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深度:浅谈台军航母杀手沱江舰 一武器知其战力几何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台军“军闻社”报道称,台湾海军的导弹巡逻艇“沱江”号,3月14日在宜兰龙德造船厂举行命名及下水典礼。台军宣称,这是“国舰国造”政策的又一个里程碑,“沱江”艇命名后,将可有效提高海军的打击火力。海军司令陈永康在致辞时宣称,本案是因中国大陆航空母舰正式成军,威胁到台海情势。台湾海军规划的机动性高、打击力强,具有隐形性能,可携带远射程反舰导弹的高效能作战舰艇,可提升整体台海防卫作战的效益,是“国舰国造”的重要建案。

早在2010年4月,台军历史文物馆举办的“海上长城——海军司令部特展”中,台海军就首度展出“迅海计划”的具体想象图。采用穿浪型双船体设计,舰艏配备一门隐身炮塔的76mm速射型舰炮,上层结构后段设置有雄风2型和雄风3型反舰导弹发射箱,上层建筑尾端装有一座“密集阵”近防炮。在2012年4月24日的“迅海计划”竞标中,台湾的民营造船厂龙德造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得标,获得了20多亿新台币的迅海级原型舰建造订单。随着更名后的首舰“沱江”号正式下水,如果后续的测试、改进工作顺利的话,台湾海军将跟进后续的十余艘的陀江级导弹巡逻舰的量产订单,部署后将与“光华六号”导弹快艇混合编组,执行反舰任务。那么继“光华六号”后又一头顶“航母杀手”光环的沱江舰,以其为平台+“雄风”3反舰导弹的组合其最终战力又会有几何?

岛内造舰能力有限

对于台军“国舰国造”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在水面舰艇的设计建造能力上的欠缺,而双体船则需要更高些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简单来说“双体船”就是将两个狭长船体以甲板连接的,船身更宽甲板面积充裕了,能搭载更多人员或装备;而且吃水部分又比一般船只狭长,阻力较小,便于高速行驶。不过,由于两侧船体遇到海浪的起伏不可能完全同步,若设计不当,摇晃会比传统船只更严重,影响了航行性能。其次,双体船身结构复杂,在平静的水面航行时,仅靠两侧的片体提供浮力,而当波浪较大时,中央船体也开始吃水提供浮力,穿浪船舶的形状与离水面距离,都必须精密计算,在设计上是不小的挑战。而此前台湾在双体舰艇的设计建造上更是一片空白,建造商龙德造船此前也并未涉足过军方舰艇的建造。

再细数台湾海军的现役装备:现役大型舰艇4级中,“成功”级护卫舰是以美国“佩里”级为蓝本建造的;济阳”级护卫舰购自美国,原“诺克斯”级;“康定”级护卫舰购自法国,“拉斐特”级的定制版;“基隆”级驱逐舰购自美国,原“基德”级)。在小型舰艇方面:现役导弹艇4级中“龙江”级是获得美国PSMMMK5导弹艇的图纸后建造的,首艇则是原装购自美国;“海鸥”级是基于以色列“毒蜂”级设计;“锦江”级才是台湾自行设计的第一型500吨级舰艇,但设计上又存在缺陷,首艇完工后测试修改3年才正式定型。被台湾寄予厚望的“光华六号”在首艇FACG-60服役后,因为招标问题,延迟多年才开始续产。可见,当前台湾的舰艇设计、建造能力和经验的有限,即便是在500吨级的单体舰艇研制能力尚有所欠缺。此情下推进的“国舰国造”沱江级双体巡逻艇,且不论其整体的反舰能力,只论其舰艇平台的性能、可靠性如何依旧是最大的问号。

