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侃球加油站!2022世界杯场外知识科普 第四集

军迷圈官微

关注

高卢雄鸡相逢北欧海盗 澳洲袋鼠阻击迦太基鹰

今天跟您闲侃的是D组四强,“高卢雄鸡”法国队、“维京正统”丹麦队、“袋鼠军团”澳大利亚队、“迦太基雄鹰”突尼斯队汇聚于这一小组。就与您闲聊一下D组四强的场外的知识,详见↓

法国队球员拉比奥(中)在比赛中头球得分 新华社发

本组的第一战是由丹麦队对阵突尼斯队,于北京时间22日21时开打,最终,丹麦队0:0突尼斯队握手言和。第二战是由法国队对阵澳大利亚队,于北京时间23日3时开打,最终法国队4:1大胜澳大利亚队。

一、有人想走有人要留——法国与殖民地的二三事(上)

法兰西殖民帝国是指法国在17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控制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在巅峰时期,它的面积达到过惊人的1234.7万平方公里;而算上法国本土,合计面积达到1289.8平方公里。

法兰西殖民帝国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法国殖民地陆续走向独立:亚洲东南部的越南、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到最后20世纪80年代瓦努阿图的独立。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国家建立,宣告着法兰西殖民帝国走向灭亡,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不顾阻拦要走,就有人千方百计想留……

阿尔及利亚地图

在殖民时代,法国将绝大部分的非洲殖民地划入殖民系统,以宗主国身份进行统治,当地居民也没有完整的法国公民权。但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阿尔及利亚,它被看作法国本土的一部分,而不是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面积是法国欧洲领土面积的4倍,换言之,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法国本土的非洲领土始终占据本土面积的绝大部分。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粮食产量锐减。为解决粮食危机,法国决定就近从阿尔及利亚进口粮食。当时法国财政紧张,没有立刻付款。阿尔及利亚也容忍了法国的赊欠行为。到1815年,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欠款已达到1800万法郎。比这更过分的是,法国竟然自己决定把欠款减少60%。愤怒的阿尔及利亚人要求法国立刻还债,但被法国拒绝了。

“史上最贵的一扇子”

1827年,阿尔及利亚总督侯赛因询问法国公使皮埃尔何时能还债?皮埃尔轻蔑地回复:“公务繁忙,没空答复”。侯赛因忍无可忍,用手中的扇子打了皮埃尔一下。这一扇子成为了法军入侵阿尔及利亚的借口,法国旋即对阿尔及利亚展开了为时三年的海上封锁。1830年6月,法军登陆阿尔及利亚,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在法国统治的最初五十年里,阿尔及利亚人先后举行了8次大规模起义。而在这一时期,大量移民城镇在阿尔及利亚出现,法国于1834年在阿沿海几个大居民点建立市政管理体系。这种直接移植法国国内行政模式的行为,在法国的殖民地中很难见到,这也成了阿尔及利亚被纳入法国本土的先声。在此基础上,法国于1845年按照国内的省区制模式,在阿尔及利亚设立了3个省,进一步密切法阿间的联系。

1870年后,阿尔及利亚迎来了新一轮的欧洲移民潮,以法语为代表的法国文化逐渐深入阿尔及利亚的城市中,而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白人移民后裔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人群——黑脚(Pied-Noir)。此后,这个只占阿尔及利亚总人口10%左右的人群,掌握了阿尔及利亚绝大多数的土地、资源。

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祖籍为法国的阿尔萨斯,属于“黑脚”

1880年法国议会以立法的形式,将阿尔及利亚纳入法国本土。虽然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看作本土,但不同的种族、宗教、文化让阿尔及利亚人无法完全融入法国,伴随着20世纪上半叶国际局势的变化,阿尔及利亚的局势开始暗流涌动。

