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 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军事自媒体

关注

来源:军武次位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起复袁世凯,督师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党人。

此时的袁世凯却不甘心为清廷殉葬,他依仗着手中的六镇北洋新军,一方面与南方革命党人和谈,另一方面逼迫清帝逊位,在各方之间不断周旋,以获得最大利益。

最终,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将领的逼迫下,清廷隆裕太后下诏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宣布退位。

袁世凯也如愿以偿地在依照南北和谈协议,担任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那么,袁世凯手中只有六镇北洋新军为何能左右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呢?

甲午战争时,在平壤战役中,清政府原有的勇营、练军接连败于日本军队。

此时深困于战争形势的清政府,最终同意了盛宣怀、汉纳根等人提出的编练新军建议。任命胡燏棻到天津马厂编练新军,并定下了‘练兵必先选将,拟令先练十营,足成五千人之数,俾成劲旅,徐议扩充’的练兵计划。

这就是定武军的由来。

在汉纳根的规划下,定武军分为步、骑、炮、工四个兵种,计有步队六营,马队半营,炮队两营,工程队一营,总计4750人。

后来由于马厂驻地营房稀少,‘不敷分扎’,全军移驻天津小站。小站练兵由此拉开帷幕。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凯抵达定武军小站军营,接管定武军,不久后就改称新建陆军。刚上任的袁世凯由于目睹了甲午战争清军旧式军队的劣势,大刀阔斧地对定武军进行改革,先进行全军测试,淘汰不合格及老弱病残者,又派人到北方各省选拔适龄强壮青年农民入伍。

同时袁世凯深谙‘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大力招揽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军事人才。先后雇佣了大批外国教官,同时采用德式操典,训练新军。又对武备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大开绿灯,招揽重用。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和在民国时代搅动风云,名声大噪的陆建章、段芝贵、李纯、王占元等130名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进入新建陆军服役,共同打下了日后北洋六镇乃至影响中国近代数十年风云变幻北洋系班底。

与此同时,新建陆军效仿西方强国,设立了总指挥部,统一组织新军督练计划,并完善了粮饷、军械、转运、军医等部门。首次将这些新式的军事和参谋管理机构,引入了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走上近代化道路,有利于军事管理的科学化和军队战斗力的发挥。这些举措,使中国军队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

1899年3月23日,清政府诏令‘现在实事艰难,以练兵为第一要务’,命令荣禄成立武卫军,将华北地区战斗力较强的几支军队全部归属武卫军麾下。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也不例外,被改编为武卫右军。

由于当年年底,山东内外形势严峻,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愈演愈烈,德国也借助强租胶州湾的强势不断向山东渗透。

清政府为了解决危机,以‘弹压匪类,保护教民’的说法,将武卫右军派往山东进行操演。更于当年年底,将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同时将武卫右军全军开赴山东。在这里,北洋六镇开始了他们的发展进程。

此时的袁世凯结合山东实际情况,先是将山东旧军裁汰老弱,就用精壮,运用武卫右军的营制和训练方法编成了拥有20营,总兵力超过15000人的武卫右军先锋队。

不久后,袁世凯又授命指挥中国自甲午战后编练的另一支新军–江南自强军。

至此,清政府在甲午战后组建的三支新军,即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和自强军一共25000多人,全都听从袁世凯号令,为北洋新军的进一步壮大打下了基础。

《辛丑条约》签订后,袁世凯接任李鸿章的直隶总督。此时的清廷已经提出了新军组建计划,然而各省督抚大多迟疑观望。袁世凯却鉴于原华北地区有战力的武卫军在八国联军侵华中荡然无存,京畿直隶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迅速开始了大规模编练新军的计划。

不久后,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新军的编练进程大大加快。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编组训练了六镇北洋新军。不光如此,袁世凯还将麾下军官对全国各地的新军编练进行支持,使得全国大部分新军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北洋新军的气息。

