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当事人讲述系列二:中国东风5洲际导弹研制历程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东 风 破 晓

——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验成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洲际导弹凭借其超远程的核打击能力成为大国军事政治博弈中最有分量的筹码。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将其命名为“东风5号”。就在“东风5号”技术方案紧张攻关的时刻,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不期而至。

1969年8月28日,美国《华盛顿明星报》刊发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时之间,核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中华大地。

这一年的冬天,叶剑英元帅在视察国防科研工作时说了一句话:“没有洲际火箭,毛主席睡不着觉”。

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叶帅的话让“东风5号”的研制人员们坐立不安,但现实的困境却是国家的工业和技术基础极为薄弱,十年浩劫对研制工作形成严重干扰和破坏。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数万研制大军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踏上了东风破晓的雄关漫道。

1965年3月11日,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主持下,《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出炉。规划明确提出,要在1965年到1972年八年的时间里,研制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这就是军工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年四弹”规划。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实际上就是搞导弹跟火箭,也就是说东2,中近程地地导弹,东3,中程导弹,东4,中远程导弹,最后是东5,就是洲际导弹。

资料图:二炮部队东风-5战略导弹发射井资料图:二炮部队东风-5战略导弹发射井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批科技人员刚刚完成东风2号研制任务,转战到了东风5号的研制现场。然而,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正在蓬勃发展的导弹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和干扰。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曾经这样点评东风5号:生于乱世,先天不足。

潘昭汉 (时任航天某研究院科研人员):这文化大革命起来之后,整个组织就不行了,乱了组织、乱了领导、乱了秩序,我们的规章制度都乱了。

李占奎(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所以方案论证来论证去,方案研制拖下来了,进展不下去,一拖就是几年。

从东风1号完成对前苏联P2导弹的仿制,到东风2号、东风3号和东风4号逐步完成自主研制,导弹研制迈上了一个台阶,而这一次,东风5号能否成功研制,将直接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远程洲际核打击能力。对于中国军工人来说,这将是一次极大的跨越,充满了挑战。

曾广商(时任航天某研究所主任设计师):东3到东4是有继承的。东4到东5这个跨度比较大了,跨度比较大,因为这个应该说不是一个完全是,就是说不是一个小步子,是一个比较大的步子,这个大的步子对于,应该说对于整个研制队伍来讲,面临具体困难有很多方面,他们把它概括起来就是十大关键技术。

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计算机制导技术,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新型突防技术,地下井热发射技术等等,每一项新技术都是设计师们需要面对的拦路虎。

作为洲际导弹,东风5号的精度要求非常之高,当时的晶体管计算机不能适应这项任务的要求,梁思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采用当时刚刚问世的,运算速度较高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

当时那会儿能干这个的,只有美国的“民兵2”导弹,上了平台计算机制导技术。他首次采用集成电路以后,出了很多元器件上的问题。也不是很顺利,而在当时的前苏联,正在开始想要搞还没搞起来。所以我们要上惯导平台和集成电路计算机方案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很先进很大胆的一个决策。

面对这样的新技术难题,东风5号的设计师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

资料图:二炮东风5大杀器弹体分离秘照曝光资料图:二炮东风5大杀器弹体分离秘照曝光

梁思礼:我们就采取了这么一个计算机只会加减,计算机应该加减乘除全有的,我们搞一个增量计算机,只会加减不会乘除,这样大大减少了我们弹上计算机的集成电路的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所以结果这个使得他难度就减轻了。

就这样,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东风5号各系统的技术方案逐一被确定下来。

1970年,为加快东风5号的研制进度,承担主要任务的北京地区组织了“705”大会战。

潘昭汉(时任航天某研究院科研人员):这个大会战就要全力加快东风5号的研制,北京市总共有11个工业局,5个区还有6个高校,还有中央部属的12个单位都参加了这个大会战。

廖道文(时任航天某研究所副所长)三十多个小时没睡觉,就一直在机房里敲机器(计算机),饭都是他们送到实验室去,那时还是很紧张。

李占奎(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这时候才意识到尖端武器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不那么好弄,但是硬着头皮,我们可以说是废寝忘食。