二战期间法国战败,阿尔及利亚一度接受德国支持的维希法国统治,与盟军对抗。1943年盟军夺回阿尔及利亚,阿成为自由法国的兵源地,无数青年为法国而死。大量的人员伤亡进一步催化了阿尔及利亚人的独立意识,阿尔及利亚开始两极化,一方是黑脚和亲法当地人,另一方是反法的独立派,阿尔及利亚社会也被撕裂。于是在1954年,阿尔及利亚爆发了独立战争。

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的潘哈德EBR

此时的法国是内阁制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由于内阁更换频繁,他们在阿尔及利亚独立问题上表现得软弱无力。为维持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统治,部分军人在1958年发动政变,建立实行强力总统制的第五共和国,戴高乐被推选为总统。

但这没有改变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结局。在付出近10万人伤亡的代价后,法国于1962年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由于害怕被报复,约140万黑脚逃离了阿尔及利亚,他们与大量的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一起,构成了法国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倾尽全力”的法国未能留下被视为本土的阿尔及利亚,下一轮法国队比赛时,我们再讲一个相反的故事。

二、丹麦的痕迹!北欧五国国旗为何那么像?

本届世界杯,北欧五国中只有丹麦突出重围杀入世界杯决赛圈。

北欧五国

狭义上的北欧包括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和丹麦五国。除了因高纬度造成的严寒、极昼极夜外,北欧国家还有诸多相同点,其中最明显的,便是类似的国旗,它们都源于同一个模板——北欧十字。

今天的丹麦看起来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但历史上的丹麦长期以来都是北欧霸主,而丹麦人的祖先——维京人,曾是让欧洲闻风丧胆的族群。

维京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处高纬,气候严寒,不适合农业耕种。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因为海岸线曲折,适合海洋活动的展开。从公元8世纪开始,维京人开始了对外劫掠。

维京人进行劫掠的线路和年代

对外劫掠的维京人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三个维京人国家——丹麦、瑞典和挪威。向南和向西方向扩张的丹麦率先完成了统一,成为了三个维京人国家中实力最强的。公元965年,丹麦国王哈拉尔一世宣布皈依基督教,开启了北欧的基督化。

丹麦成为北欧的“文化母国”,这与丹麦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丹麦位于北欧最南端,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比北欧其他地区更温暖。再加上丹麦靠近中欧农业区,古代的农业水平在北欧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丹麦虽然面积较小,却能承载相对较多的人口,进而发展成为北欧的文化中心。

丹麦东西两端临海,是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的交通要冲,繁盛的海运贸易进一步带动了丹麦的发展。

丹麦之后,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和瑞典也皈依了基督教,在宗教狂热及现实利益的诱惑下,丹麦、瑞典等国组成“北方十字军”,对周边的异教徒发动战争,传说最早的北欧十字旗帜就在这一过程中诞生。

在丹麦的民族传说中,故事是这样的: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统帅一支舰队向波罗的海东岸进击,舰队在爱沙尼亚的林德尼西港停靠,当地贵族送礼物向瓦尔德马二世示好,表示爱沙尼亚人将皈依基督并听从丹麦国王的调遣。丹麦国王没想到,爱沙尼亚异教徒骗了他。他们偷袭了丹军营地,丹麦人猝不及防,眼看就要被爱沙尼亚人击败,危急关头丹麦大主教安诺斯跪地祷告。

一面红底白十字旗帜从天而降,一个响亮的声音从天空传来“举起这面旗帜,你们将获得胜利”。安诺斯将旗帜高高举起,丹麦军队果然士气大振,最终击溃了爱沙尼亚人。

这则故事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不过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面旗帜确实出现在1219年,但这面被丹麦人称为“丹尼布洛”(丹麦人的力量)的旗帜最晚在14世纪时已出现,并被当时的丹麦人看作是丹麦的象征。