“航母杀手”其实难副

即便跨过台方在双体船平台建造上的问题,服役后的沱江舰的性能是否会如宣称的那样突出?在吨位上,沱江级,排水量500吨,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吨位级别。吨位上比022型大了一倍,尺寸自然要远远超出,但台湾在隐形技术上的积累要远不如大陆,该舰的雷达反射面积自然是要较022型大很多。宣传中的“雷达无法锁定”或者发现距离极短等突击优势也就只能是台方一厢情愿的幻想。沱江级作为500吨的小型舰艇,该舰缺乏基本自卫火力,在装了多大16枚反舰导弹后,获得了相当于一艘驱逐舰级别的远程反舰火力。但也挤占了其他设备的空间,特别是电子设备上,沱江舰仅安装有一部对海警戒雷达和一部搜索/火控雷达,以及其他少量电子设备。

虽说沱江舰的是以对海反舰任务为重点,全舰也是围绕8枚雄风2型和8枚雄风3型反舰导弹为核心,但由于自身吨位所限、雷达电子设备的贫弱,并不承担主要的目标探索与跟踪职能,而是通过台湾海军的“大成”系统获得友邻作战平台的帮助来完成对目标的锁定、引导、攻击。而一旦“大成”系统在首轮打击中瘫痪或节点间失联,自身无法完成“雄风”反舰导弹独立攻击引导的沱江舰,其整体的反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性能单一,司职反舰,进攻有余,防卫不足的沱江级面优势空中的打击时,其“密集阵”近防炮的防空能力似有实无,其生存能力实在令人难以恭维。而沱江级小马拉大车装了16枚“雄风”导弹后,在海空作战力量的打击中格外值得关注,反倒成为重点关照的首轮打击目标。挺住首轮打击后的“反击大陆航母”的机会,几近于无。

沱江舰被再次被冠以“航母杀手”的光环,除了自身作为武器平台的隐身性好、机动性突防能力强外,另一资本就是搭载的也被台方成为“航母杀手”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进一步说,在频频高调亮相,堆砌溢美之词的背后,“雄风”3的反舰能力也就可以近乎决定了沱江舰的战力几何。

动力装置是趋向淘汰的过时技术

关于“雄风”3反舰导弹的性能,台方标榜的就是“超音速突防”。但超音速突防的基础——动力装置,“雄风”3采用是是弹体内置,设计特点和综合技术水平相当于国外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标准,总体设计较之我国早期采用外置发动机的C-101和C-301有一定的优势,但较于采用固体火箭/冲压一体化动力装置的SS-N-22和Kh-31/鹰击-91则有着明显的技术差距。像“雄风”3这样的组合动力装置无法利用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的空间,在无法增加燃料携带量的同时却要因增加外置助推器要近一步增加了不规则的弹体外形,这就要求其地/海面平台要有着体积较大的储存发射容器。

红外特征明显,突防机动性差,弹头威力有限

“雄风”3在“超音速突防”的背后是突防飞行高度较大以及过高的速度造成弹体的气动热与弹尾部的喷管红外信号特征明显的问题。在光电红外警戒和搜索设备面前,可被较早地发现跟踪。综合隐身能力的不高使“雄风”3更易被航母编队外围的前哨警戒舰艇所发现和拦截。在突破编队的纵深立体防御拦截时,反舰导弹必须要采用末段机动规避的手段。像“日炙”导弹就具有着末段高速S形规避、贴近海面飞行攻击的末段机动规避能力,而“雄风”3迄今公开的机动方式是在20-200米之间预定折点飞行,在末段可能会采取与早期“鱼叉”类似的拉高俯冲攻击。而这不但增大了被密集的航母近防武器拦截的可能性,而且较低的飞行高度也使其视界变小,在识别航母及编队舰上反应时间变短,加之高速带来的机动性降低,使其对多舰艇编队中航母的打击失误增大,甚至很容易错过打击目标。例如,台军在2011年6月的打靶测试中,就发生了导弹脱靶的情况。

考虑“雄风”3的内部空间与燃料装载的情况,其战斗部远弱于“日炙”导弹的320千克弹头,外界估计是在200千克级,对航母这种大型加固目标的破坏还是很有限。在后续的远程型改进中“雄风”3在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提升的情况下,导弹射程扩大一倍以上,这将使其重量和尺寸要增加许多,因其必须通过增加燃料来加大航程,同时也可能采用减少战斗部或其它部分质量来增加燃料储量,这就会导进一步致杀伤威力下降或其它性能降低。