“705”大会战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繁琐哲学”的口号。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当时那会儿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结果会战搞了很多场,就是不按照规范、工艺要求各方面来干活,所以干的东西元器件没很好筛选,焊接也不行。结果会战表面看的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结果搞的非常被动。

1970年11月,东风5号进入总装厂,开始总装测试。东风5号开始了进入靶场前的第一个大干一百天。梁思礼负责整体测试工作。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因为每个分系统全都是带着问题来的,而且呢,各分系统接口之间匹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问题一大堆全搅在一块了,我们就是大干、苦干。

在这大干苦干的一百天里,航天人坚守着“严肃、严格、严密”的三严作风。一次,一个脱落插头中的小钥球丢失了。如果掉进火箭里,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资料图:二炮东风5弹道导弹珍贵图集资料图:二炮东风5弹道导弹珍贵图集

潘昭汉(时任航天某研究院科研人员):所以为了找珠子(小钥球),当时整个总装车间,整个厂子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在整个车间里头,趴在地上找。

要在洲际导弹的总装厂里找到它,无异于大海捞针。在诺大的厂房里,院所厂的领导、设计师们,全都趴在地上到处寻找,终于在一个铁轨缝里找到了这个小玩意。

李占奎(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比如说平台,不是多脉冲就是少脉冲,计算机不是死机就是发生错误。系统信号每次测试结果都不一样,所以为什么搞了一百天测试呢?发现问题就改,哪有问题哪改。就这样折腾了一百天。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其实那会儿也没天没夜的,整个就是完全泡在工作里了,我在那没日没夜的干了五十天,结果最后尿血了。

1971年6月,经过研制人员的奋力攻关,东风5号导弹01批次首发遥测弹终于完成总装。时任东风5号研制技术总负责人的屠守锷,后来这样回忆道:“我们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一致认为,这枚火箭虽然在地面测试时间长一些,但各系统工作协调,测得的参数也在合格范围之内,可以用来做飞行试验。”

1971年6月25日,东风5号首发遥测弹出厂。两天后,东风5号导弹启程运往发射基地。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到了技术阵地以后,又搞了一百天。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结果又搞了一百天,最后才算所有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我们认为可以发射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一次飞行,屠守锷后来这样回忆:“这可是旱鸭子下水第一遭”。

东风5号采用的是串联式两级火箭的结构方案,结构尺寸较大,当时的研究设计人员缺少大型火箭的设计经验,发射结果如何心里一直没有底。

距离东风5号导弹的发射期越来越近,对于导弹能否发射的争执也越来越激烈。科技人员坚持认为,飞行试验是在更真实的环境下考验导弹新技术是否可靠的最佳办法,问题早暴露比晚暴露要好。

沙特军队东风3战略导弹亮相资料图:沙特军队东风3战略导弹亮相

然而,反对发射的声音同样坚持认为这发弹经过了太多的试验,已经“老”了,还是让他“老死”在地面吧。

从开始研制到竖立靶场,已历时五年,东风5号的第一次试验飞行却随时面临夭折。

1971年9月8日,距预定发射日期还有两天,周恩来总理把屠守锷、梁思礼和王永志等负责人调回北京,听取他们的汇报。

梁思礼:我们就是想着为国家做事,洲际导弹那么重要的问题,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产品和重要的工作,我们就觉得干了那么长时间,花了那么多力量,结果最后很可能搞成,即使搞不成我们也会有进步,就使得我们洲际导弹能够早日成功。

李占奎(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你想想看,我们这些人花了那么长时间,半年多的时间在工厂靶场,拿回来不甘心。

潘昭汉(时任航天某研究院科研人员):到了这个程度,成功的希望很大,那放弃这个机会我们损失了物质不算,还损失了时间。如果做完哪怕有问题你再总结,那也是一种收获。

听取汇报后,周恩来总理拍板同意发射。

成功总是属于无私无畏和拥有科学头脑的人。1971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终于点火发射。导弹起飞正常,一、二级按时分离,只是二级发动机提前6秒关机,造成导弹没有落在目标区域。