丹麦人东征的同时,瑞典人也开始了扩张,他们向东征服了芬兰人,逐渐与东斯拉夫人产生了联系。挪威偏居一隅所以没有参加大规模的战争,但也在1262年将冰岛收入版图。

汉萨同盟势力影响图

维京人在欧洲的劫掠影响了北方贸易的发展。公元13世纪,德意志北部成立以吕贝克为首的“汉萨同盟”。

同一时期的北欧一方,1319年,挪威王室绝嗣,王位传递到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手中。他的儿子哈康和丹麦公主玛格丽特结婚,两人的儿子奥拉夫因此兼具挪威、瑞典的王位继承权。

此后不久,奥拉夫意外地从外祖父那里继承了丹麦王位,接着又从父亲那里获得了挪威的王冠。奥拉夫在成年前去世,但在玛格丽特的运作下,她的侄子埃里克成功继承了三国王位,进一步强化了丹麦在北欧的强势地位。

1368年-1370年,汉萨同盟大败丹麦,丹麦意识到建立维京同盟共抗汉萨同盟成了当务之急。1380年,在玛格丽特的推动下,丹麦和挪威成立联合王国。原属于挪威的格陵兰岛、法罗群岛和冰岛成为了两国共有土地。

卡尔马联盟势力范围

1397年,在丹麦的倡议下,丹麦、瑞典和挪威成立卡尔马同盟,冰岛作为挪威的附属,芬兰作为瑞典的附属也加入联盟,卡尔马联盟几乎涵盖了整个北欧,而丹麦则是盟主。丹麦始终在联盟中保持强势地位,甚至连联盟的旗帜,也不过是将丹麦的红底白十字换成了黄底红十字旗。卡尔马同盟在海战中战胜了松散的汉萨同盟,成为了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的霸主。外患解除后,瑞典越来越不满丹麦的盟主地位。丹瑞冲突成为了同盟的内患。

卡尔马同盟旗帜

1523年的丹麦发动斯德哥尔摩屠杀,成了压倒同盟的最后的稻草。瑞典宣布退出同盟,卡尔马同盟的历史结束,仅剩下丹麦和挪威的同盟。1534年,丹麦宣布取消挪威的独立地位,将挪威降为一个省。

瑞典脱离卡尔马同盟之后,丹麦曾多次试图重新控制瑞典,但均未成功。瑞典则沿用了联盟的十字旗,不过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对旗帜进行了改造,将旗面改为“蓝底黄十字”,同时给旗帜编了一段传说。

这段传说的内容也是照抄丹麦人的,即瑞典国王在作战不力时,蓝色的天空中出现金色的十字架,指引瑞典人赢得胜利。

后来的拿破仑战争中,丹麦站在法国一边,瑞典则站在了反法同盟一边。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丹麦受到惩罚,于1814年将挪威割让给瑞典。在领土交接的空档期,挪威趁机宣布独立。挪威议员弗雷德里克设计了新国旗,依然是以十字旗为基础,但红底之上是一个海蓝色十字,在十字之外还有白色线条包裹,这也是第一面三色十字国旗。

挪威人的独立仅维持了几个月。瑞典军队抵达后,瑞典-挪威联盟成立,挪威国王由瑞典国王兼任。此后,挪威于1905年通过和平方式宣布脱离瑞典。

挪威的独立鼓舞了丹麦统治下的冰岛,1913年,冰岛设计了自己的十字旗——蓝底红十字加白色包线。红色象征冰岛的火山,蓝色是山脉,白色是覆盖着冰岛的冰雪。

1917年,沙俄在二月革命中倒台,芬兰趁机独立。虽然芬兰不是维京人的后裔,但他们也受到了十字旗的影响,几经讨论最终采用这种极具北欧特色的国旗。芬兰国旗最早为蓝底白十字,后来改为白底蓝十字。

北欧五国国旗

至此,北欧五国的十字旗全部出现。从传说中1219年诞生丹麦国旗,到1917年芬兰国旗的出现,期间近700年沧桑,足见北欧百姓对这北欧十字的民意基础了。

三、袋鼠军团在阿拉伯成为最后的骑兵

尽管“袋鼠军团”首战战绩不佳,但他们的先辈却的确曾在中东创造过奇迹。

1914年11月1日,澳大利亚军队与新西兰军队派出远征军,支援一战中的宗主国。起初,英国想将他们调至英国本土参与防卫,不过由于本土驻扎了太多军队,且武器装备短缺,英国最终决定让两支远征军留在埃及,并整合为澳新军团(ANZAC),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行动。澳新军团由骑乘步兵(又称轻骑兵,龙骑兵,其利用马匹进行机动,进入交战区后便下马步战)、步兵与战机组成。

