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详解372艇创世界潜艇史奇迹 3分钟化解险情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372潜艇在海军组织的一次不打招呼的战备拉动中,该潜艇支队支队长王红理作为指挥员,带领372潜艇紧急出航,潜入大洋,期间成功处置重大突发险情,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战备远航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从海军关于372潜艇的事迹报道,结合此次记集体一等功有关报道,可以推断,372潜艇应当遭遇了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
海中“床垫”和“断崖”
海水跃层也称“跃变层”或“飞跃层”。它是指海水中某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或不连续剧变的水层。表明上下层海水性质不同。跃层的厚薄和距海面的深浅,随海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主要有四种跃层: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
其中,密度跃层对潜艇的水下航行有着不小的用途。当跃层的密度变化较大,潜艇的负浮力不大时, 潜艇可以像潜坐硬海底一样潜坐在密度层上,故称“液体海底”。潜艇凭此相对静止地悬浮在跃层水中,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浮力,在“液体海底”中慢速“静音”巡航,而不易被发现,像雄狮慢慢接近羚羊一样,在对方全无知觉的情况下,搜索并接近目标,确定截击方位,对水面舰只实施快速的攻击,然后隐蔽潜航,迅速脱离攻击战位。
当声源位于跃变层上方,声线在经过跃变层时会形成不规则的声反射和强烈的折射,显著衰减其强度,大幅降低作反潜声呐的作战效能,给反潜行动造成困难。
正是因此,潜艇在作战中会尽量寻找海水跃层,来隐蔽待击。相反,水面舰在有水下敌情状态下,如探测到水下有海水跃层,通常会迅速脱离,以防止自身反潜能力下降,避免敌方潜艇利用跃层隐蔽出击。
在我国周围海域,有许多适合潜艇作战的海水跃层。例如在台湾岛和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常年存在着上述条件理想的海水跃层,利于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行动。由于海水跃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掌握海水跃层的分布和相关具体参数是一支成熟潜艇部队所必需的。
但是,如果海水跃层是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被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即失去浮力,急剧掉向海底,大多数常规潜艇的有效潜深为300米,潜艇不受控制地掉到安全潜深以下时,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失事。
临危不乱的处置
据2014年4月10日《解放军报》刊登的文章《锻造无畏的“水下尖刀”—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艇锤炼打胜仗能力纪实》称:那天,该艇正执行远航巡逻任务,在数百米深的大洋潜航,遭遇海水密度突变造成的“断崖”掉深。这是潜艇水下最危险的状况之一,如果不能迅速控制下潜状态,“掉深”到极限深度便会艇毁人亡,外军潜艇曾有过血淋淋的教训。
此时,事发海域水深数千米,该艇失去浮力急速下沉,主电机舱管道因深海巨大压力而破损、海水喷涌而入……危机时刻,全艇官兵条件反射般的反应速度和指挥员果敢正确的应急处理,3分钟内,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雾环境中,关闭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阀门和开关,操纵了几十种仪器,将险情成功化解。
而根据《解放军报》的另一篇报道,今年春节期间,王红理率艇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潜艇驶进深海密度跃变层后,由于海水密度突然变小,压力骤然变化,导致主机舱管路破损进水。潜艇快速坠向3000多米深的海底“悬崖”。危急关头,王红理指挥若定。他分析形势后果断下达多道口令,艇上官兵众志成城,精确完成一项项操作。3分钟后,险情成功化解;3小时后,潜艇恢复潜航能力……一起可能造成艇毁人亡的事故就此化险为夷。
这种所谓“断崖”,正是潜艇水下航行中遭遇的极为危险的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根据中国传统的研究,在南海地区,这类负密度梯度跃变层在浅海主要出现在北部近海,即粤东、粤西近海和琼州海峡附近很小的海域,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此次在4月的南海遭遇如此危险的跃变层,对于我军而言,无疑是一次罕见而宝贵的体验。
由于此类险情的发生难以预计,也就没有什么标准对策。战后各国有据可查的潜艇事故里,几乎查不到因为进入负跃变层导致潜艇沉没的直接记录,然而,许多神秘失踪后被发现沉没水下数千米的潜艇事故中,海水密度变化导致的跃变层往往被怀疑为元凶之一。
1963年4月10日,当时美国海军最新锐的“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在美国东部科德角沿海330公里的大陆架边缘处作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神秘地沉入2300米深的海底,夺走了艇上129名船员的生命,造成潜艇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失事的核潜艇。虽然关于该艇的失事原因有诸多猜测,不过主要推断之一便是该艇在水下遭遇了跃变层引发的内波,直接沉入深海被压瘪。
1968年,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从英国启航后,在进入地中海后神秘失踪,再也没有同以色列联系过。直到1999年,搜救人员才在海底3000米的海底发现了早已成为残骸的“达喀尔”号。虽然此前以军已经提出包括埃及海军击沉说、潜艇质量不良说、阿拉伯间谍破坏说等理论,但目前看来,潜艇不慎进入跃变层“断崖”沉没的嫌疑同样不小。
南海舰队372艇是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8艘基洛级636型常规柴电潜艇的其中一艘,2006年交付海军服役。基洛级636型潜艇最大工作深度250米,最大下潜深度300米。从文中的“数百米深的大洋潜航”可见,事发时潜艇正处于水下潜航状态,从遭遇负密度梯度跃变层到沉至潜艇水下最大深度最多仅有一百余米,一旦处置不当或少有延迟,都会导致艇毁人亡的惨剧发生。
由此可见,372艇在遭遇险情、主机舱在水下破损进水的情况下,用3分钟时间化解险情,并在3小时后基本修复潜艇的大部分设备,这种快速处置双重故障的沉着冷静,不仅表明基洛级常规潜艇结构之结实,也体现了中国潜艇部队精良的业务水准和优异的应急表现。
二战以来,由于海军作战形式的不断变化和海上战役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洋环境参数对海军作战和生存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具体到潜艇上,详尽、精确的海洋水下参数不但利于和平时期潜艇的安全航行,避免发生事故,战时还能潜艇在海上作战时的机动和隐蔽。当然,这样的数据不是免费的,而是海军潜艇部队及各种海洋勘探船只长年累月侦察、测量、监控的结果,属于高度机密,绝对不可能与别国分享。中国海军潜艇遭遇的此次突发险情,将成为中国海军在大洋水下参数记载上的重要经验。(作者署名: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施洋 )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