射迫击炮,89式100毫米迫击炮则作为步兵团属火力,我军还发展出了新型的120毫米自行式迫榴炮,实现迫击炮和榴弹炮功能合一,成为机械化部队炮兵火力武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