不久后,为援助俄国,时任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冲入沟通爱琴海与黑海的达达尼尔海峡,在加利波利半岛登陆,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将其逐出战争,以此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支援俄国。

澳新军团年轻士兵在前往加里波利前与袋鼠合影

1915年2月19日,英法舰队开始炮轰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奥斯曼军驻地,但收效甚微,于是认为只有先以陆军占领加利波利半岛,才可夺下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1915年4月25日凌晨,在战舰炮火准备过后,协约国部队开始登陆。由于澳新军团士兵大都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再加地形不熟,错误地登陆在目标以北2.4公里开外的一个无名小湾(今澳新军团湾)。这场旷日持久的登陆战一直持续到1916年1月9日,最后一名澳新军团士兵离开海滩,澳军不仅未能取胜,还死伤惨重,阵亡8141人,受伤17970人。

此役过后,澳军撤回埃及休整并进行扩编,增加了三个步兵师,还组建了澳新军团骑乘步兵师。1916年3月,澳军步兵开赴法国参战,骑乘步兵师则留在中东,与奥斯曼军以及阿拉伯赛努西教团作战。得益于埃及沙漠宽阔空旷的自然环境,澳军骑乘步兵利用机动与火力优势,在数次战斗中取得胜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贝尔谢巴冲锋”(又译为别士巴冲锋)。

贝尔谢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现在已成为以色列内盖夫地区的中心城市。1917年10月30日,澳大利亚骑兵指挥官夏沃尔将军奉命率部向东进入内盖夫沙漠,于10月31日清晨长途迂回至别士巴小镇北5公里处。与此同时,担负正面强攻的数万英国步兵经过一夜急行军,也于31日拂晓从西、南2个方向对别士巴小镇形成包围之势。尽管兵力、火力占优,但英军却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为达成突袭效果,英军出发时轻装简从,携带的淡水仅够1天饮用。

澳新军团骑兵

而别士巴之敌也不可小觑,其主力是德国军官指挥的3000土耳其步兵,另配属一支千人规模的骑兵队,装备4400枝德制毛瑟步枪,60挺机枪,以及28门射程过万米的克虏伯野战炮,31日5时50分,在上百门火炮的掩护下,4个英国步兵旅首先从西、南方向发起攻击,不到3个钟头便占领敌多处前哨阵地。中午,总攻开始,土军外围防线很快被突破,攻克别士巴轻而易举。步兵指挥官请求继续进攻,却被总部驳回并将这个任务交给骑兵,本来英国人可以趁热打铁攻克贝尔谢巴,却因此贻误战机。得到喘息的土耳其军马上重新组织防线,将主力收缩部署到城东,以迎击正在该方向集结的夏沃尔将军的骑兵。

1917年10月31日下午4点半,一战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次骑兵集团冲锋开始了。发起冲锋的是澳军第4和第12骑兵团,第11团则留在后面担任预备队。借助一道低矮山脊的掩护,800名澳大利亚轻骑兵以中队为单位排成“三线冲锋阵型”,4团在左、12团居右,各中队以300-500米的间距梯次投入战场,骑兵间则互为三角(相隔约1.5米)以保持队形紧凑。骑兵们先是慢行,之后小跑,最后猛然提速。800骑兵向土军阵地席卷而去。土军在暂时的慌乱过后,开始猛烈射击。一些骑兵中弹坠马,但其他人仍奋不顾身地向前冲杀。