制导系统是瓶颈,中继平台是空白

超音速导弹的制导系统要在大过载突防过程中,还能保证命中精度和兼顾抗干扰能力,因此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制导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以反舰导弹研发大国俄罗斯来说,也是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具备超音速导弹导引头小型化的能力,我国在此领域的研制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才突破这方面的技术瓶颈。所以说台湾想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比较可靠的制导装置是相当困难的。与巡航速度超过2马赫的“雄风”3比起巡航速度0.65-0.8马赫的“雄风”1和2型导弹简单对比来看,处理时间要比后两者约少了2/3左右,因此其信号和数据处理速度也必须快两倍多,而“雄风”3在电子技术上与后两者也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雄风”3目标识别和处理的能力的降低是必然的,导引头末段跟踪目标和采取抗干扰措施的时间都比较紧张。从台湾现有导弹技术看,其终端导引头只能是主动雷达知道。与其它型反舰导弹采用多模互补、复合制导相比,其对雷达引导的依赖较大。因此,“雄风”3的制导系统在面对航母编队多层立体防御时,在编队的中近程强大的电子干扰和诱饵欺骗下,很可能就会“找不到北”。

“雄风”3基本型的射程是150千米,远程型的射程台方宣称可达400千米,具备了在航母编队火力覆盖圈外的岸上或舰艇发动超音速突击,这的确对航母编队的威胁较大。但远射程的前提是需要中继平台的中继数据引导。反舰导弹的射程达到150千米时就必须要采用编队直升机或预警机提供中继引导才能完成对目标舰的最终攻击。400千米的射程,无疑中继机的引导时间滞空时间要更长。“雄风”3若妄想对航母完成攻击,则提供中继引导的舰载直升机或“鹰眼”预警机必须在距离航母100-200千米范围内部署,或在编队50~100千米范围内部署中继舰艇,这恰恰处于舰载机和舰载防空导弹及编队反舰导弹的最佳作战区内。“雄风”3的远射性能是建立在中继制导的基础上,中继制导能力的缺失,其远程超音速突防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有故事的“沱江”和“航母杀手”

当新闻中的“迅海舰”改为“沱江舰”时,笔者听来甚是惊讶以及哑然一笑!特别是想到台军寄希望于“航母杀手”以“狼群之势”对大陆航母完成致命绝杀。作为有历史的“沱江”号,第一艘“沱江”号正是栽在当年我人民海军的导弹艇的集团“狼群”攻击之下。第一艘“沱江”号是国共内战晚期的1948年由美国拨交给国民党海军。1958年9月2日,国民党海军编号为104的“沱江”号,掩护“美坚”号登陆舰向金门运送补给。当天,完成了运补作业后于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被我人民海军的12艘鱼雷艇和炮艇包围并痛击,舰舶下沉,多舱进水。最后,完全失去动力的“沱江”号被其他船只拖回澎湖马公军港。3个月后,因为无法转运到其他港口,只好在澎湖就地除役。当天,国民党海军还为“沱江”号舰举行了追思典礼,并宣布将新接收一艘美国军舰再次命名为“沱江”号(编号125)。该艘“沱江”服役至1971年除役,此后40年都没再用此舰名。今日为纪念1958年“以寡击众”的同名舰,今年来首度以所谓的“英雄舰”来为新舰命名。

近年以来,中国大陆的海军积极发展大型和超大型海军力量,水面战舰正在向着大型化、导弹化、信息化、航母化方面发展,在实力上已经远远把台湾甩在了后面。若真有“对抗”,台军是无法获取制空权的,台军各类对海作战力量也是无力争夺制海权,只能是以抗登陆作战、“固守待援”为其主要任务。在没有了空中掩护后,面对优势兵力下的空中反舰火力和远程岸舰导弹打击,台湾的任何大中型水面舰艇在海峡内也是不存在生存间的。“航母杀手”的孱弱“狼群战术”也只能迅速被真正的“狼群”吃掉。(作者署名:希弦)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