潘昭汉(时任航天某研究院科研人员)

但是总体上说我们整个系统,整个弹的设计是正确的。总体整个设计配备是协调的,我们是成功的。

随后,总体设计部门针对试验发现的问题,对原设计方案提出了10项较大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可靠性和作战使用性能。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72年12月26日,东风5号迎来第二次飞行试验。

相比首次试验飞行,这一次大家信心很足。然而,在一级发动机点火过程中,由于电爆管短路,导弹自动紧急关机,发射被迫中止。

李占奎(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到了靶场,正好是赶上冬天发射。那时候说毛主席12月26日生日,必须赶那天发射。在靶场,西北风一吹,贼冷那地方。结果不争脸,点火以后,很快机器关机了,导弹没起来。那天会餐也没会成,没发射成功。大家很沮丧,当时的心情别说吃饭了,什么都不想干了。

尽管发动机点火故障导致发射失败,但导弹弹体还是完好无损。1973年4月,更换了发动机的东风5号导弹再次进入靶场。    

李占奎:第二年四月份进去了,这一发我一直这么跟着,工厂也跟着,靶场也跟着。好,四月份发射了。觉得心里还踏实点这次。

没想到事与愿违。发射仅仅43秒之后,控制系统突然断电,导弹因失稳而自毁。

资料图:东风5洲际导弹发射升空资料图:东风5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李占奎:我是每次发射在地下室,反正听到一声巨响,完了,彻底失败,飞了四十来秒就下来了,砸了一个大坑。东风5号研制者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当时文革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可想而知。一次不如一次了,第一次算成功了,第二次还保住了弹,发动机换掉了。第三次连弹一起毁了。

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让研制者们停下脚步,此后,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由东风5号01批改装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取得了重要进展,1975、1976、1978年,长征二号连续三次成功地将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轨道。

但对于东风5号的研制队伍来说,依然在期盼着能早日完成“八年四弹”的宏伟蓝图。

1976年,国庆节刚过,从北京传来“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在文革中历经磨难的研制人员纷纷返回工作岗位,这时的他们依然满怀赤诚。

李占奎(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 我们十几个人在重庆坐船,在三峡。快到武汉了,听到广播,四人帮被逮捕了。到了北京,知道四人帮被粉碎了。

度过动乱的十年,迎来科学的春天。1977年9月18日,在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的谋划指挥下,国家决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研制、试验的“三抓”任务。

潘昭汉(时任航天某研究院科研人员):那么首当其冲第一件就是(东风5号)要飞越太平洋。要一弹震全球。要干这个事,张爱萍同志全力以赴的抓。

1977年10月,屠守锷被任命为洲际导弹总设计师,张镰斧被任命为行政总指挥。在抖落“文革”的桎梏后,东风5号终于迎来了重生。

李占奎 (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我们认为东风5号这种状态,方案必须要彻底改动。我们就集中力量加强东5这个设计。平台也好、计算机也好、伺服机构也好,还有发动机、结构、弹头,包括诱饵、突防这些东西,重新复核,重新设计。包括怎样屏蔽,解决干扰,解决元器件多余物,搞“七专产品”,加强检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1976年开始重新搞东5 02批,当然还叫东风5号。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地面试验搞了两三年。

此后,东风5号研制进度明显加快。1978年10月5日,东风5号02批第一枚遥测弹,在酒泉试验基地进行了低弹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潘昭汉(时任航天某研究院科研人员):那么从1978年开始,到1979年冬天又做了六次试验。六次试验是高弹道、低弹道都有。在我们国内虽然射程没有达到八九千公里,但是国内弹道的变化可以考察考验我们弹的精度,可以考验我们导弹再入大气层的情况,也可以考验突防的情况。

六次弹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这为后续东风5号全程飞行试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7月,国防科委决定,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从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发射,试验代号“580”。