反映别士巴战役的美术作品,使用刺刀这个细节很对

很快,骑兵们突入了“安全地带”(火炮最小覆盖范围),土耳其炮兵来不及调整仰角,炮弹大都落在了骑兵的背后。德国指挥官此时也出现了失误,竟下令士兵将步枪标尺设定为1500米,而此刻澳军骑兵已冲到距阵地不到800米的地方,挥舞着刺刀开始全速突击(前面提到过,这些部队属于龙骑兵,正常情况下只利用马机动,进入交战区后便下马步战,因此没有配发马刀)。最终800名骑兵以不到60人的伤亡夺取了别士巴,控制了城中的15口水井,俘虏敌方38名军官、700名士兵,

这场冲锋是截止目前人类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骑兵冲锋,也一战中东战场的转折点,直接引发了土耳其军的全线大溃退,此役结束后不久,英军便如愿以偿的占领了“圣城”耶路撒冷。

四、突尼斯 远去的迦太基

突尼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9世纪初,腓尼基人就在突尼斯湾沿岸地区建立了迦太基城,后来又发展成迦太基奴隶制强国。

据历史学家考证,腓尼基人的发源地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黎巴嫩成为腓尼基的一部分,黎巴嫩境内苏尔地区的腓尼基人以经商和航海遐迩闻名。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逐渐将航海和经商活动扩展到地中海其他地区,其中包括突尼斯。随着腓尼基人不断向突尼斯迁移,他们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按照那个经典的传说故事,是腓尼基众城邦中的提尔城邦的公主跑到了现如今突尼斯地区避难。当地酋长只同意划给她一块牛皮大小的地方,公主把牛皮剪成了条状,然后首尾拼接摆开,刚好圈住了一座山丘,这里就成了腓尼基人的地盘。

迦太基城遗址

这座山丘就是比尔萨山。围绕着这座山丘,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修建了迦太基城,腓尼基语中意为“新的城市”。迦太基城落在北非中部突出的顶角处,扼着地中海东西交通的咽喉,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

迦太基城复原图

腓尼基人也充分利用了北非优良的耕种条件,搞起了大农庄,逐渐占据了整个北非的中西部海岸地带,还包括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岛西部。

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成为当时地中海沿岸最大的贸易中心,并先后在西班牙、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地建立了贸易商点。

最初他们主要与希腊人竞争,后来,东方出来个迦太基免费盟友——波斯人。希腊波斯战争旷日持久,希腊无暇西顾,迦太基独霸地中海。

罗马与迦太基势力范围图

于是迦太基继续扩张,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控制地中海南岸地区的强大的奴隶制帝国,此时他们遭遇了新的对手——控制地中海北岸的强悍的罗马帝国。

此后迦太基帝国和罗马帝国为争夺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斗争。从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的118年间,迦太基帝国与罗马帝国先后爆发过三次布匿战争。

其中在军事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汉尼拔远征。汉尼拔·巴卡出生在迦太基的巴卡家族(在腓尼基语中的意思为“闪电”),汉尼拔的父亲、姐夫主要为迦太基经略现今西班牙地区的势力,并建立了新迦太基城(今西班牙卡塔赫纳),父亲、姐夫先后去世后,25岁的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

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汉尼拔决定率军攻打意大利半岛,将战争带到敌人的领土上。元前218年夏,两支罗马远征军才在舰队的护送下,分别航向西西里岛的利利卑和当代法国南部的希腊城邦--马西利亚,可汉尼拔却惊人地避开了罗马人的主力,冒着极大的危险,率领大军,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向意大利进军。这次远征行程近900公里,汉尼拔的大军只用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走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离开时的3.8万步兵、8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数头战象了,但汉尼拔的突然出现,使罗马大为惊慌,并在之后接连遭到汉尼拔的重创。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坎尼会战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然而在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战胜了迦太基,将迦太基城夷为废墟,迦太基及其领地成为罗马的势力范围。光阴荏苒,两千多年过去,如今在突尼斯这片土地上的人早已与迦太基人没有血缘关系,但迦太基曾经创造的辉煌,永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