到了1905年,北洋六镇新军全部完成组建,并在不久之后按照编制将人员装备补充完整。而此时的南方及全国的其他地区,还没有一个完全的镇。

小站练兵时,鉴于湘淮勇营练军虽然部分采用了西法练兵,但由于承袭旧制,导致弊端诸多。袁世凯提出‘必须采用泰西军制,照西法操练’,效仿德国军制,结合中国国情和经费问题,制定了新建陆军练兵计划。

该计划下的新建陆军将达到12000人,战斗兵员达到7400人,采用西方多兵种合成制度,实施各兵种协同作战,改变了过去中国军队单一单位独自作战的情况。并且这个军制影响了后来六镇北洋新军乃至整个清末新军的建制。

到了1905年陆军部提出全国新军编练计划,明确编练36镇新军,并规定了各镇的编制,北洋新军也迅速依照编制完成了调整和装备人员的补充。

按照规定:

1镇(师)下辖步队2协(旅),骑兵,炮兵各1标(团),工程兵、辎重兵各1营。

步兵每协下辖2标(团),每标三营,每营4队(连),每队3排,每排3棚(班),每棚14人,都是战斗兵,每人均配发有步枪。

炮兵则是下辖3营,每营3队(连),每队3排,每排3棚(班),每棚14人。其中两个营是陆路炮营(野炮营),一个营是过山炮营(山炮营),每个营都配备有18门火炮。

骑兵每营4队(连),每队2排,每排2棚(班),每棚14人。北洋六镇新军的骑兵部队没有采用当时近代热兵器条件下,西方普遍采用的团-连编制,而是效仿步兵一样采用着团–营–连的编制方式。导致了编制大,灵活性低。

北洋新军的装备在当时清政府组建的新军中堪称精良,比起世界军事强国来说也是不遑多让的。

袁世凯借着京畿直隶的重要战略地位,连续获得大批财政拨款,以此多次向德国、日本购买了大批军火,使得北洋新军的武器装备与国际接轨,并在每镇内实现了武器装备口径标准的统一,减小了后勤补给压力。

特别是每镇炮兵部队都配备有3个炮兵营共54门75㎜火炮,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师级单位火炮装备最多的部队。

甚至超过了二战中日本老牌十七个主力师团直属炮兵联队配备的火炮(4个大队48门炮)和抗战中的中国军队巅峰——中国驻印军新38师和新22师(各配备了3个炮兵营一共36门火炮,因为计划有变,2个师装备了3个师的装备)。

北洋六镇新军不仅成军最早,而且武器装备最为优良,编制齐全官兵训练时间长,战斗素质高,被看作清末新军中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

甚至连武昌起义中推翻清政府的湖北新军缔造者——张之洞也承认‘即如兵备一层,我老实言之,北洋似较鄂为优’。

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全国各地的新军和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武装起义,成立革命军政府,驱逐清廷官员,又广泛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扩军备战。截止到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前,关内一共有十八省发生了武装起义,有十三省宣布独立并成立了军政府。

不甘失败的清政府,立刻做出应对举措,派出了袁世凯一手编组训练的北洋六镇新军和源自北洋新军的禁卫军组建为3个军,将第1、2军南下,镇压革命党人。袁世凯虽然离任在家,但由于他是北洋六镇新军的缔造者,部下将领掌控各镇,可以说是‘北洋新军’的灵魂。

清廷不得不起复袁世凯,任命他担任钦差大臣,前往武昌前线督师进军。北洋新军一到战场,就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举世震惊。

湖北方向革命军的核心,则是以清末新军南方代表——湖北第8镇,也就是发动武昌起义功勋部队所组建的,这支号称南方新军翘楚的军队却在和北洋新军的交战中接连败北,节节败退,短时间内武汉三镇便被北洋新军攻下两镇。

此时南方革命军政府军队数量较多,然而战斗力薄弱,装备较差。北洋军却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所以能接连取胜,加之清政府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北洋军。

所以,掌控北洋六镇新军的袁世凯能够左右中国局势,同革命军政府进行南北和谈,逼迫清帝逊位,最终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