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浅谈中国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可对地下工程核击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常年紧盯中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18日爆料称,中国于13日成功进行了一次“东风-41”洲际导弹试射。报道称,这次非同寻常的试射中测试了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技术,意味着“中国首次完成洲际导弹多弹头战斗部试验”。报道还称,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多弹头技术。12月13日发射的“东风-41”导弹使用了数目不明的机动假弹头,美国情报部门将此视为中国战略核武器技术的重大进步,有可能影响地区的战略平衡。
分导式多弹头缘起冷战对抗
50年代冷战的初期,美苏为洲际弹道导弹展开军备竞赛。当时洲际弹道技术受到技术所限,每枚导弹只能携带1颗弹头,投送效率有限。自然也有多枚弹头的设想,但由于导弹载荷和多载荷分离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随着苏联和美国陆续成功发射卫星,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得以初步解决,多弹头(MRV)和分导式多弹头(MIRV)的发展有了技术基础。
战略导弹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根据制导程度分为集束式、分导式和全导式。集束式多弹头正是分导式弹头技术的入门级。“集束式”和常规武器中的集束炸弹同义。集束式多弹头的弹头不需要太复杂的分离技术,只要导弹满足载荷要求即可,在一个母弹舱内装配若干个子弹,母弹和子弹均无制导能力,在程序设计的预定高度和速度,母舱内的若干个子弹同时释放。集束式多弹头虽说是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试验阶段,但其仍体现着多弹头技术在军事层面上的优势,能提高攻击的突防效果,提高导弹投送效率,实现子弹头在目标区内的均匀散布,克服大当量单弹头在打击面目标时破坏效果强弱不均的情况。只不过由于子弹头是无制导能力的,在飞行弹道中和落点区域内的分离距离都不能太大,因此效能体现的有限。就苏联和美国而言,在试验了集束式多弹头技术后并未真正入役。
“一箭多星”是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基础
随着航天运载火箭“一箭多星”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弹道导弹的分导式多弹头的出现自是水到渠成了。美国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上的试验研究,正是通过“一箭多星”的“大力神”-3C运载火箭中的“过渡级”开发掌握了分导式多弹头必需的末助推控制技术。因此在1966年“大力神”3C火箭应用“过渡级”成功后的仅3年,美国空军就完成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开发,并在“民兵”-3和“海神”C-3上成功运用。“民兵”-3使用了3颗MK12/W62分导式子弹头,‘海神”C-3使用6~10颗MK3/W68分导式子弹头。苏联由于在弹头的轨道控制技术上相对落后于美国,所以首批在SS-17上部署的分导式多弹头是在1972年下半年,使用了4个分导式子弹头;SS-N-18潜射弹道导弹是在1975年装备,使用3~7个分导式子弹头。至于英国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是源于美国,法国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通过M4潜射导弹的发展完成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开发。
分导式多弹头通常由末助推控制系统和再入系统组成。末助推控制系统又由末助推舱和制导舱组成,再入系统包括释放舱、整流罩、突防装置和子弹头等。其中,末助推控制系统和释放舱、整流罩也被称为弹头母舱,子弹头则固定在母舱的释放系统上。末助推控制系统是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核心,其主要功能是给子弹头以必要的机动能力,并在预定的姿态和弹道上逐个释放子弹头和突防装置。
末助推舱包括主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推进剂储箱及电气系统等。主发动机用于为母舱提供动力,姿态控制发动机用于提供俯仰、偏航和滚动所需要的推力。制导舱下端与推进舱连接,上端与释放舱相连,控制导弹的飞行、级间分离、推力终止、解除保险、释放子弹头和突防装置以及其它飞行功能。释放舱是子弹头的分离释放机构,位于制导舱的上方,用于在导弹贮存或飞行期间支承并固定子弹头。分离释放机构的支座用爆炸螺栓将子弹头固紧,释放子弹头时炸开爆炸螺栓,诱饵和全属箔条等突防装置也随着子弹头伴随释放。
分导式多弹头的工作过程多弹头导弹的飞行过程比单弹头要多子弹头的释放过程。其最初的助推段与一般弹道导弹一样,依次启动第一级及第二级火箭发动机,使导弹持续加速,直到获得足以飞完全程所需的速度将弹头母舱投送到预定的弹道点。助推段结束后弹体分离,这时分导式多弹头由末助推控制系统提供推进及精度更高的制导控制。制导系统控制多个小火箭或燃气喷管工作,不断修正母舱的速度和姿态。当速度和角度达到预定弹道值时,释放机构释放第一个子弹头。后续弹头的释放,可沿原目标方向加速,使得第二个弹头的落地射向距离增大;或是使弹头落在原目标侧向扇区内,以扩大弹头打击散布面积;也或者使得下一个弹头以较高或较低的角度接近目标,强化对地下工程目标的毁伤效果。
分导式多弹头的性能优势及我国的发展
对比于集束式弹头,分导式多弹头在相同核导弹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打击效率,增强了打击效能。在突防中多个弹头飞行轨道各不相同,且弹头数量较多。当子弹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使敌方的防御系统处于“饱和”状态,而无法拦截或全部拦截来袭弹头。在打击效能上,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根据作战意图不同,在广域大纵深数百千米范围内选择要打击的独立目标,并可调节打击次序和一定的时间间隔,满足不同的战术需要。从核威慑战略角度来看,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可以使国家决策者根据战略需要在现有导弹上分别部署不同数量的子弹头,从而使战略核力量的威慑能力变得更加灵活。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将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推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大幅提高了突防能力和打击效能。分导式多弹头的军事效益的显著和技术难度,自然成为战略导弹的核心技术之一。
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核心主要是两方面,首先是核弹头的小型化,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不用赘述。另一方面就是飞行器的姿控、弹头分离的姿态控制技术和末助推舱的多次启动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方面其实都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在我国的“一箭多星”发射、商业发射的过程中,已经有所展现。根据相关的官方报道等信息来看,我国的分导式多弹头的实用化,是本世纪在东风-5上展开的。相对于机动发射的东风-31系列,固定发射的东风-5系列,由于隐蔽性的要求,可选择的发射阵地有限,部署的规模也就有限。若仍采用单弹头,则突防能力更是有限。所以在投送能力较大的东风-5系列上采用多弹头的采用,是效能提升明显且成本风险较低的选择。那么,在东风-5系列上分导式多弹头的成熟,转而继续在机动发射的东风-31特别是新一代的东风-41上的应用是稳步推进的必然。(作者署名:鼎盛 拦阻着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