资料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资料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此后,全国1000多家工厂、几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指战员,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开展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科学试验活动。大家都在等待东风破晓那一时刻的到来。  

1980年5月9日,一则授权新华社发布的公告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2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70海里,即130公里的海域范围,对整个东风5号的研制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1975年6月,前苏联进行的一次洲际导弹试验,划定的试验禁区是半径为240公里的圆形海域,一块弹片还落在了禁区外美国范登堡号测量船上。第一次进行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中国,敢于公开宣布这样的禁区范围,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实力。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这么一看,等于向全世界就是宣告了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要在全世界舞台上表演我们的(洲际导弹)技术。特别是你要是打不进那个圈,不就是给国家丢丑了嘛。所以特别紧张。

1980年5月18日凌晨两点,在酒泉试验基地的发射场上,我国首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矗立在北工位发射台上,发射操作人员正在进行临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此时,从西北大地到南太平洋试验海域,全体参试人员都已进入临战状态。

早在5月12日之前,执行此次任务的远洋测量船队就已经到达南太平洋指定海域,18艘舰船分布在火箭预定溅落点周围。

在这个船队中,执行测控任务的很多人从东风五号研制之初,就投入到了这项庞大的工程之中。

刘肖瑛(时为电子某研究院测控工程办公室干部):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安排东风5号导弹研制,几乎是同时,国防科委就安排了地面到海上的无线电外弹道的跟踪测量控制系统,这么一个任务。

魏鸣一(时任无线电测控系统总设计师):就是需要把它(测控系统)变成一个庞大的计算机、雷达、测量、遥控,把它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

资料图:国庆阅兵上的东风5洲际导弹资料图:国庆阅兵上的东风5洲际导弹

十几年间,数万人从酒泉试验基地的上空到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建起了一条高精度的无线电测量控制带。即将到来的这次任务,将是对他们多年付出的考验。

魏鸣一:我们设计水平的测量的精度,就是照着它(美国)来的,就是世界最高的水平来的,但是人家的设备可能器件、元件、稳定性都非常好,我们是带着好多“保镖”到哪儿去维护,我们是这么来的,这当然有差距,差距还不小,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

由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当任务开始时,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了。

黄瑞成(时为电子某研究所测控系统科研人员):5月18号是很早执行任务之后各就各位,就是那时候的心情都没法说。(心跳)基本咚咚咚的,因为信号一直在传递,就是我们设备的话,我们紧盯着设备,恐怕自己的设备出事。

上午10时整,东风5号发射场传来了连绵不绝的轰鸣声,东风5号拔地而起,直上云天。三十分钟后,东风5号导弹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天而降,向着预定海域飞去。

从肉眼发现到跟踪目标,留给测量船队的时间只有13秒。

黄瑞成:心里边激动的心情都是难以言表的。太激动了,我们捕捉到了,虽然点不多,测距到11个点。但是在我们电影经纬仪上,有电视屏幕,闪一下,我们激光测距打出了11个点。

有了这宝贵的11个点的数据,测量船队准确测定了导弹溅落的具体位置。

回收舱里的荧光染色剂把附近的海水染成翠绿色。在预定海域待命的打捞直升机仅仅用了5分20秒的时间,就完成了数据舱的打捞任务。

资料图:东风-5洲际导弹远征南太平洋,当时打捞导弹数据舱的就是超黄蜂直升机资料图:东风-5洲际导弹远征南太平洋,当时打捞导弹数据舱的就是超黄蜂直升机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飞机飞着上去了,下去取这个测试仪器舱,激起粼粼的水花,那个漂亮的镜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

周光辉(时为电子某研究所测控系统科研人员):数据舱包括什么?包括整个导弹飞行姿态,我们速度、我们的温度、压力、能量消耗情况都记录在里面,所以这很重要,是无价之宝。所以这次试验580任务(的目的)一个是弹道测量要定轨,一个是把数据舱打捞回来。

东风5号的首次全程发射试验,飞行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导弹从发射到飞行、遥测、通信、溅落、数据舱打捞一切顺利,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万里之外的北京指挥大厅内掌声雷动。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    这就是我们成功了,因为我们现在成功了,全世界都知道了,我们中国的洲际导弹,已经成功了。所以才真正认为我们是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核)俱乐部成员之一。

梁思礼在兴奋的人群中碰到了聂荣臻元帅,两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两双颤抖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正好在门口碰到我,就紧紧握着我手,(他)说了一句话,“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这句话我体会的太深,只有靠我们自己干,只有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仿制是不行,买是更不行的,你根本买不到,他就说了这句话,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很深,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

东风5号全程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也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达到了新的水平。它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

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这样感叹:“洲际导弹这个东西,你们叫他杀手锏也好,叫他核王牌也好,我是叫它打狗棍。有了它,任何人就奈何不了我们了。”

当晚,张爱萍挥毫写下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清平乐》: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在遥远的西南大山深处,一支支隐姓埋名的研制队伍,同样正在为这一刻的到来而自豪。

就在成功完成580任务的当天,在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军工厂里,大喇叭的广播里突然传来了高吭嘹亮的歌曲。

杨兴林(时为航天某基地技工):我们厂里有一个习惯,每一发弹上天了,成功了,我们不管是半夜,哪怕是晚上两三点钟放一次广播,厂里面就是放歌曲嘛,歌曲就是很激励人的歌曲那一类的,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果这个歌曲没有放,那么就有问题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东风5号02批的首枚遥测弹,就诞生在此处。

时至今日,仍有一支研制队伍坚守在这里。山外的世界早已变化万千,这里旧时的厂房、试验室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被时间凝固在了当年。航天人坚守奉献的精神依然在大山深处闪烁。

赵厚炎(时任航天某基地车间主任):航天最后一个村庄,大概整个航天部的三线也都搬迁了,(工作任务)决定了你不能全迁出来。这样的话你就得有人在里面做贡献。

石全忠(时为航天某基地技工):一个东西总归有些人要(奉献),国家那么大,终究有一些人在偏僻的地方要付出一些牺牲,我觉得是这样,为了工作对不对?那时就感觉很神圣,一种荣幸,都能体现出来。

翻过大巴山,进入红光沟,就是承担发动机制造的航天某基地。当时,刚刚圆满完成580任务保障的科研人员返回山沟,胜利的喜悦被眼前的满目疮痍一扫而光。实验室和厂房全都泡在了泥泞里,两名研制人员为保护试验设施也被洪水卷走了。

孙宏明(时任航天某研究所副主任设计师):1980年第一次洪水,7月2号,我们哪顾得上庆贺,赶紧就下来沿河就找。当时找沿河整个红光沟没有找到人,马上就是组织四五个组,沿着嘉陵江找。

资料图:东风5洲际导弹准备发射资料图:东风5洲际导弹准备发射

他们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战友。在这里,一代代的航天人用鲜血和生命,孕育了中国的“金牌火箭发动机”。从1970年开始,这片土地为东风5号发动机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数万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大三线,从此,他们的人生始终与青山为伍,始终与东风5号相伴。

李淑华(时任航天某基地技术科副科长):到了四川其实实际上一直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工作都围绕着东风5号在进行着,付出给东5了。做了多少工作,那也说不上。但是说尽力没有,那是尽力了

李安康(时为航天某基地技工):我自己认为是我为航天干了一点事不叫贡献,贡献是钱学森、孙家栋他们是为航天,我只能说我自己在岗位上我做到了比较好一点。但是我反过来一看,自己干完了,最后自己到了退休的年龄,前面我的历史没白写。

正是因为这一个又一个普通军工人的默默付出,才有了这一次又一次成功发射的蔚为壮观。

1971年9月10日,当东风5号第一次刺破苍穹的时候,有人曾这样评价,东风5号让中国的弹道导弹,从猴子变成了人。

曾广商(时任航天某研究所主任设计师):

就是说原来东2、东3、东4导弹是有比较大的尾翼了,到了东5时候,东风5号的这个导弹,你要看东5的几次发射,东5的导弹就像一根铅笔似的,没有任何的尾翼,就是把尾巴甩了。

在这个外形显著变化的背后,是“东风5号”导弹控制技术的跨越和成熟。

刘纪原(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当时我们提出来叫“割尾巴”,就是把这个无线电(横偏较正系统)作为“尾巴”把它割掉,把它变成一个横向的航天控制系统,也就是在陀螺上面用偏航角测量的东西来校正弹体的横向偏差。“东5”就是完全采用平台计算机了,那它从技术上来讲,完全是上了个比较大的台阶。

曾广商(时任航天某研究所主任设计师):就是说这个技术不是导弹的一个初期的技术,是更高级的技术,能够打的更远了,我们作为战略核反击的力量来讲,真的能够发挥它的威慑作用了。

资料图:东风5导弹发射场景资料图:东风5导弹发射场景

在航天内部,关于东风5号还有另外一个评价:东风5号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航天从一个青年人开始走向成熟。

梁思礼(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它(东风5号)是积累我们所有的经验,加上当时最新的技术。搞成这么一个(洲际导弹)为我们后续的(发展)打下很好基础。

李占奎(时任“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包括现在(航天)很多技术基础都是来自于东5,发动机、伺服机构、箱体、平台计算机,哪样不是来自东5的,包括级间分离、热分离。所以东5这个型号它的贡献不光是解决战略核武器的问题,还解决咱们国家运载的问题,

张履廉(时任航天某院设计部副主任):我们的测控,我们的卫星,我们飞行器的测控,是从东5的基础建立起来的。

钱维松(时任航天某院科技部处长):实际上是我们航天一切的根本,一切之本。就表示我们从青少年变成成人的(标志)。

刘纪原(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不光是技术、市场,以至于我们人才的带动和国外的交往,以至于(借鉴)国外的科学的管理,都是通过这件事情带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东5在我们这个整个航天技术事业的发展中间,是一个可以说功不可没的一个基础。

作为一项全国大协作的任务,东风5号的成功研制同样推动了,它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刘肖瑛(时为电子某研究院测控工程办公室干部):它(东风5号)的完成,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除了说咱们国家已经具备了洲际导弹的研制和生产,装备这个能力,当然是扬了国威,扬了军威,对吧?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国防工业基础的建设,在这个带动下上了一个台阶,就是因为(东风5号)是在整个大协作系统工程大协作的情况下,来完成整个任务的。

东风5号研制的坎坷历程,就是一代军工人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无论顺境,逆境,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无数人为之穷尽才智,无怨无悔。

杨荣起(时任航天某基地车间主任):我们大家伙抓住了机会,不负重望的拿出一个可靠的真正的国家管用的,体现大国的地位的一个产品,这是我们比较满意的地方。我们的一生包括献青春、献子孙、献终身,这个奉献就是体现在政治责任心吧。不管是过去多苦,我们现在都是心甘情愿。

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中国航天火箭腾空,卫星飞驰,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的技术制高点相继被攻克,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奔月梦想变成了现实。

祖国永远铭记,中国军工人那段东风破晓的峥嵘岁月。

人民永远铭记,中国军工人那股东风破晓的拼搏精神。(本文原稿播放于《军工记忆》栏目,《军工记忆》将于2014年6月26日至28日黄金时段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播出。该片以纪实拍摄和人物采访拍摄的形式,讲述了“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历程。欢迎广大军迷朋友收看)

资料图:网上流传的东风41导弹图片资料图:网上流传的东风41导弹图片

预告:新浪军事将陆续推出东风洲际导弹,飞豹战机,99式主张坦克等一线研制人员讲述研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其不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敬请关注。(在此鸣谢国防科工局授权发布。)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热门评论

用户3312554687 48
引用原文中的句子: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是他们用智慧和心血换来了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安宁;是他们用智慧和心血创造出了水下长征的奇迹!
新浪网友
回复TA
hawk 28
向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致敬!
新浪网友
回复TA
冷眼看看 25
这么一个任务。-----热泪盈眶,感谢你们![国旗]
新浪网友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713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